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回文诗: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回文诗:让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时间:2023-04-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土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开荒造田和耕地复垦、整治是增加耕地的主要途径。中国农民只要有可能就会开荒造田,这是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和长期趋势。从全国耕地的历史数据来看,中国农民开荒造田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中断过。从这三个节点来看,中国耕地总量一直在增加。在《中国国土资源统计年鉴》上给出了2003年以后土地项目整治竣工的数据。由表中数据可见,列入国家耕地整治项目的土地数量处于上升态势。

在中华文化上,我们都有着深厚的传承,其中就包括我们中华古代经典——汉语回文诗歌。细细品味经典的回文诗,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尤其汉字的博大精深;而精妙绝伦的回文诗,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值得一读。下面就简要谈谈回文诗。



汉语中,回文诗是一种雅趣横生、妙不可言的诗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也是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花。回文诗在我国历史悠久,相传始于晋代傅咸、温峤,今所见有苏蕙《璇玑图》诗等;它在宋代有较大发展,不仅受益于当时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文化氛围,而且得益于百姓用它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情趣。说回文诗绝妙全在诗中字句,从头至尾往复回环,读之成韵;有的可以反复回旋地读,得诗更多。然而,回文诗不是没有一定的约束,它亦有一定的格式;因此,回文诗的制创颇为不易。

众所周知汉语是分析型语言,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化,这是产生回文诗的宏观背景。另外,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并讲究语序变化,这让回文诗作表现的更加富有文学色彩。对于回文诗,不仅作者本人具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欣赏者也必须具备相当的底蕴才能领悟其美妙之处。回文诗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颇有情趣;它体现了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刻智慧,以及丰厚的人生哲理。

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经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认为它完全没有艺术价值;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其实,民国年代的学者刘坡公先生在1934年出版的《学诗百法》一书中就认为:“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当代诗人、语文教育家周仪荣先生曾经认为,回文诗虽无十分重大的艺术价值,但不失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枝奇葩。

回文诗有很多种形式,如“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其中,尤以“通体回文”最难驾驭,有人把这种形式的回文诗称作“倒读诗”,认为它是回文诗中的绝品。例如宋代大文豪苏轼(1037-1101)的《题金山寺》:

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捕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晚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鸥轻。

把它倒转来读也是一首完整的七言律诗:

轻鸥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晚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捕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这首内容与形式俱佳的“通体回文”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镇江金山寺月夜泛舟和江天破晓两种景致。顺读、倒读意境不同,可作为两首诗来赏析;如果顺读是月夜景色到江天破晓的话,那么倒读则是黎明晓日到渔舟唱晚。由于构思奇特,组织巧妙,整首诗顺读倒读都极为自然,音顺意通,境界优美,值得玩味,被誉为回文诗的上乘佳作。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能够成为另一首新诗,这样的文字功力十分了得,这般“文才”不是什么人都敢“卖弄”的。

在回文诗中,最为出名的要数清代女诗人吴绛雪(1650-1674)的《咏四季诗》,这是一首赞美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的四季诗(四季诗属于杂体诗的一种),每季都是从十个字的诗文中回环出来,所描写的四季特色分明,让人回味无穷,被世人誉为回文诗之珍品。这首四季回文诗为:《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它可以派生出四首七言诗: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日月长。

长月日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它还可以派生出四首五言诗:

《春》

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明月夜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

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流水浅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冬隆御风寒,炙炭透炉红。

这些由派生而来的回文诗,很有韵味,意境极佳,细细品味的确妙趣无穷。要说《咏四季诗》的魅力和影响力,如今湖南桃花源向路桥有《咏荷花池》诗碑,浙江温州雁荡山维摩洞,广西阳朔莲花岩,乃至湖北荆州花鼓戏《站花墙》(王美容出题,杨玉春答对),都引用了吴绛雪的这首四季回文诗,可见此诗之妙之趣。

需要指出的是,具有妙趣横生和意境深邃的回文诗在当代已较为罕见,这与它难以创作有关,也与人们对它的认知有关。虽然回文诗带有一定的文字游戏的性质,但它构思巧妙,手法独特,音韵和谐,字句凝练,整齐优美,妙趣横生,是我国诗苑中的绚丽奇葩。工作之余、茶余饭后,偶尔读几首经典回文诗,会令人情趣盎然和陶醉神往。

最后一提的是,人工智能写诗是近年的一个热门话题,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通过了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写诗本质上是通过以数学为基因的程序去“创作”,所以这是数学和文学相结合的很好范例;但是,人工智能是否能写出回文诗?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文/李立群(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