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咨询技术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究竟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心理咨询师,还是来访者本人?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认为,占主导地位的应该是来访者本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希望变得更好的自我实现的潜能。心理咨询师的任务主要是帮助来访者发现他们的潜能,利用他们的潜能。那究竟应该怎样帮助来访者发现并利用他们的潜能呢?这就需要用到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咨询技术。本章的主要内容,即是介绍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咨询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基本理论与核心概念、主要技术以及咨询过程。
第一节 概 述
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咨询与治疗技术是罗杰斯(Carl Ranson Rogers,1902- 1987)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他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对自我理论的具体运用。在过去70年里,罗杰斯的观点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广泛、深远以及革命性的影响。他的基本理念,即将咨访关系作为个人成长工具的理念,被许多不同治疗流派吸纳。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咨询与治疗技术的基本假设是,咨询师只要为来访者提供一个最佳的心理环境或心理气氛,他们就会通过自己本身的大量资源对自我进行理解,从而改变其对他人以及对自己的看法,进而产生自我指导行为,最终实现心理健康的目标。
一、理论背景
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咨询与治疗理论隶属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范畴,因此它的产生也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于二十世纪中叶兴起于美国,它反对精神分析的生物还原论与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的思想,成为西方心理学发展的一种新取向。
(一)社会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繁荣,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满足,继而进一步追求包含真善美在内的、更高级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所重视的人性、价值和自我实现正反映了美国物质生产高度发展的社会需要(车文博,1998)。
美国的物质繁荣也加剧了其社会内部的各种矛盾和不安因素的产生,吸毒、犯罪、道德沦丧以及精神疾病等社会问题严重,甚至出现了“人受物役”的现象。人们开始有了“人性异化”、“人的死亡”等论调,这些论调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以致许多人感到颓废、忧伤,进而谋害他人,甚至是自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国际军备竞赛以及核战争的威胁,也导致人们有了很大的心理压力。美国青年不满于社会,发起争取公民权利的运动、反对美国对越南发动的战争等,以致美国社会出现了反主流的文化运动。这一切都表明了,仅凭经济繁荣是不足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价值追求的问题的。要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全社会对人的尊严及其内在价值的重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达到完满实现人性的需求。人本主义心理学以探究人类心理生活的内部空间为己任,同时强调认识人的自身价值与意义,这正适应了当时美国社会的需要。
(二)科学背景
生物学的发展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有重要作用。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性的形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准备了必要条件(车文博,1998)。文化人类学、生态学以及机体整体学证明了自然界内部的有机体和物种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生态系统自身的完整性。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科学调查和临床研究也表明,自然主义价值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从人类自身本性中发掘出来的价值和潜能,而不依赖于人类以外的力量。罗杰斯同样强调成长过程的生物学基础,他认为这是“有机体生命的实现倾向”以及“朝向实现的机体主义倾向”。因此,生物学、生态学以及机体整体学的发展成就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三)心理学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在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批评的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受到了德国整体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的影响。