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核心部分——内部结构
用溶菌酶可以将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外面的糖肽除去,剩下部分称为原生质体,其在高渗溶液中仍能存活,这部分细菌的内部结构包括细胞膜、中间体、核质和其他。
细胞膜:细胞膜是由两层脂质构成的薄膜,含蛋白质约60%~70%、脂质20%~30%及少量糖类,细菌裂解后所剩细胞膜重量占整个细胞的30%。
溶菌酶
细胞膜含量如此高是因为有很多结构与之相连,如DNA、核糖体、信使核糖核酸以及许多酶的复合体,如青霉素结合蛋白。
青霉素结合蛋白是一类酶,主要是在糖肽的合成中起作用,一旦被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结合则会影响糖肽的合成。
细胞膜的功能主要有:营养物质选择性渗透与转运;细菌的电子转运与氧化磷酸化;酶通过胞膜分泌到菌体外表;部分细菌的生物合成在胞膜中进行。
中间体:细胞膜内呈折迭形成的泡状或管状结构,具有线粒体样功能,多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核质:细胞蕴藏遗传信息的场所,控制着细胞的代谢、生长与繁殖。
细菌属于原核细胞,不存在有形的核,其DNA散在胞浆中。
原核细胞生物
部分DNA在染色体外以质粒的形式存在,这些质粒上的 DNA像染色体一样也能复制,各携带不同的遗传信息,如耐药因子等。
但并非所有质粒都能自身复制或结合到染色体上,又由染色体脱离下来。因此,有人认为质粒可以分为可转移和不可转移两种,可以丢失或以药物除掉。
白喉杆菌
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其稳定性与镁离子的浓度有关。
胞质颗粒:生长旺盛的细胞质均匀,衰老的细菌可见颗粒,一般颗粒为细菌贮存的食物,如多糖、脂类、多磷酸复合物等。
鼠疫菌
另一种颗粒为异染颗粒用美蓝等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与菌体不同,因此称为异染。这种颗粒多见于白喉杆菌、鼠疫和分枝杆菌等。
知识小百科
什么是革兰氏染色
在细菌学中,我们常常看到革兰氏染色阳性或者革兰氏染色阴性等概念。那么,什么是革兰氏染色呢?事实上,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的。
没有经染色的细菌,由于它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太小,所以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经过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人们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以及某些结构特征,从而用以分类鉴定。
革兰氏染色属复染法,即将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染色1分钟后水洗,然后加入革兰碘液媒染1分钟后用酒精脱色,再用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染色后人们除可以看到细菌形态外,还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不会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能被酒精脱色而复染成红色。
其原理是这样的: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会在细胞壁内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而且交联致密,它在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所以在乙醇处理中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地留在壁内,使其最后仍呈紫色。
而革兰氏阴性菌则不同,它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最后呈红色。
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属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百日咳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流行性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双球菌等都属于革兰氏阴性菌。
所以,根据细菌的革兰氏染色性质,可以缩小鉴定范围,有利于进一步分离鉴定,以对疾病做出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