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中心的独秀峰,是桂林的主山,号称“南天一柱”。四野群山环拱,有王公贵人之象。山下,有一座保存完整的明代藩王府邸——靖江王府。
在明朝数十个藩王府中,靖江王府是建成时间最早、使用时间最长、规制最特殊、保存最完好的王府。
靖江王受封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初首批分封的十个藩王之一。首受靖江王封号的人是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但朱守谦并不是靖江王国的始祖,靖江王国的始祖是朱守谦的祖父朱兴隆,朱兴隆早在洪武元年(1368年)就已经被追封为南昌王。因此,若从谱系来说,朱兴隆是靖江王国最早受封的藩王。
靖江王府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肇建,洪武九年(1376年)建成,洪武十年(1377年)正月朱守谦抵达桂林王府就藩。靖江王府是最早选定府址并开始营建的七个王府之一,也是最早建成并就藩的藩王府。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重修后的靖江王府布局示意图
靖江王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洪武十年(1377年)就国,至清顺治七年(1650年)亡国,传11代、14王,实际存世约280年,是朱明王朝传世时间最长的藩王之一。
靖江王是明朝所分封的十个藩王中地位最为特殊的藩王。它既是首批分封的藩王,也是唯一以侄孙(其他均为皇子)的身份分封的藩王。它既不同于亲王,也不同于郡王,而是介于亲王与郡王之间,是明王朝的一个单列王。靖江王特殊的地位相应地反映在王府建筑上,使靖江王府成为明代所建十个王府中规制最为特殊的王府。洪武五年(1372年)初建时,“宫殿、庙社莫不如制余”。但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重建后,宫殿建筑的规制有所降低,但王府四门城楼及宗庙、社稷仍如旧制。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黄佐在其修编的《广西通志·藩封》中记载:“王城一座,周若千丈,下用巨石,上砌以砖,辟四门,南曰端礼,北曰广智,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外缭以垣,各为棂星。垣左为宗庙,右为社稷。门墙内为承运门、承运殿、王宫门、王宫,南向如祖训之制。”除此以外,“其小院宫室任从起盖,不系离宫别殿、台榭游玩之所者则有宝善堂、尊乐堂、日新堂、迎赐轩、拱秀亭、山月亭、绿竹轩、冰壶井,在王城内独秀峰左右焉。”万历年间(1573~1620年),康僖王修筑登山石磴通达独秀峰顶,在山上建造亭台飞阁,观者称其“馆宇金碧,跨山弥谷,盍足当其盛矣”!山壁间多有靖江王游玩宴饮后的石刻诗文。
靖江王城南门——端礼门内景
靖江王城南门原为三券拱门,左券门、右券门在清代时封闭。
靖江王府在清顺治七年(1650年)被清定南王孔友德占为己用,顺治九年(1652年)在李定国率农民军攻破王府时孔友德举火自焚,280年的王府宫殿建筑毁于一旦,仅存宫殿台基和护卫王府的城墙。
清代时,王府旧址改建为贡院,作为广西学子参加科考乡试的场所。至今尚存乾隆皇帝御书《幸翰林院赐大学士及翰林等宴因便阅贡院诗》石刻及“三元及第”、“状元及第”、“榜眼及第”石坊。民国时期,王城是广西省参议会、广西省政府所在地。孙中山曾在此设总统行辕,建立北伐大本营。原有贡院建筑和省政府建筑在抗日战争中被毁。现存民国建筑共有23座,均为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7年所建,主要坐落在靖江王府中轴线及其两侧,多为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具有典型的民国建筑特色。
靖江王府正门——承运门
承运门台基为明代遗址,门楼为1947年重建。
岁月沧桑,王侯粪土。如今明代的王城依然赫赫在目,甃以青石的王城城墙方正坚厚,巍然雄浑的城门门洞深邃。王城内朱墙碧瓦的宫殿庙社早已消逝在时过境迁当中,唯有承运门台基上石雕的丹陛祥云和承运殿宽宽的须弥座上的丹陛勾栏,还在向人们彰显着昔日的辉煌……
靖江王府主体建筑——承运殿
承运殿台基为明代遗址,门楼为1947年重建。
承运殿前的云阶
靖江王与妃嫔的寝宫——王宫
此王宫台基为明代遗址,门楼为1947年重建。
寝宫后王府花园内的月牙池
月牙池是当年修建王城时取土成池,为明代桂林四大名池之首。
桂林城东的尧山,在明代是靖江王府的专用陵园。从永乐六年(1408年)第二位靖江王朱赞仪首葬算起,到崇祯七年(1634年)第十二位靖江王朱履祐下葬止,共有11位靖江王、数十位王府将军、数百位中尉和宗室姻亲埋葬于山下百余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构成国内数量最庞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
靖江王陵历经数百年风雨,昔日的陵寝建筑均已倒塌,但建筑基址保存完整,清晰可辨。大多数王陵的陵园依外门和中门圈以两重园墙围护,平面呈“回”字形。神道为陵园中轴线,由外而内分别置左厢房、右厢房、外门、中门、焚帛亭、享殿和园丘型墓冢。神道笔直,两侧列十一对石像生,外门前为守门狮一对,中门前由外而内分别为望柱、狮、羊、虎、麒麟、武士驭马、象、文臣各一对,享殿前有男侍、女侍各一对。陵园布局对称规整,体现了建设规划的大气与成熟。
靖江王陵遗存以神道石像生最为显著。靖江王陵神道石像生制度是在明初异姓功臣王规制的基础上形成并逐步完善的,望柱、石羊、石虎、石马、文武臣等异姓功臣王墓神道上最基本的设置在靖江王陵始终保留,在此基础上,增设守门狮、神兽和内侍石人,确立了靖江王自己的等级标准,最终形成了列置11对之数的神道石像生制度,并贯穿及终。这些石雕题材规矩,造型鲜明,雕刻精细,排列有致,将陵园衬托得更加端庄肃穆,而且这些石雕还有着完整的时间延续性,脉络清晰,变化规律明显,使我们清楚地看到制度化的过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靖江王陵神道石像生是一部带有地方特色的明朝石雕艺术通史。
第三代靖江王庄简陵
背靠的是桂林最高大的山峰——尧山,堪称风水宝地。
第十代靖江王朱邦苧墓
靖江王陵建筑规制示意图
温裕王墓蟠龙石望柱
宪定王墓蟠龙石望柱
温裕王墓出土的龙凤纹青花梅瓶
王陵早年多被盗掘,墓葬出土文物虽不多,但仅残留随葬的梅瓶一类就蔚为大观,堪称遗萃。所谓梅瓶,是造型为小口、短颈、丰肩、瘦底、圈足的一种瓶式,因其瓶体修长,故亦称“经瓶”。由于口小,只能插一梅枝而得名梅瓶。出土于靖江王陵陵区的各类明代梅瓶达300余件,其中青花梅瓶就有250余件,均属明代江西景德镇烧造。那气势非凡的龙凤纹梅瓶、活泼雅致的花卉鱼禽纹梅瓶、仪态万千的人物纹梅瓶、多姿多彩的色釉梅瓶造型精巧,纹饰丰富,精美绝伦,世所罕见,备受瞩目,被誉为“国之瑰宝”,“梅瓶之乡,桂林一绝”。
(靖江王陵文物管理处 曾祥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