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男士大衣上衣腰带打结

男士大衣上衣腰带打结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此时期部分高山族以裸形为常态,身饰手段有贯耳、凿齿、文身等,出现贫富差别,汉族的风俗文化包括衣饰渐渐传播到台湾,影响了高山族的生活。女子专属服饰有长裙、长衣、护脚布等。清中后期棉布大量涌入,价廉且物美,逐渐取代了高山族传统自制、自织衣料。
服饰习俗_中国高山族

第三节 服饰习俗

一、概况

台湾出土的新石器时代器物中包括树皮衣料打棒、石纺轮、陶纺轮、骨针等工具,有一定数量的缺齿头盖骨,并骨制、玉制的发簪、项链、耳环等。高山族的先民至迟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学会利用兽皮、树皮及植物纤维制作蔽体保暖衣物,有了初步的纺织技术,懂得美化修饰自己,有凿齿、穿耳的习俗。

三国时代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记载台湾土著“能作细布,亦作斑文布,刻画其内,有文章,以为饰好也”“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女以嫁,皆缺去前上一齿”。这个时期高山族能织出质地细腻且有纹样的布,懂染色,已经掌握了平织或夹织技术,有穿耳、凿齿的习俗。

《隋书》载台湾土著缠发用绳,戴鸟羽和珠贝装饰的帽子,以麻和兽毛混纺制衣,形制无定,用螺贝装饰,编织技术日趋成熟,能编藤笠和苎甲,也用熊豹皮做铠甲。男子以拔毛为饰,女子以文手为饰,戴珠贝项链。

明末学者陈第亲赴台湾并写下著名的《东番记》,他眼中的台湾土著“不冠不履,裸以出入”“冬夏不衣。妇女结草裙,微蔽下体而已”,男子断发穿耳,女子凿齿为饰,对汉族的衣冠礼仪好奇且仰慕。此时期部分高山族以裸形为常态,身饰手段有贯耳、凿齿、文身等,出现贫富差别,汉族的风俗文化包括衣饰渐渐传播到台湾,影响了高山族的生活。

清代统一台湾后,将高山族区分为“熟番”“化番”“生番”和“野番”,归化已久的是“熟番”,新归化的是“化番”,未归化的是“生番”,未归化且较原始的是“野番”。实行“开山抚番”政策后,不断有“生番”“野番”成为接受清政府统治,称臣纳贡并受其教化成为“熟番”“化番”。“熟番”多居住在平地,服装形制男女基本无分别,着短上衣,穿筒裙,绑绑腿,寒时以几块布拼成的“缦”裹身。郁永河在《裨海纪游》中描述他看到的高山族“熟番”:“上衣覆乳露腹,中衣横裹仅掩私,不及膝,足不知履,以乌布围股,一身凡三截,各不相熟。”柯培元在《噶玛兰志略》中写到噶玛兰三十六社“化番”的衣着:“但诸社解穿汉人衣服者,一社不过二三人,余仅以番布作单褂如肩甲状,下身则横裹番布一片,乍见之如赤身一般。”“生番”“野番”彼时仍多居山地,编草卉为衣,《皇清职贡图》中说到“男女俱裸,或联鹿皮、缉木叶为衣”。

清以后,各族群服装构件繁简不一,但总体上趋于简便,复杂的如阿美人男子全套服饰包括帽子、头巾、短上衣、长上衣、胸布、前遮片、短裙、后敞裤、腰带、披肩、鹿皮鞋等,女装包括头巾、短上衣、长上衣、长裙、护脚布、腰带、披肩等。简单的如雅美人,上装为无袖无领对襟短背心,下装男丁字带,女短裙。

高山族服饰按地域可分为北部型,包括泰雅、赛夏、北部阿美人等,男子穿短上衣、短裙,女子穿短上衣、长裙;中部型,包括邹、布农、邵人等,男子穿长上衣、胸布和短裙,邹人和邵人的女子穿短上衣、长裙,布农人女子穿长衣、长裙;南部型,包括排湾、鲁凯、卑南和南部阿美人等,男子穿对襟有袖短上衣、短裙,女子穿长衣、长裙;岛屿型,指独居炎热兰屿的雅美人。在服饰上,同属一型的族群多相似,邻近族群相互影响,互有渗透。此时首饰的品种和精美程度更胜从前,但多数身饰传统逐渐趋于消失。

1945年以后,各族群日常服装以汉装为主,节庆日换上改良的传统服饰。男女通用的服装构件包括短上衣、长上衣、胸衣、筒裙等。短上衣用两幅布对折拼接,仅在背后中央和两腋以下位置缝合,对襟无袖无领,长度及脐。长上衣形制如短上衣,长至膝。胸衣形似汉族肚兜,常为五角形,也有用长方形布料对折交叉挂于颈,大小仅能遮前胸,穿戴胸衣的男子多于女子。短裙有筒裙和百褶裙两种,筒裙居多。筒裙长不过膝,多到大腿中段,用布两幅拼接成筒状。

男子专属服装有前遮片、丁字带、后敞裤、腹袋等。前遮片曾是部分族群男子唯一下装,多为黑色,对折或三叠后以腰带绑于小腹前部。腹袋由大方巾对折交叉挂于颈垂于腹,内可装物,亦可遮羞。后敞裤是两块长方形布料,仅在腰至胯中央部分缝合,以腰带和小腿处的系带绑在身上,正面看形如普通长裤,但后面敞开。丁字带是雅美人男子特有装束,用白色棉布缠绕下体,形如“丁”字,部分泰雅和阿美人男子也穿丁字带。

女子专属服饰有长裙、长衣、护脚布等。长裙长至脚踝,以3~4幅布拼接成大正方形围于腰,有系一条的,也有系两条的,穿法有前后叠穿和左右叠穿两种。雅美、邵和卑南女子有一种“披肩裙”,把大披肩斜系于肩,或一块,或左右各一块,系上腰带,宛如现代女子的连身长裙,披肩裙外再系一块胸兜或外罩短上衣。布农、排湾、鲁凯人女子穿长衣,形制如汉族女子的大襟有袖圆摆袄,衣长至小腿中段。护脚布是两块长方形布,用系带绑于小腿,宽不足以包裹整个小腿,多掩前敞后。

