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居住习俗
草原上的黑帐篷
西藏的传统民居多姿多彩,不仅有可随处迁居的帐篷,也有固定的土木结构的房屋,还有以石为材的碉房,以及以竹或木为材的竹楼或木楼,甚至还有窑洞。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镇中修起了不少新式钢筋混凝土建筑,但古老的传统民居仍然是人们可爱的家。
制作帐篷的材料一般都出自牧民所养的牛、羊。牦牛毛编成的绳用以支撑帐篷;牦牛角是帐篷桩,用以固定帐篷,也有用羚羊角或木桩来固定的;牛、羊毛是织帐篷的原料。帐篷料一般有七八寸宽,长短不定,由所织帐篷的高低来决定,最后将帐篷料缝在一起。用牦牛毛织出的帐篷呈黑色,被称作“黑帐”;用羊毛织出的帐篷是白色的,被称作“白帐”。但是黑白都是相对的,因为不大可能有纯黑或纯白色的帐篷,特别是纯黑的帐篷是没有的。藏族历来不喜欢黑色,即使制作帐篷也不例外。他们忌讳黑色与黑色对接,因而在两片黑色帐篷料之间必镶上白色的帐篷料。比较特殊的是以布为料制作的帐篷,这在遍地牛羊的高原上比较稀少,所谓“物以稀为贵”,这种帐篷就比较昂贵。
一般的帐篷供牧民自家居住,因而制作时只需能住下家人即可。由于各家人数的差异,因此帐篷也有大有小。最大的帐篷估计能容纳上百人,可用于众人的聚会。在搭建固定帐篷时,牧民们会按照传统习俗将帐门朝东。帐房中央放火炉,用以取暖做饭;帐篷正中壁上供上神龛、佛经、酥油灯等;南侧摆放着食品等日常用品,还兼作厨房;北侧则主要摆放藏被、藏毯等家居用品,是家中的“厅堂”。不管在何处搭帐篷,牧民们都不会忘记在连接帐篷的绳子上挂上祈求福运的五彩经幡。星罗棋布的帐篷和纷纷飘扬的经幡把雪域高原装扮得更加美丽。
帐篷、摩托和孩子
帐房内部,面对帐门的算是正厅,进帐左手为阴帐,右手为阳帐,以灶台为分割线,阴帐为妇女的起居室兼生活用品储藏室,主妇烧茶、做饭、打酥油等活动都在阴帐。而阳帐为男人的卧室,男性客人的接待室。晚上睡觉的地方也有严格的区分,帐中只有夫妻俩的,可在阳帐靠门的帐角睡,若有男性长辈,则年轻夫妇只能睡阴帐之后角,长辈若是女的,则她睡阴帐之里角,年轻夫妇睡在阳帐门角,与长辈对角而卧。牧民到新地方,得按照风水选择帐址,帐房居住位置也是按照风水的说法根据不同的性别、辈分、主宾来安排。
在牧区随处可见的是帐篷,而在农区或城镇,见到的更多是平顶碉房。最地道的碉房为石头所砌,墙壁最厚处甚至达1米,大多数墙壁上面比下面薄,整面墙呈梯形。也有的碉房为土木结构,其外形看起来与石碉房有很大差异,但它的厚度比石墙约薄三分之一,也没有石头墙坚固。但与石碉房一样,都是冬暖夏凉。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做牲畜的圈,二层可做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做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如今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一层,同帐篷一样。碉房也有大有小,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经济能力而定。在西藏,人们修建房屋以“柱”为单位,1柱相当于2米×2米的面积,碉房平面、整体形状都是方的。有些人修十几柱房屋,有些人只修二三柱房屋。大面积众多的错落有致的碉房连在一起,非常壮观。碉房层高只有2.2米至2.4米,高个子进屋,虽然一般不会碰到头,但也要时间久了才能习惯,就是一般个子比较矮的人,也会感觉有些压抑,好在碉房楼顶都是平面的,人们只需更上一层楼即可感到心旷神怡。西藏各地都有碉房,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比如拉萨的碉房多为内院回廊形式,放眼望去,全是碉房的窗户,进入院内,如同进了迷宫;而山南地区的碉房则多有外院,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到户外活动。但所有的碉房楼顶都是平顶,人们可以经常在楼顶活动,比如散步、娱乐等。在家家户户的楼顶,四角都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这些高角会挂满五彩经幡。重大节日或家中有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会在屋顶煨桑敬神等。
牧民新居
在西藏东部、南部的密林地区,人们居住的房屋则独具特色。丰富的森林资源决定了人们在修建房屋时采取全木结构,或土木结构,或石木结构。所修房屋有平房,也有楼房,还有吊脚楼。一般来说,房屋由居室(同时兼厨房)、贮藏室、牲畜间以及外廊、厕所等组成。居室中长年生着火盆,用于取暖防潮。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雨水较多,因此屋顶采用的是坡顶,便于排水。墙壁、室内、地面都用木头,屋顶也选用木头,而且还在上面加压石头,以防大风将屋顶的木头刮走。这种全木结构的房屋多为吊脚楼,人的居室与地面隔着一层空间,能够有效地防潮防湿。除木材外,修建房屋时也可以使用其他材料,如石头。但房屋的其他材料仍用木头,就连两木相接之处也是打榫头而不用钉。更不可思议的是,门上的锁和钥匙居然也是木质的。还有的人以竹、柳为材,用做隔墙。