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理论持完全批评的态度,他们对行为主义的批评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反对行为主义的S—R(刺激—反应)的机械观,支持S—O—R(刺激—机体—反应)模式,而且很重视机体的作用;第二,他们批评行为主义过分强调客观的、量化的、可验证的方法和动物模型,而否定对非器质性的、非物理性的人类本性的研究;第三,他们批评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同时批评它否定人具有自我理解、自我指导或控制自己命运的能力;第四,他们批评行为主义关于人类只能对刺激做出反应的思想以及批评它对人的自我同一性和内在的整体性的否认(车文博,1998)。综合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批评行为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行为主义放弃了对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也忽略了对某些非客观、非量化方法的应用;降低了人的尊严、地位、价值,丧失了人的潜能与自主权;缩小了以探索人性为主的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对待精神分析理论,人本主义既有批评与否定,也有肯定和继承。他们批评潜意识决定论和性恶论,也批评精神分析对人性的悲观看法。但是对于精神分析发现潜意识、引入动机论、自我保护的这三大贡献,他们持肯定的态度。
整体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人格心理学对它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继承和发扬了狄尔泰(Wilhelm Dilthey,1833—1911)等人在人格心理学中用整体分析和经验描述取代元素分析和实验说明的思想,它也同美国一些人格心理学家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二是机体论心理学。精神病学家戈尔德斯坦(Kurt Goldstein,1878—1965)是机体论心理学的创始人,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他认为人格必须作为整体进行探究,不能分割开来。他还首创了“自我实现”一词,为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罗杰斯也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实现倾向”。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卡尔·罗杰斯是二十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之一,被誉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奥克帕克,他是在严格的宗教性和伦理性的教育环境下成长的,因此他成了一个相当孤立、独立而有纪律的人。他曾就读于神学院,但到20岁时,他开始怀疑自己对宗教的奉献,并决定改变自己的人生方向。于是他报读了心理学课程,后获得了心理学博士学位。1946年到1947年,他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6年,他荣获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
罗杰斯从事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践与研究,为非指导性心理治疗(又被称为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或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他的基本治疗态度是:无条件的彻底接纳、真诚、共情。罗杰斯认为心理咨询师展现出来的同理心,对于与来访者建立关系,帮助来访者完全体验他的现象场或完全体验他自身,是必需而且充分的。
三、特征
虽然,以人为中心疗法与精神分析疗法均属于领悟心理治疗范畴,但是,它与精神分析疗法及行为疗法又有着本质的区别(车文博,2010)。它在人性假设、角色扮演、咨访关系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点。
(一)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
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咨询师及来访者的角色扮演不同于其他疗法。他们把工作或服务的对象称为来访者或当事人,心理咨询师称为促动者或促进者,而不是简单的称作来访者和治疗者。罗杰斯从现象场理论中得出,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完善地了解自己的经验世界,所以来访者才最有能力找到解决自己问题的办法,这就是为什么罗杰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坚持以来访者而不是以咨询师为主导的根本原因。
(二)咨询师做来访者的“朋友”和“伙伴”
以人为中心疗法不是传统的将咨访关系视为工作关系或者医患关系,而是将它看作朋友或者伙伴关系。在咨访过程中,咨询师有意识地避免担任“专家”角色,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来访者,他们主要致力于创造一种让来访者能自由体验情感、探索自我的气氛,让来访者不感到威胁和限制,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三)非指导性治疗
以人为中心治疗是一种非指导性的心理治疗,它的基础是罗杰斯对人性的看法。通过这种理念,来访者克服障碍,解放自己,朝着健康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前进。治疗强调咨询师的真诚与开放以帮助来访者真实感受自己的内心体验和真实需要。“非指导性”可以帮助来访者按照自己的需要去从容应对他或她认为重要的问题。它十分重视每一个个体都有心理独立、维护自身心理完整性及选择自己目标的权利。指导性治疗和非指导性治疗的区别主要在于:
1.在选择权力上
指导性治疗认为,应该由咨询师为来访者确定心理治疗的目标,来访者没有能力选择治疗目标;非指导性治疗则认为,来访者拥有自我选择治疗目标的权利和能力。
2.在咨询师与来访者的地位上
前者认为咨询师是权威,具有控制和操纵治疗过程的权利;而后者则认为咨询师只是“配角”,来访者掌握整个治疗过程的主动权,咨询师不会分析来访者的谈话,只是跟着来访者的感觉走,让来访者充分表达。
3.在治疗所重视的问题上
指导性治疗重视社会规范,而非指导性治疗则重视个体心理上的独立性和保持完整心理的权利。
