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吸毒酗酒的社区矫正

吸毒酗酒的社区矫正

时间:2023-03-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八 吸毒酗酒的社区矫正1.了解酗酒、吸毒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及酗酒、吸毒者的生存状况,探讨他们的生活需要。李桂芳万万没想到,从那以后,洪波整个的就变了一个人。洪波稍微清醒时,也向妻子承诺一定戒酒,可他一天承诺三次,三顿酒还是照喝不误。他一提戒酒,李桂芳都有一种受骗的感觉。
吸毒酗酒的社区矫正_社会工作实务

项目八 吸毒酗酒的社区矫正

【教学目标】

1.了解酗酒、吸毒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及酗酒、吸毒者的生存状况,探讨他们的生活需要。

2.掌握现有的有关吸毒、酗酒的法律法规、救助政策,并反思现有政策的不足。

3.了解面向吸毒、酗酒者及其家人的社会工作模式、方法。

教学情境一      李桂芳的家庭

李桂芳原有一个非常幸福的家庭。她的前夫洪波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厨师,并且拥有自己的小餐馆,婚后不久,他们就在成都买了一套大房子,日子过得很是甜蜜。洪波想把他的母亲接过来一起生活。因为他的父亲去世得早,十多年来,他60多岁的老母亲一直住在乡下二弟家里。李桂芳爽快地答应了。

婆婆来的那天,李桂芳亲自买了许多的菜,一个人在厨房里忙个不停。快到中午,婆婆被洪波搀扶着进了家门,她第一句话就是:“哎呀,我难受死了!”李桂芳以为是她年纪大了,坐长途车累着了,赶紧给她端茶倒水,但婆婆她连看也没看他们的新房子一眼,还是一个劲儿地喊难受。

接着几天,洪波都陪着他的母亲,逛了成都的很多景点,老太太看上去精神矍铄的。夫妻俩也就放心了。他们跟母亲说好白天夫妻俩去上班,她自己在家里。可没过一天,大中午的,洪波正在厨房里忙得汗流浃背,母亲打电话来,又说她浑身难受。洪波一听急了,丢下锅铲,就往家里跑。到家一看,母亲什么事也没有。

夜里,洪波还是很担心,翻来覆去地睡不着。第二天一早,洪波不由分说带母亲去了医院。花了两千多块钱,做了全身检查,连大夫都说:“老人家气色挺好,没什么毛病。”可一回到家,老太太还是哼哼唧唧地说她难受死了,家里一些细小的家务活儿都不动一动,还得洪波每天来回跑着给她送饭。

李桂芳一看,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急性子的她忍不住就和丈夫商量:“店里生意那么忙,咱妈在这儿实在住不习惯,干脆还是回老家算了!”洪波听了,什么话也没说。一转背,一个人拿起一瓶白酒就那么不声不响地喝了起来。以前,洪波也喝酒,酒量不小,但他是一个很有分寸的人,一心扑在他们的川菜馆上,经常有客人们喊他一起喝酒,他总是笑容满面地推辞掉,从不贪杯。可这一次,洪波破天荒头一遭,自己把自己灌醉了。

一个星期后,洪波打电话让他二弟来一趟济南,买了许多的东西,又把老太太送回了乡下老家。老太太临走时,拉着洪波的手,忽然呜呜咽咽地哭起来,好像受了多大委屈似的。结果兄弟俩都绷着脸,弄得挺尴尬的。

那天晚上,睡到半夜,李桂芳一侧身,发现洪波不在床上,起来一看,黑漆漆的客厅里,他一个人坐在沙发上,也不开灯,居然又闷声不响地喝起酒来了。李桂芳的火气腾地就上来了,我说:“你干吗呢?和谁赌气啊?”洪波还是老样子,从不和人争辩,什么事都装在心里。

李桂芳万万没想到,从那以后,洪波整个的就变了一个人。

平常洪波都习惯早起,天还没亮,就带上小伙计去菜场买菜了。可李桂芳很快发现,每次都是小伙计一个人蹬着三轮车,拉一车的菜回来,洪波自己却连人影也不见了。李桂芳纳闷了好几天,后来才知道,洪波是躲着她一个人喝酒去了。

到那时,李桂芳才意识到,问题不是她想象得那么简单。洪波每次喝酒,拧开瓶盖,一仰脖子,咕咚咚,一口气就喝了半瓶酒,也不吃菜,也不和人说话,那样子,让人看了特别困惑,他心里到底有什么解不开的疙瘩?

时间一晃,差不多快3年了,洪波喝酒越来越厉害,不分白天黑夜,他每天都要喝酒,喝完就醉倒了,什么事也不管。饭店缺了他的招牌菜,生意明显往下滑,尤其是客人来了,一看饭店里躺着个醉汉,就再也不来了。平日里,李桂芳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可是还得时刻注意着丈夫。

饭店里的钱,包括家里的钱,李桂芳就像防贼似的,根本不能让洪波沾手。他只要看见哪里有钱,眨眼工夫,就拿出去喝酒去了。后来,李桂芳连上洗手间都得带着钱包。没有了钱,洪波就厚着脸皮,去附近的超市赊酒喝,往往是人还没出超市的门,一瓶酒就见底了。

李桂芳知道后,和附近超市里的人都说了,没钱别赊酒给他。人家也算给她面子,每次看见洪波都劝他:“别再喝了,叫嫂子心里不痛快!”洪波稍微清醒时,也向妻子承诺一定戒酒,可他一天承诺三次,三顿酒还是照喝不误。

一次洪波生日,之前洪波的生日都是在饭店里过,那一次,李桂芳专门买了菜,和洪波说好了,在家里为他过生日。

从饭店回来,李桂芳有个习惯,回家先洗澡。不到一刻钟的时间,等她出来,洪波就不见了,桌上留了一张纸条,说他换酒去了,这一出去,就一直到晚上,大醉着回来。

那天,李桂芳的心真的被他伤透了,晚上李桂芳把卧室的门反锁着,泪流满面地哭了一夜。从那天起,他们就开始分居了,李桂芳觉得自己再也忍受不了洪波身上弥漫的酒气。夜里,孤枕难眠的李桂芳就像放电影一样地想,过去对自己无微不至的洪波哪去了呢?虽然洪波只是一个普通的厨师,可他知道妻子爱干净,所以每天穿的白外套总是洗得白白净净,可现在,洪波脚上的皮鞋脏得连他自己都腻味了,他还能满不在乎地踩在家里的木地板上。

好好的一个家已经面临破裂。

这期间,李桂芳也在不停地想办法,一个好端端的家庭,不能就这么毁了啊!洪波的酒已经越喝越猛了,他自己根本控制不了自己,他原来是个大个子,现在瘦得只有一百二十斤,喝酒喝得手都打哆嗦。以前他从来不吃冰糕,现在一早起来,他胃里就烧得厉害,大清晨去买冰糕吃,才吃两口就哇哇地吐。

李桂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常常半夜里睡不着觉,第二天在饭店里头痛得像要裂开了似的,和人说话都语无伦次。熟悉的人都劝她:“让他自生自灭算了,你也管不了,也别生气了!”话是这么说,可李桂芳还是抱着一线希望,想把洪波送到“戒酒中心”去。结果人家告诉她,戒酒最关键的还是要有毅力,可洪波连半点恒心都没有。现在,饭店里的生意最多只能算是保本,她每天对着洪波,已经无计可施。偶尔,洪波稍微清醒一点儿,他就向妻子保证,一定要戒酒。可现在,李桂芳还能相信他吗?他一提戒酒,李桂芳都有一种受骗的感觉。

洪波听了,怔了怔,又掉头出去了。他现在手头上已经没有一分钱,附近的超市也不再赊酒给他了,但他还是变魔术一样,每天都能弄来几瓶酒喝。李桂芳已经没法理解洪波了,好好的一个家已经面临破裂,他还要喝到什么时候?