披肩、腰带、头巾、套袖、佩袋是普遍流行的服饰配件,不分男女。披肩是大正方形,用于挡风御寒,可前披、后披、斜系,夜间是被子,可作女子长裙,亦可为着短裙的男子遮羞。腰带不仅是重要装饰品,还可用来绑系裙装、男子后敞裤等,也可为男子遮羞护体,有些地区男子仅用腰带在腹前打结,两端下垂蔽体。各族群均有头巾,不分男女,多为乌青布。各族男子均有帽,雅美人女子也带帽。套袖在工作和祭祀时穿戴,一块长方形布,两端缝成筒形,中段开口,穿戴时把两端套于前臂,中段布料则搭于颈。佩袋也称槟榔袋,全件刺绣,极尽华丽,以前是重要的日常用具,里面盛放槟榔、烟草、火石等物,多为船形,佩戴方法各有讲究,能传达求偶、节庆等社会信息。

常见衣料有树皮布、兽皮、达戈纹、麻布、棉布等。树皮布和兽皮是最早、使用时间最久的衣料。树皮衣使用大块树皮为材料经拍打制成,已证实的存在时间为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兽皮衣从远古到现当代一直发挥着护体保暖的功效。“达戈纹”是台湾特产,是用麻、树皮和用茜草染成红色的狗毛混织而成的厚布。自织麻布也是常见衣料,称为“幅布”,还有用植物纤维抽丝织成的布。棉布是与汉族交易购得。清中后期棉布大量涌入,价廉且物美,逐渐取代了高山族传统自制、自织衣料。

织布用原始腰机,形制简陋,主机由大圆木挖空制成,配件多用木、竹、藤等材料,使用时妇女坐于地,把织布机的宽背带系于腰后,两脚尽量前伸,抵住并固定织布机。这种织布机因经线呈水平排列,也称为移动式水平背带织布机,织出的布料宽不出一尺,长不逾五尺。早期缝纫工具以植物刺和竹针为主。

纹样多以抽象的几何纹为主,有三角形、菱形、方形、圆形、长弧形、八角形、十字形、山形、曲折纹、波纹、花叶纹等。写实性的植物和动物纹样也有,但不如前者普遍。

早期染色原料主要采用植物、矿物染料,曾将外来色布拆开,取得色线与麻线混织出图案,后与汉族交易频繁后直接买色线织布。常服多为麻布原色,鲜少装饰,盛装则艳服。盛装多以黑、蓝棉布为底,在领口、衣襟、下摆、开叉等处大面积装饰,颜色鲜艳,对比鲜明。巴则海人和太鲁阁人尚白,盛装以白色为底。常用的装饰色多为红、蓝、白、黑等,除了偏好、宗教信仰等心理因素外,颜色的选择也和染色技术有关,红色是当时留色最久的颜色,其余则易脱落。

首饰的主要品种包括头饰、额饰、耳饰、颈饰、胸饰、肩饰、臂饰、腰饰、腕饰、手饰、腿饰、踝饰等,材料有鸟羽、兽毛、兽骨、兽牙、兽角、昆虫、花草、竹藤、植物果实、螺贝、珊瑚、珍珠、玛瑙、钱币、铁、铜、银、锡、玻璃、塑料、陶瓷等等,喜戴野花、佩螺贝、插鸟羽,无分男女,皆好装饰,男子首饰甚至比女子的还艳丽丰富。配饰以多为美,以艳为美,喜夸张。各族群首饰形制有别,偏好不一。

二、各族群服饰

(一)平埔人的服饰

平埔人男子多穿无袖对襟的短上衣,另有对襟无领无扣的长上衣、对襟有领长袖的长上衣,都是用白麻布为底布,在上衣的正、背面夹织红、蓝、黑等色的图案,纹样以几何形纹为主。有用黑布或白布做成的腰带、肩带,带上都缀有各色以及各种形状的花纹或绳边。这类腰带、肩带,大都为参加盛典时穿用,以获得少女的青睐。

女子上衣是右襟长袖扁圆形领短上衣,另有一种长衣,对襟圆领有袖,用褐色麻布制成,襟部有扣子,下摆略呈圆形。披肩状如袈裟,穿时从右腋下向左肩披上,再将左右上角两条绑带系在左肩上。女裙分两种:一种是单片式的裙子,以白麻布做成,裙子两边用黑布绲边,上端缀有玻璃珠及小纽扣。另一种是双片式裙子,长至踝部。这两种裙子都绣织有红色或蓝色的花纹。

男女在劳动、工作时都戴套袖,日常穿戴的套袖用白麻布制成,用红毛线和蓝棉线夹织花纹的套袖在盛典时装饰。

包裹头发的头巾常用黑色或红色。额饰是缀有各种饰物的布带,绑系于脑后,也有用竹片、篾条、贝片串编起来的额饰,上缀花草,尤为华丽。胸饰男女皆有,或用麻绳连串梯形贝片而成,或用金黄色玻璃珠串联成,长者可绕颈项数圈。手镯是常见的手饰,有的用贝壳磨制而成,有的用铜或银制成。

(二)泰雅人的服饰

男子服装包括无袖长上衣、长袖短上衣、无袖短上衣、胸布、单片式短裙、遮阴布、后敞裤、披肩、套袖等。胸布贴身穿戴,镶有白贝或白纽扣,布的上缘有两条绑带系在颈上,两侧各有一带子,环系于背后。无袖长上衣背面下方缀有用贝珠和小铜铃串成的铃铛,用作盛典时的礼服。无袖短上衣用红、黑毛线夹织成,饰有螺贝、纽扣,圆形白贝片等。穿长袖短上衣时外面会加套一件无袖长上衣。单片式短裙形状简单,颜色为麻原色,长度到大腿中段。遮阴布是一块黑棉布,长约六尺,穿戴时由后腰围至小腹处打一个结,再把带子的两端垂在前腰下,以遮蔽下体。后敞裤形制犹如普通长裤的前幅,用系带捆绑在腿上。

