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上海社区工作人员数量

上海社区工作人员数量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们对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尤其是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底数、群体结构以及现实困境和现实需求的了解和掌握,还是比较模糊的,至少是不够完整的。
研究的现实意义_青少年群体结构理论:社区青少年群体构性风险研究结构及其结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我们已经看到,2002年至2012年,上海市在社区青少年管理、服务、支持以及权益保护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卓有成效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目前我们对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尤其是非沪籍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底数、群体结构以及现实困境和现实需求的了解和掌握,还是比较模糊的,至少是不够完整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也未对10年间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及其结构在剧烈的社会变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变化,以及这种群体结构变化可能给社会带来的各种群体结构性风险进行过深入研究。因此,我们需要也应该从调整、完善和创新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结构的角度,去理性思考和深入探索目前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结构变化及其结构性风险的预识、预警、预防和控制等问题,进而研究制定出更科学、更合理、更可行、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政策和措施来有效管理、服务和支持正在不断庞大的社区青少年群体,以使这一青少年群体能够健康成长和发展。

我们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10年来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的成效,是因为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确实走在了全国前列。我们提出上述值得关注的一些问题,则是为了促使上海市社区青少年工作能够做得更科学、更有效、更出彩、更可持续。为此,我们将通过普查,全面了解目前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包括沪籍和非户籍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的底数;通过抽样问卷调查,基本掌握目前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结构变化的现状和特征以及这种结构变化的原因和趋势;通过数据分析、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和比较研究,对近10年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群体结构变化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群体结构性风险(尤其是违法犯罪风险)进行预识和预警,并据此为调整、完善和创新上海市常住社区青少年工作结构和运作机制,尤其是预防、控制和减少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结构和运行机制,提供扎实、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为全国社区青少年(闲散青少年)工作,提供可资借鉴的有益思路和经验。这既是本研究的基本要求和主要目的,更是本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