一个月后,李桂芳与洪波平静地办理了离婚手续,李桂芳以为自己从此解脱了,没想到这只是她苦难的开始……

【启发讨论】

1.什么原因导致李桂芳从不酗酒的丈夫洪波酗酒?洪波怎样才能正确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

2.请结合身边或你可以找到的案例探讨,使人酗酒的原因有哪些?

3.李桂芳与丈夫洪波关系恶化的最初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李桂芳,你会怎么做?

4.在婆媳关系的处理上,你认为婆婆与李桂芳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如果你是社工,你会怎样去帮助这一对婆媳化解矛盾?

5.洪波在发现妻子与母亲不和时是如何应对的?请对此做出评价。如果你是洪波,站在丈夫和儿子的角度上,你会如何处理家庭矛盾?

6.李桂芳为什么会得上头痛病?酗酒者会给家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丈夫洪波的酗酒给整个家庭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7.你的身边有经常酗酒的人吗?你如何认识酗酒现象?请结合案例和现实,分析一下酗酒会给家庭、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8.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洪波在酗酒之前是一个勤劳、上进、体贴的好丈夫,但在酗酒之后,性情大变,连妻子李桂芳都“不认识他了”,请结合案例分析,酗酒会给酗酒者本身的身体和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9.请查阅资料后探讨,为什么人会对酒精产生依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酒瘾?为何此瘾难以去除?

10.在丈夫洪波酗酒之初,尚未对整个家庭造成重大的影响,此时,李桂芳是怎么做的?如果你是李桂芬,你会如何帮助丈夫疏导情绪和压力,帮助丈夫摆脱酒瘾?

11.你认为在此案例中,洪波和李桂芳所生活的社区,在洪波酗酒的问题上存在过错吗?

12.酗酒是一个社会问题,如果你是社工,你会如何帮助洪波去除酒瘾?

【教学指导】

一、酗酒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安全饮酒标准。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协作研究认为预防酒精成瘾的发生,男性安全饮酒量为每天不超过20克纯酒精,女性每天不超过10克纯酒精。2005年英国皇家科学院推荐的安全饮酒量为:男性摄入酒精量每天少于30克,每周少于210克,女性摄入酒精量每周少于140克。酗酒是指饮酒量超出安全标准或一般社交性饮酒标准,饮酒者无节制地喝酒或酒后失去自制力的行为,它常常引起酒精中毒及成瘾,导致对人体健康的各种损害,而且影响到个人生活的重大方面,如工作、家庭以及朋友。

二、酗酒的原因

引起酗酒的原因极其复杂,既有生理基因的因素,也有社会文化的因素。具体到酗酒者的个人,往往与成年后工作压力或家庭压力沉重有关,刚开始,饮酒行为是平息由压力而导致的焦虑的方法,借此消除心中的担忧和不快,所谓一醉解千愁,饮酒者从酒中求得某种快慰的解脱。这种酗酒行为会导致生理性的依赖,酒精在酗酒者生活里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超越家人、朋友和工作以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

韦格沙伊德对酗酒者的家庭系统进行了分析。她认为,依赖者的饮酒行为成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件事,酗酒者最关心的是能否得到足够的酒,而家庭优先关注的是酿酒者及其行为,并想方设法阻止他/她喝酒。家庭中的一些规则则阻碍了酗酒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客观上强化了酗酒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韦格沙伊德进一步把家庭成员的典型作用进行分类,除酗酒者之外,家里有领导、英雄、替罪羊、被忽略者和吉星。家庭领导的主要作用是承担家庭的主要职责。酗酒者的特征就是不断丧失自我控制力并放弃责任。与此相对,家庭领导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职责,并开始做越来越多的家庭决策。通常家庭领导由酗酒者的父母或配偶担任。当酗酒者行为无法自控时,这时需要某种积极的影响来抵消家庭恶化的不良作用。家庭英雄应运而生。家庭英雄往往由凡事追求做得完美的家庭成员担任。替罪羊指的是酗酒者家庭会出现一位行为消极的家庭成员来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比如发生偷盗、离家出走、异常冷漠,使大家把注意力从酗酒这一行为上转移开来。在酗酒者家庭中,还会产生被忽略的人,这类人既不想备受关注,也不给他人带来压力。吉星则是试图以自己的幽默维持家庭的快乐。

三、酗酒的危害

大量饮酒会对身体健康造成有下列危害:

酒精中毒。据测定,饮下白酒约5分钟后,酒精就会进入血液,随血液在全身流动,人的组织器官和各个系统都要受到酒精的毒害。短时间大量饮酒,可导致酒精中毒,中毒后首先影响大脑皮质,使神经有一个短暂的兴奋期,胡言乱语;继之大脑皮质处于麻醉状态,言行失常,昏昏沉沉不省人事。若进一步发展,生命中枢麻痹,则心跳呼吸停止以致死亡。

损害食管和胃黏膜。酒精对食管和胃的黏膜损害很大,会引起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导致食管炎、胃炎、溃疡病。酒精主要在肝内代谢,对肝脏的损害特别大,肝癌的发病与长期酗酒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平均每天饮白酒160克,有75%的人在15年内会出现严重的肝脏损害,还会诱发急性胆囊炎和急性胰腺炎。

诱发脑卒中。酒精影响脂肪代谢,升高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大量饮酒会使心率增快,血压急剧上升,极易诱发脑卒中。长期饮酒还会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严重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酒精中毒性精神病。当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达到0.1%时,会使人感情冲动;达到0.2%~0.3%时,会使人行为失常;长期酗酒,会导致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营养失调。长期酗酒还会造成身体中营养失调和引起多种维生素缺乏症。因为酒精中不含营养素,经常饮酒者会食欲下降,进食减少,势必造成多种营养素的缺乏,特别是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的缺乏,还影响叶酸的吸收。

危害胎儿。女性酗酒的危害性更大,研究发现,在对酒精产生依赖以后,女性的大脑萎缩进程要比男性快。酒精对精子和卵子也有毒副作用,不管父亲还是母亲酗酒,都会造成下一代发育畸形、智力低下等不良后果。孕妇饮酒,酒精能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直接毒害胎儿,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而丈夫经常酗酒的家庭中平均人工流产次数比其他家庭高很多。

酗酒对社会也具有极大危害,因为酗酒是一种病态或异常行为,可构成严重的社会问题。酗酒者通常把酗酒行为作为一种因内心冲突、心理矛盾造成的强烈心理势能发泄出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酗酒者常通过酗酒以期消除烦恼,减轻空虚、胆怯、内疚、失败等心理感受。如果全社会对酗酒现象熟视无睹,不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规劝,醉鬼们就可能危害社会治安,让我们遭遇到偷盗、杀人、家庭暴力行动后的离异等。这并非耸人听闻,我国每年因酗酒肇事立案的高达400万起;全国每年有10万人死于车祸,而三分之一以上的交通事故的发生与酗酒及酒后驾车有关。

四、戒酒的方法

1.认知疗法:通过影视、广播、图片、实物、讨论等多种传媒方式,让嗜酒者端正对酒的态度,正确认识酗酒的危害,从思想上坚持纠正饮酒的成瘾行为。社会上舆论干预和强制的行政手段,对戒酒有绝对的效果,但应提倡主动戒酒。

2.渐渐减量法:要有计划地戒酒,切忌一次戒掉,以免出现成瘾症状。

3.借助药物:由于饮酒是一种成瘾行为,需要相当努力才能把这种习惯的不良行为改正过来。有时候借助药物的帮助也是必要的,这样能够提高戒酒成功率。

4.厌恶疗法:这是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其目的是在饮酒时不但得不到愉快感觉,相反产生令人痛苦的体验,形成负性条件反射。常用药物配合。

5.辅助方法:为了达到纠正不良习惯的目的,常常结合生物反馈、系统脱敏等辅助方法,以获得满意效果,不过这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

6.家庭治疗:酗酒往往给家庭带来不幸,但对其进行制约的最好环境也是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应帮助患者,让其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及树立起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并与患者签好协约,定时限量给予酒喝,循序渐进地戒除酒瘾。同时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用亲情温情去解除患者的心理症结,使之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7.集体疗法:患者成立各种戒酒协会,进行自我教育及互相约束与帮助,达到戒酒目的。

【课堂实训】

1.如果你是社工,面对酗酒者及其家人,将如何做好接案准备?

