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不得好报怎么办
生活中的烦恼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时你向朋友或领导作规劝,即使是婉转的批评,善意的帮助,却被朋友或领导误会为“居心不良”、“傲气”,从而对你另眼相看,甚至施加报复,由此你的心中可能会产生“好心不得好报”的烦恼。
好心不得好报,其实就是有理反被欺。当你遇到诸如此类的烦恼时,该怎么办呢?是“有理打遍天下”还是有理也让人?有这样一个故事:
下班时间,在拥挤的公交车上,大家被挤得透不过气来。突然,一个女声叫喊:“流氓!”接着是“啪”的一声打嘴巴的声音。周围人愕然,大家看得很清楚,是一位刚上车的妙龄女郎给了他身后一位小伙子一巴掌。大家一时还闹不清是怎么回事。小伙子自然火冒三丈,质问那位女青年。该女子说是男青年揪了她的辫子。其实男青年是想帮她解下那条被缠在车门上的辫子。
车上的人看到小伙子无端被打,自然同情他,对女青年不弄清情况就动手打人则一致谴责。于是,有各种声音:“也打她一巴掌!”“到派出所去说理”。还有的取笑:“让她给揉揉嘴巴子!”女青年无地自容。眼看一场“好戏”要开台。女青年似乎等待着男青年的任何惩罚。但是,小伙子的反应却令人意外,只见他不紧不慢地说:“你这人太莽撞了,不搞清情况就打人,以后一定要注意。”
小伙子在这件事上可以说是一百个有理,但他没有得理不让人,以宽宏大量的姿态处理了这件事。他的做法得到了车上大多数人的赞许。
好心得不到好报,常见的有几种情况:其一,好心办了好事,而对方却发生了误解,导致受到不应有的错待;其二,好心办了坏事,而导致别人产生反感。如果你遇到了,应该怎么办呢?
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应该学会谅解,就如汽车上的那位男青年。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谅解,那将会没有人际关系的和谐;如果社会交往中没有谅解,那每个人将会被争吵与敌对所包围;如果人与人之间没有谅解,那人间将会成为一个结怨和报复的世界。谅解是人间的一种美德,它闪现着一个人高尚的人格;谅解是吹拂在心头的春风,它可以融化结在人们心头的寒冰;谅解像一支饱蘸思想感情的笔,它可以把胸中的积怨一笔勾销,在两颗心灵之间架起一座友谊的金桥。
理解,是谅解的前提。遇到好心不得好报的情况,要努力把自己的失望甚至恼怒的情绪引向冷静理智的思考,使情绪升华到理性行为,设身处地地为对方想想,是不是因为他的心情不好,或是别的什么原因,才导致他有了如此行为。只有理解,才能谅解;只有谅解和同情对方,才能从个人的恩恩怨怨中解脱出来。
宽容,是谅解的坦途。博大胸怀,是谅解的基础。只要你能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宽容和谅解你,这样便会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给人一种安全感和舒畅感。
忘掉,是彻底谅解的良方。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弥合感情上的伤痕;只有遗忘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才能刮掉旧时感情上的创伤;只有那种不闻、不记、不追、不查的谅解,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如果是第二种情况,即你的好心造成了不好的结果,因而受到朋友或领导的“坏报”。遇此情况,你应该首先反省自己的错误,并向你的朋友或领导道歉,表达你的不安,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谅解。也就是古人说的“自省”。“省”就是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我们的先人,十分重视自省,主张用自省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从而改正过失,鞭策自己。孔子的《论语》中倡导:“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而不习乎?”荀子也提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朱熹则把自省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如果我们能有健康的心态,做好事只求自己心情愉快,而没有任何的功利心理,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寻找那快乐的基因:因为我喜欢,所以我助人!因为我喜欢助人,所以助人是我的一种机会!因为我助人获得了快乐,所以我也快乐!所以,在助人并让对方进步与快乐时,我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至于别人会怎样回应,则完全是别人的权利。如果有人忘恩负义,那就是他的错了。
当你产生“好心不得好报”的情绪时,不能只强调自己的好心而忘记了思考,应当冷静地找出这件事发生的主客观原因,然后再对这种好心不得好报的现象做出明智的反应。如果这是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即由于自己的过错造成的,就应该向他人说明原意,赔礼道歉,以寻求他人的谅解,重新恢复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属于客观方面的原因,即他人方面的原因,就应该敞开你的心胸,用“海纳百川”的气度来谅解他人。
让人间多一些阳光,少一些阴云;多一些春雨,少一些狂躁。这样,在人际关系中我们便会如沐春风,如浴春雨,心情舒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