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村劳动力转移面对的矛盾
(一)农村劳动力本身能力素质的缺陷与企业发展需求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产品不断改造升级、技术不断创新提升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法宝。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企业需要的不再仅仅是纯粹的劳动力了,而是希望能够得到综合能力较强、具备生产技能和知识更新能力的新型产业工人,以便更好、更快地适应生产和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需要。而现在山西省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却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在知识和技能方面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在调查中发现,山西省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6%,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较高素质劳动力仅占外出务工劳动力的24%,有72%的外出务工劳动力没有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有48%外出务工劳动力不具备所从事专业的技术技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难以转化为符合现代生产要求的技术工人。时下,一方面是城镇企业技术工人、高级技术工人供不应求,缺口很大,一些大城市缺口甚至高达30%,而另一方面是外出务工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将对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市发展的矛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攀升,社会局势的稳定,长期积累下来的城乡人口流动的“势能”终于以“民工潮”的形式爆发出来。到2008年山西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达五百多万。而统计局的数据表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有针对性、目的性的转移仅占整个群体人数的5%。大部分的外出务工人员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即使就业了,往往因为种种不适应性,跳槽频频发生,特别是由于信息的发达以及经济发达城市的不断增多,跳槽由以前的企业之间发展到了城市之间、省市之间、地域之间。农村劳动力较大范围和较高频率的变动以巨大的“势能”冲击着中国脆弱的城市体系,给城市发展带来诸如社会治安、就业压力、城市贫困甚至是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供给紧张等问题。对一个地方的城市管理和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难度,政府服务的难度也不断加大。
(三)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与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是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作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首要任务的新农村建设,在相当程度还需要推动农民主体的有效参与,要求有一大批能够掌握先进科技、现代生产工具和经营管理方式的新型农民作保证,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证。但是,由于现在农村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有仍然长年在外务工,并且外出人员的年龄集中在18至40岁之间,都是主要劳动力,这就造成农村建设主体力量不足,而留守农村的妇女、小孩和老人的文化素质较低、体能较弱,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缺乏人力资源支撑,在一定程度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样就增加了输出地经济发展的难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