2.分阶段模拟对此家庭的探访,阶段一:婆媳不合;阶段二:洪波酗酒之初;阶段三:洪波与李桂芳离婚。请分别对丈夫洪波、妻子李桂芳及社工进行角色扮演,之后进行讨论和点评。

【课外实训】

查找关于我国及国外关于酗酒的法律、法规,比较我国与国外相关政策的异同。

教学情景二吸 毒

离婚后,李桂芳独自苦苦支持着并不景气的饭店,有一天,李桂芳的头痛病又发作了,这次头痛病来势汹汹,疼得李桂芳无法忍受,这个时候常常在李桂芳饭店吃饭的一个叫吴倩的女人给了李桂芳一包香烟,说是国外进口的,吸了可以缓解头痛,刘桂芳就试着吸了一支,立刻就感觉头痛减轻了不少,而且心情大有好转。女人见状,立即送给李桂芳一整盒“进口香烟”。

从那以后,只要李桂芳头疼或是心烦,便会很自然地想起女人送的那包烟。开始李桂芳也起过疑心,问过女人,这烟怎么这么神奇,她说“这是国外进口的,含有特效药”,李桂芳也就深信不疑了。吴倩挺讲交情的,每当李桂芳抽完她给的烟,吴倩都再白送她一盒。就这样过了两三个月,李桂芳“抽烟”的次数频繁了。

一天晚上,一股从骨子里发出的寒意在李桂芳的身体里蔓延,连打了几个呵欠,后背还不断渗出冷汗,鼻涕眼泪一个劲儿地流。开始李桂芳以为自己感冒了,吃了感冒药后,原来的寒意忽然变成了燥热,还一阵一阵的恶心,喉咙像是有东西噎住又像是被人死死卡住一样难受。结果,又是吴倩给的香烟“救”了她。

不久后的一天,吴倩终于向李桂芳和盘托出,那香烟里的“特效药”其实就是“海洛因”,但此刻,李桂芳再也离不开毒品了,只好乖乖成了吴倩的忠实顾客。

从此,饭店的收入都被她换成了毒品。随着毒瘾加深,吸毒量不断加大,一天的毒资由几十元慢慢增加到几百元,这花去了她手头的大部分积蓄。

后来李桂芳被公安机关依法送去劳动教养一年。这是她第一次进劳教所。在劳教所民警的耐心开导教育下,李桂芳发誓以后不再沾毒。由于表现突出,李桂芳比原劳教期限提早两个多月重新回归了社会。

为了让李桂芳远离毒品,家人想尽了办法,二姐甚至带她到乡下租了间房子住了一年。可刘桂芳不习惯乡下的生活,她又回到了成都。

或许是街坊的说三道四让她心里不舒服,或许是经受不住昔日毒友“热情”的引诱,在与家人因鸡毛蒜皮的琐事吵了一架后,李桂芳复吸了。

李桂芳终于知道什么叫“复吸一次,前功尽弃”了,她的毒瘾比上次更大了,而且,最后竟然带毒友回家,当着家人的面吸。

复吸不久,李桂芳再次被公安机关送去劳动教养,这次是两年。

再次受到劳动教养的处理,李桂芳非常不服,觉得很冤枉。她曾冲着管教民警嚷,“我一不偷,二不抢,吸毒用的是自己的钱,损害的也是我自己的身体,你们凭什么关我”。

这一次,由于抵触情绪强烈,李桂芳的表现很差,偷着抽烟、打架对她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管教民警不知在她身上花了多少心血,费了多少口舌。

二姐虽然还是隔三差五地来看她,但是看到她这样的表现,伤心极了。再加上李桂芳是“二进宫”了,让她在面子上多少觉得有点儿过不去。慢慢的,二姐来的次数少了,李桂芳与家人越来越疏远……

劳教期满,李桂芳又一次解教了。可世俗的眼光和周围环境的压力让她受不了,加上家人的冷漠,一气之下,李桂芳又一头扎进了毒“海”。

就在李桂芳又一次吸毒的时候,民警又一次将她带进了戒毒所,而她则把三岁的女儿锁在了家里……

【启发讨论】

1.你的身边有吸毒的人吗?你对于吸毒是怎么看的?

2.李桂芳为什么会染上毒瘾?为什么在李桂芳对吴倩给的“特效药”产生怀疑时还是继续吸食毒品?

3.通常人们是如何接触到毒品并染上毒瘾的?为了远离毒品,我们在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4.毒品上瘾会有什么样的症状?

5.结合本案例,谈一谈吸毒会给吸毒者的身体带来哪些影响?

6.结合本案例,谈一谈吸毒会给家庭带来哪些影响?

7.应该说李桂芳第一次解毒还是很成功的,请结合案例分析,为什么李桂芳第一次戒毒会比较顺利?

8.在李桂芳戒毒的过程中,她的家人给她了哪些支持?作为一名社工,你将会如何帮助吸毒者进行戒毒?同时,你认为社会及家人应该对吸毒者提供哪些帮助?

9.现在我国有什么服务协助吸毒人员戒毒?这些服务有什么局限?

10.李桂芳在第一次戒毒非常成功的前提下,很快选择了复吸,而且从此开始堕落,请结合本案例分析,为什么李桂芳会选择复吸?

11.在戒毒的过程中,为何戒毒者会有比较高的复吸率?结合本案例谈一谈在吸毒者戒毒成功后,应如何防止复吸?戒毒者本人应该注意什么?社会及家人应该予以戒毒者哪些帮助?

12.结合本案例回答毒品会给人们和社会带来哪些影响?

【教学指导】

一、毒品的概念

毒品通常是指能使人成瘾的药品,既包括应用于医疗的药物,如吗啡、杜冷丁;又包括非医疗用途的化合物、天然植物、溶剂等,如咖啡、酒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57条规定,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各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在《麻醉药品及精神药品品种目录》中都有列明。国际禁毒公约将具有依赖特性的药物分为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两大类进行国际管制,它们有时被统称为“精神活性药物”。这些药物如果被滥用,即被列入毒品的范畴。广义的毒品还包括毒品原植物和毒品直接前体,如制造鸦片和海洛因的罂粟、提取可卡因的古柯、大麻植物及制造冰毒的麻黄碱等。

但是毒品的种类范围是经常变化的。随着某些新型毒品的问世,以及发现某些药品具有易成瘾或者可能被滥用造成危害的特性,毒品的范围会相应地不断扩大。国际上通过各国采取开列和定期公布毒品(或管制药物)清单的方法来确认毒品的范围。联合国药物管制公约规定:所列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及制毒物质清单,需依缔约国和国际麻醉药品管制局的提议,经联合国麻醉药品委员会决定,可随时修订。

二、毒品的几种通俗分类

1.硬性毒品与软性毒品

硬性毒品是指毒性剧烈,危害较大类型:包括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

软性毒品是指毒性偏弱,危害相对较小类型:大麻、摇头丸、冰毒、某些咳嗽制剂、镇静剂、致幻剂、有机溶剂等。

2.传统毒品与新制毒品

传统毒品:多数是从植物中提取,发现与使用时间悠久。如鸦片、吗啡、海洛因、可卡因等。

新制毒品:以人工合成为主,随着科学发展,品种越来越多。如冰毒、摇头丸、氯胺酮(K粉)、某些咳嗽制剂、镇静剂、致幻剂、有机溶剂、三唑仑,以及混合制剂等。

3.策划药物

策划药物是对管制的某些毒品化学成分加以改变,保持药力,但尽量避开法律的约束。

4.舞会药或俱乐部药物

某些舞厅或俱乐部流行某种毒品或毒品混合物,在舞会或俱乐部中滥用,造成群食现象。

三、吸毒的定义

吸毒在医学上被定义为“药物滥用”,指人们反复、大量、非法、非医疗目的地使用具有依赖性潜力的物质。

四、吸毒的方式

吸毒的方式包括烫吸、吞食或嘴嚼、鼻吸、注射等方式。

五、吸食毒品成瘾的原理

吸毒成瘾是因为大脑神经中枢因长时间接受毒品的刺激,有适应性改变,并有良好的各种感觉。长期享受良好的感觉,就会建立心理上的欲求。如果心理上的欲求建立了,这时人想控制自己不再吸毒的意志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而且有不断追求更大刺激的愿望。