4.对于治疗的结果
前者注重问题的解决,而后者则重视来访者个人的改变和成长。
另外,以人为中心疗法还有一些特点,如人格改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人格的改变是整体性的改变;它的治疗过程没有结构化等。
复习巩固
1.简述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特点。
2.简述指导性治疗与非指导性治疗的区别。
第二节 基本理论与概念
一、人性观
以人为中心取向的咨询理论相信人性是积极乐观的,主张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罗杰斯在其研究中坚持以人具有建设性和创造性潜能为理论依据。他把人看作是一个努力寻求健全发展的人,认为人是值得信赖的。人能够自我理解、自我指导、能进行积极的改变。以人为中心疗法对人性的看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
(一)人的本性是倾向于积极的、创造的、具有建设性的
罗杰斯在讨论人性时,不是简单地持有“性善”或“性恶”的观点,而是更多地从事实探究的角度来讨论人性真相。他将事实讨论与价值判断区分开来,认为对生物本性的探究不一定要在价值层面上进行。每种生物都有它各自的本性,如狼是食肉的,羊是食草的。人性也一样。罗杰斯主张,人的本性是倾向于积极的、创造的、具有建设性的,并需要与他人建立密切的个人关系。
(二)人性是值得信任的
根据人性先天是积极的、乐观的观点,罗杰斯相信人都是理性的、有积极的人生倾向并可以不断成长发展,达到自我实现。人性也是具有社会性的,它的社会性与个体性是统一的、一致的、是值得信任的。因此,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认为,人有发现并改变自身心理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并保持心理健康。只要咨询师能给予来访者足够的尊重和信任,他们就有能力依靠自己达到改变,而不需要咨询师从其外部进行控制和指导。
(三)人是具有自我实现倾向的
罗杰斯把自我实现倾向(self-actualization tendency)称为实现倾向,它是罗杰斯人格自我心理学的动机理论,其基本假设是:有机体具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selfenhance)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的趋向。
罗杰斯认为这种实现倾向不但存在于人身上,更是一切生物都具备的基本倾向。它是一切生物的共同属性,是最能体现生命本质的生物特征。罗杰斯在其1951年发表的《来访者中心疗法》中曾指出:力求实现、保持和发展是有机体的一种基本趋向和努力。任何生物,只要赋予了其生命,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发展、活动的趋势,这一趋势就是一种求生存、求强大、求完满的趋势。
人有实现倾向这一观点是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的核心。来访者有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引导引起自身态度和行为改变的能力,因此在咨询过程中,必须把来访者放在根本位置。就如一个刚学走步的孩子,屡次跌得很痛,按行为学习的解释,他不会再予以尝试,然而孩子想走步的愿望反而增强,这就是他的实现倾向所要求的。实现的倾向是一种积极的倾向,它假定人具有引导、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以人为中心治疗认为,这种实现的倾向的阻滞是造成所有心理问题和困扰的原因,这是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一种不变的诊断。因此,咨询就是要排除这种障碍,从而重新确立良好的动机驱力。
二、心理病理观
在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看来,所有心理失调的根源都在于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不协调。当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出现不一致时,个体就会感到受威胁,这种威胁的本质是:假如经验被准确地符号化,以本来面貌进入意识,它就会使这个协调一致的整体以及与之相结合的价值条件遭到侵犯,以致它们的真实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受到挑战(郑日昌,江光荣,伍新春,2007)。受到威胁的直接表现是焦虑。当个体在阈下知觉(即潜知觉,一种不被个体意识到的知觉)中感到某种经验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不一致,而这种不一致又可能被符号化进入意识,此时个体的反应就是焦虑。焦虑的产生会激活自我防御过程,以阻止自我概念与经验的不一致被披露,维持自我概念的完整。
在罗杰斯看来,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心理失调的体验,只是感受的程度有差别。适应程度低的个体,其自我概念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验(钱铭怡, 1994)。在这些个体中,其自我概念建立在价值的条件作用的基础之上,而正是这一评价过程使得他歪曲或否认了其自身的经验或体验。当自我概念与经验的不一致达到某种严重的程度时,个体的自我防御机制就不能有效地工作,不能再像正常人那样有效地发挥自身的心理机能,从而越来越不适应环境,出现烦恼、焦虑及其他异常行为。与此同时,自我的完整性被打破,导致人格解体或心理瓦解。
三、基本理论与概念
自我理论是罗杰斯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它强调自我实现是人格结构中的唯一动力。自我理论包括经验及现象场、自我概念、价值的条件化等内容。
(一)经验及现象场
在罗杰斯的自我理论中,经验(experiences)是指来访者在某一时刻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也就是来访者真实的自我,它来源于现象学的现象场(phenomenal field)。所谓的现象场(或现象域)是指人的主观世界,它只强调人的主观内部世界是怎样观察和感受外部世界的,而不强调外部环境原本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现象场,人们对同一时刻的同一外部环境感受是不一样的。
