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嫁娶的习俗

中国古代嫁娶的习俗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红事白事人生在世,生生死死,婚丧嫁娶。棺木停放在祠堂的位置是依据死者的年龄决定的。新叶村的嫁娶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而且这套习俗程序和北方习俗非常相似。一对儿新人进入洞房后,当天总要闹闹洞房,新叶村以前一直有这个传统的,现在因为婚礼多安排在饭店里,这个项目反倒淡化了。中国的民间主流思想认为娶寡妇,到阴间将要与原夫争身。
红事白事_宗族政治的理想标本:新叶村

红事白事

人生在世,生生死死,婚丧嫁娶。这些都是个人的大事,和其他的仪式不同,但也会安排在祠堂中举行。

玉华叶氏宗族人死入殓之后,棺木必须在祠堂里暂厝,少则数日,多则七七四十九日。死后不进祠堂便被人视为门外鬼,不能超生。棺木停放在祠堂的位置是依据死者的年龄决定的。50岁以上逝世,停放在祠堂最后一进大厅中,棺木前除放香案外,还要放灯树。灯树是铁铸的,共七层,每层有七枚挑出的灯盏,下层的挑出多,越往上挑出越少,成宝塔状,为超度死者做功德时,就将灯盏点亮,浙江的其他地区常见。36~50岁的,停在第二进大厅中,17~35岁则放在第一进门厅,均不放灯树,只放香案和蜡烛台。在非常狭窄的小祠堂,不分这么多层次,老者放在后进,年纪轻的放在前进。那些不满16岁而死亡的,被称为“夭”,不能进入祠堂。凡死在村外的人,尸首不但不能进祠堂,甚至不能进村,只能停在双溪之外,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今日。其实在中国的很多地区,均有这种客死他乡不得回村的习俗,原因有很多,我认为主要是因为村民出于自我保护的缘故,古代的交通并不发达,舟船劳顿,尸体运输到乡,时日已多,尸身的腐败很有可能会引发疫病,出于卫生的需要,也必须远离活着的人。至于什么“外鬼”的说法,应该是通过玄乎的宗教语言达到最大人群阙值(广谱性)的教化目的。

如此这样,导致古代新叶村村民从不敢远行,直到现在新叶村外出做工的青年,一旦头疼脑热,便急着赶回家,害怕成为路殇。

新叶村的嫁娶也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而且这套习俗程序和北方习俗非常相似。迎娶当日,男家雇花轿,一路抬着,吹着喇叭,轿到村口双溪之外,有族中“全福老人”男女各若干代表宗族接轿。放鞭炮,新娘下轿,由新郎抱起或扛在肩上直到祠堂。有的到村口不下轿,“轿夫乃将花轿抬往祠堂或家庙”。“利市婆站在香案前的米筛上,新郎左立,新娘右立,纸炮一响,双双朝天一辑,即俗称先拜天地后拜堂。”(1984年《建德县志》)拜天地认祖之后,新郎再将新娘从祠堂抱回家,拜见父母入洞房。新娘从娘家上轿直到婆家入洞房,一直脚不着地。这种仪式,便是古代抢婚制的遗迹,汉族通常把这种叫做“坐财”。不过,在这个仪式中的男女一般很恩爱。女的为减轻男方的疲劳,要带一口袋花生核桃,当男方抱着她走时,把口袋甩过男方肩膀,帮助他维持平衡。一对儿新人进入洞房后,当天总要闹闹洞房,新叶村以前一直有这个传统的,现在因为婚礼多安排在饭店里,这个项目反倒淡化了。宾客闹房时,“或涂脸扮女,装成妖丑之态,戏弄新人,或搦足看手,口讲游嬉之谈。种种兴趣,出人意表,无非意欲引新娘一笑。此时无论如何喧闹,主人不但无言,且以为愈闹愈发,喜可加倍焉。”闹房时多是出一些令新郎新娘难为情的题目,让其应对。如让他们谈恋爱经过;同啃一个用红线拴起的苹果;过独木桥(一条长凳);让新郎从新娘嘴中吃瓜籽等等。通常戏谑是有一定限度的。也有一些人借机戏弄甚至侮辱新娘。有说闹洞房是出于希望新人第一个孩子是男丁的缘故,不知道是不是确有其事。

结婚第三天,新娘要回门,离开婆家前,要先往祠堂礼拜,新女婿上门也必须先到祠堂行礼。这个风俗亦与北方大多地区相同。

宋代朱程理学之后,民间开始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忌讳。“从一而终”、“好马不吃回头草,好女不嫁二夫男”、“好马不鞴二鞍,烈女不嫁二男”的“贞节”思想逐渐得到强化,遂以为寡妇改嫁为大逆不道。因而在寡妇改嫁时,便有许多特殊的禁忌,并在风俗习惯方面明显地区别于正常的婚姻嫁娶。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其实,这是非的缘起并非全在于寡妇,倒是常常可以从中见到封建社会对寡妇的歧视。寡妇因失去丈夫而沦为妇女中更为不幸的一类,像失去了屏障的家园,如脱离了枝杆的飘叶,那抵御觊觎、抗拒纷扰的能力本就低下了许多,又何苦再自找麻烦呢?男权社会并不真的要用这话洁身自律,倒显出是在漠视她们的痛苦。为了不被彻底地抛弃,她们只有硬着头皮“再走一步”。然而,寡妇再醮谈何容易?禁忌将像鞭子一样再次无情地、严酷地抽打她那滴血的伤口!寡妇再醮[5],到男家不能进祠堂、祖庙,以防“晦气”,只能在家摆一桌酒席。中国的民间主流思想认为娶寡妇,到阴间将要与原夫争身。这其实是男权社会的表现,即女性为一种私有财产。宗族的存在目的,一方面是为了保护活着的族人,另外一方面同时也保护死去的族人,不让寡妇到男家祠堂,主要是为了保护本宗族族人的身后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