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五章北魏王朝倾全境

第五章北魏王朝倾全境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章 京畿概况北魏政权的演变利用了平城这个政治舞台,平城则借助于北魏政权演变的契机获得跃进式的发展。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平城一变而成为北魏王朝的京师,平城坐落的大同盆地也成为新兴王朝重点经营的京畿。平城时代的平城,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且是北魏全境交通的枢纽。拓跋王朝倾全境之人力与物力投入建设,使平城高高地矗立在黄土高原之上,代表着北魏平城时代的荣光。
京畿概况_北魏平城时代

第五章 京畿概况

北魏政权的演变利用了平城这个政治舞台,平城则借助于北魏政权演变的契机获得跃进式的发展。

平城原本是介于农耕区与草原区的边陲军镇,中原地区经历长期而频繁的战乱因而汉族政权无力北顾的局面,为这个偏僻的城邑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鲜卑族拓跋部崛起,平城一变而成为北魏王朝的京师,平城坐落的大同盆地也成为新兴王朝重点经营的京畿。(1)

道武帝时期的大移民运动使京畿的人口猛增。迁入京畿的人口,族别、籍贯与身份十分复杂。道武帝推行更选屯卫与计口授田措施,使移民能够尽快地适应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人口的骤增与妥善的安排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促使人口迅速地繁衍。通过移民与原住民的共同辛勤劳作,农业与牧业很快兴旺起来,并且推动都市的规划与建设,从而为京畿的百年大计奠定了基础。

继道武帝之后,平城的建设大规模地发展,其规划蓝本是中原的传统都市,建筑物资调自全国各地,工匠大多是中原的百工伎巧及其后代。到文明太后与孝文帝时期,平城终于形成为与其政治地位相称的大都市。从东北的大兴安岭到西南的巴蜀,从西北的贝加尔湖到东南的江淮,各族政权络绎不绝地朝贡拓跋王朝,各族人民纷至沓来地会合平城古都。

平城古都的拔地而起,带动了众多畿内城邑的发展。畿内城邑的规划与建设,也直接或间接地受到中原城邑形制的影响。从地图上看,其布局恰似一把面向东南方向展开的巨大的折扇。这样的布局,系因京畿的政治与经济尤其是贸易的发展而形成,加强了京师与各地重镇特别是中原都会的政治与经济的联系,推动了北魏境内交通事业的发展。

平城时代的平城,不仅是北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而且是北魏全境交通的枢纽。以平城为中心的交通网络业已形成,并且以通往南方与东方的路线最为繁忙。从平城出发:经并州大道,贯穿黄土高原,进入中原腹地;由定州大道,翻越恒山峻岭,抵达河北平原;走幽州大道,行进山海之间,径指辽东半岛。京畿与拓跋部旧根据地的联系也是畅通的,从平城西北行,骑马于当日可达盛乐。再从盛乐出发:渡过黄河南下,就能直达长安;沿黄河河套西行,可以进入陇右乃至西域;或者经由白道北上,便可进入漠北。

在上述交通大道中,最著名的是并州大道和定州大道,它们不仅是输送商贸物资的通衢,而且是北魏贯彻政令的命脉。平城时代的北魏王朝,对于陆续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实行宗主督护制,通过地方势力的代表宗主豪强去间接地统治那里的人民,又通过畅达的交通将中原的物资与财富吸纳到京畿。在形势需要之际,特别是一旦发生反抗北魏统治的动乱之时,拓跋铁骑便在平城集合出动,顺并州大道或定州大道迅速进入指定地点,以镇压地方豪强势力或者民众的反抗,迫使人们继续向北魏王朝俯首称臣和缴纳赋税。

拓跋王朝倾全境之人力与物力投入建设,使平城高高地矗立在黄土高原之上,代表着北魏平城时代的荣光。平城时代的平城,市区的面积宽阔,布局规整;郊区更加广袤无垠,遍布苑圃与石窟。当初道武帝的定都,为平城的开拓奠定了百年大计;当年北魏京师的模式,为辽金西京、明清大同府、民国雁门道和新中国雁北地区的建置奠定了千年大计。不仅如此,一千六百年前制定的京畿,也成为这一地区现代行政建制和经济规划的基础。

平城因历史的契机确立了伟大的文明古都地位,又因多姿的历史文化影响至今,还因绚丽的石窟文物与艺术而辉映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