经验包括两种:一种是能被意识到的经验,称为有意识的经验;另一种是不能被意识到的经验,称作无意识的经验。有意识的经验可以通过大脑借助词语、符号、声音、图像等东西表征出来,这一过程称作经验的符号化。因此,符号化就成为区分有意识的经验和无意识的经验的标志。经验也包括个体的认知和情感事件,它们能被个体所知觉。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中,经验被个体体验和知觉的状况,对个体自我的形成、发展及心理适应情况是有重要影响的。
(二)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个人对自己总体的知觉、认识和感受,也就是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它包括对自己身份的界定、能力的认识、人际关系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是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的统一体,即个人独特的直觉、看法、态度和价值观的总和(车文博,2010)。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的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罗杰斯的自我概念并不等同于自我,而是一种客体自我(objective self),它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特别是与对他而言重要的人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它可能被环境或重要的人所接受或否定,这些所有被接受或不被接受的个体内在的体验就堆积成了自我概念,它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自我,如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成绩好是他的自我,但他的自我概念可能是个人成绩不好。
(三)价值的条件化
每个人都存在两种价值评价过程,第一种是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它是人先天就具有的,这种过程可以真实地反映实现倾向。第二种是价值的条件化(conditions of worth)的过程,这是建立在对他人评价的内化或对他人评价的内投射的基础之上的,这一过程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个体的实现倾向,相反却在妨碍着这种倾向。
个体从生命的早期开始就需要得到积极评价,即爱、赞许和尊重,而这种需要的满足往往取决于他人(对个体而言重要的人)。但个体在满足这种需要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他“感觉良好”的行为在别人眼里是“坏的”,这就与其自身的经验发生了矛盾和冲突。在此情况下,个体为了得到他人的积极评价,会放弃之前的行为,转而做出别人赞同的行为。久而久之,个体就放弃了婴儿时代自己内部的评价标准,转而依赖他人的评价标准,并将他人的这种价值观念内化为自我概念的一部分。一旦个体将他人的价值观当作自己的自我概念,并成为指导其行为的价值规范时,价值的条件化就形成了,这一过程就是价值的条件化过程。例如,一个孩子把水倒在地上,并用脚去踩,他觉得很有趣,但父母却因此而责骂他。得到了这种负面的消极评价,孩子会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这样做,为了讨得父母的喜欢,他就不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是将父母对这一行为的不满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条件化的价值观念,由于没有建立在机体自身的价值评判基础上,因此它们更倾向于僵化、刻板,而不是灵活机动。
扩展阅读
生活中的一些内化模式的根源
在文化极其复杂的今天,我们常常会内化一些希望的或不希望的模式,这些模式来自于不同根源,并且意义上往往十分矛盾。下面列举的是一些人们普遍接受了的内化模式(罗杰斯,2006):
1.对学生来说,性欲和性行为是不好的。这种内化的形成根源有很多——父母、老师等。
2.不服从是不好的,服从是好的,毫无疑问的服从甚至更好。这一观念多是由父母、老师或军队强化的。
3.赚钱是最好的。造成这种构想价值观的根源来自于太多地方,如社会现实。
4.不断学习书本知识是好的,这一观念来自于老师、父母等。
5.为娱乐而浏览、漫无目的地翻阅是不好的。这种观念来源于学校和教育体系。
6.抽象艺术、“时髦”艺术是好的。这种价值观的发动者是被我们称为行家的那些人。
7.邻里友好是好的。这一观念源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
8.合作或小组合作优于独自单干。这里同伴是重要根源。
9.喝可口可乐、嚼木糖醇、使用空调和汽车是被期许的。这些观念来源于广告,同时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强化。
这些只是无数构想价值观中的一小部分样本,大多数人赖以生活的内化了的价值模式就是以这些方式累积起来的。个体常常将这些价值观内化,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念,但是其从未思考过自身内部机体对这些模式和事物的反应。这些观念不能在经验中获得检验,个体就以一种刻板僵化的方式遵从它们,而其他的选择会导致其价值观的崩溃。
复习巩固
1.简述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的人性观。
2.简要以人为中心疗法对自我概念的阐释。
第三节 咨询与治疗技术
以人为中心咨询与治疗技术很少运用影响性技巧,它不追求特殊的策略和技术,而是将重点放在提供一种具有促进作用的可界定的氛围,使来访者把理解自我、改变自我概念和将自我实现的潜能开发出来,以促进其人格和行为发生积极的改变。为创造这种良好的气氛,就要求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全身心地去倾听来访者的语言,体会和理解来访者的内部世界。
一、倾听的技巧
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首先要求咨询师做一位好的倾听者。好的倾听者首先要听进说者所说的,然后让说者知道他们被听见了。咨询师要成为一名好的倾听者,就要做到:适时搁置自己的需求,让来访者充分表达想法、抒发情绪;全神贯注地倾听,并表示关心;有同理心,欣赏来访者的观点,肯定他的情绪,而不加入自己的判断。
想要成为良好的倾听者,咨询师应做到以下原则:
