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世人在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时候,猛然发现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出现了极为鲜明的两大变化。
第一,知识的价值空前飙升。“知识就是力量”,产生于工业经济时代的这一名言,到了知识经济时代顿显不足,“知识就是财富”这一新名言不胫而走。当今,知识已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一个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已经迈入知识经济门槛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新知识新技术的贡献在20世纪末已达80%,到21世纪将高达90%。由此形成的新经济理论认为,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重新认识知识的价值,把知识和技术视为财富和资本;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激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发挥高新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第一支柱作用。
第二,知识更新的频率加快,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20世纪50年代以来,知识量以几何级数激增,几乎是每5年翻一番。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从计算机发展到网络不过10年光景。计算机微处理器从1990年的486到奔腾4,性能提高100倍,时间也就10年。知识成果从产生到应用的周期,20世纪初为50年,20世纪50年代为30年,20世纪80年代为20年,到了21世纪初又缩短至5—10年。19世纪电动机从发明到应用经历了65年。20世纪以来,集成电路从无到有只有2年,激光器转化仅用1年。美国英特尔公司微处理器研究室主任傅德雷·鲍莱克预言,计算机的性能还将有大的发展,下一代因特网的传输效率将比现有的因特网快100—1000倍,其速率可在一秒钟内传输一部《大英百科全书》,并将在更宽广的领域开展新的应用。
为适应时代如此巨大的变化,人们对知识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世界教育出现了终身教育的趋势。
美国学者哈钦斯于1968年最先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提出“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目标,指出“每一个人必须继续不断地学习”,“终身教育是学习型社会的基石”。1999年,西方八国集团首脑会议通过的《科隆宪章》提出:随着人们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适应工作变化的能力,终身教育和培训将是适应工作变化的通行证,而且所有劳动者都必须拥有得到该通行证的权利。2001年,江泽民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上,提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号召。党的十六大,更把“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目标。
在这样的时代条件下,一个追求成才的青年显然必须具有这种终身学习的观念。知识经济时代走向成才的过程应当是一个继续学习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要善于通过各种学习方式,不断地补充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地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还要时时关注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时时更新自己的学习目标。
如今,这种终身学习的觉悟和不断追求新知识新技术的热情,在我国青年中已经出现,“学历热”和“充电忙”就是两个突出的例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青年人逐步摒弃了“读书无用论”的偏见,对学历的期望不断升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1世纪初在全国16个城市的一项调查发现,青年人对学历的期望是,希望达到大学专科的占2211%,希望达到大学本科的占3218%,希望达到硕士的占2019%,希望达到博士的占918%,希望达到博士后的占619%。总计希望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者达9215%。
在职青年的学习热情集中的表现是“充电忙”。他们越来越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继续学习,参加各种业余技能训练班、职业培训班、夜大、电大、函大、自考和在职研究生的人数逐年增多。据“零点调查”公司在京、沪、穗三市对18—45岁人群的调查,占9315%的人认为继续学习“非常必要”。《中国青年报》2003年在读者中的调查表明:“利用节假日忙于学习”的人有5919%;有此计划还没有实现的人为3818%;没有学习打算的为113%。问及这种业余学习的动机,5614%的人是为了在当前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2313%的人是“充实自己的生活”;1319%的人是“原有知识不够用”;412%的人是“多挣点钱”;212%的人是“说不清”。《北京晚报》的调查发现,北京在职青年已经或正在参加各种业余学习的人数达65%。更为令人瞩目的是这些参加业余学习者的学习费用,完全自掏腰包者占49%,单位同个人分担者占33%,完全由单位支付者占18%。这组数据表明,多达82%的业余“充电”者是全部或部分由个人出资。在职青年的收入一般都不算高,为什么每月还舍得拿出一部分钱用于“充电”?他们的回答是,“值!花钱买别的商品只有使用价值,而花钱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还可以增值”,“学习虽然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却能增加人生的厚度。学习虽然不能决定人生的起点,却能决定人生的终点”。忙于“充电”的上海青年更有新的领悟:“为了今天的成就,每天做好八小时工作;为了明天的成就,每天坚持两小时学习。”
然而,在这种求知热高涨的同时,一股重知识轻智慧、重学历文凭轻本职岗位技术技能的倾向也悄然出现。有的青年虽然好学,但不求甚解,缺乏深入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书读得不算少,才能却未见长进。有的青年心目中看重的是学历文凭,却不善于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青年不惜用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求一张同本职工作乃至今后发展并无多大关联的文凭,等到文凭到手却发觉所学的知识派不上用场,对自己的发展与成才收益不大。这从另一个侧面启示我们,有了终身学习的热情,还要有终身学习的理智,求知一定要有明确的目的。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就是要有立足本职岗位成才的清晰意识。即便为了今后的发展,也要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势所在来确定学习目标,切忌不顾自身实际情况盲目地从众或赶潮流。你适合在哪个岗位成才,你就在哪个岗位孜孜以求,刻苦钻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