如果大脑不再有毒品的刺激,就会产生多种痛苦的戒断反应。恐惧有痛苦的戒断反应发生,又成为对毒品欲求的另一动力。

六、毒品戒断反应的表现

一旦毒品缺乏,戒断反应在8~12小时就会出现,打哈欠、流涕、心慌、皮肤鸡皮样变化、瞳孔散大、焦虑、全身肌肉与骨头疼痛等。停止吸毒的2~3天时最严重。

七、毒品复吸

1.复吸与偶吸

复吸一般是指吸毒人员在戒断毒瘾之后重新吸毒的行为,在医学上又称为药物滥用的复发。通俗地讲,复吸是指药物依赖者在治疗完成、保持了一段时间的操守之后,又因为种种原因再次使用脱毒前所依赖的药物的过程。

偶吸又称为倒退或者说不慎坠落。吸毒是因为要逃避现实中的困境,一旦开始吸食,吸毒者就会沉溺于两种境地:其一,他们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其二,他们会用惯常的老办法——吸毒作为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偶吸就是他们屈服于这种诱惑采取的紧急措施。重新开始使用毒品是偶吸的重要表现,它是复吸的前提和基础,或是复吸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偶吸的发生,并不会必然导致再次成瘾。而复吸则潜在地意味着由吸食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偶吸与复吸的主要区别就是再次吸食者的个人反应。再次吸食毒品是由于戒毒者认知不协调以及内在的偶然性归因而导致的毒品“戒断—反应”的一种正常反应,而这一反应决定了这次吸食是否是复吸中的一步。因此,减弱这种认知不协调状态、提高戒毒者自身应对偶然性归因的能力,复吸的可能性就会减小,戒断的效果就会明显。

2.复吸的原因与危害分析

吸毒行为是个体、毒品和社会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而复吸的产生同样可以从这一视角来分析。

(1)毒品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双重依赖性导致戒断困难。药物依赖是遏制吸毒现象、减少吸毒行为的主要障碍。经过强制戒毒治疗过程后,生理依赖已经不存在或不明显,但戒毒人员对毒品的“渴求、心瘾、想瘾”却很难消除。从毒理和药理学原理来看,解决戒毒人员的生理依赖并非一个难度很高的问题,但是,消除心理依赖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根据1996年对832名吸毒劳教人员和1998年对1200名吸毒劳教人员的两次调查显示,由于“抵御不了毒品的诱惑”而复吸的比例分别达到调查总数的82.2%和70.92%。戒毒人员能否摆脱心理依赖、获得心理康复,是戒毒成功与否的关键和重点所在。

(2)戒毒人员的自身努力和信心是成功戒毒和防止复吸的关键因素。戒毒人员的决心和自信对复吸有很大影响,同样,戒毒动机也是影响戒毒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据一项对571名复吸者的调查显示,有超过20%的戒毒人员动机不纯。另据对1200名吸毒成瘾者的调查表明,有28.41%的被调查者回答复吸的原因是上一次戒毒不彻底。戒毒者的主观因素在戒毒过程中的影响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据调查,由于意志不坚定或出于侥幸心理而复吸的比例达到50%~70%。随着戒毒次数员心理调适,增强其信心和能力,可以有效降低复吸的可能性。

(3)社会环境方面的不利影响成为复吸的外部诱因。戒毒人员经历强制戒毒回归社会之后,缺乏有力、有效的康复指导支持、监管和帮助,反而面临诸多压力,增加了吸毒者在心理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加剧了他们产生人格缺陷和负性情绪的可能,刺激了他们对毒品的渴求。家庭成员或其他人的不理解甚至歧视,戒毒工作中缺乏对戒毒对象的尊重、接纳和支持,毒品供给渠道依然存在,“粉友”或“毒友”的拉拢和诱惑,这些环境的压力对案主决定复吸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至于复吸的危害性,主要包括:①高发的复吸率导致吸毒成瘾者的数量居高不下,形成庞大的顽固吸毒人员群体并使吸毒问题恶化;②复吸导致社会资源的巨大消耗,但禁毒工作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③复吸行为不仅产生严重的生理和心理损害,而且会造成对吸毒人员及其家庭的致命打击。

八、世界吸毒现状

据美国《1996年国家禁毒战略》一书记载,仅美国现在就有1220万人吸毒。泰国有50万人吸毒,缅甸有60万人吸毒。美国关于酒精和酗酒的几点事实:

1.可卡因是最容易上瘾的毒品,吸食可卡因上瘾是增长速度最快的毒品问题。

2.使用海洛因和大麻的人数也在增加,部分是由于传媒和音乐团体的鼓励作用。

欧洲毒品监督中心在2001年8月公布的数字说,欧洲吸毒问题越来越严重,欧盟国家每年有60万人因吸毒坐牢。在欧盟中的几个大国中,监狱中约三分之一的囚犯是吸毒者,女犯中吸毒者的比例可能高达三分之二。

九、世界禁毒日

每年的6月26日是世界戒毒日,口号是“热爱生命,远离毒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毒品蔓延泛滥,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国际社会的安宁,已成为严重的国际性公害,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1987年6月根据联合国秘书长的建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了“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的问题国际会议”,这是部长级禁毒国际会议,有138个国家的3000多名代表参加,讨论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这是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禁毒国际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禁毒活动的《综合性多学科纲要》,向各国政府和组织提出了今后的禁毒活动中开展综合治理的建议。会议提出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Yes to life,Not to drugs)的口号。6月26日大会结束时,与会代表一致通过决议,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以引起世界各国对毒品问题的重视,号召全世界人民共同来抵御毒品危害。

自1987年以后,各国在每年的6月26日前后都要集中开展大规模的禁毒活动。

十、当前吸毒状况特点

1.短时期内吸食者快速增长

据对甘肃千余名吸毒者的普查和百余名吸毒者的专访,吸毒时间在一年以下的分别占68.49%和63.8%,一至两年的分别占29.25%和28.57%。说明90%以上的吸毒者是在近几年误入歧途的,吸食的时间较短。

2.青少年成为吸食者的主力军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青少年吸毒的人数急剧增加。我国1988年首次公布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为5万人,1989年增至7万人,1991年上升到14.8万人,1992年为25万人,1994年为37万人,1995年为52万人,1997年为54万人。根据国家禁毒委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10月,我国经公安机关查获并登记在册的青少年吸毒人数已达170余万。青少年成为我国毒品消费的主要群体,占整体吸毒人群的比例已超过87%。

3.吸毒者以低文化群体为主

从各地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的情况来看,普遍文化水平偏低,以初中、小学文化程度为最多,部分为文盲。比如云南省1995年在全省25,144名吸食海洛因的人员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6%,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7.7%,文盲占9.4%。广东省戒毒劳教所1995年7月以来收容戒毒的1136名人员中,高中文化的96人,占8.49%,初中文化的573人,占50.39%,小学文化以下的467人,占41.12%。实际上,他们的实际文化水平与统计的文化水平相差甚远,据测试有50%为混到毕业,实际上并无达到毕业的水平。

4.吸毒活动有小群体化的趋向

据统计,深圳市1993年查获的吸毒青少年中,属于团伙性吸毒的占到82.6%。广州市1994年查获的青少年吸毒案件中,绝大多数吸毒人员是在固定地点纠合在一起吸毒。小群体的不良压力,是青少年吸毒的一个重要诱因。吸毒成为小群体亚文化的重要标志。