1.专注于来访者说的
把自己要说的或让自己分心的事搁置在一旁;尽量不要打岔,即使打岔也是鼓励来访者表达更多。
2.抓住来访者想表达的重点
认真体会来访者字面下所隐藏的想法和感受,而不仅仅是针对字面意义作反应;咨询师应积极了解来访者要说的,然后设身处地地去感受。
3.让来访者知道你了解了
咨询师利用沉默、保证、重复技巧或者提供同理评价来表达对来访者话语的了解;使用开放性陈述(如“还有什么吗?”),而不用封闭式陈述(如“我知道了”)以让来访者更好地表达自己。
二、建立良好的咨询与治疗关系
以人为中心的咨询与治疗,为了使来访者能够自由地探索内心的感受,将重点集中在创造良好的关系氛围上。该疗法认为关系是最根本的,它既是咨询过程的开始,也是咨询中的主要事件,还是咨询的结束。可以说,咨询师将自己作为一种手段,把个人投身到关系中去是最大的策略,他们通过自己的真诚、温暖、尊重、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同理心来创造所需要的治疗关系。这种关系应该是安全和相互信任的。以人为中心疗法认为,建立这种咨访关系有三个条件:
(一)真诚一致
真诚一致(congruence或genuineness)指在这种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应是一个表里如一、和谐、真实、整合的人。这意味着在关系中,咨询师坦诚而深刻地体验着自己,他对自我的认识应是准确地代表其实际经验,而非是故意地表现出的虚假外表。咨询师只有在与来访者接触时以自己真实的面目出现,特别是敢于在来访者面前毫无保留地暴露自己的情感和行为,才会营造和谐融洽的气氛,消除交流上的障碍。以此来取得来访者的信任,敢于坦率地表露完整的自我,以使其能进行自我探索和健康成长。
在治疗中要做到真诚一致,咨询师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1.不固定角色
咨询师在咨询中的表现应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表现一样坦诚,不必将自己隐藏在专业角色的背后。
2.自发性
咨询师的表现很自由,与来访者的语言交流和行为应是自然的,不应受某些规则和技术的限制。这种自然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是建立在咨询师的信心基础之上的。
3.无防御反应
坦诚的人没有防御反应,这样的咨询师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知道如何感受它们;咨询师不是忙于抵御那些消极的体验对自己的影响,而是努力理解来访者的消极体验,协助他们深化对自我的探索。
4.一致性
咨询师的所思、所感及所想与其实际表现之间差异很小即咨询师如何感受便如何表达,即使是负面感受也不将其伪装在快乐的面具下。
5.自我的交流
咨询师在合适的时候开放自我,以真诚的态度,通过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表达自己的感情,以此来激发来访者更多的自我表露。
但是,真诚并不是要求咨询师随时随地、毫无节制地在来访者面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这种真诚,应该是以来访者和治疗的需要为转移的。咨询师在表达内心感受时要考虑其必要性与否以及是否恰当。
(二)无条件积极关注
无条件积极关注(unconditional positive regard),无论来访者的品质、情感和行为怎么样,咨询师对其都不做任何评价要求,并对其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使来访者觉得他是一个有价值的人。当来访者在叙述某些难以启齿的或者令人焦虑的感受时,要尊重其自由表达的权利,以关注的态度接纳他,同时不鄙视或冷漠,也不给予评价或纠正,要充分相信来访者自己有能力找到改正的途径和方法。
所谓“无条件”,意味着对来访者出现的混乱、恐惧、愤怒、害怕、痛苦等各种消极情绪,如同对其自豪、满足、自信等积极体验一样地接纳。这种接纳不以来访者的某个特点、某个品质或整体的价值为依据,而是无条件的,无论来访者的感情正确与否或合适与否。当咨询师发现自己将来访者经验中的各个方面都当作来访者自身的一部分而接纳时,就意味着他正在经历着无条件积极关注,也意味着他将来访者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来关心,并允许其有自己的感情和经验。
咨询师可以通过以下行为来表现对来访者的尊重:
1.对来访者的问题和情感表示关注;
2.对来访者持一种非评价性的态度,并将之作为值得坦诚相待的人来对待;
3.设身处地地理解来访者的反应;
4.发掘来访者的潜力,以此向来访者表明他们自身有足够的潜力以及行为的能力。
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也可能因为发现来访者的一些问题是明知故犯或咎由自取,而对其产生不满或否定情绪,继而想中断治疗。当出现这种情况时可采用以下两种应对方法:第一,保持高度的自觉,随时敏锐地了解自身的当前感受,以便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调整;第二,要明确我们所接纳和尊重的,并非是来访者不适当的或者反社会的消极思想和行为,而是他这个人。
(三)设身处地的理解
设身处地的理解(empathy)也称为同感或共情,指咨询师对来访者的意识和经验具有一种准确的同感理解,即体会来访者的内部世界的能力。咨询师在感受来访者的个人世界时,仿佛那是自己的世界,但却不丧失“仿佛”的性质(罗杰斯,2006)。也就是说仿佛来访者的愤怒、恐惧或困惑是咨询师自己的,而自己却不陷入愤怒、恐惧或困惑之中。当咨询师脑中能清晰地展现来访者的世界,并自在地穿行其中时,他就能清楚地理解来访者并使来访者清楚地知道自己被理解了,也能感受到一些来访者在自己的经验中没有意识到的意义。
咨询师想做到设身处地的理解,需要依赖一些条件,它们包括:
第一,咨询师要设身处地从来访者的参考标准去观察和感受事物,而不能以自己的主观参考标准为根据。也就是要从来访者的角度看世界,切身体会来访者的感受。
第二,咨询师需要与来访者同步体验情感旅程,但不能对其情感进行判断或被其感染。如果咨询师用自己的标准对来访者的情感进行判断,咨询师就无法准确抓住来访者的情感内涵;如果被来访者的情感所感染,咨询师将无法价值中立。
第三,咨询师要体会到来访者难以察觉的意义,但又不能将这种处于潜意识的意义迅速提出来与来访者对峙,因为这样会使来访者感到威胁的存在。
第四,咨询师要善于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表现同感。适当地点头,沉默甚至递上一杯水或者一个抱枕都能使来访者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
复习巩固
1.在治疗过程中,咨询师如何做到真诚一致?
