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口的增殖与流民的消长
中国人口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大问题,春秋以前生产力低,国小人少,人们大都盼望人口蕃衍。到了战国时代,韩非看到“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的人口几何增殖的情况,就感慨:“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五蠹》)此后历代人口随着社会的盛衰治乱的周期性震荡作波浪式的增殖。我们从下页表格可见封建时代各代人口、耕地之变化。
此表根据历朝史书记载所制,不甚精确,但大体上可见两千年来人口波浪式递增和人均占有耕地随着人口增多而逐渐递减的情况。从表中还可见历代人口也有短缺和相对过剩的问题。中国人口繁殖很快,在社会安定、没有巨大的自然灾害和瘟疫的情况下,人口三十年就会翻一番,此时耕地很难以这样的速度增加,于是土地相对短缺,一有灾害马上就会出现大批的农民流亡,造成社会动荡。如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人口近六千万,平均占地仅十三亩多,以当时生产水平,很难使农民维持温饱,当年又闹旱灾、蝗灾,引起人民流亡。幸亏当时国库储备尚较富足,不仅免除受灾之地的赋税,而且采取救济措施,总算没造成社会大动乱。七年后迨王莽篡位,又有自然灾害,民众大流亡,战乱则成为不可避免。
(续表)
注①见漆侠《关于宋代人口的几个问题》(《求实集》)
②此数字为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的统计数。
动乱和战争使社会相对过剩的人口大大减少,形成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的局面,此时土地多人民少,人们有田可种,自然不必流浪。经过较明智政府的安排,大多数流民又变成了自耕农(或官府农奴),社会也趋向于稳定,这往往是一个新王朝的开端。新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使农村得以恢复和发展,几十年后又是人口激增、土地兼并日趋严重,于是破产失业的农民又会聚成洪流。如果政府谐调有方,或能苟延,如果政府腐败,社会动乱则再度发生,农民战争、军阀割据再次重演。历代仿佛又走了一圈。这也就是《三国志演义》中所说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合久”了,人口大幅度增殖,流民增加,必然导致社会分裂,王朝瓦解;经过长时期的分裂战争,人口锐减,流民得到安置,动乱因素减少,社会向往安定统一,于是又会有天下一统的局面出现,这也就是“分久必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