另据调查显示,从初次吸毒的情况来看,92%的人第一次吸毒时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与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并且是被邀请;80%以上的人初次吸毒时是完全被“请客”的;85%以上的第一次吸毒尝试就是海洛因;97%的人初次吸毒是在本地的聚会场所,而不是在外地;而在吸毒之前,95%的人对毒品的危害并没有深刻的了解。

5.吸毒者身份复杂化

在吸毒者中,75%左右的年龄在35岁以下,其中女性的年龄小于男性;80%以上为男性;80%左右为城镇人口;65%左右只有初中文化程度;50%左右初吸时已婚;20%左右来自问题家庭;50%左右初吸时为无业人员。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边民,主要是有种植鸦片传统的地区的农民,与国外鸦片种植区边界毗邻的少数民族,毒品运输通道旁边的农民等。二是各种类型的人员,在内地毒害泛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行各业均有涉及,比较突出的是两类人,即个体户与无业人员。

6.吸毒形式半公开化

为吸毒者提供毒品的贩毒活动是与吸毒活动同步进行的,最初的毒品交易是在远离市区的乡镇、农村集市进行。现在,沿着贩毒路线已开始渗透到城市。

7.吸毒地区扩大化

至今,全国各地都发现了吸毒活动的存在。根据国际肃毒的统计标准,吸毒人数达到了总人数的1%就是毒情大流行了。

8.城乡具有差异性

(1)在吸毒在总体上城市严重于农村,城市的吸毒者比例大大高于农村,城市占76.66%,农村占23.34%,一般情况下城市与农村之比为7∶3。

(2)在年龄结构上,城市以青少年为主,农村以中老年为主。

(3)在吸毒起因上,城市以追求刺激和享乐为主,农村以治病为主。

(4)在吸食品种上,城市以吸食高强刺激的海洛因为主,农村以吸食鸦片、黄皮为主。近两年来冰毒、摇头丸又以爆炸式的速度由南扫北,在全国大城市扩散。

十一、戒毒的难点

1.精神依赖性。它是指毒品进入吸毒者机体后,使其产生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并使吸毒者产生一种对毒品的渴求。戒毒者通常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依赖,戒毒的决心、意志力薄弱,需要通过外部的帮助才能巩固戒毒的决心。心理康复,主要由心理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对戒毒者进行心理辅导和行为矫正,以帮助吸毒者摆脱对毒品的心理依赖,重新建立健康的人格。

2.社会歧视。目前中国的戒毒工作基本停留在药物治疗上,缺乏必要的后续措施,不少戒毒者经过药物脱毒治疗回归社会后,往往会受到歧视,容易导致他们走上复吸之路。

脱毒只是戒毒工作的开始,而不是完成。他们回到社会后,一方面,生活和工作圈子日益缩小。一方面,昔日的毒友却十分“关心”他们的回归,会主动诱惑他们。这表明,戒毒者不仅仅需要药物戒毒,更需要心理戒毒,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如果说在戒毒所中主要是依靠外部强制性力量帮助吸毒者戒毒,当吸毒者回归社会后,脱离了这种强制性的外部力量,外部的社会支持主要来源于他们原有的初级群体感情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认同与接纳。帮助吸毒者彻底戒毒,还需要社会和家庭共同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延续戒毒所的教育措施,对戒毒者的新生活历程进行全程覆盖式关注。社会及家庭应对戒毒者给予关心和温暖,并进行监督,以使其能够处于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中,从而彻底远离毒品。

【课堂实训】

1.如果你是社工,面对吸毒者及其家人,将如何做好接案准备?

2.模拟探访吸毒者,请分别对李桂芳及社工进行角色扮演,之后进行讨论和点评。

【课外实训】

1.查找关于我国及国外关于吸毒的法律、法规,比较我国与国外相关政策的异同。

2.搜集有关吸毒的案例,正确认识毒品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

教学情景三女儿的惨死

李桂芳平时与邻居并不来往,当李桂芳被警方再次逮捕后,没有人知道她三岁的女儿还被李桂芳锁在家里。当数天以后,闻到异味的邻居报案后,警方破门而入,才发现那个可爱的小女孩早已惨死在卧室门后。

小女孩的尸体已被送走,警方已封锁了现场。数十位邻居默默地守在门外观望,神情都很凝重。昨天傍晚他们在单元门外休息,老是闻到一股奇怪的“臭味”,找了许久才发现臭味来自1楼楼梯左侧的李家。想到已一周左右没见过李家母女俩了,他们立即向家委会反映情况,家委会随后报了警。

居委会带着派出所的警官破门进入了李家,看到的景象令他们震惊:整套房子门窗紧闭,卧室门还用一根绳子牢牢地拴住,解开绳子打开房门一看,孩子倒在门后的地上,幼小的身子早已腐烂,但看上去没有明显外伤……孩子惟一的亲人——妈妈不在家,房间里没有食物,也没有水。消息传出,人们都认为孩子是被活活渴饿致死的:“小丫头平时身体很好,没病没痛的,不可能是突发疾病而死。这么热的天,没东西吃,没水喝,一个3岁的孩子能捱得了多久?”

邻居们说,孩子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李思怡,长得也非常可爱:圆圆的脸、大大的眼睛,头上总是扎着两个小马尾,见了年轻人就喊叔叔阿姨,见了老年人就喊爷爷奶奶,属于那种很乖巧很招人喜欢的小精灵。

可是孩子的身世却非常不幸:她的母亲李桂芳长期吸毒。约五六年前,李桂芳因前夫酗酒与他离了婚,随后李就独自生活,不久染上了毒瘾。李的社会关系很复杂,小思怡到底是谁的孩子邻居们都不知道,只知道有一个秃顶男人常来看望小思怡,而小思怡叫那人“爸爸”。但这个“爸爸”已经有好几个月都没来看过小思怡了。李桂芳所住的房子是其父亲留给她的。自从李父死后,母女俩的生活就变得非常窘迫。

据在小区里开茶铺的一位妇女称,李平时还是非常疼爱这个女儿的,只是手里没钱,不能很好地照顾女儿。另有几位邻居反映,李经常离家外出不知干什么,而出门前就把女儿锁在家中,孩子经常从窗户里探出头来给他们打招呼。也许是习惯了这种生活,这孩子平时不爱哭闹。约一周前,李又离开了家门。“这次是把她锁在最里间的卧室里,隔着两道门,娃儿即使哭闹外面的人也听不到……”由于孩子死在门后的地板上,人们猜想孩子死前一定曾拼命地打门,可是稚嫩的小手又能敲打多久呢?

小女孩尸体被运走后,戴着口罩、穿着胶靴的消毒员给整套房子仔细地消了毒。记者看到了正对房门的里间卧室——那里就是一个幼小的生命倒下的地方,屋里很乱,地板上堆满了乱七八糟的东西。想象着3岁的小思怡哭着敲打房门、直到声嘶力竭最终倒下,想象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死前可能曾经历过的漫长的痛苦、悲伤、恐惧、无助和绝望?

为什么小思怡被锁在家里而她的母亲无动于衷?如果她的母亲向警方报案,小思怡又怎么会惨死房间?为了弄清真相,警方进行了调查。

警方调查的结果出人意料,这位母亲并未死在外面也不是有心要致孩子于死地,李桂芳在把孩子锁在家后的当天到离家十多公里外的成都市金堂县盗窃并吸毒,结果被公安抓了,被送往戒毒所了。

据一个和李桂芳同时被抓的吸毒人员称,当时这个叫李桂芳的妇女曾跪地哭求公安,说她家中还独自锁着三岁幼女,哀求对方让她回家把孩子放出来交给其他亲友她再回来投案,但警察没有相信她,因为很多吸毒人员由于不想戒毒,都会编出各种理由欺骗警方(但是警察也没有对她的话进行核实,没有通知她的家人)。于是三岁孩子就这样被所有的人“遗忘”在家中。在这大热的天里,没水喝没食物吃没人理睬,也没有人想起她。于是一个幼小的生命就这样悄悄地死了!真是惨绝人寰!

