首页 百科知识 三大重点经济区

三大重点经济区

时间:2023-06-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3.1.2 三大重点经济区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是我国目前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也是我国现代制造业的三大基地,更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三大城市群。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遥遥领先,稳居首位。

3.1.2 三大重点经济区

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既是我国目前的三大重点经济区,也是我国现代制造业的三大基地,更是我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最具有活力的三大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引的外资有80%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中国的现代制造业主要也集中在这三大地带,来自内地各省区的“民工潮”也主要地流向这里。这充分说明,现代中国的制造业基地已经在这三大地带或三大城市群蓬勃兴起,这三大地带的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由这三大地带或三大城市群形成的三足鼎立的态势正不断地趋于明朗化。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空间地域范围的概念,目前已经有了一个基本共识;而以京津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地域范围如何界定则认识各异,既有环渤海、京津冀、环渤海地区城市群等多种概念,也有首都经济圈和大北京经济圈之说,在此我们采用环渤海城市群之概念。

一、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两省一市,包括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市:南京、杭州、宁波;11个地级市: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和浙江省的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共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人口2002年为7570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5.9%;其中科技人员占区域总人口的3.8%。长三角的地理范围和城市分布分别如图3-1中的(a)和(b)所示。

img25

图3-1 长三角地区的地理范围和城市分布

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2002年这一地区以仅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5.8%的人口,却创造了国内生产总值19105亿元,占全国18.5%,接近全国的1/5;财政收入4046亿元,占全国22%;出口总额924亿美元,占全国28.4%。

(2)第三产业比重比全国高8.6个百分点。2002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中,15个城市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9∶51.8∶42.3,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低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全国水平持平,第三产业高于全国8.6个百分点。15个城市中,上海、南京、舟山的产业构成呈三、二、一格局,其中上海市的第三产业比重高达51%。其余12个城市三个产业比重均呈二、三、一格局分布;其中苏州、绍兴两市第二产业比重分别达到58.2%和57.6%。

(3)上海经济总量(GDP)稳居首位,江浙两大领域(财政收入、出口总额)各具优势。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起着引领这一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遥遥领先,稳居首位。2002年上海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5409亿元,财政收入2202亿元,出口总额321亿美元,分别占该地区的28.3%,54.4%和34.7%,成为名副其实的领头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联动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6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85亿元,财政收入731亿元,出口总额232亿美元,分别占该地区的28.7%,18.1%和25.1%。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等8个城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211亿元,财政收入1113亿元,出口总额371亿美元,比重分别为43%,27.5%和40.2%。在隶属浙江、江苏的14个城市中,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1000亿元,分别列该地区经济总量的第2至6位;苏州、南京、宁波、杭州、无锡财政收入超过200亿元,分别列该地区的第2至6位;苏州、杭州、宁波、南京、无锡出口总额超过50亿美元,其中仅苏州1个城市超过100亿美元,达到185亿美元,列上海之后居第二位。

(4)集中了全国1/3多的全国经济百强县。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年度全国最发达的100个县(市)名单中,上海、浙江、江苏列入其中的县(市)分别有3个、26个和15个,合计44个,其中37个均属长江三角洲地区,占总数的37%。

长三角的制造业起步早,发展快,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形成了全国重要的传统加工制造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迅速成长为支柱性产业。在沪宁、沪杭高速公路沿线,分布有数以千计的IT企业,其中全球500强企业上百家云集这里,使这里成为电子制造业投资的热点地区,也使得这里成为全球瞩目的信息产业高地。长三角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主要是三大块,一是以浦东为中心的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二是沪宁高速公路沿线,三是沪杭高速公路沿线及杭州湾地区。目前这里拥有六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全国发展水平最高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

珠三角城市群覆盖的空间地域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香港、澳门全部行政范围,以及惠州市市区、惠东、博罗,肇庆市市区、高要和四会等区域,共有11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0个县级(县)城市,其土地面积为4.2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0.45%;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本区域总人口的3.9%。珠江三角洲的各城市之间首尾相接,连绵成片,是我国三大都市连绵区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范围如图3-2所示。

img26

图3-2 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范围

2003年,珠江三角洲的户籍总人口超过3000万(约有1500万的外来人口,现状总人口超过4500万),约占全国的2.3%,GDP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的26%。其中,县级以上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超过20万,非农产值占GDP的比重均超过75%,是全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珠三角对外开放早,市场化程度高,现代制造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珠三角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20世纪80年代通过“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发展起来的工业多是电子、家电、纺织、服装和玩具等产业,产业轻型化特点突出。尤其是家电产业,国内目前家电市场上的产品,大多都来自这一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三角紧紧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跨国公司合作,成功地发展了汽车、石化等产业,产业结构也由加工型逐步转变为制造型,以通讯、家电和IT制造业为支柱,形成了多个制造业中心和优势产业群,现已成为被列入世界前20名的制造加工区。

