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娱乐民俗文化
娱乐民俗是一种以游戏消遣为主要目的的文化样式,它有一定的类型性和模式性。娱乐民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调剂着民间的生活,于人民的身心健康有益,但娱乐民俗的实际功用并不只在娱乐游戏。娱乐游戏仅仅是它的表象特征,它的深层目的是通过娱乐,达到人神和谐的境地,从而使生产、生活或社会平安、吉祥、有序和发展。
第一节 概念和起源
娱乐民俗是什么,也许是一个并不难回答的问题,原因就在于娱乐民俗文化与其他民俗文化样式相比,具有更大的差异性。其中,娱乐民俗文化主要讲究的是人们的参与和观赏,以及从娱乐民俗文化中得到一种身心的放松和进入人神共乐的境地。
一、概念
娱乐是人们在物质条件具备之后的一种放松身心的健康活动,其形式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必须有足够的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物质基础的保证。而娱乐民俗则不仅仅是一种有益于健康的活动,它还有自身的功利目的。因此,娱乐民俗是一种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类型性和模式性,且强调功利目的的民俗文化。其类型性和模式性,是在长期的重复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既有保持传统的愿望,也有保证习俗义项正统性或纯正性的价值的特殊体现。
与单纯的娱乐活动相比,娱乐民俗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时间性或季节性非常强
娱乐民俗文化是与民俗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具有族群意义和地方个性的娱乐方式,由于民俗活动的时间性或季节性非常强,因此娱乐民俗文化的时间性或季节性也就特别强。如春节中的娱乐民俗,只有在春节中进行,端午竞龙舟也只有在端午节才实行。超越这种时间或季节,人们就不承认它是一种正常的或完整的民俗娱乐,而仅仅是一种竞技或消遣。又如重阳节中的登高爬山,是一种民俗娱乐文化活动,但平时的爬山则纯粹只是一种劳动需要或消遣或锻炼身体了。原因就在于,重阳时的登高爬山还伴随着其他民俗文化样式,诸如饮菊花酒、佩茱萸等,而更重要的是重阳登高所具有的民俗文化蕴含——一种祛邪避祟的特殊心理。这种心理是其他登高爬山活动时所不具备的。
(二)伴生性
伴生性指的是它与民俗活动相伴生。因此,民俗娱乐从来都不是或基本上不是一种单独的娱乐活动,它总是伴生于民俗活动的整个过程,成为完整民俗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春节或元宵节的舞龙或舞狮子等娱乐形式,或者赛马、射箭等竞技娱乐方式,都与民俗的本体活动不可分离。又如重阳节登高事例,就非常鲜明地说明了娱乐民俗文化的伴生性。正是这种伴生性,使人们在完成民俗文化的功利目的的同时,又完成了人所需求的放松身心,达到融入族群和忘我的境地。
(三)类型性或模式性
类型性或模式性主要是因为民俗娱乐文化是经过长期的传承而形成的,它得到民众的认同,在现实生活中已凝固成一种类型或模式的娱乐样式,人们仅仅根据这种样式,每年每季在特殊的时间重复进行这种娱乐活动就可以。如舞龙灯或舞狮子,便是汉民族形成的在喜庆和节日当中进行的一种类型化或模式化了的娱乐活动。因此,在对外文化交往中,它成为汉民族或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喜庆中燃放鞭炮,结婚仪式后有闹洞房的内容,清明节上坟时也附带踏青等,都是一些特殊的类型和模式,凸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个性气息。
(四)民族性
我们既讲究娱乐民俗文化的时间性或季节性,同时又强调娱乐民俗文化的类型性或模式性,就在于突出一种娱乐民俗文化的民族个性特征。有时在季节性活动之外,我们依然称它为娱乐民俗文化,就是因为它是形成于季节性习俗之中,同时又超越了季节特征,而成了随时的娱乐活动,这是一种民族的或个性(包括地方或时间个性)极强的类型化或模式化的娱乐活动。如施钩之戏即拔河比赛,本身是在寒食节时举行的一种娱乐民俗,后来成了一种竞技活动。这种活动已经没有了时间性或季节性特征,但我们依然称它为娱乐民俗文化,就在于它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个性。事实上,所有娱乐民俗文化都是强调或具有民族个性的娱乐方式,主要原因就在于民俗总是地方化或民族化的。如围棋、弹棋、蹴鞠、斗牛等,它不仅形成于中国,也盛行于中国,并且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
