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峡古栈道桥

三峡古栈道桥

时间:2023-02-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从现存古栈道遗址来看,规模最大的是长江小三峡大宁河古栈道。本文所指的三峡栈道桥,就是一类凿孔型栈道。栈道桥是三峡古栈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三峡古栈道桥_桥都漫话

第二节 三峡古栈道桥

一、栈道、栈道桥

1.古栈道

栈,《说文解字》释为竹之车。又按《玉篇》《集韵》《韵会》《一切经音义》等释为栅、阁板、小桥,再引伸为动词便是指用竹木设造。

所谓栈道,又称“阁道”“栈阁”“复道”,是指“在险绝的地方傍山架木而成的道路”。它主要分布在今四川、重庆、陕西、甘肃、云南境内,是古代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战国策·秦策三》中就有“栈道千里于蜀汉”之说。

栈道也是一种特殊的桥梁。我国栈道主要集中于渝东南地区大三峡和小三峡沿长江、大宁河一带,统称三峡栈桥。

三峡古栈道分布广阔,规模庞大,广泛分布于长江三峡及长江各支流如大宁河(小三峡),乌江、清汉、神农溪、嘉陵江等,总长度达400余千米。①瞿塘峡栈道,包括孟良梯栈道、偷水孔栈道、瞿塘栈道;②巫峡栈道,西起巫山县大宁河口,东至鄂巴东县官渡河口,全长45千米;③西陵峡栈道,包括巴东段栈道、秭归段栈道、宜昌段栈道;④大宁河栈道,在大宁河宁石下西岸石壁上开凿出130多千米(旧称270里)长的贯木铺板的栈道;⑤大三峡水栈道,包括清江栈道、神农溪栈道、乌江栈、嘉陵江栈道等。

从现存古栈道遗址来看,规模最大的是长江小三峡大宁河古栈道。它从巫山县龙门峡口起,直至巫溪县境内,全长150多千米。若算上延伸至陕两省镇平县境内的全部栈道,则近400余千米。大宁河—山栈道,初建于秦汉时代,距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方便于川鄂边区盐运。明朝末年,李自成及张献忠曾利用古栈道入川,追杀明军。古栈道后被拆毁。

三峡地形崎岖、悬岩陡壁,为应对各种复杂的地形,使得三峡栈道的结构种类众多。今存大宁河古栈道遗址,为我国现存最长的古栈道遗址。从巫山罗门峡口起至巫溪大宁盐厂近150千米中,分布着6888个栈孔,石孔两排排列在峡谷绝壁上,长、宽各有20厘米,深度约67厘米。栈孔以无柱式为主,兼有悬崖斜柱式,另还有凹槽式石栈和堆砌式石栈,规模庞大,种类较全。

2.三峡古栈道的修建

三峡古栈道按其修建方式可分为三大类:凿路型、凿孔型、石积式。

● 凿路型栈道 又叫凹槽式栈道,是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途中或有石桥连接沟壑。这种栈道贯穿三峡三个峡段,高出江面数十米,宽二三米,高二米许,工程险要艰难。瞿塘峡北岸绝壁上开凿出的15千米栈道,就是古代劳动人民身依绝壁、下临大江,在刺破青天的岩壁上凿出的一条石路。“旋炸旋凿,使千仞峭壁之腰,嵌成五六尺宽平坦路,纤、轿可以并行其中。分造沟涧平桥十九道”。据资料记载,栈道凿成之初较为开阔,车来马往,后来由于岩石风化,才变得狭窄了。

大宁河栈道是一种横向的凿路型栈道;另外还有一种阶梯似的凿路型栈道,如瞿塘峡口的“孟良梯”、白帝山峭壁的“偷水孔”。

● 凿孔型栈道 又名悬挑栈道,先沿着绝壁凿孔打桩,再铺设木板。本文所指的三峡栈道桥,就是一类凿孔型栈道。栈道桥是三峡古栈道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凿孔栈道主要分布大宁河内。从巫山县龙门峡口起,溯大宁河而上,在峡江左岸赤褐色岩壁上,依山随势排列着无数均整的石孔,近14厘米见方,近半米进深,孔距一米一二,共6800余个,绵延130千米,直达天然盐泉所在的巫溪县宁厂镇。设想栈道上铺设木板,架设竹笕,一条蜿蜒的悬空长廊,从大宁厂引盐卤至巫山熬盐,极其壮美!在古代科技十分落后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令人惊叹。

