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为家乡的哈吉送行
河南朝觐团计于10月30日晚上出发。家乡今年有20人参加朝觐,我得回去为他们送行。
我的家乡博爱县西关村,是一个有着万余口人的大村,经无数先辈的不懈努力,奠定了坚实的教门基础。据记载,博爱县西关清真寺始建于元代,经明、清各代的多次维修与扩建,现已发展成为占地约9000平方米、房屋100多间的大型清真寺。著名阿訇张古东(本名张步玉,孟州市桑坡人)、刘豫振(荥阳东郭人)、杨泰贞(孟州市桑坡人)、牧东方(郑州市人)、李希章(封丘海庄人)、马跃龙(泌阳县人)等先后在该坊任教。据白寿彝先生为哈德成阿訇所撰墓志铭记载,我国近现代著名“四大阿訇”之一的哈德成阿訇曾在博爱县西关清真寺求学三年。还有清末民初被尊称为河南著名“四清”阿訇的马长清、巴玉清、赵永清、程良清等也先后就读于该坊。由于该寺人才辈出,使得该坊名声远扬,早在清朝时期即被誉为“豫北首坊”。
当日宵礼下来,阿訇、管委会成员和全体乡老来到村外的宽敞地方,为本村的朝觐人员送行。哈吉们的家人、亲戚、朋友和街坊邻居也早早地来到了这里,等待接哈吉的大巴车的到来。今晚,由于朝觐人员的出征,这个素日平静之地,在亲情的眷顾中热闹起来。阿訇在管委会成员和乡老们的陪同下,与准哈吉们一一握手,互道色俩目;老哈吉对准哈吉千叮咛万嘱咐,生怕漏掉了哪一句。最让人感动的是那些儿女们,紧紧地拉住父母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亲人的远行将时刻牵动着他们的心。有的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与父母紧紧地抱在一起失声大哭。那种气氛,既让人高兴,又让人心里发酸。
☆ 欢送哈吉的场景
自从自费朝觐以来,由于工作原因,这种送行的场面我几乎年年经历。起初,我对大迎大送、铺张浪费的行为很不理解,特别是对送行人员过多且不讲秩序、严重影响穆斯林的形象等行为极为反感。由于我市离省会郑州只有80公里,许多人开私家车把朝觐人员送到郑州,极易造成交通堵塞,再加上有些人不自觉,让许多人见了就摇头,而有些人还以此为荣、沾沾自喜。
回想明清时期,有许多汉族等其他民族的人员归信了伊斯兰教,后来逐渐成为了穆斯林。这一点,从现在许多回族等少数民族仍在使用的汉族的姓氏足以见证。那是由于当时的穆斯林把伊斯兰美德表现在日常生活中,以他们的良好行为影响和感化着身边其他民族的人们。而如今,有些人不注重自己的形象,只顾自己方便而很少考虑他人的感受,令许多人因这些个别人的言行,而对伊斯兰教产生许多误解和偏见。我常常在想,朝觐本是个人的功课,有必要搞得那么张扬吗?
但是,后来看到有的朝觐人员由于疾病、车祸等原因,真的就在圣地归真了,临别前的送行或许就是永别。慢慢地,我开始理解他们,并且极力为他们提供方便和服务。但对这种影响交通、几乎无序的大迎大送,必须下工夫整顿和规范。
记得在2004年朝觐人员出发前,我为此专门去了一趟省城,向省宗教局的领导汇报了我们的方案。
要说省局对朝觐工作的确非常重视,每年都租用大巴车将朝觐人员直接送到北京。如果让朝觐人员乘火车可能更安全,但那些年龄大的朝觐人员经不起提着行李进站出站、上下站台、上下天桥、上下火车的反复折腾。尽管乘汽车存在安全风险,但领导仍坚持这样做,仅此就非常难能可贵。河南省宗教局提出朝觐工作要实现“保姆式”服务,这真是我省朝觐人员的福分。
见了省局领导,认真汇报了我们的想法:“大巴车将朝觐人员直接送到北京确是个好办法,我们能否将这项工作再深入一步,让大巴车直接到我市接人?”领导听后回答:“那样肯定会增加费用。”我赶忙解释说:“我市的朝觐人员较多,如果大巴车能到我市接人,就可减少来省城的送行人员和车辆,利大于弊。”领导听后表示:“可以考虑,但一定要认真组织、选好地点。”
领导的表态使我感到极为高兴,便说:“谢谢领导,您就好事办到底,也不要在市里集中了,干脆大巴车到回族村街接人。”领导听后一边摇头一边摆手说:“那不行,大巴车到各个村街,费用要增加多少呀?”我赶紧解释说:“增加的费用由我们来付,这样,既可避免送行人员和车辆在我市造成交通堵塞,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朝觐人员的关心和体贴,一举多得。”
我话虽这么说,但心里却一直在打鼓。几辆大巴车绕到各县的回族村街,其费用毕竟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费本来就紧张,单位领导会同意吗?领导就是领导,他好像早已看穿了我的心思,他知道,我只是一个办事的人,并没有财权,便笑着说:“那样吧,我就好人做到底,费用也不用你们补了,但有个条件,必须做好细致工作,出了问题拿你是问。”我听后大声回答:“是,保证完成任务!”