2.咨询师如何做到设身处地的理解?
第四节 咨询与治疗过程
一、咨询与治疗的基本过程
罗杰斯在其工作早期,就咨询与治疗过程提出了十二个基本步骤。他强调这些步骤并非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一)来访者前来求助
这对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来说是一个前提。因为来访者作为咨询的主体及解除心理疾患的主导力量,其必须主动来寻求帮助。否则来访者不承认自己需要帮助,而在没有希望得到某种改变的压力下,咨询和治疗难以成功。
(二)咨询师向来访者说明咨询情况
在咨询开始前,咨询师要向来访者说明,这里并不会对他所提出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咨询只是为帮助他找到这个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一个场所或一种气氛。也需要使来访者了解,咨询时间属于他自己,可以自由支配。咨询师的作用就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来访者自发成长的气氛。
(三)鼓励来访者情感的自由表达
为促进来访者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咨询师必须持有友好的、诚恳的以及接纳的态度。咨询刚开始,来访者表达的多是消极、含糊的情感,如敌意、怀疑、焦虑或羞愧等。对此,咨询师要利用一些会谈的技巧,有效地促进来访者表达。
(四)咨询师要能够认识、接受和澄清来访者的负面情感
咨询师在接收来访者信息的同时,还要对其做出必要的反应。这种反应不仅仅是对表面内容的反应,更应是深入来访者内心深处的反应,以发现其暗含或影射的情感,如矛盾、敌意等。即使来访者所讲的内容荒诞无稽或滑稽可笑,咨询师都应以接受的态度加以处理,努力创造一种气氛使来访者能认识到这种消极情感也是他自身的一部分。有时,为使来访者更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这些情感,咨询师也需要对它们加以澄清,但不解释。
(五)来访者成长的萌动
当来访者充分表达或暴露出消极的情感后,便会不断萌生出模糊的、试探性的、积极的情感。这就要求咨询师具备敏锐的眼光,善于发现这种好的开始,促成其成长。
(六)接受和认识来访者的积极情感
如同对来访者的消极情感一样,对其所表达出来的积极情感也应给予接受,但不能加以表扬或赞许,更不能加入道德评价。使来访者既不会对其消极情感采取防御措施,也不会为其积极情感感到自豪,而只是将之作为其生命过程中一次自己了解自己的机会,促使来访者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地达到领悟与自我了解的境地。
(七)来访者开始接受真实的自我
由于社会评价和舆论的影响,通常人们做出的反应总有些许考虑或保留,加之价值的条件化,人们往往具有一个不正确的自我概念,即否认、扭曲某些情感和经验,这与人的真实自我有很大差距。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因为处在一种良好的能被人理解与接受的气氛中,而有一种完全不同的心境,他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对自身达到一种领悟的程度,从而达到接受真实自我的境地。来访者这种对自我的理解和接受,为其奠定了进一步的、在新的水平上进行心理整合的基础。
(八)帮助来访者澄清可能的决定及应采取的行动
在领悟过程中,来访者必然涉及新的决策和要采取的行动。咨询师此时的工作就是帮助来访者澄清其可能做出的选择。来访者此时很可能出现恐惧或缺乏勇气,而不敢做出决定的情况,对此,咨询师要认识到这些表现,而不能勉强他或给予某种劝告。
(九)疗效的产生
领悟会使来访者产生某些积极的、尝试性的行动,这表明治疗已产生疗效。这时,来访者已有了自己的领悟,对问题有了新的认识,找回了失去的信心,从亲身体验中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并能自己付出行动。
(十)疗效的进一步扩大
当来访者已能有所感悟,并进行一些积极的尝试后,治疗工作就要有所转向。此时工作的重点在于发展其领悟,以便领悟达到更深层次,并扩展领悟的范围。只要来访者能更完全、更正确地自我了解,就会有更大的勇气面对自己的经验、体验并考察自己的行动。
(十一)来访者的全面成长
来访者处于积极行动与成长的过程中,而不再惧怕选择,此时他已具有较大的信心进行自我指导。在治疗的这一阶段,来访者往往会主动提出问题与咨询师共同讨论,由此,咨询工作者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到达顶点。
(十二)治疗结束
当来访者觉得无须再寻求咨询师的协助时,咨询关系由此终止。咨询师用同以前步骤中相似的方法,来澄清来访者所表达出来的歉意,同时使来访者接受和认识咨访关系即将结束的事实。