● 石积式栈道 又称堆砌式石栈,即用铺石砌梯的办法,在崇山峻岭中铺出一段段道路。这种栈道多用条石垒砌而成,平衡宽舒,便于行走。巫溪大宁盐厂北上通往川、陕、鄂边区数十州县的“盐道大路”,大多是这种类型的栈道。

二、三峡古栈道,叠峰险壑之要道

1.畅通政令

三峡地区“崇山峻岭、山川阻隔”的地理环境,限制了交通从而限制了交流。秦汉时期设置了帝亭传邮驿制以传布政令、征收赋役。十里一亭,亭设亭长,管理治安;三十里一驿,驿设马站。据考证,西汉时期全国有亭29 635所,东汉永初元年,有亭12 442所。三峡栈道的修建促进三峡地区陆亭、陆驿(邮)的设立。史料称,汉代建三峡栈道的同时,陆驿也相继产生,沿江设有邮栈道,故有“建平(今巫山县一带)督邮之道,栈径威纡”之语。汉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兵败东吴后,连夜逃奔,在秭归石门山令士兵焚烧铠甲等物资堵塞隘口阻挡追兵,又得“驿人”帮助才幸免于难。秭归石门山正是一处“栈驿”。

2.便民交通

长江三峡,群峰对峙,险崖峭立,江水湍急,险滩密布,给人以惊骇震慑的雄险之美,也给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清光绪《巫山县志》称:凡此三峡,群壁插天;悬崖千仞,并无山径可通,蜀道之难,于斯为最……每当夏季水涨,舟行辄覆,每岁遭覆溺毙者,不下数十百人。

过去,每至洪水季节,川江便禁航,直到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夔州知府汪鉴组织民众在今瞿塘峡和巫峡峭壁上开凿了一条97.5千米的纤道,才使三峡交通得到改善。三峡栈道,也有作为拉纤的通道,使货物交流得以畅通,更是山里人走向外部世界的通道。

3.出卤制盐

例如大宁河栈道,其最初修建确是为了引泉制盐。史书有记载“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尝引此泉于巫山,以铁牢盆盛之”,大宁河栈道为“唐刘晏作凿,以引盐泉”。到了唐朝肃宗、代宗时期,巫盐被列为全国官营“十盐”之一。以增加国库税收,因而复有检修和利用大宁河栈道之举,建栈引盐水出山,沿大宁河分卤煮盐,如长藤结瓜,卓见成效。清朝有诗“盐井平分万灶烟,引自白鹿忆当年”“利分秦楚域,泽沛汉唐年”,就是对建栈引卤的生动描述。

后来,人民利用“引泉栈道”铺设木板为人行栈道,大宁河栈道遂成为行人、运输、引卤的多功能栈道。

4.军事征战

三峡古栈道用于军事自古多有记载,也有诸多传说。据说春秋时期秦楚巴三国灭庸、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入蜀、宋太祖出师平蜀、张献忠入川转战大昌(巫溪)一带,都曾用过大宁河栈道。而后面两说均有史料可查。

《大宁县志》的《夔州移城记·蜀碑记》中就有宋太祖出师伐蜀走过大宁河栈道的记载:宋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太祖皇帝出师平蜀,由剑(门)、巫峡分兵以入,而滪急峻恶,楼船战舰难进易退。步骑自襄州西山,裹粮兼行,林麓无际,涧壑相接,不知道路之所从。得蜀民诣王师献画,由大宁路直取夔州,平蜀之师,实取此道也……(北宋太祖平蜀,在蜀民所献路线图的协助下,利用大宁河栈道作为平蜀征战之道,此道是一条出奇兵之途。)

明末,张献忠、罗汝才率农民起义军四次自陕鄂由大宁入蜀,声势浩大。明官军在巫山大昌大宁河沿岸设立13个隘口,以防备张、罗起义军。后来张献忠起义军部队在征战中将栈道付之一炬,古栈道不复存在。