女子服装包括对襟长袖短上衣、胸布、长筒裙、腰带、护脚布等。长袖对襟长上衣是一般女子的常服。裙子有珠裙和布裙两种,珠裙整个裙身都缀有珠串,盛装时穿戴;染紫红色的布裙是代替珠裙的礼服,原色麻布裙则是常服。护脚布是一块以提花方式织成的方布,花纹有菱形、连续交叉的斜十字形两种,连续复织依次轮流排列延展成带状。

泰雅人男女都佩戴胸布,男式与女式胸布的主要区别在于女式胸布面积较小,朝外的一面织有花纹,而男式胸布面积较大,纯色,没有花纹。披风长及膝盖,夏季用披风略小些,冬季用披风稍大点。男女披风样式基本相同,分麻质和毛质两种,麻质披风的花纹为窄条状花。套袖一般穿在背心外面,是用一块布卷成筒形,用线缝好,中间开个口,左右两边缝合为袖口。

泰雅人服装中最令人称绝的是贝珠衣。制作贝珠衣时,先把砗磲蛤磨制成细小的圆柱状白贝珠,将贝珠一粒一粒地横缀或纵缀成串,缝在红、白色底布上,华丽高贵。一件贝珠衣一般重两到三公斤,最重的甚至达六七公斤。除了以贝珠为材料,也可用贝钱与小铜铃穿缀成珠串,缝缀在红色的底布上制成珠衣。贝珠衣是财富与地位的象征,过去曾一度把贝珠衣当货币来使用。

额饰是用麻线穿串长方形的贝板,戴在额上。耳饰男女皆有,但男子婚后不戴,女子终身佩戴。颈饰主要是项圈,男用贝钱项圈,以藤编成长带作圆圈,圈上钉有4个贝钱。妇女则戴项链,用白色长方形的贝片穿串而成。男子臂饰用铜或野猪牙制成,戴在臂上,以表示英勇。腕饰用金属或贝珠制作,只有猎首的男子或擅长织布的女子,才可在双手腕上戴腕饰。手饰主要是戒指,凡是女子皆可戴,但只有擅长织布和缝纫的女子,才可双手皆戴戒指。此外还有腿饰、踝饰等。

过去泰雅人猎首之俗颇盛,族人视善猎首级的男子为勇士。勇士可戴熊皮帽或豹皮帽、穿珠衣以及装饰着白色圆形螺贝、白色贝珠、白纽扣或玻璃珠等物的红、黑二色毛线夹织而成的短背心。平时男子外出多戴藤帽或草帽,穿麻布无饰物的长背心。

织布是泰雅人妇女代代相承的传统,织布技术高超者受到尊重,不会织布者无法成家。织布用的是传统织布机,材料主要是麻线,与汉族人来往后才改用棉线、毛线。泰雅人认为恶鬼最怕红色,把衣服染成暗红色,能起避鬼驱邪的作用。

(三)赛夏人的服饰

赛夏人服装以自织的麻布为衣料,用色线挑绣的方法来构造纹饰。服装包括长背心、短背心、胸布、腰带、披肩、腰裙、头巾、护脚布等。

长背心是赛夏人男女的常服之一,长度达膝部,对襟,由两幅麻布对折而成,背部中央缝合,前面对开,两边留出七八寸宽的袖口。长背心有两种:一种是全白无花纹,是平时常服;另一种是有红、白、黑三色夹织的花纹,祭典时穿用。

短背心长约一尺五寸,前后挑绣,是成年男女在大型祭祀时穿着的盛装。女子穿的短背心,有华丽的饰物;男子则以贝珠、纽扣或铜铃缀饰。

腰带是盛装配件之一,宽幅四五寸,长七八尺,男子腰带稍宽,而女子腰带较窄,上绣精美花纹,两端有流苏,束于长背心上,于腰前中央部位打结。

男女均穿腰裙,女子腰裙长及踝骨处,以一片长方黑色棉布缝制,也有的在裙上用红、白、黑三色夹织条纹,三色条纹相间,自后腰向前缠裹,左端压于右端之上。男子腰裙长仅及膝,以单幅黑色棉布缝成。男子也有穿丁字裤或前遮片的,前遮片用一块白色或黑色长棉布制成,折叠后缠绕腰部两圈在腹前打结,下垂部分形成两层前遮片。

胸布是一块斜方布,挂在脖子上遮住前胸,单面挑绣,无论举行祭典还是平时都可穿着。披肩是一块三尺见方的自织麻布方巾,或以两幅五六尺见方的麻布制成,常见老人在冬季里穿用,天冷时缠在身上,或当寝具用。

男女喜裹头巾,女子头巾长三尺左右,男子仅以白布或白毛巾缠头。护脚布以黑色或深蓝色长方形棉布做成,上端以带子固定在膝部稍下的位置,下缘常坠一列小铜铃作为装饰。

织布的泰雅妇女

饰品包括头饰、耳饰、颈饰、胸饰、臀饰等,制作材料常见棉、藤、竹、木、贝、齿、琉璃珠等,样式古朴,风格简约。头饰主要是头巾,是用长约三尺的长方形黑布缠绕头部,将头发包裹住。额饰主要是额带,用白布带制成,上面以圆贝片、白色纽扣或花纹装饰。胸饰是围挂在胸前的饰物,用贝壳、山猪牙、玻璃珠等串成,男子盛装时佩戴。腰饰,是用麻、棉织成的腰带。腕饰用银、铜或小贝珠制成。手饰是黄铜制成的戒指。臀饰一般只在矮灵祭佩戴,系用铜铃铛串缀而成,只要人一走动,便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还有臂饰、足饰等。

(四)布农人的服饰

布农人的生活区域广阔,各地服装风格相异。南投地区的男子服饰较具传统性,不过女子的服装早已汉化。台东、高雄地区的男女服饰,多受邻近鲁凯、排湾人的影响而与之相似。花莲地区的布农人服装与南投地区相似,女子上衣的形制多为蓝色汉式右襟长袖半长衣。