治疗过程中的重点是对来访者感受的探索,这些探索包括来访者对情感或感受的体验。对感受的探索可以包括触及、体验、识别、接受和表达等不同环节。触及是一种隐隐约约、模模糊糊地觉得自己心有所感的状态;体验是让这种感受清晰地从心头流过,明确地意识到它,品味它的过程;识别是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感受;接受是态度改变的一个过程,包括承认这是自己的感受,反思以前不能接受它的原因,以及其他更广泛的改变;表达就是向有关的人或生活中重要的人表露这种感受。
二、咨询后来访者发生的变化
在咨询过程中,来访者会发生许多根本性的变化,其人格和行为会发生积极改变。国内一些学者将其归纳为五条(江光荣,2005):
1.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开放
来访者不再对自己的经验(包括个人体验、感受等)进行扭曲、否认或根据价值条件化作用进行取舍,而能较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体检,因此对自己的感受更丰富,更富有变化,也增强了对他人及外部客观世界的接纳程度,而不会再以刻板的态度对待它们。
2.来访者的自我变得较为协调
来访者减少了防御机制,愿意公开其个人体验,不再依照价值条件作用来确定自我,而依照真我面对自己。他的情绪生活和心理上的自我形象变得更加协调,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冲突减少,自我变得比较和谐。
3.来访者更加信任自己
来访者逐渐去掉价值条件化后,自我成了评价的主体,因而感到更加自信,能够独立地为自己做决定。如果来访者是在一种由内而外的基础之上建立的自信,他将会感觉到自己生活得更积极了。
4.来访者变得更适应
来访者日益改进其心理适应,他既能更自由地接纳自我的经验,也能更开放地对待外部经验,使其达到外部和内部的统合,妥善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以及改善人际关系。
5.来访者愿意使其生命过程变为一个变化的过程
来访者不再会为了达到一种僵化不变的理想和目的而刻板地去追求生活,他将生命视为一个流动的过程。他认识到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自己也是不断变化的,只有流动着的生命才更富有活力。
三、评价
(一)贡献
经过长达60年的理论、实践和研究的发展证明,以人为中心疗法并不比其他主要疗法逊色,甚至可能优于其他疗法。从那些有着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范围及带有不同问题的来访者被试的研究结果来看,以人为中心治疗是有效的。并且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治疗理论对当今的心理咨询和治疗领域依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总结其贡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以人为中心治疗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对治疗关系的研究。它将治疗焦点从治疗技术和咨询师的权威地位引导到了治疗关系上,并强调治疗关系在心理治疗效果中起到的关键作用。罗杰斯通过一系列研究,阐述了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并提出了建立良好治疗关系的必要条件。
2.以人为中心疗法阐明了“人天生具有潜能,并倾向自我实现”这一观点。它对人的能力表现出积极信念,这种能力包括当事人的自我指导能力和自我负责的能力。咨询师可以轻易证明这种积极信念的力量,一旦咨询师怀着这样的信念去对待来访者,并进行咨询,似乎它本身就会创造出一种神奇的力量,从而推动咨询过程取得进展、来访者发生改变。
3.罗杰斯关于自我概念的发展通过价值条件化作用而内化的理论,被证实无论在经验研究方面还是常识方面,都是令人信服的。心理病理观理论也是可以接受的。
4.罗杰斯对心理治疗领域的贡献还在于,他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治疗过程和结果。他坚持将自己的观念认定为需要不断检验的一种假设,并且坚持用研究加以证实。换而言之,他将心理治疗引向了研究的领域。罗杰斯坚持将治疗过程录音,并对其录音进行严格检查,通过研究技术来分析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谈话。他向心理学提出了挑战:提出要设计一种新的科学调查模型,以对个体内在、主观的经历加以处理。
(二)局限
同时,以人为中心疗法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或缺陷。它们主要表现在:
1.它的整个治疗过程透露出一种重情轻理的气息。它将理性的力量摆在不重要的位置,而将情绪感受摆在第一位。人对生活价值的选择和评价,主要依靠自身的情绪感受,而不考虑这种选择的正确性,也不考虑逻辑的合理性,这是难以让人接受的。