5.古栈新用

西起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千米的长江三峡,是世界驰名的旅游景区,峡谷内重峦叠障的群峰,汹涌澎湃的江水,嶙峋峥嵘的奇石,云蒸霞蔚的峡谷构成一幅气势恢宏的山水画廊。徒步游三峡,踏重建的古栈道沿江而行,成为现代旅游业的新宠。

三、三峡古栈道桥

1.三峡栈道桥类型与构造

经千百年的岁月冲刷,三峡的古栈道桥已荡然无存,只留下栈道的孔迹,称之为“偷水孔”。

白帝城山崖下的峭壁上,有一列奇特的石孔,呈倾斜状排列,总长80米,每孔为方形,高、宽、进深皆约30厘米。据史书记载,为西晋末年益州刺史鲍陋所凿。据说当时鲍陋领兵屯白帝城,被敌将谯道福率军包围,城内水源断绝,鲍遂命工匠开凿此栈道下长江偷偷取水,故得“偷水孔”之名。谯道福以为断绝了鲍军的水源,对方只有投降。谁知,谯道福正在等待降书的时候,鲍陋却派人从江中钓起了鲜鱼,送到了谯营,谯见攻城不得,只好解围而去。近来有学者提出异议,认为“偷水孔”仅是一种传说,无信史可证;“偷水孔”应为固定“锁”峡口铁索的柱孔孔迹(俗称牛鼻洞)。明代《瞿塘峡记》中有记载:峡畔岩穴中有铁索7条。而这7条铁索的位置正好与今偷水孔位置偶合。

奉节白帝城偷水孔栈道桥、大宁河栈道桥(南下段)、瞿塘峡孟良栈道桥、嘉陵江栈道上的纤道桥都是典型的栈道桥。根据古栈桥的遗迹,结合文献资料分析、考证,三峡古栈道桥大可有以下八类。

● 无柱式栈桥 俗称空木桥,《水经注》中称其为“千梁无柱”。因崖壁下水流深急,无法立直柱,而路面近水面,难于立斜柱,故采取无柱式。这种栈道多设以勾栏(栏杆)相护:唐代曾将金牛道险栈“限以勾栏”;宋代有《过朝天岭》诗称“且倚钩栏拥鼻吟”。有记载:“山峻水急,其中多悬岩壁立,难以凿路,募匠鎚石成孔横贯巨大,上覆木板,外作栏杆绕之,如桥梁状,故名曰栈道”。此类栈道也有一种加固型——斜张拉型,即在栈道上方凿孔安木柄用铁索拉托横梁,类似今天斜张拉桥。刘禹锡《山南新修驿路记》有“柄木絙铁而广之”的描述。

img182

奉节白帝山麓观音岩壁上的偷水孔

无柱式栈道桥的悬梁可为木质,称为木栈,也可为条石,称为石栈——在崖边密插斜向上的短石梁,其上以交错的石板铺成栈桥面。当悬梁间距较小时,其上可不铺木板(或圆木),间距较大时,其上铺以木板(或圆木)。为位于长江小三峡口的小三峡栈道,是典型的无柱式栈道桥,传说乃秦司马错伐楚所创,现经修复后为旅游之用。

img183

无柱式栈桥

img184

石栈

img185

长江小山峡口的无柱式栈道桥

img186

孟良梯道无柱石栈遗迹

img187

孟良梯道桥遗址

瞿塘峡一带的绝壁上,有一条孟良梯栈道石栈,现存石孔六十一孔,最上端距山顶约30米,自崖壁上而下呈“之”字排列,像一道天梯。石孔深约33厘米,26厘米见方,1米左右的孔距。据考证,次栈道是当年连通夔峡与阳口城南岸的陆路通道,为南宋末年蜀中军民为抵抗蒙古军队所凿。