笑声,长时间在办公室回响。
从那时起至今,我市坚持租用大巴车到各民族村街接上哈吉送到北京,待哈吉回来时再去北京接上直接送到村街,为哈吉们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汽车喇叭的一声长鸣,打破了夜幕的寂静,刺眼的灯光离我们越来越近,接哈吉的大巴车已来到了村头。管委会主任手拿喇叭高喊:“请哈吉们排好队,其他人请让开道。”哈吉们迅速站队,送行的人员也自觉让开了一条通道。大巴车准确地停在了哈吉排队的位置。管委会主任继续高喊:“我们大家共同向哈吉们道色俩目!”
雄厚、洪亮的色俩目声在天空中长时间地回荡。
车门慢慢地关上了。这一瞬间,意味着送行的人和被送的人将有一段终生难忘的分离。车上的人和车下的人互相挥手示意,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一切的一切,都饱含在简单的手势中。
随着喇叭的一声长鸣,汽车启动。车上的人站起身来,隔着车窗玻璃使劲地挥手,车下的人一边跟着汽车跑,一边举起双手左右摇摆。汽车渐行渐远,慢慢地消失在夜幕中。
祈求真主赐福他们平安前往、圆满归来。阿米乃!
网友评论
芝麻糖:千年古寺造就了一代代的好阿訇。送别哈吉的场面让人既高兴,又心酸。海兄的文章让大家受益匪浅,此项善功,功过簿上记着呐!
沙漠里的水:是啊,每每想到功过簿时,就会时刻来矫正自己的行为。反思,对于我们来说,是进步的标志。
1617150074:朝觐是为了精神升华,回来后应有所作为。我们坊的哈吉越来越多,但哈吉家庭的素养不见长进,社会风气不见好转,值得深思。
沙漠里的水:礼拜是修炼,而朝觐是最高层次的修炼。但我们现在过多的是追求虚名,而失去其意义,才会出现你所列举的现象。过去我们前辈们的良好行为,需重新寻找回来。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芝麻糖:在我们那里家属把哈吉送到指定地点告别,由伊协承包大巴车送往机场,走时每位交2000元押金,私家车接送押金不退。
沙漠里的水:交押金是有效办法,但我始终没用,真不忍心收大家的押金。朝觐是极为神圣的功课,难道就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吗?深信一定会有的。
虔诚与敬畏:非常赞成你的意见,是该反省的时候了。信仰是“里”,那么平时的言行就是“表”,端正我们的言行,让我们做一个表里如一的穆斯林吧。
我之风:印沙安拉!如果有一天我去朝觐,我不主张大送大接。愿我早日学好念词,做好准备。
沙漠里的水:说得好,学习是每个穆斯林的主命。祝贺你,坚持学习的人,真主必定襄助!
看守:虔诚的穆斯林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处处为穆斯林整体利益而考虑。河南省宗教局提出“保姆式”服务,可喜可贺。
1617150074:迎送哈吉的热闹场面副作用非常大,有人就这样举意:如果我去朝觐就悄悄而去、悄悄而归,唯愿精神得到升华。
沙漠里的水:通过朝觐这项功课的修炼,使哈吉、包括家属和每个参与者都能受得震撼,从而使我们穆斯林大众变得更加优秀,使伊斯兰美德得到进一步弘扬,是朝觐的要旨所在。朝觐,每年一次,每一次都是难得的机遇,这正是我们对广大穆斯林群众进行敬畏和美德教育的最好时机。我们的穆斯林群众真的很好,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只要我们的方法得当,穆斯林大众一定能够成为“最优秀的民族”。阿米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