2.以人为中心治疗的部分研究在方法上存在缺陷,包括:在控制组的选择上,没有使用未经处理的来访者作为控制组,而是使用原本未选择以人为中心治疗的来访者作为控制组;没有考虑安慰剂效应;对治疗效果的评估,仅仅是依靠个体的自我报告;统计方法使用不恰当等。
3.在该疗法中,一些以人为中心的咨询师或尚在学习中的学生,可能会因过于纠结于支持来访者,从而忽视挑战来访者这一层面。一些工作者将自己的反应和治疗风格仅限于提供反馈和共情性的倾听上,而未认识到这些基本态度只是咨询师用以建立治疗技术的基础。
4.以人为中心治疗体系对任何诊断或评估都排斥,对障碍不进行任何分类,以及对具体策略和技术的运用都忽视。人们赞同罗杰斯的这些常规做法,但当咨询师在采用这些方法时,可以扬长避短。例如,为更迅速有效地理解当事人,咨询师可以充分利用评估手段;为更直接地促进来访者的改变,咨询师可以利用某些有针对性的技术。
扩展阅读
人格改变的过程
罗杰斯认为,在心理治疗的条件化过程中,来访者人格的改变要经历以下过程:
阶段一来访者对待个人的感受持僵化固执的态度;对自己的经验视而不见,或习以为常,致使没有了改变的愿望,不主动寻求心理咨询。
阶段二在理想的治疗条件下,来访者开始产生被接受的感觉,但对个人构建仍然处于僵化状态,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当成事实。
阶段三来访者能继续流露、释放一些东西,但仍然将自己当作一个客体对待。这一阶段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占相当长的时间。
阶段四来访者的感受更强烈、更生动。逐渐开始认识到经验与自我之间的矛盾和不一致。但是还不能开放地接纳感觉,却已流露出要接纳的意思。此时,来访者处于要向前走,但又怕向前走的状态。
阶段五来访者能体验到自己的感受,并能自由地表达,但在体验和接纳感受的同时,来访者仍有迟疑。对自身体验的矛盾和不一致他能正确地面对,并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此时来访者能够自觉地进行个人构建,并对它们进行不断的检验,致使他内心的活动更自由、意识反映更准确。
阶段六来访者能自由地流露其感受,并及时接纳它们。自我和感受合为一体,不再分开。
阶段七当咨询效果达到了上一阶段,来访者所取得的进步几乎就不可逆转了。所以即使是结束治疗,来访者在生活中也能继续发生改变。此时,来访者所达到的状态就是心理咨询的目标——能充分发挥机能的人。
复习巩固
1.简述以人为中心治疗的基本过程。
2.简单概括以人为中心疗法有哪些贡献。
本章要点小结
1.以人为中心治疗有四个基本特点:人性假设(认为人具有完善机能和自我实现的倾向)、来访者主导治疗过程、咨询师与来访者之间的关系为伙伴关系以及它属于非指导性治疗。
2.自我实现倾向的基本假设是:有机体具有一种先天的“自我实现”动机,它表现为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各种潜能的趋向。
3.经验是指来访者在某一时刻具有的主观精神世界,也就是来访者真实的自我,它来源于现象学中的现象场。
4.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现象场,人们对同一时刻的同一外部环境感受是不一样的。
5.自我概念是指个人对自己总体的知觉、认识和感受,也就是个人如何看待自己。
6.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认为,所有心理失调的根源都在于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一致或不协调。
关键术语表
经验 现象场 自我概念 客体自我 真诚一致 无条件积极关注 设身处地的理解
本章复习题
1.被称为心理治疗理论的“第三种势力”的咨询技术是( )
A.经典精神分析
B.存在主义
C.以人为中心治疗
D.行为主义
2.以人为中心治疗中,将咨患关系看作( )
A.工作关系
B.医患关系
C.师生关系
D.朋友或伙伴关系3.有机体的评价标准是( )
A.实现倾向
B.道德原则
C.快乐至上
D.社会需要
4.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觉得自己成绩不好,这是他的( )
A.自我
B.自我概念
C.自我评价
D.主体自我
5.建立在对他人评价的内化或对他人评价的内投射的基础之上的价值评价过程是( )
A.有机体的评价过程
B.社会的评价过程
C.价值的条件化过程
D.道德的评价过程
6.在以人为中心疗法理论看来,所有心理失调的根源都在于( )
A.焦虑
B.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
C.恐惧
D.压抑
7.在以人为中心疗法中,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条件是( )
A.表里如一
B.真诚一致
C.无条件积极关注
D.设身处地的理解
E.积极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