正是鉴于以上特点,我们认为,娱乐民俗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民俗生活基础上具有时限性、模式性和民族个性的娱乐样式。其中,民俗生活是它的存在基础和不断承袭下去的基石,时限性、模式性和民族个性是它具有独特性并区别于一般娱乐活动的标准。娱乐民俗文化能够长期存在,并且保持它的个性特征,就是上述各种原因复合的结果。
二、娱乐民俗文化的起源
关于娱乐民俗文化的起源,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它们是从不同角度对娱乐民俗文化进行观察和研究的结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一)娱乐民俗文化起源于宗教
这种观点认为,原始人在对神灵进行崇拜的同时,因崇拜或畏惧而产生歌颂或讨好神灵的行为,在人们进行原始祭祀和崇拜中,加入各种各样娱神的活动内容。这种内容一部分继续被保留在祭祀活动中,一部分则失去其原始的内涵,向着纯粹的歌舞娱乐发展,成为伴生于民俗活动的娱乐文化。
(二)娱乐民俗文化起源于劳动
这是一个被广泛运用的命题。事实上确实是劳动创造了人类的一切,所有的文化都是劳动的结果。民俗娱乐起源于劳动的一个最主要的依据便是,原始人在庆祝丰收或出猎前,为了猎获物的增加,常常进行模拟劳动生产过程的祭祀或祈祷。发现于世界各地的原始人所作的岩画,可能就是对劳动模拟的一种表达。这种庆贺祭祀或祈祷活动,后来发展成为各种歌舞或竞技娱乐民俗。
(三)娱乐民俗文化起源于兵事
这是因为有许多竞技性娱乐内容,与军队的训练有关。北宋时的军队就将相扑作为一项训练的必须课目。传说中围棋和象棋等娱乐形式,也是对兵事争战的一种模拟,因此,围棋之类常被列入兵家之术中。拔河被认为起源于军事目的。《隋书·地理志》载,楚地南郡、襄阳“二郡又有牵钩之戏,云从讲武所出,楚将伐吴,以为教战,流迁不改,习以相传”说的便是拔河起源于吴楚征战中作为船只对抗战中的一种技战术而流传下来。
娱乐民俗文化的各种起源观点都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和相对的可信性。但可以肯定,娱乐民俗文化的起源绝不会是单一的。因为许多娱乐民俗文化内容,除了形成的历史非常久远之外,它还有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当中必定综合了多种因素,包括原始宗教和民间信仰、生产劳动、战争兵事等不同形式,因此我们决不能囿于一家之说,认定娱乐民俗文化只起源于一种原因,必须对具体的娱乐民俗文化作具体研究,才能得出一个科学的和可信的源起结论。
另外,有一点必须强调,那就是,任何娱乐民俗文化,都是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没有丰富的物质保障,娱乐民俗文化不仅不可能产生,而且根本也不会获得发展。
第二节 娱乐民俗文化的形态
中国民俗文化历史悠久,与之相关的娱乐民俗文化也是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它们独立地存在或生存于不同的民俗文化氛围或环境之中,有的成为民族的独特的娱乐方式,有的则成为一个完整的民俗义项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强调娱乐性,有的则突出功利性;有的由个人完成,有的则须由集体协调;有的讲究参与,有的则重在观赏。按它们的不同形态来划分,我们可以把娱乐民俗文化概括为节日娱乐民俗、日常娱乐民俗、竞技娱乐民俗和杂耍娱乐民俗等几类。
一、节日娱乐民俗
节日娱乐民俗是与节日相伴生并具有固定的时季性的一种娱乐民俗形式。一般情况下,它是整个节日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元宵节,在魏晋南北朝时主要是一个祭祀的节日,第一是祭祀门户,第二是祭祀蚕神。《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以祠门户。”同书还载:“老人月半作粥祷之,加肉覆其上,登屋食之。咒曰:‘登高糜,挟鼠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则是祭祀蚕神和一种为蚕逐鼠的仪式。同时,还在正月十五之夜举行一种迎紫姑神的占卜活动,以卜蚕事和其他事情。但在南北朝时也开始了点灯和上街狂欢活动,人们戴着面具,点着火把,敲锣打鼓地在街上游行狂欢。因此,柳彧于隋开皇三年(583)上书要求禁绝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锱素不分。