● 标准式栈桥(又叫依崖梁柱式) 是栈桥最基本最原始的形式,有加固型和简易型两种。加固型是在陡险崖壁上凿孔安木梁,水中立木柱托梁,再在梁上铺木板成路。《诸葛亮与兄瑾书》对其描述为“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这种栈道遗迹,壁孔与底孔相对,底孔因水位变化时隐时露于水面。简易型一般只有底孔立柱托梁,梁的另一头不凿孔以固定,仅回崖取石凿成石级以搁置横梁。

● 悬崖斜撑式栈桥 在壁高水深,无法垂直立柱的地方,人们在壁孔下方凿孔立斜柱以托横梁,即悬崖斜柱式。悬崖斜柱式分成直接斜柱式和木杪斜柱式两种。直接斜柱式是在悬崖上直接将孔凿成倾斜状以插立斜柱托梁。木杪斜柱式清人有记载:“编桥之制,先凿穴石壁上,下二三丈复凿穴以措巨木,木斜出抄,上面壁穴平举横木,穴中复引其首,缀于木杪,势平后固以絙或铁或竹索,两木之类间则施骈木焉,实土布以版,如是始通人行”。这种形式底柱(木杪)用榫卯方式结合在横出的短下梁上,斜托上梁,它的遗迹一般留有两排相对应的斜孔而无底孔。

img188

标准式栈桥

● 依崖梁柱斜撑式栈桥 是将依崖梁柱与斜撑结合使用,便构成这种更加牢固的依崖梁柱斜撑式栈桥。

● 阁道桥 标准式和悬崖斜柱式栈桥还可加盖成阁,以避日晒雨淋,故又称栈桥为阁道桥。古人计算栈道便是以间或阁为单位的。

● 依崖多柱式栈桥、不依崖多柱式栈桥 这两种栈道桥与一般木梁桥的结构相同,在三峡栈道桥中较少,常在地形较平段,跨越支沟时采用。

img189

依崖斜撑式栈桥

● 现代旅游型栈道(桥)仿古栈道,专供旅游人行和观赏。巫山小三峡风景区1998年修了一段100余米的仿古栈道,选址在滴翠峡登天峰处。这里绝壁陡峭,峰入云际,栈道石孔排列整齐,连绵百余米,再现了大宁河古栈道风采。新凿的石孔比原石孔高4米多,以备三峡工程达设计水位后,大宁河水位上涨后而不被淹没。重庆北碚嘉陵江金刀峡,修建有堪称全国最长的峡谷5千米仿古栈道;万盛的黑山谷风景区,有6千米的栈道和浮桥;武隆的天坑地缝也开凿有观景栈道。古老的栈道为风景区增添特别的魅力。

2.凿孔嵌梁,巧夺天工

栈孔是栈桥的基础,对嵌固梁柱,稳固桥梁起着重要作用。栈孔有壁孔(凿于崖面上之孔)和底孔(凿于河边基岩上之孔)两种。

就目前考察资料来看,栈道孔径,最大80厘米左右,最小10厘米,一般以25~45厘米居多;栈道孔深,最深101厘米,最浅4.5厘米,一般以30~70厘米居多。相比之下,壁孔普遍大于底孔。孔形有正方、长方、椭圆、圆、箕形、不规则棱形等,以正方形和圆孔居多;壁孔多为正方形,底孔多为圆形。孔距最长达7米,最短仅0.2米,以1~3米居多。最高栈孔距水面15米,现已没入水中。从残留的石梁、木梁长度,石级和壁孔与底孔垂直距离看,当时栈道道路面最宽可达6米,最窄仅为0.9米,以2米宽居多。

建桥者创造了两种将梁嵌固在凿孔内的方法。木楔法:将栈孔凿成袋形,即内大口小,在横木端头嵌入木楔,击梁入孔后,木楔随之扩大,咬入袋形石孔中,便不易再拔出;嵌固法:在梁端增加木楔或木栓,嵌入崖石,使之牢靠。

为了延长栈道的寿命,人们还在栈道上方凿纵向石槽引流排水,并在底孔下凿直径1~2厘米小排水孔,以防木柱朽烂。为了稳固桥面铺设的木板,还在壁孔上方凿横槽(窄棱台)以将木板嵌入。

img190

楔法示意图

img191

嵌固法示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