男子服饰包括长上衣、胸布、腹袋、披肩、筒裙、后敞裤、套袖、腰带等构件。

男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对襟无袖无领长上衣,将两块长方形的织布,于长边对折,仅缝背部中线和腋下线,长度至膝。在腋下两侧、前襟与后襟处,挑织成纵向直条纹,图样包括长方形、直条纹、横条纹、三角形等。这类服饰的特色在于衣服背面,在腋下处有一道横向的用各种鲜艳的毛线织成的宽边棋盘式菱形花纹。布农人之所以将如此美丽特殊的图样织于衣服背面,应与其日常生活的习性有关。在许多祭仪活动中,男子蹲于地上,围成圆圈,于是背后衣服的织纹会特别引人注目。在长衣背面近下摆处,织有两、三或四条素色麻纱浮纹,据说这些纹路能护身避邪。胸布是一块长方形的织布,穿戴时斜折披挂于肩上,这是男子的贴身上衣,可放置小件物品,如烟草、烟斗等。另外,峦社群佩戴腹袋,其作用与胸布相同,比胸布略大,垂于下腹,能护阴遮体,也方便携物。台东与高雄地区的男子盛装时穿着对襟圆领长袖短上衣与一片式的短裙,这可能是受到邻近鲁凯、排湾人的影响。不过,族人多会在上衣的外侧再套上一件传统的长背心。男子下身着前遮片或筒裙,也有用腰带打结遮阴的。盛装时另加鹿皮套袖、帽子与后敞裤。布农人男人还穿包鞋状的皮制的鞋子,具有御寒和保护的功能。

女子服饰包括披肩、长裙、长裤、护脚布、套袖、腰带等。

女子上身大多穿着汉式右襟圆领长袖上衣,下半身穿着七分长裤或围系单片式长裙。七分长裤是以黑布剪裁而成,仅在裤管下缘处施以图样装饰,这种服饰是仿自汉族的型式。单片式长裙是庆典时所穿着的服饰,穿着时左右各围系一片。女子护脚布绑在小腿上,这也是搭配盛装时的穿着。

布农人重饰轻服,服装可用单一的颜色,但装饰品特别是头饰,从不马虎。女子头饰古代用草、藤缠成,加上植物果实和鲜花点缀,近现代多以贝类与玻璃珠制成,五颜六色,一大串成排地缝在棉布上,沉甸甸压过眉间才算美丽。

男子最重要的头饰是帽子,用兽皮或兽骨做成。硬壳皮帽具有保护、保暖的功效,形状类似水瓢,穿戴时将“把手”置后,皮帽扣住头部,再将头发塞入“把手”内;软皮帽如同一只倒覆的碗,穿戴时紧紧地贴着头皮,两边各有一条皮绑带,系于下巴部位,防止奔跑时帽子脱落;还有直接用大型猎物的头壳制成帽子,这是猎人荣誉的象征。

项链是布农人亮丽的饰品,除了是美丽的象征外,还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有用药用植物串成的项链,这些植物具有止血、宁神等效用;有些植物,布农人认为其特殊的香气能驱邪,也做成项链随身佩戴,以祈安康;勇士们会把自己猎获的大型野兽兽骨制成项链,山猪牙是最理想的炫耀功绩的装饰;还有具有法力的项链,用石头、蜗牛、毛发、钉子、铁片等为材料,形制怪异,让人产生畏惧感,据说经巫师的咒语施法后就具有了法力。

盛装的布农妇女

(五)邹人的服饰

鞣皮是邹人著名的工艺,古代邹人男子用兽皮缝制成衣物。邹人勇士将猎获的鹿皮或山羊皮鞣制成革,裁制成皮披肩、皮上衣、皮套裤、皮套袖、皮背心、皮鞋等。披肩领部有凹口,以皮带扣于头上。皮上衣用于狩猎或御寒,没有袖子,但也可以把皮缝成圆筒形,加个带子,结在上衣上,毛皮则用作衬里。皮套裤是男子出外狩猎、旅行,或在冬季里野外劳动时穿着,以鹿皮缝成,上尖下方,中间为筒形,上端挂于腰带上,下端束于小腿部,用皮带子绑紧下裤管。皮套袖是以鹿革缝成长筒形,中间部分内侧开口,两端削尖,以细革带套在中指上。皮背心以带毛的鹿皮缝成,长及于臀。皮鞋以厚皮革切为椭圆形,周围穿孔贯以皮带,缚扎于脚踝部。邹人男子狩猎时,大腿至小腿上会加穿保护脚部用的鹿皮制的绑腿,颈上挂着以皮革制作的火器袋。

戴臂饰的邹人勇士

男子的常服也可以用棉、麻织成正面为红色、反面为黑色的长袖布衣。盛装时着红色,如遇丧事,则为黑色;在祭典时务必要穿红衣,红色是最洁净的颜色。邹人老人的礼服就是在盛装之上,罩一件红里黑面对襟的长袖外衣,头戴皮帽,脚穿雪鞋式皮鞋。

邹人男子的胸布以方形麻布做成,四角缝钉布带交叉系上,挂于肩头,折合为袋形。这是拜访亲友时挂在胸前的衣饰,兜内可装食物或礼品。胸布的纹绣以直条及菱形格子组合而成,传统胸布以自绣自缝的麻布为主。

女子的传统服饰包括上衣、胸布、腰裙、腰带、护脚布、皮鞋、绣花头巾与帽饰等。女子平日穿着的上衣为长袖、对襟、长至腰间脐部的棉布短上衣,以藏青色棉布制成,领口和袖口缝有数条红、白、黄、蓝等布条绲边。胸布以斜方布为材料,将上角剪平成五角形,自两个上角系带挂于头上,两侧角系带,结于腰背。以两块布织成腰裙,以方形布绲曲尺边,左右两块以腰带束之腰间。腰带以红、绿色棉布制成,两端有绣边。护脚布用黑色方布制成,自膝下束于小腿部,脚下穿以皮革制作的皮鞋。

