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学科知识对个体、群体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强调从人的作用、需求、动机、相互关系及社会环境等方面研究其对管理活动及结果的影响,研究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以及如何去激励人,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引导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其主要理论学派有以下3种。
(一)需要层次理论(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产生的,而动机又来源于人的各种需要,而人的需要各种各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的需要是无限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ow,1908—1970)通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结构,他把人的需要分为5类:
(1)生理的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这是保证人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等需要,如果不满足这些需要,人便无法生存。
(2)安全的需要(safety needs)。一旦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人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安全需要,比如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职业病的预防等。
(3)社交的需要(social needs)。这是人的社会性需要,凡人都有与他人交往、融入集体以及友谊、情感交流等愿望。这和民族文化、宗教信仰、教育等密切相关。
(4)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包括自尊、自信以及受他人尊敬和赞赏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这是一种最高境界的需要,最能体现人存在的价值。正如马斯洛所说“人希望越变越完美的欲望,人要实现他所能实现的一切欲望”。
同时,马斯洛认为,第一,这5种需要有等级层次之分,生理的需要是最低等级的需要,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第二,人在某一阶段的需要取决于他已经得到的和尚未得到的,只有尚未得到的、尚未满足的需要才能够影响他后一阶段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才产生激励作用,已经满足的需要则不再产生激励作用。第三,人在某一段时期可以同时有多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这些需要一定有轻重缓急之分,那么在这一阶段,人表现出来的行为通常取决于其主导需要,即最希望满足的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motivation-hygiene theory)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里克·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于1959年在《工作与激励》一书中提出双因素激励理论。他把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分为两类(表2-1)。
表2-1 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
一类是保健因素(hygiene factors),如工作环境与工作条件、同事的关系、上下级的关系、工作的安全状况等。这类因素与人的不满情绪有关,若满足了这些需要,员工就不会产生消极情绪,但也不会起积极的激励作用;若未满足这些需要,员工就会产生消极情绪。这就如同医疗保健可以防病,但不能治病是一个道理。
另一类是激励因素(motivators),如工作的挑战性、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性质、职位的提升等。这类因素与工作内容本身有关,若满足了这些需要,可以产生积极的激励作用;若未满足这些需要,员工也不会产生消极情绪。
激励因素是以工作为中心的,而保健因素则与工作的外部条件相关,是保证工作完成质量的基本条件。所以,只有区分清楚哪些因素属于保健因素,哪些因素属于激励因素,才能真正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X、Y理论(theory X,theory Y)
这是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划分的几种理论。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06—1964)在1960年发表的《企业中的人的因素》中提出了关于对人性的看法的两个理论——X理论和Y理论。
1.X理论
该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是:①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且尽可能逃避工作;②人天生没有主动承担责任的愿望;③人缺少集体意识,对组织和他人漠不关心;④人天生宁愿受人支配,且很容易被欺骗;⑤一般人都胸无大志,习惯于平平稳稳,墨守成规。基于对人性的这种看法,管理者常用的就是“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方式,即认为要想实现组织的最终目标,就必须采取以强制性为主的措施,处罚多于奖励,把人看成是赚钱的机器,认为人是“经济人”。因此,基于此假设下的管理根本无激励可言。
2.Y理论
该理论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是:①人并不是天生懒惰的,人们之所以会产生厌恶或喜欢一项工作的情绪,是与所处的工作条件有关的;②人有积极承担责任的愿望,愿意对工作负责;③人都愿意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④恰当的激励手段能发挥人的工作潜力和工作积极性。基于对人性的这种看法,管理者采取的管理方式就以激励为主,奖励多于惩罚,鼓励下属参与组织的决策,并有意识地创造条件,以使员工的个人潜能得到充分施展。
可见,X理论和Y理论实质上代表了对人性的两种不同的看法。
3.超Y理论
该理论是在X理论、Y理论之后由美国的洛尔施和莫尔斯提出的。他们通过将X理论和Y理论分别在不同的工厂和研究所作试验,发现采用X理论的单位和采用Y理论的单位结果都有效率高和效率低的情况,也就是说,并不能肯定Y理论一定比X理论好,或者X理论一定比Y理论好。由此,他们提出了超Y理论,其主要观点有:对不同的人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不同的环境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比如,有的员工愿意用正规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自己,愿意完成自己的额定工作,但不愿过多地参与决策或承担责任,那么,这种人通常应以X理论为基础来管理。反之,当员工有愿意承担责任的愿望且有工作热情和创造性,期望得到较多的个人发展空间和机会时,则应以Y理论为指导来实施管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