秽行因此而生,盗贼由斯而起,浸以成俗,实有由来,因循弊风,曾无先觉。非益于化,实损于民。请颁行天下,并即禁断。”[1]这种狂欢由于在北朝时就已形成,可能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节日狂欢的成分。柳彧的这次上奏,皇帝“诏可其奏”,大约也奏了一些效。因此,元宵节活动,一些统治者以为有伤风化或大雅的内容被删除,而另外一些则被保存或发展起来。如借礼佛以燃灯的内容,不仅被保留,还发扬光大,形成了后来意义上以点灯等娱乐为主的元宵灯节活动,并在唐代时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人们制造许多不同一般的灯饰,像灯楼、灯树、灯塔、灯山、灯球、灯碑坊等,因而形成了所谓的“灯市”,来欢度元宵灯节。时间也从原来的一夜增加到三夜,后来在北宋乾德五年(967)增加到五夜,到明代永乐七年(1409)增加到十夜。至今,这种元宵灯节,在各个地方仍然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着。就浙江的情形来说,温州要举行盛大的灯会游行;宁波有著名的台阁;金华有板凳龙;嘉兴有迎灯,海盐则要滚灯;湖州则点田蚕灯;台州的黄岩有橘灯、玉环则有渔灯等不同形式的点灯游行活动。但不管点什么灯,它的做工如何精致,点灯的娱乐习俗都仅仅是元宵节俗中的一个内容,与元宵节相伴生的还有各种不同的习俗义项。如吃元宵或年糕、饺子等以示家人团圆,另外还有猜灯谜、走百病、击太平鼓、舞龙、踩高跷、滚狮子、扭秧歌等不同的活动内容。端午节的竞龙舟也是如此,它是整个端午节民俗文化如门饰菖蒲艾叶、臂系五彩丝缕、人挂赤灵符等禳灾避邪习俗或信仰及吃粽子、饮雄黄酒、斗百草、戴香包等民俗内容的组成部分。
节日娱乐习俗非常广泛,而且随着现代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多彩,显得更加充实和多样。二月二龙抬头,人们要舞龙灯,三月三上巳节人们要踏青野炊,现在则形成了春游的习俗,七夕要乞巧,重阳要登高,等等。然而它们都不过是整个节日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已。
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节日习俗除了原生的祭祀、驱邪、团圆等内涵之外,现在已越来越向着娱乐的方向发展。节日成了调节人们平时紧张工作劳动的一种手段,也成了人们寻找浪漫、增加快乐和亲情温暖的加油站。
二、日常娱乐民俗
日常娱乐是在日常生活中盛行的一些民俗娱乐样式。日常娱乐在我们的生活中长期传承,成了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象征。如围棋,象棋,投壶,蹴鞠,弹棋,樗蒲,麻将,斗鸡、鸭、鹅等。
围棋属于日常生活中一种比较高雅的娱乐形式,它产生于中国。《世本·作篇》说,“尧造围棋”。晋张华的《博物志》则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或云: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潜确类书》则说:“夏人乌曹作围棋。”乌曹传为禹的臣子,则与启建立夏国当为稍前或同时代人。从传说可知,围棋的历史非常悠久。到春秋战国时,围棋作为奕,深受人们的欢迎。《论语·阳货》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乎?为之犹贤乎已。”由于当时人博奕极盛,因此,孟子说,“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2],为当时社会的五不孝之二,可见奕这种围棋在当时的流行之盛。《孟子·告子下》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奕秋教二子奕的故事,后来成了“专心致志”成语的出典处。围棋,在经过秦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当时最为普遍也最为盛行的娱乐活动之一。不仅出现了一大批围棋高手,而且还出现了如今围棋九段制形式的品评围棋制度和“棋圣”的称呼,并被认为与人品、战争、谋略等具有内在的联系。阮籍闻母亲去世却仍然与人下完围棋,表现他的放达;谢安在苻坚大兵压境时围棋不止,镇定自若,则表现他具有的大将风度;待谢玄淝水奏捷,谢安依然“了无喜色,棋如故”[3],则表明他并不喜形于色,自我控制能力极强等。
