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序》

《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序》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临近出站,他的著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行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而在民俗学家看来,色彩是一种民俗文化、民俗心理、民俗审美的重要表象。中国民俗学学会理事长2000年12月10日[1]本文原载白庚胜著《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序》_文化遗产保护诠说

1. 《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序》[1]

钟敬文

白庚胜君在我的指导下从事博士后研究已经整整两年。临近出站,他的著作《色彩与纳西族民俗》行将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感慨之余,我回想起他刚入站时因报了色彩与民俗关系的研究题目而引起的某些人的疑惑:色彩与民俗有何相干?研究它们的关系岂非牵强?

面对这样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疑惑,我们不能责怪疑惑者的孤陋寡闻,而应作中国当代民俗学学科自身的反省: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研究离国际前沿依然很远很远。在都市民俗学、生态民俗学、环境民俗学、经济民俗学、语言民俗学、色彩民俗学等早已在国际上十分盛行的今天,我们的民俗学研究仍然宥于传统,走不出多少新路,亟须从理论上、方法上、观念上、手段上得到改变。我曾经说过,包括民俗学在内,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不能拿木棍去接铁轨,而要以轨接轨。与世界对话,要有世界意识、人类情怀,了解今天的中国与世界。如果没有相同的语境,并使用同样的话语,“对话”何能?又有何益?

我历来认为,色彩与民俗的关系至远、至深。从时间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认识、使用色彩的历史,不同的社会阶段存在不同的色彩崇尚;从空间的角度看,不同的民族集团,有着不同的色彩传统以及色彩文化积淀,它们之间还出现过互相影响与交叉的情况;即使在同一文化集团之内,色彩民俗也在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差异。色彩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已经无所不及、无所不透。从高深莫测的玄学,到围棋、书法、绘画,哪一者能离得开色彩表现与色彩审美?

在物理学家眼中,色彩不过是一种光的存在和反映形式。而在民俗学家看来,色彩是一种民俗文化、民俗心理、民俗审美的重要表象。它与声音、形态、线条、仪式、行为等一道,共同构成了民俗象征的具体形式。无论是有形文化,还是无形文化,无论是人生礼仪、年中行事,还是精神信仰、口头文艺,民俗中的哪个领域能离开色彩而存在?色彩不仅丰富了民俗的表现力,而且还强化了民俗的感染力与多功能释放。从染色、颜料的认识与开发,到染色工艺、色彩语言、色彩分类、色彩结构的分析与理解,都委实应该纳入到民俗研究的视野之中。

关注色彩,必须将它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相结合。既了解它的表现形式,也了解它的表层意义,更挖掘它的深层内涵,不仅知其然,而且还知其所以然。否则,只能陷入色彩游戏的泥淖。为色彩而色彩的危害,决不会比忽视色彩在民俗中的重要作用更受宽恕。

由于年龄及视力的原因,我已经不可能对《色彩与纳西族民俗》精读细评,只能粗加浏览,对它的评价也只好付诸学界。仅就我的目力所及而言,白庚胜君是一个勇于创新、并甘于下工夫的青年学者。他的工夫不仅下在对国外色彩学成果的积极学习、吸收、消化上,而且还主要下在对祖国、尤其是对他的民族——纳西族的色彩民俗的广泛了解与深刻认识上。看得出,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文献,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而且还做过细致的田野作业。他的创新精神表现在他勇于进取,始开我国民俗学领域中的色彩研究之先河。可以作这样的断言,这部著作的贡献不宥于民俗学,它对正在创建中的纳西学与中国色彩文化学都有一定的奠基之功。我愿与白庚胜君一同分享这来之不易的学术成果。

光阴荏苒,再过20天,人类历史就要进入21世纪。回望中国民俗学在20世纪走过的艰难曲折历程,我心仪她在新时代的繁荣与发展。包括白庚胜君在内的许多青年民俗学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自不待言,包括色彩在内的民俗学研究诸领域都需要作进一步开拓、前进。

我由衷地祝愿天佑中国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学会理事长

2000年12月10日

【注释】

[1]img44本文原载白庚胜著《色彩与纳西族民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