男子用黑头巾缠裹头发,成年后则可戴皮帽。皮帽加翅白、黑二色的帝雉飞禽羽毛,是邹人男子的标志。皮帽还是邹人男子成年的象征,戴上皮帽之后,就表示成为部落的男子汉了,能够承担部落和家庭所赋予的社会责任。女子成年后用黑头巾缠头,头巾两端绣有花纹,或缀以绒球、流苏。缠头巾时要使一端垂在脑后下方,另一端垂在头顶一侧,使刺绣花纹露出。额饰主要是额带,男用额带用方贝片穿串成;女子额带用贝片和玻璃珠穿串而成。耳饰是用玻璃珠穿串的耳环,下端饰一兽牙。项饰有两种,一种是颈带,用方贝片穿串而成,或间以贝珠;一种是颈链,用银链、玻璃珠、贝珠、铜链或猪牙等串成。男子臂饰唯有猎过山猪的勇士可佩戴,是将两颗山猪獠牙,用铜丝、布片把牙根卷缠接合,使牙齿尖端相对成为环形,并在接合处装上一尺多长的红、绿、黄三色布条,和一束红色马鬃,编成发辫形状。邹人男女均戴手镯,或用黄铜,或用玻璃制成,或用蓝、白色珠子穿串成。指环有银质的,有铜质的,多数人左右手都戴。此外还有胸饰、足饰等。

(六)邵人的服饰

邵人女子过去使用移动式水平背带织布机,传统服饰都由自织的苎麻布制成。清代著名的达戈纹布就是邵人用树皮混和葛丝染五色狗毛夹织制成的毯子。现代纺织技术制造的大量廉价棉布进入邵人地区后,传统织布技巧已逐渐衰微。邵人男子也精于狩猎,擅长鞣皮技术,用兽皮来做衣料。

邵人男子服饰包括:腹袋、无袖上衣、单片式短裙、后敞裤、皮鞋等。

无袖上衣为背心式,以两块长方形麻布制成或用鹿皮两折而成,留有双手伸出口,衣长可及手掌垂下之处。腹袋,又称腰挂袋或前遮袋,用两块宽约52厘米、长约28厘米梯形白麻布,在宽处把两块布缝接起来,对折后垂于腹下,每片麻布以一条粗绳各系一端,悬挂在脖子上,一片在内一片在外,互相重叠,下端插入腰带内固定。上面一块绣有不同颜色的几何图案,下面一块没有刺绣图案。单片式短裙多为浅、深褐色,前方中央下垂成三角形,长及大腿中段,缝有布边,左右两端系以麻绳,然后重叠,左右绕绳而束于前方。后敞裤早先以兽皮制成,后用麻、毛或棉织布两块,在上端纵向局部叠缝。皮鞋是将厚皮革裁成椭圆形,周围穿孔,穿上皮绳,束成向上开口,从踝关节两端以皮带缚扎,并固定在上方而制成。

女子服饰包括:有袖上衣、胸衣、腰裙、腰带、护脚布等。

胸衣以斜方布为材料,上端剪成五角形,两上端有系绳,于左肩上打结,胸衣绕右腋下,折成向背两面,前面布边在左腰际束上腰带。有袖上衣衣长仅及乳下,袖口绲边,袖末用黑色线绣上花边,但没有衣带或纽扣,任其敞开。腰裙周围绲边,由左至右系在前方,在左腰际处合褶。腰裙之外,佩系一条腰带,以红色线绣花边,长度足够绕腰两圈,打结于左侧腰际,腰带的两端绣有带状图案,边缘有须穗下垂。护脚布长度自膝盖下至脚踝上,宽可包下腿部,下边两端附有绑绳。

男子皮帽帽顶插上鹰羽或鹫羽,此种帽只限于男子成年后戴之,未成年者,则用黑头巾裹发。女子用黑棉布缠绕头上,在脑后打结,两端下垂。男子额带是用麻绳或藤条制成的带子,上缀贝片及贝珠,缠绕额头后打结,或系在帽子上。女子额饰是用红色或黑色布条,缝缀珍珠或白贝片制成,右额上缝有一朵红花和几根羽毛,耳鬓上垂挂小珠子串成的流苏。项饰有两种,一种是用花草编成的花环,戴在项上;另一种是用贝珠、玛瑙珠穿串而成,环绕项部两三环。手饰有手镯、戒指等。男女皆穿耳,成年后才戴上耳环。此外有足饰,在脚上挂有铜制的铃铛,有的男子用兽毛制成足环。

(七)阿美人的服饰

阿美人的服饰以色彩鲜艳闻名,样式分为南、北两地。其中,北部阿美人的服饰色彩以鲜红色为主。女性通常头戴白色羽帽,上身穿红黑相间的短上衣,外加一件长方形胸布,胸前斜挂一条刺绣细带,下身穿黑红相间的单件长裙,腰上系一条由红、绿、白相间的腰带,腿上穿有黑色的护腿布,护腿布上面缠绕着白色的布条。南部阿美人女性也戴白色的羽毛帽子,但是上身穿白色上衣,肩上再套一件刺绣的串珠披肩,下身穿蓝黑色为主的长裙,外面再系一条绿色的小围裙,护腿布的样式与北部阿美人相同。

成年男子便服包括:对襟圆领或立领的长袖短上衣、丁字带或前遮片,配件有男子专用的帽子、皮袋、雨衣、披肩或皮垫。打猎或进竹林时可换上鹿皮鞋子。短上衣多以浅蓝色棉布缝制成。外出或冬季时加穿用红毛线织成、留有红毛线流苏的披肩,可将整个胸肩遮盖起来,具有很好的防风御寒作用。冬季也可加穿麻织长背心,背心的背面中央横向夹织一道红毛线流苏,是冬季各项仪式宴会中男子必穿的盛装之一。

男式帽子分工作帽、头目礼帽和舞蹈羽冠等三种。工作帽呈碗状,一般用细藤条编织而成,早期还有以羌、山羊以及鹿的皮鞣制而成的皮帽。头目礼帽以藤编工作帽为底座,上饰以野猪牙、贝壳及鹫羽,帽顶边缘有一排人发或棕红色长毛。巫师的礼帽饰以鸟类尾羽,舞蹈羽冠在藤帽上将羽毛作扇状直立竖插为饰,通常只在丰年祭舞蹈时佩戴。