日常娱乐民俗因其在日常生活中盛行,所以它常常成为斗智斗勇,培养或开发人们智力的一种形式,像上文说到的围棋就是这样。人们在围棋中学到的不仅是围棋的技艺,更重要的是通过围棋,人们从中体悟人生或治国安邦之道,以及行军布阵、把握机遇的奥秘,甚至借此忘却烦恼、寻求乐趣等。不过,日常生活的娱乐形式,也常被人们所利用,成为人们竞技赌胜负的工具,像围棋、象棋、麻将等都是如此,其中樗蒲尤甚。樗蒲也称五木,是一种以投掷的方式来决定胜负的博戏。魏晋南北朝时,樗蒲主要用以赌输赢,出现了一些豪赌大家。《世说新语·任诞篇》载:“温太真(峤)位未高时,屡与扬州、淮中估客樗蒲,与辄不竞。尝一过大输,物戏屈,无因得返。与庾亮善,于舫中大唤亮曰:‘卿可赎我。’庾即送值,然后得还。径此数四。”同书载袁宏道善樗蒲,一次帮桓温还赌债去樗蒲,赌起来非常豪爽。对手不知道他就是袁宏道,见他出手极大,就说,你不要以为自己是袁宏道。但袁也不答,一掷十万,直上百万,且脸无惧色。大获全胜后,袁宏道才说:“这下你该认识袁宏道了。”现代流行的麻将、扑克等,也大都具有赌输赢的性质。
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传统的智能型娱乐游戏,它对于开发青少年的智力,增加他们的知识方面,非常有益。这类游戏比如像绕口令、数歌谣、猜谜语等。还有一类是增加青少年的体能的,如捉迷藏、跳房子、老鹰抓小鸡、滚铁环、抓石子等,都具有代表性。
三、竞技娱乐民俗
竞技娱乐民俗是一种以体力、技艺、技巧为竞赛内容的娱乐活动,它在我国各民族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是人类争强好胜的体现。
竞技娱乐民俗以比出胜负为最终目的,因此,有些竞技娱乐民俗的形式非常精彩,成为大众最喜欢的娱乐活动。从其不同的表达形式来看,竞技娱乐民俗可分为力量型、技巧型、技艺型等几种类型。
(一)力量型
力量型竞技娱乐民俗以对抗性为主。像摔跤、投掷、举重、爬竿等是以个体对抗为主的力量型竞技娱乐形式,它们讲究个人体能力量和技巧的体现。而拔河、竞龙舟、摇快船等则是以集体对抗为主的娱乐形式,它们讲究的是集体的协调和配合,突出的是集体智慧和整体力量。
(二)技巧型
技巧型竞技娱乐民俗是一种以智巧见长的娱乐民俗样式,它可分为单一型和综合型两种形式。单一型的技巧娱乐民俗讲究的是个人技艺的发挥,如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和荡秋千等。综合型的技巧娱乐民俗是在同一活动中,同时需要进行数种技艺的综合表演,或需要通过几种技艺的训练,才能进行一种竞技娱乐民俗活动。如蒙古族的赛马,就是一种需要有多种技艺的综合型的竞技娱乐民俗,当中有骑马越障、马上角力、走马赛、颠马赛、花样赛等不同的内容,若不是训练有素的骑手,是很难胜任赛马的。又如骑射,也是集骑术和射术于一身的综合型竞技娱乐民俗。马球也同样是一种综合型的竞技娱乐民俗,讲究的是骑马术、击球术等技艺,它同时还是一种需要集体配合的竞技娱乐民俗。竞技娱乐民俗的有些项目因其具有竞技和观赏性两方面的内容,深受各自民族的喜爱,当这些项目进行时,常常成为民族间的盛大聚会、成为传统的民间节日。
(三)技艺型
技艺型竞技娱乐民俗是一种以比赛技艺为主的娱乐民俗活动,棋类是这种娱乐民俗的典型代表。民间有田间地头随时可以开展技艺交流的方块石子棋,有五子儿、摆方、狼吃羊等,高档的棋艺则有围棋、象棋等,麻将和牌九也是这种技艺型娱乐民俗之一。对这种技艺型的娱乐民俗活动,人们除了从中获得娱乐之外,重要的是每一次技艺的较量,都必须决出胜负。
由于各种竞技娱乐民俗在竞技之外,还有丰富的娱乐性,因此深受民众的喜爱,成为日常生活和节日活动中非常受欢迎的传统娱乐活动。
四、杂耍娱乐民俗
杂耍娱乐民俗古代称“百戏”,民间则称它为“把戏”,秦汉时即已产生,并一直在城乡流传。杂耍娱乐民俗是一种以杂耍技艺为主的娱乐民俗形式,完全以技巧取胜。
杂耍娱乐民俗内容非常丰富和庞杂,主要有杂技、戏法和一些动物表演等。
杂技是一种训练有素的技巧性杂耍,有些动作难度非常大,杂技演员往往在很小的年龄就开始进行规范的训练,而且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一种由专业或半专业杂技演员去完成的一种专门的技艺。因此,杂技娱乐主要体现在杂技演员的高超技艺,包括一些惊险的动作和意想不到的效果,以此来取悦观众,观赏性是其主要特征。人们通过杂技来达到身心愉悦或获得刺激激动,并彻底地放松身心,达到娱乐的目的。
戏法也称魔术,是从古罗马传入的一种技艺,它用各种隐蔽或巧妙的手法,制造或变幻出奇妙的效果,让人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因此,戏法的效果同样重在观赏性而并不要求人们的参与,人们从魔术师的高超技艺中,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和身心的愉悦。
