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况与灾情状况
(一)基本概况
区域位置。陇南市位于甘肃省南部,地理位置东经104°01′~106°34′,北纬32°35′~34°42′。地处西秦岭南麓以西与岷山山系以东褶皱地带,整体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水系。东邻陕西,南接四川,北依天水、定西,西接甘南,总面积2.79万平方公里。
地理环境。全境属秦巴山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三大地形交汇区域和中国大陆二级阶梯向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向青藏高原北侧边缘过渡,北部向陇中黄土高原过渡,东部与西秦岭和汉中盆地连接,南部向四川盆地过渡,为现代地质活动强烈区。1879年和1976年曾有大地震发生。地貌发育主要由断裂构造控制。岷山山系横贯全市西南,东北为秦岭山脉西延部分,山地特征十分明显。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境内山峦重叠,山大沟深,地形破碎,地陡土薄,地质灾害频发。随着人口不断增加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加剧,生态地理环境更加脆弱,导致干旱、暴雨、冰雹、霜冻、连阴雨、滑坡、泥石流、洪水等气象灾害和次生灾害频繁发生。
经济社会发育程度。在地震之前的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111.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48亿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5.21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16.1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5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00元。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4.14%;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尚有73.88万贫困人口,占总人口的26.79%;9县区中有7个县区为国列扶贫重点县。经济总量小,投入欠账大,且受自然环境恶劣和经济落后的影响,交通、电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不均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十分落后,地震进一步加剧了全市的贫困程度。
(二)灾情状况及隐患分析
灾情状况。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MS8.0级地震。据测定,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康县地震破坏烈度为9度,其余6县均为8度。全市195个乡镇、3180个行政村、176.72万人受灾,分别占总数的100%、99.3%、64%,其中重灾乡镇63个,占受灾乡镇的32.3%。
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房屋、基础设施破坏,给全市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1)全市328人遇难、7286人受伤。(2)全市农村共有19.32万户、113.51万间房屋倒塌,22.83万户、136.24.万间房屋受损,毁损估值196.13亿元。(3)城镇单位直接经济损失87.2亿元,其中:损毁办公用房估值30.07亿元,城镇职工住房损失估值27.79亿元,财产损失估值17.53亿元,单位公用设施损失估值11.81亿元。(4)毁坏农村公路1224条、8341.19公里,桥梁489座,涵洞1566道,路基塌方9413处;电力、城区供水设施严重受损,一度造成178个乡镇、3114个村断电,九县区城区供水中断;导致通讯设施严重受损,仅电信系统各类交换点受损229个、光电缆传输线路受损1822.6公里;全市有3244项(处)水利工程设施遭到破坏;毁坏人饮工程1367处,致使50余万人饮水困难,其中491个村、20.98万人完全缺水;毁坏多处电站水库大坝。(5)2678所学校受损,造成158.74万平方米校舍和48.63万平方米辅助设施损坏;3145个医疗卫生机构(含村级卫生室)受灾,4.2万平方米业务用房倒塌,62.9万平方米房屋受损。(6)全市25个旅游景区(点)和四家旅游接待宾馆受灾,各县区景区(点)道路塌方210万立方米。(7)地震使全市工农业生产遭受重大损失,有424户企业的生产设施受损、25.19万亩农作物受灾减收,死亡大小牲畜5.67万头(只)。全市因地震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估值高达422.61亿元。
(三)地震隐患分析
主要有:(1)地震造成50%以上农户房屋倒塌和严重受损的行政村有551个,涉及自然村1092个,大部分位于高山和高半山区,此类区域地质不良,不适宜人口居住,经权威机构专家鉴定,全市有436个自然村需进行重新选址搬迁;有189处滑坡、泥石流不良地质严重威胁着人口密集村庄的安全,需要进行工程治理。(2)因经济贫困而导致的房屋质量低下的问题是造成地震破坏加剧的一个重要因素。农村倒塌的房屋大部分都是土坯房,城市倒塌和损毁的房屋也大都是设防等级低的砖混房和陈旧房屋。(3)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质量等级低,不仅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在自然灾害面前不适应应急抢险需要。(4)城市建设投入不足,城区空间狭窄,学校、医院等设施占地面积狭小,缺乏公园、广场、体育场馆等开阔应急避险场所。(5)生态地质环境破坏严重,其中生态林受损83.18万亩,经济林受灾125.09万亩,退耕还林受灾面积38万亩;发生严重危害性地质灾害7507处,形成地质灾害隐患点1659处(包括特大地质灾害隐患点20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188处),严重威胁着区域内31万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生态修复、次生灾害治理和防灾减灾难度加大。
(四)环境资源承载力评价
影响和控制陇南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为地质地貌、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从地质环境看,陇南是全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地质灾害分布广、破坏大、发生率高,抗御灾害能力差。从土地资源看,人均国土面积15.19亩,低于世界平均水平44.5亩,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4亩,但山大沟深,可开发利用的土地面积有限。从耕地资源看,人均耕地面积1.57亩,比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分别少3.23亩和1.13亩,略高于1.3亩的全国人均水平,山地多、川地少,旱地多、水地少,产出投入比低,给养能力差。从水资源看,人均水资源量2652立方米,高于全国2300立方米和全省1150立方米的人均值,但分布不均,高山、高半山地区可利用水资源少,使约占全市总人口三分之一的居住在该区域的农村人口的生产生活用水相对困难。从生态环境看,森林覆盖率42.4%,高于全国18.2%和全省13.42%的平均值,但可开发利用资源量少,且多属土石山区,生态环境破坏后恢复难度大。经综合分析估算,土地可承载力约为20人/每平方公里~25人/每平方公里。目前全市实际每平方公里的土地承载已达到98.78人,超出可承载力4~5倍。
(五)后续开发潜力评价
虽然制约陇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较多,但综合分析文化、气候、资源和人文因素等条件,陇南仍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从地域文化看,陇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仇池文化和红色文化既是陇南独特的文化背景,也是陇南发展不竭的精神源泉。从气候资源看,全市气候类型具有多样性,分为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三大类型,分别为一年两熟、三年四熟和一年一熟、三年两熟农业区。同时受特殊的地形、地貌等因素影响,光、热、水和生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点。从生物资源看,境内地形复杂、光热充足,为各种动植物的繁衍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自然生长的乔木树种多达1300多种,生息着各种动物620多种,经济林果、中药材、草食畜、蔬菜等品种多、分布广,适宜发展农业特色经济。从矿产资源看,境内有铅、锌、锑、铜、锰、金、硅等金属、非金属矿34种;西成铝锌矿带绵延长、储量大;文县阳山金矿远景储量可观;矿山采掘和冶炼加工业已初具规模。从水能资源看,境内有白龙江、白水江、嘉陵江、西汉水四大水系,大小河流3760条,年径流量279亿立方米,水力理论蕴藏量425万千瓦,可开发量223万千瓦,约占全省的1/3,发展水电能源产业的前景广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