男子在舞蹈、盛典等场合穿短裙和长袍等礼服。长袍属于礼服,是一种仿汉式男装所制成的对襟圆领长袖长裳,过去长袍多偏黑色或浅蓝色,现改为大红色,分外亮丽喜庆。

阿美人少女穿戴简洁,一般上穿对襟长袖短上衣,下着未及膝的长裙。成年后的常服包括头巾、胸布、对襟半圆长袖上衣或是对襟圆长袖短上衣、两片过膝长裙、腰带及护脚布一对,衣裙上刺绣菱形或花叶形纹。老妇人服装形制与青壮年妇女相同,但纹饰相对较少,色彩偏稳重。

成年男女均佩戴饰物,男用饰品有藤帽、羽冠、额饰、耳饰、颈饰、胸饰、臂饰和腕饰,女用饰品包括头饰、额饰、耳坠、颈饰、胸饰、腰带及腕饰等。耳饰的材料丰富,有贝、骨、石、竹、木、软玉、铜及羽毛等。形制则有长条贝制耳饰、菌形耳饰、管状骨耳饰、盘形耳饰、竹耳饰与兽尾毛耳饰组合,以及汉制半圆形铜耳饰等。以前男女均佩戴耳饰,现在只有女子戴耳环。

(八)卑南人的服饰

卑南人的男子服饰,随着年龄不同而有差别。13~14岁穿浅蓝色长袖短上衣,下着单片式围裙,腰系红腰带,赤足;15岁上穿浅蓝色长袖短上衣,下着黑色有花边的短裙,腰系绿腰带,头戴白头巾和花环,颈戴两条交叉的银链,足上穿鞋;16岁上穿浅蓝色或黑色长袖短上衣,下着蓝色有花边的短裙,头戴头巾和花环,腰系两条腰带,并有腰饰,踝部有兔毛足饰,穿鞋;17岁加戴佩刀,头上插羽毛;18~21岁上不穿衣,下着蓝色短围裙;22岁以上已达婚龄,服饰较为讲究,上穿深蓝色或黑色长袖短上衣,下着背面绣有十字纹的黑短裤,腰系两条腰带,头戴头巾、花环,挂两条银链。有后敞裤、白兔毛足饰,以及肩饰带、槟榔袋等饰物和佩刀。男子成婚后服饰基本与青年期相似,但不戴头巾、银链,也不佩刀,头上改戴插有羽毛的方帽。

女子的服饰也随年龄的不同会经历由简到繁再到简的过程。年幼时的服饰只有腰裙、上衣、头巾,头发捆扎在头后部,然后绕到左前部盘起。少女时期腰裙上可以绣花,上衣是藏青或浅黄棉布,为筒袖,衣长仅能遮住胸部,在前中央合襟,用纽扣扣住。发型和年幼时一样,只是可以使用头油、梳子整理头发。除此之外,还多了腰带、头带,以草花做成的花环,缠绕在头巾上;颈饰是用银链子穿玛瑙而成的珠串,挂两三条在颈上,下垂到胸前;耳环用银或其他金属制成;胸布穿在上衣之下遮盖乳房,用白色或黑色棉布,以红线绣上各种花纹。成年以后可戴手环、护脚布和穿草鞋,护脚布用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布制作,婚后可佩戴指环。生育后的妇女为育儿方便,上衣长及膝部而周围宽阔,大都穿着裤裙,护脚布也变得朴素,不用有色的布料,中间为藏青,两边为棋盘条纹。

节庆时男女盛装必戴花环,但戴法不同,男子平戴,女子则前高后低。女子戴花环前,先戴上一条用布制成的额带,以免花环紧箍额部。

(九)排湾人的服饰

排湾人的服饰与阶级、社会地位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平民常服不染色,贵族无论常服还是盛装都可以用黑色或青色布料。平民只有盛装才可以用深色布料,但是刺绣不能比贵族华丽,也不能用贵族专用图案。

男子常服包括头巾、短上衣、长上衣、筒裙、披肩等。出猎和参加祭典时要穿后敞裤、戴皮帽。

男子短上衣从贯头衣演变而来,受了清代汉族服装的影响,多为长袖对襟圆领排扣,长度到肚脐。长腰带在小腹处打结后垂下也能为男子遮羞。还有一种前遮片,系用一块长条形布料叠两三折后成长方形,用腰带或藤绳固定,遮住下体前部。筒裙是由前遮片和腰带演变而来,解开就是一片长方形布,穿时系于左腰,长不过膝,宽度不足以包裹臀部,穿着这样的筒裙,男子在走路和奔跑时会微露大腿,贵族可以在边缘处刺绣。后敞裤穿在短裙外面,从前面看和普通长裤无异,实际上只有长裤的前半片,穿时用腰部和小腿处的绑带绑在身上,遮前敞后。这种服饰多以麻线夹织各色毛线制成,只有贵族能施以繁复纹饰,平民不可施以纹饰。大正方形的披肩是必不可少的,可平披可斜系,比较常见的平披于胸前,绑带系在脖子后。男子出门和访友时必挂披肩,方便蹲踞时遮住下体,上山打猎时披肩除了御寒外还可以晚上当被子用。排湾男子在帽子上装饰动物角牙、皮毛来彰显个人的狩猎成绩。

女子常服有头巾、长衣、长裙、护脚布、套袖。

长衣仿自清代汉族妇女大襟衫,长袖、圆领、收腰、右襟,衣长至膝下、两侧开有高叉,襟口和领口用纽结固定。传统长裙的型式属于单片裙,在左、右上角缝有绑带,女子在工作时左右各围系一件裙,如此蹲坐较为方便。现在已经演变成单件筒裙式,只要直接套上即可。小腿上要绑一对方形的护脚布,护脚布的上缘两端或上下缘两端缝上绑带。贵族女子穿着常服时,会搭配纹饰简单的护脚布,若穿着盛装,则搭配纹饰较复杂的护脚布。