动物表演则是一种由各种经过特殊训练的动物在公开场合为观众作一些特定的表演娱乐形式,人们也称动物表演为禽兽之戏,至今我们在城乡还可以看到的有马戏、虎戏、猴戏、象戏、禽戏等。艺人们通过指挥那些特殊训练的动物做出各种或模仿人的行为方式,或滑稽可笑的动作,或高难度的技艺来博得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儿童观众的喜爱。动物表演主要是观赏性的,除了驯兽师,并不需要人们的参与。但有一类动物表演颇为奇特,它需要人们的直接参与,这就是动物相斗。如斗鸡、斗鸭、斗蟋蟀、斗羊、斗牛等,这种动物相斗的表演,还常常伴随着一些赌博行为。斗鸡、斗鸭、斗蟋蟀、斗羊在全国各地的许多地方都有存在,较为普遍。斗牛则以浙江金华的黄牛相斗和苗族的水牛相斗为典型代表,常常借娱神以达观赏和输赢之目的,这种斗牛至今还在民间存在。
第三节 娱乐民俗文化的功能和特征
娱乐民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民俗文化形式,说它特殊,就在于不管是对于参与者还是观赏者,娱乐民俗文化总是能给人以享受——给人以性情的陶冶、情感的净化和身心的愉悦。而在享受的同时,族群文化的认同和传播也同步地完成。因此,娱乐民俗文化不仅功能显著,而且特征突出,具有很强的生存个性。
一、娱乐民俗文化的功能
娱乐民俗文化之所以在历史上长久传承和在民众中广泛传播,不仅在于娱乐民俗文化是一种让人愉快的文化样式,更在于娱乐民俗文化拥有适宜于各阶层和各种人员的多种功能,能让不同的人所接受、观赏和参与。娱乐民俗文化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开启心智
在对儿童的教育中,我们常说要做到“寓教于乐”,原因就在于娱乐之中能更好地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使儿童的心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其实,寓教于乐适宜所有的人,只不过儿童和青少年在这方面的效果表现得特别明显而已。而娱乐民俗在开启儿童的心智,其中也包括对成人唤起青春的热情和潜能方面,也同样具有积极的意义。
儿歌加游戏的儿童娱乐方式可以开发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获得语言表达的训练;数字歌和拍手游戏,可以加强儿童的计算能力;猜谜和石头剪刀布之类的游戏,可以提高儿童的应变和想象能力。因此,娱乐民俗既在轻松愉快中传授知识,又在娱乐中开启了人们的心智,是一种娱乐和学习兼顾的好方法。
相对于成人来说,寓教于乐,则主要体现在通过一种娱乐来培养一种族群的认同精神——一种集体主义或专心致志或从娱乐当中体现出来的信仰归化精神。如拔河、竞龙舟、开闭孔明锁、解九连环等,都能从娱乐中培养一种精神或开启一种智慧。
(二)塑造人格
人格的培养是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获得的,其中娱乐民俗文化是它的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
第一,娱乐民俗文化可以培养人们勇敢坚强的心理素质。许多游戏活动是勇敢者的运动,它可以培养人的冒险和创造精神,从而对人生充满信心,勇敢地去面对人生过程中一切挑战。如金华斗牛中的拆牛手,就需要有高超的技艺和勇敢的冒险精神。当两头发怒的牛在生死相搏,以角相抵难解难分之际,勇敢的拆牛手会冲上前去,将两头抵在一起的牛用孔武之力拆开。傈僳族刀竿节中的爬竿者,面对20多米高,插着30多把长刀的长竿,必须光足且一步一步地踩着刀刃往上爬,需要有何等的勇气和力量!因此,当爬竿者下来后,人们会纷纷向他敬献美酒。另外,像“跳火海”、荡秋千等也都是勇敢者的运动。
第二,娱乐民俗是一种竞争的运动,它不仅要求参与者全力以赴地投入,而且也要求参与者公平对待所参与的娱乐民俗项目。因此,人们可以通过娱乐民俗的竞争和公正性,建立诚实和公正的处世态度和正义感。这种人格的塑造,不管是对于即将加入成人社会行列的儿童,还是对于成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能使人正确对待社会,也正确对待所面临的竞争。如围棋、象棋、赛马、骑射等都是需要竞争和公正性的娱乐民俗文化。
第三,可以增加人们的集体意识。许多娱乐民俗是集体项目,它要求参与者齐心协力共同去完成,这就锻炼了参与者的集体协作精神和合作的观念。如划龙舟、舞龙灯或舞狮子、摇快船、拔河等娱乐民俗义项,便都需集体合作大家一起共同完成。因此,这些娱乐项目,常常有鼓点和引舞人,来协调集体的节奏和动作,以便集中最大力量,达到最佳的效果。而人们也就在这种协作中,使集体主义的观念得到一次展现和升华。这种人格的塑造对于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正是基于上面的认识,我们认为,娱乐民俗文化是一种塑造人格的好方法,在民俗文化传播和潜在民俗文化意义的凸现方面,具有其他民俗文化义项难以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三)增强体质
