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发展民生要改善

发展民生要改善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民生要改善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
发展民生要改善_民族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25要

发展民生要改善

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当前,解决民生问题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民生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加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保障和增进人民民主政治权利。

一、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所谓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等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中,没有关于民生概念的直接表达,但是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民生思想的理论宝库。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就是有关现实的个人的生计与生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从关注贫困农民的生活和工人的“生产生活”出发,研究政治经济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从民生的吃、穿、住出发,揭示了人的生存生活的本质。马克思说,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正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人的生活为前提,揭示了人的生活本质上是一种生产的生活,“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从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出发,马克思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理论为基础,揭示了“现实个人”的生产活动对人类生计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作用和意义。人们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创造了“为满足需要的劳动又引起新的需要”,这种“新的需要”要求与生活生产的生产关系、思想政治上层建筑等相适应。所以,民生不只是一种物质的生活,而是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包含了思想文化精神、政治生活的一个统一体。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一个科学揭示民生的含义、内容、实质和实现途径的理论。

马克思关注民生的思想传统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就在于对“民生”的现实关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正是为了保障和改善全体中国人民的“民生”,也是为了真正落实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虽然突出表现在就业、分配、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安全等具体方面,但民生问题本质上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问题。因此,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实践科学发展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

民生问题,即有关国民的生计与生活、生存与发展等问题。但在现代社会,民生问题是一个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之间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协调统一发展的整体形态。因此,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坚持“四位一体”的原则,协调人民内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步骤、分阶段逐步整体推进。既不能照搬西方的尤其是民主社会主义所谓“福利国家”的模式,也不能否定改革开放而沿袭旧的体制,就必须把经济建设与民生、政治建设与民生、民生与民主民权有机地统一起来。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又一次实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与时俱进,也为民生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胡锦涛同志指出,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人民群众不是抽象的,而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的人、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组成的。在科学发展观视野里、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而且也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也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包括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加体现为眼前利益和直接现实利益。它不在发展之外,就在发展之中,而且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发展要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要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空前重要的战略地位。

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有效地推进改革发展的进程,就必须解决改革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如何做等这样一些重大的问题。而重视民生,恰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一)改善民生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社会目前低收入者和中低收入者数量较大,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超出了合理的限度,从而引发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若不予以认真解决,中国社会有可能会出现一种有增长无发展即多数人分享不到相应的改革发展成果的局面。如果出现这种局面,将是不堪设想的。

(二)改善民生,有助于形成改革发展的巨大动力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来自社会各个群体尤其是主要群体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团结,从相对微观的角度亦即经济的直接拉动力来看,主要是来自内需。而重视民生,就能够使广大民众不断地分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其实际利益同改革发展进程息息有关;就能够使广大民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使改革和发展成为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事业。于是,中国的改革发展大业便可以获得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再者,重视民生,还可以大面积地提升民众的日常消费水准,有效地扩大内需,从而有力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目前中国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社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城乡结构未能根本改观,破解这一困局的唯一途径,只能是重视并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安全运行的必要前提。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着社会问题。只要社会问题被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社会的安全运行是不成问题的。中国现阶段社会问题的一个主要特征是,社会问题尤其是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多集中在民生方面,就业及住房问题不尽如人意,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水准较为低下等等。于是,由这种民生状况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呈多发、高发、并发的态势,进而对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显然,为了保证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就必须高度重视基本的民生问题,一旦民生得到大幅度的改善,那么中国社会的安全运行就能够得以实现。

(三)改善民生是全体社会成员“各尽其职,各得其所”的必然要求

重视民生的要义在于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活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而不是限制社会成员发展的自由空间。因此,我们在谈论重视民生问题时,一定要同平均主义区分开来。另外还应看到的是,应当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来改善民生问题。具有一定的实力而不去解决初级的民生问题是不应当的,但是脱离了一定的历史基础而去不切实际地试图一劳永逸地完全解决问题同样也是需要避免的事情。

三、改善民生事关临夏州发展和谐大局,必须摆在各项工作首位

我们既要看到临夏州各族群众生活的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可喜一面。更要看到贫穷落后,绝对贫困人口多,充分认识近期内改善民生不易的现实。要从解决温饱问题入手,加快提高改革步伐,形成全州上下抓民生、各级班子重民生、优惠政策促民生、法律法规护民生的良好局面。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民生意识”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说得好,“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这是对我们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弘扬。毛泽东倡导我们共产党人关心群众,要从基本的生活问题做起,从人民群众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起。邓小平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长期让人民群众过紧日子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使人民群众富裕起来,日子好起来。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我们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一定要充分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可见,胡锦涛同志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来落实,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这也启示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弘扬马克思关切民生思想传统,要把关切民生融入执政意识、国家意识中。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二)着力解决就业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完善面向所有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完善和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三)上学问题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中等教育质量。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

(四)着力解决社保问题

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健全廉租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五)着力解决医疗问题

健康是人的全面发展之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要解决医疗问题,就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