排湾人的首饰种类相当繁多,包括颈饰、胸饰、耳饰与头饰等。以材质而言,排湾人喜爱使用大自然的花、草、植物种子、兽牙等来做装饰品,如头饰或胸饰。另外,也会以交易得来的银、铜、铝等金属作为饰品,或将各色细小琉璃珠以麻线串接,集合数条单串珠串后再组合成一复串珠串,以此作为头饰、肩饰或腰饰。传统上排湾人男女皆有戴耳饰的习俗,耳饰的材质包括贝、玉、银等。贵重装饰品几乎全是贵族的专利,尤其是鹰羽、豹牙帽、螺钿肩带、银肩饰、琉璃珠项链等,都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平民无权使用。

(十)鲁凯人的服饰

鲁凯人的服装和排湾人的服装有许多相似之处。鲁凯人男子都戴头巾或帽,穿短上衣、短裙、披肩和后敞裤,女子也穿汉式的右衽圆领长上衣、长裙,并裹护腿布,而二者差异主要在于衣服上装饰纹样的位置不同。鲁凯人服饰的纹样位置不仅仅在襟口,而且在领围、袖口、袖中心线、裙边等处都有以十字绣法绣出的花纹。此外女子还戴有百合花并附有银坠子的头饰,衣服或裙子下方缀有珠子、铜铃、银片等物品,是鲁凯人传统服饰的一大特色。

鲁凯人的服装与装饰品都有等级限制,不能随意穿戴,贵族的盛装色彩斑斓,饰品琳琅满目。未经许可,平民绝不能穿贵族专有的服饰,否则衣饰将被没收或损毁,本人也会受到舆论的谴责与制裁。

衣饰视场合分为盛装与常服,常服和盛装款式相同,但盛装色彩鲜艳,图案精致,配饰繁多。妇女婚后穿戴便趋朴素,年纪愈长者戴的饰物愈少、衣服上的图案愈少愈简单。

男性的服装有皮帽、头巾、上衣、肩带、腰带、短裙等。男子头戴皮帽或缠头巾,上半身穿长袖短上衣,前襟右方多加了一块绣片,与卑南人的上衣类似,俗称“琵琶襟”,而长度仅及腰间。下半身系一条单片式短裙。出席重要活动时,在短裙外面加穿一条后敞裤。男子无论阶级高低都可配戴皮帽,但只有贵族男子能施以纹饰、帽徽等等特殊装饰,只有头目才能戴有猪牙装饰的帽子。

女性的服装有头巾、长衣、长裙、护脚布、套袖等。女子头上缠绕头巾,前额点缀着植物花叶,上穿长袖长衣,下围一条或两条单片式长裙,小腿再裹上一对护脚布。女子头巾是一块长方形的黑色棉布,两端各缝一片有刺绣花纹的布片。刺绣布片以黑棉布为底,用红、橙、黄、绿等色棉线刺绣,另以彩色毛线制成绒毛球缝缀于头巾末端。穿戴时将头巾与头发一同缠绕于头上,将两端有纹饰的部分显露于脑后或两旁。

鲁凯人饰品的种类繁多,包括头饰、耳饰、项饰、肩饰、戒指、手镯等。贵族除了衣服极尽华丽外,全身上下也挂满了饰品,男女都头戴百合花及最珍奇的花卉,插雄鹰羽毛,佩戴珍贵的琉璃珠饰品。女子头饰上垂下的带子一直到裙摆。男子身披日本钱币镶的肩带,腰带缀有银钉铜片的礼刀。

鲁凯人盛装

鲁凯人盛装(背面)

鲁凯人头饰的材料采自植物的叶、茎、花、果实,也广泛使用野兽的角、牙、兽皮、羽毛及昆虫,金属质地的相对较少,其中以多姿多彩的植物头饰最具特色。深居山林的族人,到田里工作途中常经过不洁的场所,族人尤其是妇女会用植物放在额头掩饰面貌以避邪灵,又可当彼此辨识的记号。久而久之这种作为记号佩戴的植物,演变成了植物头饰。

(十一)雅美人的服饰

兰屿岛因终年高温,男子常年在海上作业,故男子平常仅着白色丁字裤,女子上身斜系方巾,下穿筒裙。

常服是素色,礼服要用白底夹织蓝黑二色条纹的布料。男子礼服是对襟无袖无领短上衣,如果碰到战斗或出门访友,要穿藤编或竹编背心,上缀鱼皮。

男子银盔如钟形,将整个脑袋罩住,只在眼睛处留两个方形小孔。女子喜欢将红色贝壳和黑色珠串缠在一起盘在头发上,用彩虹色的鹦鹉螺做成茧形耳环,项链用玛瑙、琉璃珠、贝壳、银片等缠绕而成,色彩绚丽,垂至膝下。盛装时男头戴银盔,手戴银环,胸挂金片,并佩戴礼刀;女子佩戴银片、玛瑙和贝壳串成的头饰、耳饰、颈饰、胸饰、手饰、脚饰,并戴上礼帽。在炎热的夏季,男子戴藤盔、木盔,女子戴木制八角头盔,以避烈日。

雅美人制作衣服时,将各片缝接之前,需用猪羊献祭,而上衣被视为具有灵力,礼服完成时也要举行祭仪。婴儿生病或被毒蛇咬伤,要披上母亲的礼服消灾。小孩去从未去过的地方,要穿母亲的礼服驱魔。在任何场所,穿礼服的人有优先权,没穿礼服的要自动退让于人群后。布料颜色鲜艳的一面为里,颜色淡雅的一面为外。血亲去世时,女子就将披肩反穿,男子则将布反面戴于头上,表示哀悼死者。

三、身饰

文身、贯耳、凿齿、束腹等是高山族的传统习俗。平埔人凿齿和大耳风尚,在康熙末年式微,文身习俗在乾隆年间式微。高山族各族群在日据时期身饰传统也逐渐消失。

(一)文身

除了排湾人男子可在婚后文身外,各族群施行文身手术的时间都是在青春期前后,而且女性必须是处女,据说非处女文身会引起神灵的愤怒,文身的花纹自己会紊乱,同时引起其他的祸事。文身的季节都选在冬季,工具一般是植物的针、刺,用锅灰做颜料。文身具有标志成年、彰显阶级身份、肯定社会地位、表彰劳动技能等作用。

