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世界和谐
从国际关系的角度来看,“贵和”思想也可以被视为处理民族及国家之间关系的法则。中国人民一直认为“和”是解决国与国之间冲突的原则,主张“协和万邦”。“协和万邦”的说法最早出自于《尚书·尧典》中,随着《尚书》被尊为儒家经典,其所主张的处理邦国、族群间关系的准则也就逐步成为封建统治者处理民族、国家间关系的法则。
早在1953年12月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由中国政府提出,并与印度和缅甸政府共同倡导在建立各国间正常关系及进行交流合作时应遵循此基本原则。半个世纪以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而且也被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解决了中印、中缅之间甚至是世界各国之间的诸多难题,更将传统“贵和”思想中的精华部分运用得恰到好处。事实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除了“和平共处”的精神之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和而不同”,只有接受相互之间的不同,才能让世界真正充满和平。正因为如此,在19 年的亚非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了著名的“求同存异”方针。
与此异曲同工的是,邓小平为了解决历史遗留的港、澳、台问题而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他主张用“对话”而非“对抗”去化解年积月累、错综复杂的矛盾, 倡议在“一个中国”这个至高无上的原则下实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主辅相成, 长期并存。其目的是争取早日结束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分裂局面, 组成一个以“振兴中华”为共同纲领的和衷共济大家庭。这个构想在实践进程中, 虽然遇到许多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困难、障碍,但因它合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流,合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亿万同胞的共同意愿, 所以经过艰苦卓绝、刚柔有节的斗争, 终于迎来了香港和澳门回归的盛大节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台湾问题也终能在和平的方式中回归祖国的怀抱。
其实,纵览古今中外,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不胜枚举,如郑和7次下西洋。这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也自始至终贯彻着“贵和”的精神。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如第一次远航到达占城,受到国王、臣民击鼓相迎。船队用金银宝货、丝绸和青瓷碗盘等货物,从各国换回珠宝、香料和药材以及珍奇异物。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郑和下西洋时,邀请各国来华访问。永乐时期,渤泥、满剌加、苏禄等国的国王、王后、使臣和商队,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的南京、北京,有时随行人员达500多人,明朝政府盛情设宴款待,还赠予许多礼物,并把他们送来的礼物陈列在文华殿里。当苏禄国王在归国途中病逝于山东德州时,明成祖下谕旨以王礼安葬于德州城北。这是明代中外友好关系发展的一个突出事例,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好交往,可以作为世界和谐的典型事件。
除此之外,还有曾轰动国际舆论的中美乒乓外交,它让中美两国为世界和平作出了贡献。1971年3月到4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比赛开始第一天,中国队乘巴士从住地去体育馆时,美国队员科恩在体育馆训练了太久,就快到比赛的时间了,她看到了外面还有一辆车,就上了车,但一上车却发现登上了中国队的车。当时中国队员庄则栋主动上前致意并赠送礼品。这个细节被在场记者抓住,成为爆炸性新闻。4月3日中国外交部以及国家体委就是否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问题向中央请示。经过天的反复考虑,毛泽东在比赛闭幕前夕决定邀请美国队访华。次日,美国国务院接到驻日本大使馆《关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报告》,立即向白宫报告。尼克松在深夜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发电报给美国驻日大使,同意中方的邀请。事后尼克松说:“我从未料到对中国的主动行动会以乒乓球队访问北京的形式得到实现。”1971年4月10日,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和一小批美国新闻记者抵达北京,成为自1949年以来第一批获准进入中国境内的美国人。14日,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美国乒乓球队时说:“你们在中美两国人民的关系上打开了一个新篇章。我相信,我们友谊的这一新开端必将受到我们两国多数人民的支持。”1972年4月11日,中国乒乓球队回访美国。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互访轰动了国际舆论,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事件,被媒体称为“乒乓外交”。从此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来人员交往隔绝的局面,使中美和解随即取得历史性突破。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终于走向了正常化的道路,为世界和平带来了又一个崭新局面。
回顾历史,世界文明一路走来,战争成了破坏世界和平的主要杀手。令人唏嘘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燃及欧、亚、非和大洋洲四大洲及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四大洋,扩展到40个国家的国土,有五六十个国家参战,作战区域面积2200万平方千米,使人类文明几乎毁于一旦。我们要以史为鉴,尽量避免战争,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争端。将“贵和”思想融入到国与国交往当中,世界必能得到宁静的和谐,发展也将更为迅速。
“贵和”思想根植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之中,它是远古先民走出氏族部落以来的漫长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它在几千年的历练中构建起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为民族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了生命的动力。
“贵和”思想作为我们民族思维和行为的基本图式,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面对各种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矛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也应该看到“贵和”思想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因素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淫威压迫,的确也曾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变异,如出现了“和同不辨,以同为和”,也就是无原则的求同现象。由此而造成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早已作出无情的证明。
传统的“和”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现象,那种不加分析就全盘肯定,无视“贵和”思想的庸俗变异所带来的消极影响的做法是非常有害的。我们应该擦去蒙在“贵和”思想上面的层层锈斑,避免它的消极影响,努力发掘它积极的思想意义,使之重新放射出智慧的光芒。“贵和”文化曾经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也必将为全人类的和谐发展提供富有生命活力的精神滋养,在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作为新生代的青年,也应弘扬“贵和”精神,为和谐世界尽一份心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