娱乐民俗文化的大部分义项都是需要参加者拥有充沛的体力作为保证的。这些竞争性极强的娱乐活动,反过来又促使参与者的体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力的目的。而一些技艺性的娱乐民俗,也可以促使人的脑力活动的加强,从某一个侧面,达到增强体质的效果。具体来说有这么几点,第一是锻炼身体,这一点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第二是增加体力,如拔河、竞龙舟、赛马、骑术、舞龙灯、舞狮子等,便可以通过一种民俗娱乐义项,来增加参与者的体力;第三是发展技巧,增强对抗性。一些杂技性、技艺性和对抗性的娱乐活动,便是在人们的不断参与下得到发展并逐渐地成熟起来的,它在某种程度上开发了人的体能潜质,并使人们不断地向新的顶点挑战,从而增强了人的体质。
(四)调剂生活
人们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需要休息,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娱乐是一种最好的放松身心的休息。在快乐的活动中,人们的精神和体力不仅得到了放松,而且得到了休整。古人在安排节日等民俗文化义项时,就已经注意到了张弛有致的原则。节日都是错开的,很少集中在一起全部过完了事的。一月、二月、三月,常常是按月份分布,错落有致地安排节日。而每个节日,不仅意味着休息,也意味着人们可以尽情地娱乐。娱乐民俗文化是否根据这种张弛有致的原则而创造,我们不得而知,但娱乐民俗在生活中能极大地调剂人们的生活,使人们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获得身心的愉悦,则是不可否认的。尤其是在经历一些严肃、紧张而又虔诚的民俗文化内容之后,加入一些快乐的或放松身心或发泄情绪的娱乐民俗义项,则调节生活的趣向更为积极和明显。如在经过一系列的仪式之后,婚礼则有闹洞房这一谐趣横生的娱乐义项,丧礼则有不时之哭来调节或发泄情绪,过年则由元宵节这一快乐的形式加以结束等,它们都对调节生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娱乐还可以转移人们的紧张情绪,达到心理的平衡。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大规模的民俗游乐活动,如大型的歌会、庙会等形式,还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人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的作用,对男女两性情爱的交流和社会的和谐稳定,都有积极的作用。
二、娱乐民俗文化的特征
娱乐民俗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民众的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是一种人们共同需要的精神表达。娱乐民俗文化在具有自己独特功能的同时,也具有鲜明的特征,这就是娱乐性、竞技性、普遍性和民族性。
(一)娱乐性
娱乐性是娱乐民俗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我们并不否认娱乐民俗文化在产生之初,拥有实际的功用或隐含某种深刻的文化意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流变和旧的传统的逐渐异化,原始的民俗文化功用在逐渐淡化,但它的娱乐形式则得到了完整的保留。如端午节的竞龙舟,原初是为了拯救屈原(也有说是为了拯救曹娥),但发展到后来,仅仅剩下了龙舟竞渡比赛,成为一种竞技娱乐,而且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竞技娱乐民俗。
金华斗牛也是这样,早期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人们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和感谢获得丰收,因此是一种祭祀和娱神相结合的民俗活动,但发展到后来,则纯粹成了一种农民在春耕开始前和收获之后的娱乐活动。人们举行斗牛比赛,除了养牛户是为了出名和获利之外,民众则纯粹是为了获得一种观感上的快意。娱乐占了绝对的位置。