排湾人和鲁凯人最初只允许贵族文身,后来大头目允许有功的勇士文身,对平民来说,文身是荣誉的象征;从清代末期开始,有经济能力的平民只要向大头目缴税,就能文身,从清代末期开始,对平民而言,文身既是财富的炫耀,又是美的代名词。文身的图案和部位有男女之别、阶级之分。往昔男子多刺前胸和后背,男子文身的习俗消失得比较早,据说当族人和汉族频繁接触后,男子的穿衣习惯由赤裸上身改为穿短上衣,这样一来,就会遮住漂亮的文身,索性大家都不文身了。但是女子一直到日据时期还保留有文手的习俗。女子文身的部位是手背和手指关节。平民和贵族都可以刺手背,手背上的图案没有限制。刺手指的时候,贵族可以刺在第一和第三关节之间,只留指尖不刺,刺人头纹、人像纹、十字纹等;平民手指下半部第二关节到第三关节之间,不能用贵族的专属图案。

排湾人女性贵族的文手图案

文面在泰雅人传统中具有成年礼的意味,也是生命荣耀的象征。按照传统,泰雅人少年需经过“出草”即猎首的考验,证明其勇敢强壮后,才能在下巴处刺上“颐纹”;而泰雅人少女则要在学会织布技巧之后,且在保有处女之身的情况下,才能在嘴耳之间刺上“颊纹”。后猎首习俗废除,男子的猎首洗礼改成只要猎到野兽的首级即可,对女子来说,在其月经初潮时即可文面。赛夏人男子须有猎头功绩才能文面,女子只要到待嫁年龄便可文面。但男女纹路不同:女子刺额纹、颐纹各一道;男子只文额纹一道。

赛夏人男子还刺胸纹,胸纹是勇士的特殊标志,过去,只有那些猎得敌首两颗以上的男子,才有资格刺第一道胸纹;此后每多猎一颗头,便加刺一道胸纹。胸纹位于乳下肋骨处,左右对称,以彰其勇武。

赛夏人头目的胸纹

(二)贯耳

贯耳是为了戴耳环,平埔人妇女常常是穿上四五个孔,以海螺文贝作耳环。男子贯耳尤喜大耳孔。当还是幼童时,就在耳垂上穿一孔,先塞入细小的东西如线、竹条等,渐渐加粗塞入的东西,使耳孔扩大,有的大到垂肩撞胸的地步。

阿美人男女一般在三四岁时,男孩由其父、女孩由其母为之穿耳,穿耳工具是一根削得很细的竹签,后改用缝衣针。男子先在耳垂处穿一大孔,又在其上方耳壳的软骨处穿孔,盛装时两孔皆挂上耳饰,若能把耳孔撑开愈大则愈好。

泰雅人相信,耳洞是族人死后与祖灵相见时必不可少的标志。泰雅人在10岁之前就在耳朵穿孔,嵌入竹管,佩戴耳饰。耳饰常见雕刻过的竹管,或者在竹管的前端卷以木槲皮或藤皮,顶一个彩线绒球为饰,另有贝质的耳轴、耳盘、耳坠等。结婚后,男子除去耳饰,而女子要终身佩戴。男子耳饰比女子耳饰粗大,穿孔也较显著。

(三)凿齿

凿齿之俗由来已久,清人文献多认为和婚姻有关。平埔人青年男女在结婚前,凿下门牙旁二齿送给对方,按《番社采风图考》中的解释,是“取痛痒相关之意”。平埔人以张嘴说话时齿间微见鲜红舌头为美。

泰雅人认为,谈笑时露出前齿是丑陋的,唯有从齿缝间微见朱舌转动才是最美的,并将不拔齿的人比做丑猴子。凡年届八九岁到十二三岁之间的男女,都要拔去左右两侧门齿各一颗,但若所拔齿缝太小,有时也将犬齿拔掉。拔齿时,将铁片贴在要拔的牙齿背面,然后用番刀或石头敲打直到摇动,系上细麻线用力拔出即可。拔下来的牙齿,埋在住屋屋檐底下滴落雨水的地方,或埋在谷仓前脚柱下,以免与本人散失。

赛夏人以缺齿作为成年的象征,男女皆于十五六岁成年礼之前,凿去上前齿一对,女子还要凿去犬齿一对。方法是以铁锤、石块生生打落,牙落后以炉灰擦在伤口上止血。因方法简陋,事后被凿齿者需仰卧静养两日。家人以米、酒、贝珠送施术者,以表达谢意。

(四)束腹

戴耳轴的泰雅人

束腹限于未婚男子,编竹、藤等围腰,以期保持灵活、强悍的体魄,婚后即除。《番社采风图考》记载:“番俗以驰走飞逐为活计,忧腰肥为累,从髫龀便令箍腹。以细竹编如篱,阔有咫,常与腰齐,围绕束之,固有力善走。”青年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腰腹部的精瘦,以利于快速行动,他们婚后便不再箍腹。

邹人男子少年即从十二三岁就开始用束腰带束腹,昼夜不解,只有因松弛才重新揭开束紧。就这样一直到五六十岁解除作战任务时才能解去。束腰带用厚竹片削制而成,腰部宽,两端窄。在其两端各钻两个孔,系以麻绳,自后腰向前腹围束,然后以所系麻绳扣缚,越紧越好。束腹可使胸围及腿部发达,养成健康的体格,有利于节食、祛病、善斗、捷走,这些都是青年男子必须进行的基本训练。

(五)拔毛

拔毛不仅和审美观有关,而且也是在台湾这样湿热的气候条件下保持身体清洁的有效方法。高山族男子皆以体毛浓密为不美,所以尽可能拔尽所有体毛,包括胡须。女子也拔除体毛,有些族群还有修眉的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