人早就送去戒毒了,可是为什么不通知有关部门和她的家人?当事警官在听到女子哭诉家中有幼女独自被锁的时候引起了足够重视吗?虽然吸毒人员的话大多不可信,可为什么不打个电话核实一下?一个电话就能挽回一个女孩悲惨的命运啊!那是一个年仅三岁的孩子啊!

现在李桂芳仍不知女儿已死,还在戒毒所为女儿提心吊胆——家属已聚在一起,准备为惨死的孩子讨个说法。他们说,虽然与李不和,但如果知道李被抓了家中只剩幼女,肯定会砸开门把孩子救出来,也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惨剧了。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可有妈的小思怡却像一根草,因为她的妈妈是一个被人们形容为“五毒俱全”的人,她短短的3年人生没有阳光也没有雨露,她就像一根无人关怀的野草自生又自灭了。

邻居们说,小思怡的出生和死亡都是一出悲剧。李桂芳所在居委会的王大爷这些年来一直负责协调处理李桂芳家的事务,对李家这些年的情况非常了解。王大爷告诉记者,李桂芳的父亲是成钢厂的老职工,生有4个子女,李桂芳是老幺。李自从与前夫离婚后不久就染上了毒瘾。不出几年工夫,李就把自己和父母的一点家当全都“吸”了个干净,同时也把自己和三个姐姐哥哥的关系弄僵了。后来,李和一个毒友私通怀孕了,考虑到她没有生活来源,又长期吸毒,生下来的孩子可能不健康,邻居都劝她把孩子打掉,甚至有人向计生部门举报过,但由于与前夫没有生下一儿半女,已30出头的李桂芳一心想再要一个孩子,她最终还是生下了这个女儿,并让她跟自己姓,取名“思怡”。

“本以为她当了妈妈,能改一点,没想到她还是继续‘晃’。”王大爷叹惜说,李桂芳不仅吸毒,还贩毒,手脚也不干净,还经常带一些不三不四的人进小区,因此成了全小区最受人厌恶排斥和鄙视的人。李桂芳是片警的重点“关注”对象,在王大爷记忆中,她至少被派出所弄进去过10次以上,可每次都因为她上有九旬老父要照顾,下有刚出生的女儿要抚养,最终警方都只有又将她放了回来。约两年前,李桂芳因参与贩毒,被判刑2年,可因同样的原因她被判监外执行。有关部门要求李外出时必须给居委会打招呼,但李仍然经常行踪不定。

据王大爷说,李吸毒后一直没有工作,以前李的老父在时,每月有500多元的退休金,她就经常偷父亲的钱吸毒,弄得老人连吃饭都成问题。人们常在半夜听到老人的嚎哭声:“死女子又偷我的钱了,我怎么活呀……”老人起初坐在门口向人借钱,但长期只借不还,最终谁都不肯再借钱给他,老人就只得乞讨。居委会为了照顾老人的生活,就帮老人代管工资,每天给他10多元钱买米买菜。一家三口就这样艰难度日。而去年72岁高龄的李父死后,李与女儿就彻底陷入了困境,3岁的小思怡常和母亲一同挨饿。而据该辖区派出所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警官称,因李长期吸毒,小思怡先天不足,而李又没钱给孩子买营养品,孩子经常靠馒头充饥,身体虚弱。李为了给孩子补充营养,经常到超市或杂货铺去偷面包和豆奶,被人抓住了她就哭着求饶,人们往往可怜她,臭骂她一顿后也就算了。

小思怡出事后很多人希望能寻到一张孩子生前的照片,看看这个孩子仍留世间的乖巧可爱,但他们不知道可怜的小思怡从没有拍过一张照片。

【启发讨论】

1.本案例中小思怡会惨死房间,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小思怡的惨死?

2.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推测,小思怡在临死前一定竭尽全力挣扎呼喊,但是为什么没有人发现?母亲的失误在哪里?邻居有没有过错?

3.你觉得吸毒者有没有被社会贴上标签?何以见得?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是什么?

4.小思怡的爸爸是谁?请对小思怡的生活环境进行点评。

5.结合本案例分析,作为吸毒者周边的人,我们和吸毒人员到底该如何相处?

6.请结合本案例回答:父母吸毒,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在吸毒事实存在的情况下,吸毒人员应该如何抚养子女?社会应对吸毒人员的子女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7.结合本案例回答:在小思怡惨死的事件中,还有谁存在重大过错?为什么?

8.在李桂芳吸毒和复吸的过程中,家人的态度为什么从帮助转变到断绝关系,在这其中家人有何苦衷?家人存在过错吗?如果你是社工,你将如何改善李桂芳与家人的关系?

9.在本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社区在对待李桂芳的问题中比较被动,没有主动地对李桂芳提供帮助和关心,如果你是社区工作人员,你将如何对待社区中的吸毒人员?

10.在李桂芳父亲去世后,李桂芳彻底失去了生活来源,小女儿经常和她一起挨饿。在李桂芳失去生活来源后,有没有相关政策可依对其实施帮助?社区做到了吗?社区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其实施救助?

11.如果你是社工,你将对小思怡提供什么样的帮助?

12.如何在小思怡死后,对李桂芳提供心理援助?

13.如何帮助李桂芳戒毒,并防止复吸?

14.社会可以为李桂芳提供哪些方面的支持?

15.家庭应对李桂芳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16.吸毒使李桂芳的社会态度产生什么样的改变?应如何帮助李桂芳扭转扭曲的社会态度?

17.分析家庭环境与李桂芳吸毒的关系。

【教学指导】

一、吸食毒品的危害

1.吸毒对身心的危害

(1)吸毒对身体的毒性作用:毒性作用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的对身体的一种有害作用,通常伴有机体的功能失调和组织病理变化。

中毒主要特征有: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幻觉、妄想、定向障碍等。

(2)戒断反应:是长期吸毒造成的一种严重和具有潜在致命危险的身心损害,通常在突然终止用药或减少用药剂量后发生。许多吸毒者在没有经济来源购毒、吸毒的情况下,或死于严重的身体戒断反应引起的各种并发症,或由于痛苦难忍而自杀身亡。戒断反应也是吸毒者戒断难的重要原因。

(3)精神障碍与变态:吸毒所致最突出的精神障碍是幻觉和思维障碍。他们的行为特点围绕毒品转,甚至为吸毒而丧失人性。

(4)感染性疾病:静脉注射毒品给滥用者带来感染性并发症,最常见的有化脓性感染和乙型肝炎,及令人担忧的艾滋病问题。此外,还损害神经系统、免疫系统,易感染各种疾病。

2.吸毒对社会的危害

(1)对家庭的危害:家庭中一旦出现了吸毒者,家便不称其为家了。吸毒者在自我毁灭的同时,也破害自己的家庭,使家庭陷入经济破产、亲属离散、甚至家破人亡的困难境地。

(2)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吸毒首先导致身体疾病,影响生产,其次是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同时毒品活动还造成环境恶化,缩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

(3)毒品活动扰乱社会治安:毒品活动加剧诱发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扰乱了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巨大威胁。

3.不同吸毒方式给肌体带来的不同损害

不管什么方式吸毒,对人的肌体都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1)静脉注射毒品

静脉注射阿片类毒品的危害最大,后果严重而且是多方面的:不洁注射导致感染各种疾病,如细菌性心内膜炎,破伤风、败血病、横断性脊髓炎,并极易传染乙肝、丙肝等血清型肝炎。不洁注射是传播艾滋病毒的重要途径。

注射阿片类毒品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有着直接和全面的损害。静脉注射毒品,最容易引发吸毒过量死亡,国内外大量的统计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肌肉或皮下注射毒品

注射部位的皮肤可能出现脓肿、感染、色素沉着、疤痕硬结等症状。

(3)通过呼吸道途径吸食毒品

是指毒品加温后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的吸食方式。长期吸食对呼吸道系统造成恶性刺激,轻者易患气管炎,重者导致肺炎、肺气肿和肺癌。