没有娱乐性,不能使人们的身心得到愉悦和陶冶,娱乐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二)竞技性
如果说娱乐性是娱乐民俗文化的灵魂的话,那么竞技性就是娱乐民俗文化的根本所在。大家都知道,竞技是人们试图从身体上和心理上压倒对手的一种最好的表达方式,人们在竞技中获得快乐,也在竞技中获得心理平衡。娱乐民俗文化要是失去了竞技性,将显得毫无生气和枯燥乏味。因此,从根本上说,任何娱乐民俗,都包含有竞技的成分或竞技的心理。儿童的跳绳是这样,成人的下棋是这样,龙舟竞渡和摔跤更是这样。
娱乐的竞技性增加了娱乐的可观赏性和对人的吸引程度,使娱乐民俗活动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普遍性
这是针对存在某种娱乐民俗文化的地区和民族而言。民俗娱乐是一种民众的娱乐活动形式,它是一种全民的娱乐。这种娱乐即使不强求每个人都直接参与,但它却是适宜于每个人的。因此,它的普遍性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认识:一是它是一种人人都会的娱乐民俗;二是它是一种获得普遍认同的娱乐方式;三是它是一种有人直接参与,有人从观赏中获得愉悦的娱乐方式。比如,元宵节的灯会,每一个人既可以参与制造和点挂灯笼,也可以观赏灯会并从中获得愉悦,两者都是民众普遍认同的行为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元宵是民众认同的普遍娱乐方式。
娱乐民俗的普遍性,使它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四)民族性
这主要是针对娱乐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而言。比如,大理白族的“绕三林”,苗族的三月三歌会,白族、彝族和普米族等民族盛行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它们都是民族间的特别节日和娱乐活动。而这种民族个性又来源于他们的独特的民族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娱乐民俗文化的民族性,使我国的娱乐民俗表现出内容丰富、样式新颖和色彩斑斓的特色。
从民族性当中,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娱乐民俗的地域性特征。这主要决定于我国辽阔的地域,生活于不同地区的同民族的人们,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需要而对某些娱乐民俗进行吸收改造或创造,从而形成了各地不同的娱乐民俗文化。如元宵节或地方特别节日中所点的灯,浙江黄岩人点橘灯;渔岛玉环点的则是渔灯;平湖有著名的西瓜,所以点的是西瓜灯;而北方的哈尔滨等地点的则是冰灯。江浙一带兴舞龙,广东则兴舞狮等,它们都是因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环境或不同的文化传统而造成。因此,娱乐民俗文化的地域性,也是娱乐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
(五)对象性
对象性是指娱乐民俗文化有着不同的阶层和年龄层次的对象区分,并不是所有的民俗娱乐内容都适用于每一个族群中的个体。如幼儿歌谣和协调它的一些游戏,就在幼儿当中流行;摔跤则在成人,尤其是在成年男性当中流行;乞巧、数九连环、荡秋千等则基本上在女性当中流行。当然也有适宜全体人的娱乐活动,如元宵点灯、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等等。
娱乐民俗文化的对象性还表现在,不同阶层的人,在选择娱乐民俗时,也表现出不同的嗜好,如农民所选择的娱乐民俗文化内容,常常具有乡土气息并与自己的生产生活相关联。比如,适宜于集体进行的舞龙,体现出力量的摔跤以及表达热闹的打太平鼓、踩高跷和抬台阁等。市民则往往选择具有刺激和令人满足好奇心的杂耍性娱乐民俗,包括一些具有赌博投机行为的娱乐方式,如斗鸡、斗蟋蟀、踢球等。而文人们,则常常选择一些比较文雅的娱乐民俗,如投壶、棋类和一些以智力见长的文字游戏等。
娱乐民俗文化的对象性使娱乐民俗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多样性,并使它在保持生机和适宜于不同人参与方面,起了最好的缓释作用。
【注释】
[1]《隋书·柳彧传》。
[2]《孟子·离娄下》。
[3]《晋书·谢安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