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米面加工工具的变迁
米面加工工具在邯郸有史可考者已很久远。七千多年前的磁山遗址就出土了许多谷子加工工具——石碾。那时的石碾和现在的石碾不同,那时的石碾是手工加工工具,它由碾盘、石架、石棒三部分组成。碾盘架于石架之上,原始人或坐或跪均可推动石棒,碾谷为米。石碾为鞋底形或梭形等椭圆状,长50厘米左右,宽20厘米左右,厚6厘米左右,石棒长约3厘米左右,直径5厘米左右。古人以原始石料做工具,大小长短各不相等,但大致是这样子,这些石碾的出土,生动地为我们展示了七千年以前原始人的米面加工文化,被视为国宝之后出现碓臼,碓臼圆形,中空,将谷子或小麦置入其中,用木杵捣碓,即可成米成面,直到民国初年,邯郸农村还大量使用碓臼。现在,农村还流传许多捣碓歌,如:“娃娃睡,娘捣碓。姑姑南院掐谷穗,掐里一篮的,包个菜团的……”清末民初马拉石磨石碾逐渐推广,代替了人工捣碓。
马拉石磨使用在我国已有很长的历史,《三国志·蜀志·许靖传》就有石磨的记载:“少与从弟劭俱知名,而私情不协,劭为军功曹,排摈靖不得齿叙,以马磨自给。”给:养也。以马磨自给,即以马拉磨给他人磨面,得到报酬养活自己。可见三国时就已经有了马拉石磨,可为什么从那时到现在碓臼又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民初才兴起石磨,这确实值得研究。
石磨由磨盘、磨扇组成。磨扇分两层,上层有两眼,可将粮食放进,反复磨压,即可成面。磨扇下为磨盘,碎粮流下,落至其上。碎粮过箩即为面粉。石磨牲口拉、人推均可。
石碾,由碾盘、石磙组成。以木架将石磙固定于碾盘之上,使石磙反复转动,谷遂成米。石碾需有扇车配套使用,扇车将谷皮扇去,方得食用。
1970年以后,邯郸的农村,逐渐普及了电磨、电碾,机器又代替了畜力。电磨电碾因用电动机带动,速度大大加快,节省了许多人力。在邯郸许多老人一生曾用过三种不同的粮食加工工具。即人工捣碓,推磨、推碾,拉磨、拉碾,机器磨碾,他们的一生经历了中国一千多年所经历的米面加工过程,可谓历尽沧桑,见多识广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