珠三角的外资来源以香港为主,但最近几年也有新的变化。目前已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在珠三角投资,其中港商占70%,台商占13%,日美英法等国也都占有一定的比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

环渤海城市群的空间地域范围涉及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环渤海地区为核心的区域,包括山东、辽宁、河北和北京、天津两市三省的烟台、威海、青岛、营口、大连、唐山、保定、廊坊等地级市,以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等县级市。土地面积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34%;人口2762万,占全国的2.15%。其中科技人员占本区域人口总数的3.65%。

环渤海地区的地理范围如图3-3所示。

img27

图3-3 环渤海地区的地理范围

环渤海地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正处于形成过程之中,因此它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原因有三:一是区域范围广阔,制造业布局分散,全区有京津地区、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三大独立的制造业区域组成;二是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地域分工格局尚未形成,城市之间的生产协作关系还不十分紧密;三是区域内部实力差距较大,京津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山东半岛次之,辽东半岛经济尚比较落后。

环渤海地区制造业基地的外资来源多是邻近的韩国日本,也有部分欧美投资。其中京津地区以欧美日韩等国的投资为主,山东半岛以韩国投资为主,辽东半岛则是日资的天下。

三、三大重点经济区的比较

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覆盖的空间面积为1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61%;人口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08%。其中长三角的空间面积和承载人口数远大于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土地面积分别是这两个区域的4.5倍和3.1倍,人口分别为其2.9倍、2.7倍。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则大体相当。在各区域内部,除上海、广州外,长三角和珠三角其他城市规模差距不大,而环渤海地区,除北京、天津外,其余城市规模较小。

从经济实力来看,根据2002年的数据,就国内生产总值角度而言,在三大重点经济带中,长三角最高,占全国的19%,为19124.98亿元,远远超过珠三角的9565.29亿元和环渤海地区的6552.63亿元。除了区域内城市数量多之外,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且均衡,也是长三角国内生产总值较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上海达到5408.76亿元,其余城市大部分在400亿元以上。珠三角的GDP位居其次,其主要优势是各城市的GDP都较高,均在400亿元以上。环渤海地区的GDP在三大区域中最低,其中北京和天津合计为5263.86亿元,不及上海一个城市,却占到整个区域的80%。其余城市只有唐山在400亿元以上,有3个城市在100亿元以下。反映出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均衡,京、津两大直辖市与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对比悬殊。

从人均GDP角度来看,珠三角实力最强,为36440.31元,长三角与环渤海地区相差不大,分别为25262.24元和23721.3元。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有6个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深圳在全国最高,为46388元。长三角中人均GDP在30000元以上的城市有3个,环渤海地区各城市最高人均GDP不足30000元,仅有3个城市介于20000元和30000元之间。

对三大经济带的三大需求进行比较,就消费和投资来说,长三角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分别为6246.93和6419.96亿元,均占全国的15%,远超过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同类指标。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则相差不大。在各区域内,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如北京与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和占到环渤海地区的86%。从增长速度看,环渤海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略高,比上年增长12%,珠三角和长三角分别为11.4%、11.5%;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增长速度,以长三角最高,比上年增长18%,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就出口贸易额看,珠三角为1126.08亿美元,占全国的35%,略高于长三角的923.97亿美元,远高于环渤海地区的288亿美元。出口贸易比上年增加,长三角超过珠三角,为25%,珠三角为24%,增速均远高于环渤海地区。

但是,从三大需求的人均值来看,珠三角的整体优势和核心城市优势尤其突出,特别是深圳,各项指标远远高于其他核心城市;长三角由于人口数是其他两大经济带的近三倍,除人均出口额略高于环渤海地区之外,其他人均值均低于其他两个区域。所以从人均值角度看,长三角的优势不复存在;环渤海地区以人均值表示的经济实力居中,其中北京的人均消费和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和上海相近,天津与其他核心城市则有一定差距。

对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外向度比较,从进出口总额来看,珠三角最高,为2118.65亿美元,占全国的34%;其次是长三角,为1752.17亿美元;最后是环渤海地区,为819.3亿美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渤海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外向型程度依次升高;同时各区域内部差距悬殊。如在长三角,进出口总额最高的上海是726.64亿美元,最低的舟山仅为4.96亿美元;而在环渤海地区,北京和天津的进出口总额之和为753.37亿美元,占整个区域的92%。

从利用外资角度来看。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最多,为178.51亿美元,占全国的34%。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对外资的吸引力较强;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依次是150.21和92.32亿美元,分别占全国的28%和18%。这三大区域实际利用外资占到全国的80%。在各区域内部存在较明显的不均衡。如在环渤海地区,北京实际利用外资最高,为51亿美元,而最低的张家口仅为0.062亿美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