二、我国现行的戒毒模式

1.强制隔离戒毒

根据《禁毒法》第三十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需要接受强制隔离戒毒:其一,拒绝接受社区戒毒的;其二,在社区戒毒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其三,严重违反社区戒毒协议的;其四,经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后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对于吸毒成瘾严重,通过社区戒毒难以戒除毒瘾的人员,公安机关可以直接做出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当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戒毒。第三十九条又提出:对依照前款规定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的吸毒成瘾人员,依据本法规定进行社区戒毒。例如对于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不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吸毒成瘾的,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吸毒成瘾的,可以不适用强制隔离戒毒。

《禁毒法》中对场所的设置、管理体制、经费和戒毒时间及方式选择都有明确的规定。强制隔离场所的设置、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由国务院规定。在强制隔离场所进行戒毒,对戒毒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生理、心理治疗和身体康复训练。强制隔离戒毒采用分别管理的方式。强制隔离戒毒的期限为两年。如需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需进行诊断评估并报强制隔离戒毒的决定机关批准。强制隔离戒毒期满,也需经诊断评估,决定停止和延长的意见并报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批准。被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决定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不超过三年的社区康复。

2.自愿戒毒

我国《禁毒法》第三十六条明文规定,吸毒人员可以自行到具有戒毒治疗资质的医疗机构接受戒毒治疗。设置戒毒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从事戒毒治疗业务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条件,报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报同级公安机关备案。发现接受戒毒治疗的吸毒人员在治疗期间吸食、注射毒品的,医疗机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戒毒治疗不得以盈利为目的。

3.社区戒毒

《禁毒法》第三十三条、三十四条提出,对吸毒成瘾人员,公安机关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同时通知吸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可以责令其接受社区戒毒,同时通知吸毒人员户籍所在地或现居住地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社区戒毒期限为三年。城市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社区戒毒工作。其可以指定有关基层组织,根据戒毒人员本人和家庭情况,与其签订社区戒毒协议,落实有针对性的社区戒毒措施。公安机关和司法行政、卫生行政、民政等部门应当对社区戒毒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政府及相关行政部门应当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援助。戒毒人员必须自觉履行社区戒毒协议,定期接受检测。对违反社区戒毒协议人员,可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对严重违反协议或又吸食、注射毒品的,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

三、我国一些地方性戒毒模式

除上述三种法律规定的戒毒模式外,我国现实生活中还一直活跃着大量其他类型的地方性戒毒模式,这些模式有些是由政府主办或推动的,有些则完全由民间自发组织形成。

1.云南戴托普治疗社区模式

与传统戒毒治疗不同,该社区并不注重药物性康复治疗,而是在坚信“人都是可以改变”的前提下,采取集体居住的方式,依靠居住成员集体的力量,采取同伴教育的形式,实现脱毒后的心理预防、行为矫正、能力培养和人格重塑。最终,吸毒人员通过在社区一定时间的治疗,逐渐恢复其自尊、自信和责任感,矫治其因长期吸毒而形成的懒散行为,为其回归主流社会做准备。但这种模式运作成本高、吸纳容量有限的性质限制了大范围的推广,缺乏必要强制手段所导致的治疗者高流失率也是其面临的实际问题。

2.上海的社区戒毒社会工作模式

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加强对吸毒戒毒人员的管理和帮教,上海市依据“政府主导推动、社团自主运作、社会多方参与”的总体思路,于2003年成立了社区禁毒社会工作组织,即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资金和相关支持,服务组织安排专业禁毒工作者深入社区为吸毒人员提供个性化的戒毒康复社会服务。这也是《禁毒法》推出之前社区戒毒模式的一种先行尝试,它弥补了以前重视生理戒毒、忽视心理康复和回归社会及社区照顾的不足,但政府资金提供、自身筹募资金能力、人力资源管理及专业人员素质等因素也严重我国《禁毒法》第五十二条明文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应当在人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戒毒人员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四、戒毒社会工作的服务内容

1.戒毒社会工作是一个综合体系

戒毒社会工作是一个集预防、治疗和康复的综合体系,涉及预防。

(1)毒品预防。预防是解决毒品问题的第一道防线,也是从根本上解决毒品问题的重要一环。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方法,对那些潜在的导致吸毒的状况提高警惕,并采取必要的方法加以改善。学校教育中进行有关毒品危害的教育、培训志愿者,为学生提供假期计划及休闲娱乐设施,针对学生开展同伴自助小组,以及结合家庭在预防吸毒中的作用开展工作。对社会大众普及毒品教育知识,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是戒毒社会工作首要的基本工作。要保证此项工作取得实效,必须要做到毒品预防教育覆盖相关所有领域及人群,即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企业、进人群。另外,还必须做到毒品预防环境体系的构建,如对毒源及其流通渠道的打击、增加对矫治药物与技术的研究开发费用、构建预防毒品基础性体系及戒毒队伍支持性体系。

(2)成瘾矫治。治疗是预防失败的必要补偿。治疗因吸食毒品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治疗团队中,社会工作者是重要组成人员之一,提供的服务有心理治疗、家庭治疗、个人及小组的辅导等。成瘾矫治涉及吸毒人员生理戒毒和身心康复,主要方式采用院舍服务与社区为本的康复辅导方式。在对吸毒人员进行矫治的过程中,社会工作专业特点强调从人和环境双重关注点上来表达自身的专业特色。对于社会工作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成瘾过程需要评量和理解,而是使用者的全会工作人员来说,不仅仅是成瘾过程需要评量和理解,而是使用者的全部生命,包括他们与较广阔的社会环境间的所有互动。因此,在方法上除了注重从生理和心理上对吸毒人员提供服务(如运用个别辅导、小组辅导、同伴辅导或社区活动,运用心理社会训练、药物治疗等方式协助其戒断毒瘾)之外,还必须提供相应的环境支持。吸毒人员在戒除毒瘾阶段除了个人努力之外,还离不开家庭支持和社会环境支持。因此,争取其家属、朋友和社区组织的支持,重塑其生活环境是另一侧重点。无论在强制隔离戒毒、自愿戒毒或社区戒毒模式中,必须时时注重把握个体与环境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戒毒目标,促使吸毒人员戒毒。

(3)支持和发展。在为个人制订治疗方案时,需要对其社会、家庭环境和关系、个人的长处及潜能等进行评估,然后再决定哪种方式更加适合吸毒者的情况,并且还需要社会工作者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调适。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对社区资源有所了解,以帮助毒品依赖者协调并应对可能遭遇到的一些问题。在环境调适方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帮助案主加强亲子关系、夫妻关系,强化家庭在戒毒方面的积极作用。

2.禁毒工作是多部门参与的一项综合性工程,是一个整合的社会工作服务

毒品问题从个人问题上升到社会问题,是毒品问题严重性和“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一种体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与毒品有关的问题主要是执法人员关心的事情,很少有人去医治有毒瘾的人,或者是帮助有毒瘾的人康复,因为他们的数量很少,并且人们相信人一旦染上毒瘾,就无药可救了。但是当这个问题愈演愈烈,尤其是当吸毒蔓延到乡村及一般大众时,此时感到担忧的大众开始寻找阻止吸毒的蔓延、挽救受害者、重建家庭的办法。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一个有责任心的社会来共同努力,即执法部门、医疗行业、学校、立法机关和社会机构,所有力量一起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社会工作实务通用过程模式对个人与社会问题的关注意在指出,个人问题不但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而且与社会公共问题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社会的公共问题是以个人问题为基础的。社会工作不仅要为有需要的个人和群体提供服务和资源,而且要研究个人问题对形成社会问题的影响。社会工作的责任之一就是将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的关系、社会问题对个人的影响反映和演绎出来。

