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灵动的羌舞

灵动的羌舞

时间:2023-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舞与歌相连,其中《莎朗舞曲》在羌族乐曲中最为著名,是羌族音乐的代表性作品。在罗娅的家乡漆树坪羌寨两百余名羌族人眼里,罗娅是一名合格的“莎朗姐姐”,是羌族文化的传播者。这位现在文化部门工作的羌族女子平日里的最爱便是钻研羌族各种舞蹈,她说:“我希望能教更多的人跳莎朗舞,去领略羌族独特的民族风情。”酒娱节庆,酒伴歌舞,这已经成为羌族风情的特点之一。
●灵动的羌舞●_莎朗舞心声:羌族

羌族能歌善舞,民间的说法是“没有歌不行,没有舞不行”。

羌族舞蹈保留着原始乐舞粗犷、古朴的风格,大多在宗教祭祀活动及节日中进行,舞者既通过舞蹈取悦祖先神灵,又得以自娱自乐。舞蹈动作与歌词内容没有直接的联系,多数舞蹈是用歌来引导舞步的循环往复,节奏的强弱起落同舞蹈节奏起落协调一致。一般来说,羌族舞蹈按其形式和功能可以分为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这三种类型,但从活动的目的性看,许多形式都带有祭祀神灵,祈福禳灾的含义。羌族舞蹈主要有“跳莎朗”(羌族锅庄舞)、“跳盔甲”(又名“铠甲舞”)、“跳皮鼓”、“兰干寿”等。

羌族民间舞蹈多与民俗活动相结合,保持着最初始状态的文化特征。舞蹈中一般无乐器伴奏,通常为群体牵手围圈载歌载舞,以呼喊声、踏地声协调表演。动作没有严格的规范,比较自由,形式古拙,风格质朴,生活气息浓郁。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的形式,参加者人数不限,围着火塘或在院内围成圆圈手牵手跳舞。由于舞蹈多是手牵手围着火塘进行的,形式上近似藏族的“锅庄”,所以人们就把欢快的“莎朗”称作“喜事锅庄”,把在丧事活动中进行的“席步蹴”等形式称作“忧事锅庄”。

羌族长年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人们为了适应山地环境所采用的劳动方式和行动往来的体态,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顺边美”成为羌族舞蹈的主要风格特征。羌族舞蹈多是牵手起舞,所以手臂动作较少,腿部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并形成了“躯体的轴向后转动韵律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拧倾韵律”。这种舞蹈的动律是随舞者重心的移动,胯向两侧斜前方顶出形成,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腿上,膝部微屈、相靠,腰胯以上至肩部作轴向的环动,上身微拧倾,从而形成“S”型的优美体态。这种别致的动态和韵律——羌族特有的“顺边美”,贯穿于所有的舞蹈形式之中,尤其以“莎朗”表现得最为突出。

不同节日或礼俗活动有相应的舞蹈和歌曲,歌曲的名称即该段舞蹈的名称。舞蹈组合虽因曲而异,但基本动作大体相同,一曲一舞,不断反复,舞毕又换新曲,直至尽兴。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明通俗,易于演唱和记忆。每段舞蹈的起步和结束步有严谨的规范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则可自由变化,使所有参加者都能尽情发挥。

“跳莎朗”是羌族最喜爱的民间舞蹈形式。“莎朗”有“唱起来,摇起来”之意,是一种古老的自娱性舞蹈,男女老幼均可参加。“莎朗”音乐曲调欢快、流畅,节奏跳跃、明朗。该舞在室内外皆可进行,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火塘或场院一圈,不封口,逆时针边歌边舞。舞至高潮时,男子叫声“吓喂”,女子应和“哟喂”,一曲就此结束,接着再变换新的舞曲和步伐。由于“莎朗”属于自娱性舞蹈,群众性、集体性强,因此在羌族一些重大节日中都会出现。舞与歌相连,其中《莎朗舞曲》在羌族乐曲中最为著名,是羌族音乐的代表性作品。这些曲子音域宽广、声音粗犷、旋律优美、感情奔放、雄壮有力,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羌族民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最为生动的一部分,充分展现了羌族人的精神面貌。

跳莎朗

“莎朗姐姐”罗娅

“游人来家乡,羌族的姑娘小伙会邀请你跳舞,大家一起喝咂酒、唱山歌、吹唢呐,逍遥自在,如痴如醉。”在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的舞蹈大赛中,羌族姑娘罗娅表演的舞蹈《莎朗家乡》带观众走进了她的家乡——美丽的羌寨。在羌族,只有能歌善舞的人才能被选做“莎朗姐姐”,因为她要担负起传播羌族传统舞蹈音乐的责任。在罗娅的家乡漆树坪羌寨两百余名羌族人眼里,罗娅是一名合格的“莎朗姐姐”,是羌族文化的传播者。“贵州羌族属于南羌族,与其他的羌族一样,崇拜自然万物,唯一不同的是更多点柔美,这与贵州山清水秀的自然条件不无关系。所以说我们贵州的羌族男儿像山一样豪迈,姑娘像水一样柔美。”谈到自己的民族,罗娅毫不吝啬赞美的话语。这位现在文化部门工作的羌族女子平日里的最爱便是钻研羌族各种舞蹈,她说:“我希望能教更多的人跳莎朗舞,去领略羌族独特的民族风情。”

在节日夜晚,人们将酒坛置于篝火旁,围着火堆“跳莎朗”,通宵达旦,不时还离队到酒坛旁喝咂酒。酒娱节庆,酒伴歌舞,这已经成为羌族风情的特点之一。来自羌寨之外的客人们无不深深地沉醉其中,爱上这“云朵上的民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