一般来说,这种以木为主的房屋都分几层,最上层堆放柴草,最下层关拦牲畜,中间一层由人居住。房屋的形状多为正方形,门朝东,窗朝西,有阳台,便于采光、活动。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民居是阿里一些地区的窑洞。窑洞靠山崖而挖,冬暖夏凉。一般挖成4米×4米的正方形,大约2米高。其拱是平形拱,居住窑洞的人还会依洞修与洞连体的房屋。
藏北名寺——康玛寺
在西藏,寺庙随处可见。最著名的寺庙建筑当属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桑耶寺、楚布寺、萨迦寺等。据统计,西藏现有寺庙1700余座。其实,寺庙建筑的风格与碉房相似,但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更给人以气势非凡的感觉。
西藏的寺庙气势非凡,一个重要原因是选址。绝大多数寺庙都依山或坡而建,随着山势坡度的起伏,寺庙内的建筑也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如布达拉宫从山脚到顶,层层攀升,共有13层。从地势较低之处,抬眼望去,必须仰首,山寺一体。寺庙的规模也都很大,建有经堂、佛殿、活佛的囊欠(府邸)以及普通僧人的僧舍等一大群建筑,如拉萨的哲蚌寺,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一些寺庙所占面积就是一座山,从远处眺望,简直就是一座城,方圆数里,甚至数十里之内,唯此醒目,不能不让人产生气势非凡之感。
干净的僧舍
西藏寺庙气势非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富丽堂皇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的顶上,尤其是重要的佛殿、灵塔殿上,一般都有巨大的镏金钢瓦的金色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顶灿烂辉煌。在金顶的屋脊,装饰着铜鸟、宝瓶、金鹿法轮等,屋脊四角翘起,悬着随风而响的铜铃和铁板。除了金顶,一些建筑顶部还盖有金阁、金亭。比如布达拉宫,就有金殿3座,殿前有金塔5座。寺庙经堂门口都设有装饰得非常精美的转经筒,不管是木制的、铜制的,还是皮制的,都有壮观之感。殿堂之内,除了高大威严的佛像,四壁还绘满了各种佛像以及有关佛教的花纹、图案,殿内殿外还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雕塑。虽然西藏寺庙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但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不同,各地的寺庙建筑风格也存在一些差异,每座寺庙都有其特别的建筑。比如山南的桑耶寺,这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寺庙,其建筑布局有别于其他寺庙,主殿居中,其他建筑绕主殿而建,其所用砖瓦为吐蕃时代的产物。又如萨迦寺,这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其椽木强调为整根木材且圆。
在拉萨地区,修建房屋预先要请喇嘛或星算家择定房屋动工的日子、房屋破土的方向和破土人。房址一旦定下来,修房主人就要在选定的吉祥方向摆上“斯巴霍”避邪,摆上“切玛”祈福。开工时还要请喇嘛来工地上念经,以求土地神的宽恕。修建过程中,修房主人还要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在墙体内放入玉石、玛瑙等贵重物品以祈修房带来财富,房屋封顶时,还要将代表天神和地神的两只小罐放入墙体上部,以求天地神灵的保佑。乔迁也得选良辰吉日和乔迁的吉祥方向。乔迁之时,还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如在新房院内放一堆牛粪和一桶清水,意为生活红红火火,人畜兴旺。搬家时要请喇嘛诵经,到达新居时要依次向大门、院内的牛粪和水,各房间的房柱系献哈达,以示驱除邪气,祈求吉祥。
兴建牧民定居点
在藏东南地区,修建房屋也有一套复杂的仪式,这些复杂的仪式都离不开“卡让欣”。修房过程中,一共要做13个卡让欣。新房落成后也要请喇嘛念经,喇嘛会念念有词手持“卡让欣”,带着房主和工人围着新房绕3圈,然后依据一定的规定选定一个方向深挖一个坑埋入“卡让欣”。同时还要埋下9种粮、绸缎布条、金属碎片和一碗牛奶。之后便是喝竣工酒。竣工酒必须是房主的妹妹或表妹所酿,在喝酒的过程中,也有一些规定,但都与“卡让欣”有关,如手持“卡让欣”,将白线挂在“卡让欣”上,甚至开玩笑也用“卡让欣”。欢庆新房落成的酒宴一般要举行三五天,其间喝的酒多为邻居所送,吃的油饼多为房主的亲朋好友所送,大家聚在一起,尽情地喝,尽情地欢笑,共同向房主祝贺。
在后藏日喀则地区,向亲朋好友、邻居等祝贺其新房的落成也是一种古老的习俗,当地藏语中称为“康虽”。祝贺别人新房竣工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必须要穿戴得郑重其事,而且去时得带上礼物。带去的礼物多为吃的东西,如牛羊肉、青稞酒、酥油等,主人也倾其所能招待客人。客人落座后不能随便走动,先得喝三大碗青稞酒,左肩上再撒上一撮糌粑粉后,才能去其他房间参观,否则会被罚酒无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