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制定来建构机构平台和服务队伍,立足于“人与资源系统的互动”角度给予服务对象以完整的服务。不仅仅注重个人的能力增强和应对压力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注环境资源的整合和完善。针对毒品问题,政府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通过颁布法律、教育、培训和研究来控制毒品的非法使用。通过对地方政府及相应机构需要做好毒品预防工作。通过给予人们完成生命任务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协助那些弱势边缘人群衍生希望和自尊。社会工作在整个禁毒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预防吸毒、治疗受害者及其家庭、减少滋生吸毒的社会条件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

3.戒毒社会工作在吸毒成瘾行为治疗中提供的具体服务

社会工作在戒毒社会工作中提供各式各样的具体服务,在危机应对、治疗和药物维持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急看护。建立毒品危机中心,开通求助热线,为那些需要协助的对象提供紧急的医疗和非医疗服务。这些工作平台要保证能够提供24小时服务。提供咨询和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可以处理许多紧急情况,可以降低服务对象问题的严重性,在给予后续治疗、康复与社会回归方面提供重要保证。

(2)住院治疗。紧急看护可以处理危急问题,而对于那些依赖某些毒品的人或者那些患有与吸毒有关的严重疾病的人就需要医院的看护,接受住院治疗。住院治疗对于解决毒品成瘾所带来的相关性问题是一种非常有利的方法,因为戒毒会出现许多身体上、行为上和心理上的综合反应,甚至有些戒毒者可能有死亡的危险。因此,住院治疗所提供的持续看护是戒毒的一种有效方法。

(3)门诊服务。门诊是最先可能接触到寻求帮助的吸毒者的部门,治疗关系建立得好坏直接影响戒毒人员后续的治疗、康复和回归社会。许多机构提供门诊治疗,除了专门为吸毒者建立门诊或者治疗中心之外,还建立了许多心理健康中心和社会机构。它们可以提供短期或者长期的治疗,如替代疗法或者小组治疗。门诊有时也会出现已经清除了毒素、来门诊寻求帮助的上瘾者,通过个人和小组心理治疗、职业和教育方面的帮助,可以协助其解决个人问题,使其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性服务。

(4)代性治疗方法。使用美沙酮来“治愈”海洛因上瘾是一种有争议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反对的理由是美沙酮本身也是可以上瘾的,不应该用来治疗麻醉剂上瘾;赞成的人认为它是有效的口服药,无毒,长期使用是安全的,它对于那些不适宜或不愿意接受住院治疗或者其他治疗方法失败并且继续以静脉注射方式吸毒的海洛因依赖者,提供了一种脱离毒品、回归正常社会的尝试。

4.戒毒社会工作在吸毒成瘾行为治疗中提供的中观和整合性服务

除了上述具体服务之外,在环境体系建构和整合方法运用方面提供服务,也是社会工作戒毒领域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1)治疗社区。自助性治疗社区已经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前文提到的“云南戴托普治疗社区”以及美国的“肯塔基助人模式”都是这方面的代表。这些机构可以提供入住治疗、小组治疗、职业康复治疗,为吸毒者到“外面”生活做准备。这些机构接受条件和居住规定比较明确,强调使用者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问题并接受提供给他们的帮助。许多这类治疗设施非常倚重非专业的辅助性人员,如请以前的吸毒者许多这类治疗设施非常倚重非专业的辅助性人员,如请以前的吸毒者做辅导员和现身说法,体现了社会工作用生命影响生命过程的特性。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同伴影响模式,不仅充分实现了服务对象的自决,恢复其自助能力,重新过上正常生活,而且实现了社会工作从“助人自助”到“自助助人”的目标。

(2)综合性治疗方法。由于存在针对毒品治疗的各种方法,吸毒者就可以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式。每种治疗方式都有其自身特质,门诊服务是花费最少的,长期的住院治疗费用昂贵,许多患者负担不起住到完全康复。社会工作者在为个人制订治疗方案时,需要对其社会和家庭关系、工作机会以及个人的长处进行评估,然后再决定哪种方法更适合其需要。社会工作者对社区资源的掌握,可以为吸毒者提现戒毒目标。综合性治疗不仅体现在治疗方式的多样性选择上,而且还体现在社会环境系统方面的综合上。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减少毒品的广泛使用和滥用,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一是加强亲子关系;其二是强化父母在家庭中的积极作用;其三是向孩子阐明父母的价值观;其四是使年轻人从学校生活中得到社会和情感上的收获与支持;其五是安排所有为青年人服务的社会设置都致力于促进青年人的成长,帮助青年人在心理上、治疗上和教育上有所收获。除此之外,社会上还有心理健康门诊、家庭辅导中心等机构提供环境支持。

五、社会工作在复吸行为方面的干预与预防

社会工作在毒品戒瘾方面的干预和预防贯穿于整个过程。

(1)和戒毒对象一起寻找自己的“最为危险的情况”,进行自我监控。方法可以采用Et记的形式,或在治疗时采取幻想疗法等自我监控措施来发现潜在的高危情境。通过对高危情境相关信息的了解,社会工作者为案主提供更为全面的、个性化的方法指导也就成为可能。放松训练、危机应对技巧训练、自我控制等方法的运用,可以帮助解决高危情境给案主所带来的情绪激动问题,理性地面对压力的挑战,强化其自我解决困境的能力和信心。

(2)增强案主应对高危情境的技巧,提高其自我效能。和戒毒者一起分析高危情境下再次吸毒的效果和危害,协助戒毒者进行应对技巧训练,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效能,并提供有价值的指导,实现戒毒积极的预期结果。其中“家庭作业”这种方法就可以检验戒毒者是否具备了抵制毒品的欲望。“家庭作业”方法应满足以下六条原则:首先,这项任务需具备充分性,即一旦成功就会给案主带来满足感和自尊感;其次,任务也不能太离谱,让案主没有完成的可能性,客观上要难度适中;第三,要鼓励案主独立完成,否则当取得成功后,人们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某种外在力量的介入;第四,每一项“家庭作业”都是为达到戒除毒瘾这个总目标上的一个有机环节,每完成一项“作业”就离成功又近了一步;第五,案主应该能够看到在每一项任务成功后,都能比以前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冲动;最后,这些任务必须与案主戒毒的特性相关。

(3)环境因素对复吸行为预防、干预方面的功能与作用非常明显。前面主要强调戒毒者个体内在力在干预和预防复吸方面的作用,每个戒毒者只要有意志力并辅之以一定的社会技巧,都会克服成瘾的行为,这是强调案主自身的变化。但不可忽视的是,成瘾方面的复吸率是非常之高的,而且案主很多复吸的压力是社会本身所产生的。因此,将注意的焦点仅集中在使用者个体身上在维持改变方面是不够的。戒毒者自身社会网络的优劣、环境的压力、毒品消费的社会因素对复吸产生的等。因此,要戒断毒瘾,需要同时改变成瘾行为的内外因素。社会工作者可以在戒毒工作中,立足于个体与其环境问互动的社会关系,来提高个体及群体的社会功能。这主要包括对案主受损能力的修复、个人和社会资源的提供以及社会功能失调的预防。这就是社会工作的整体观的一种表示,它在预防和干预复吸行为方面仍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工作被政府和社会大众的认可,社会工作在禁毒领域越来越发挥着应有的功能与作用。社会工作者进入到许多场所,开展各种形式的专业工作,如少年法庭、成人缓刑和假释机构、精神健康诊所、医院、家庭辅导中心、学校、大学健康与辅导中心,以及私人机构。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协助吸毒对象及其家庭了解并解决这个问题,减少恐惧、焦虑和罪恶感;帮助他们巩固家庭关系,学习辅助吸毒者的知识与技能。另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总结实务过程中的经验,发展社会工作,针对社会政策的不完善之处提出建议,通过各种活动倡导一种积极的社会文化,进一步预防和减少吸毒行为的产生,帮助毒品成瘾者成功戒毒,顺利回归社会。

【课堂实训】

思考如何对入狱并家破人亡的李桂芳进行心理疏导?在李桂芳出狱后又该如何对其提供帮助?

【课外实训】

1.观看有关毒品的纪录品,增加对毒品、吸毒及戒毒的认识。

2.有可能的话走访吸毒人员,尝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