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龙门山造山带-龙泉山构造发育史分析
郭振吾(1994)对龙泉山的活动期次做过简单的描述,薛良清(2005)认为龙泉山有多期活动。根据龙泉山构造带和龙门山冲断构造带间的关系,以及下部膏岩层的作用,龙泉山断褶带可视为龙门山喜山期前陆冲断带的中央隆起(如图3-16所示)。用龙门山中段L2线作平衡剖面(如图3-17、图3-18所示),分析龙门山山前带-山前盆地-龙泉山构造演化史。
图3-16 龙门山喜山期彭灌冲断带-山前盆地-前隆三维地势地貌图
龙泉山断裂两侧的地层厚度相当,侏罗系沉积厚度变化很小;其次从构造形变样式分析(如图3-17所示),上侏罗统-白垩系地层参与变形,说明龙泉山断裂是很晚才形成的断裂带,与龙门山、喜山推覆冲断一致。因此,龙泉山附近的断层可认为是后期断层,在平衡剖面的第一步可剔出断层。龙门山前有一部分断层可能是印支期的,表明从中、晚燕山期开始,龙门山中段开始发育前隆带;从平衡剖面分析,龙泉山在印支期也有一定幅度的隆起,龙泉山可能是继承性的隆起,由于早期隆起幅度很小,其形成是在喜山期。
中三叠世以前为海相相沉积体系,沉积环境为西低东高的台地相。二叠系-下三叠系沉积时期,龙门山南段-中段为局限台地,北段为开阔台地;中三叠统嘉陵江组沉积时期,南段为潮坪,中段为混积潮坪;中段雷口坡组沉积厚大膏岩;三叠统早期为海陆交互相沉积,马鞍塘-小塘子为海相碳酸盐岩-陆相碎屑岩,须家河组2段为陆相碎屑岩(如图3-18(a)所示)。
图3-18 龙门山中段前陆盆地构造演化图
雷口坡沉积末期发生印支运动I期,盆地西侧——龙门山开始隆起,印支期前陆盆地开始发育,须家河组3段为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物源有川中古隆起和龙门山造山带两个方向。此时龙泉山有低幅度隆升(如图3-18(b)所示)。
须家河3段末期发生安县运动,龙门山北段大幅度隆起,中段隆起幅度较小,沉积须家河4~5段(如图3-18(c)所示)。
印支期末龙门山造山带大幅度隆起,龙门山造山带形成;燕山期为应力松弛期,沉积侏罗系地层(如图3-18(d)~(e)所示)。
喜山期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龙门山再次活动,形成喜山期前陆盆地体系。龙泉山成为该阶段龙门山冲断带的中央隆起带(如图3-18(f)所示)。喜山期前陆盆地只发育在中南段,因此中央隆起带(前隆)也只发育在中南段。
刘树根等(2001)在甘孜-阿坝造山带、龙门山前山带和四川盆地西部(川西坳陷)采集锆石、磷灰石进行过裂变径迹年龄,论述了龙门山造山带和川西坳陷在喜马拉雅期存在多期次构造事件,分别是60Ma左右(古新世中期)、40Ma~35Ma(始新世中、晚期)、25Ma~20Ma(渐新世晚期-中新世早期)和10Ma(中新世晚期)以后。龙门山中段造山带的推覆构造形成时间主要在喜山期,因此龙泉山中央隆起带(前隆)也主要在这一时期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