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旧新叶人物志略

旧新叶人物志略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 旧新叶人物志略叶坤 新叶村叶姓始祖,宋宁宗庆元年间生,字德载,行千五一世。叶坤之孙,外宅派掌门人。之后,叶氏族人便以“有序堂”为中心,逐步建起了房宅院落,成为了今天新叶村的雏形。叶克诚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这是官方对其坚实工作的最高肯定。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元代的蒙古族人和清代的满族人是作为侵略者的角色进入中原的。颁布诏书的这一年,东谷公已经去世三年矣。
旧新叶人物志略_宗族政治的理想标本:新叶村

第十章 旧新叶人物志略

叶坤 新叶村叶姓始祖,宋宁宗庆元年间生(约公元1200年~公元1202年),字德载,行千五一世。在宗族内管理制度下的古代国人按照“行辈歌”取名,即便不在一个村,只要同宗同辈,也可能在三个字的名中中间的那个字是相同的。叶坤先生是属于“千”辈的,按照他父亲叶姓氏族谱的排法,他是他们那里的第五十一世。可惜我和我的小组没有能够找到浙江寿昌湖岑地区的叶氏宗谱中找到叶坤先生的名字与“行千”相关的“行辈歌”。(“行辈歌”在族谱中最为有趣,因为它能够告诉读者人与人之间的辈分排行。“行辈歌”的歌词是宗族拟定的,表达的虽是一种愿望,但它关乎支丁的取名,一般都很慎重。取名的方法,常见的有五个途径。《涧洲许氏宗谱》卷之十《排行小引》说:“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饮食,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在叶坤主持下,新叶村叶氏家庭有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分家”,叶光隆嫡系长子系统的后代称作“里宅”,叶光赞次子系统称为“外宅”。

叶克诚 新叶村叶姓三世,字敬之,行季六,号东谷居士,生于南宋理宗淳祐十年庚戌九月十一(公元1250年),卒于元英宗至治三年癸亥七月二十日(公元1323年),新叶村早期主要的设计、规划和建设者。叶坤之孙,外宅派掌门人。叶克诚穷其毕生精力,为整个宗族(宋末元初时,叶氏人口已逾50人)村落定下了基本的位置和朝向,还在村外西山冈修建了玉华叶氏的祖庙———西山祠堂,并修建了总祠———“有序堂”。并从玉华山上引来了溪水,解决了灌溉与日常用水的需求。之后,叶氏族人便以“有序堂”为中心,逐步建起了房宅院落,成为了今天新叶村的雏形。他的一生非常勤奋,博学多才,毕生奋斗,为社会和家族办了一件件大事,因为出谷赈济而获得“婺州路判官”,被推为“乡贤”,成为玉华叶氏家族历史上最声名显赫的人物。

img87

有序堂中叶克诚夫妇像

“婺州路判官”中“判官”的是一种中国古代的文职官名。隋代使府开始设置判官官职。唐朝时期开始正式开设,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可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睿宗以后,节度、观察、防御、团练等使皆有判官辅助处理事务,亦由本使选充,非正官而为僚佐,没有什么实权。五代州府也置判官,权力逐渐加大。宋代于各州府沿置,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省称“签判”;各路经略、宣抚、转运和中央的三央、群牧等使府及州,各路也可以设置判官,没有什么实权,通常授予德才兼备的村贤等。元各路总管府、散府及州皆有判官。明府州有通州,清代改为州判。

宋代的职官制度很是复杂。它虽然在形式上承袭了唐代后期和五代后周的旧制,实际上陆续作了一些重要的改革。从宋太祖开始,用设官分职、分割各级长官事权的办法,削弱了各级长官的权力。这样做的目的,固然是接受了唐、五代时期大权过于集中于权臣以至造成割据叛乱甚至武装夺取皇位的教训,但却又造成了官僚队伍的膨胀和行政效率低下以及地方权力的减弱,造成两宋以来在外敌入侵下,国防军事软弱无力的状态。叶克诚虽然没有什么实权,但是,这是官方对其坚实工作的最高肯定。在南宋末年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年轻的叶克诚(当时才20来岁),就能有如此成就,其能力可见。

元朝的官制虽基本采用唐、宋以来的汉民族官制,但也有一些变化,同时也保留了蒙古民族的一些职官设置。其中,在地方机构中,行省的设置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元朝地方政区下分府、州等,按政治或军事地位的轻重、辖境范围的大小、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分为都督府、辅、雄、望、紧,体制皆埒上州,及有上、中、中下、下之别。军有直属于路,与府州同级者,其地位与下州相埒。又有隶于府州,与县同级者,即县治置军,由知县兼军使,史称“即县置军使”和“降军为军使”,并指此。如《宋史·地理志》载:开德府(今河南濮阳)辖德清军,即清丰县置军使;沧州(今河北沧州东南)辖保顺军,即无棣县(今山东无棣西北)置军使;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辖庆成军,即荣河县(今山西荣河镇)置军使。

不过叶克诚先生被委任婺州路判官的时间有两种说法,因为宋代和元代行政区都下设“路”。所以一说是在南宋末年,一说是在元初。很多人倾向于前者。因为宋代毕竟是汉人的政权,在自己民族政权下作官(无论这个政权多么昏庸黑暗)和民族气节相关(这里不是狭隘的汉民族主义)。我们可以从元代农民起义非常多就可以理解上面的这句话了;同样我们也可以从清军入关以后,汉族的优秀文人拒绝作满人的官吏这一现象也可得知。毕竟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元代的蒙古族人和清代的满族人是作为侵略者的角色进入中原的。

《玉华叶氏宗谱》有对联多次提到他:

南阳拱道麓端庄毓秀钟灵系出湖岑古族

东谷绍仁山统绪居敬持志时称柳许通家

东谷绍洙泗之传理学相承一脉心传绳祖武

南阳钟华峰之秀诗书继美千秋统绪翼孙谋

东谷流传想当年左昭右穆万福攸同高祖发祥欣济美

南阳泽远喜今日春露秋霜百礼既洽曾孙奏格慕相辉

———公元1938年叶瑞荣修谱圆工祠堂祭谱联,收集于前人手抄本

当朝皇帝曾经下诏嘉奖叶克诚,说:“赠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叶震之父克诚敕,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旌奖贤能乃朝廷之合,典表章恩德亦人子之至情,顾惟郎署之英,久著勤劳之绩,肆推洪锡,用简厥由,先任婺州路判官,叶克诚乃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叶需之役,行修而端贤,清以粹学,衡本于考,亭问辩精于吉甫,矧义方之素切,致合子之登庸考,最绩于三年已沾恤命,陟崇階于五品,载示褒恩,用新启佑之休。兼勋扬之志,兹特封尔奉政大夫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光宠无涯钦承有永。制诰,泰定三年二月初六日(公元1326年),之宝。”颁布诏书的这一年,东谷公已经去世三年矣。

在古代中国这样的男权社会里,针对女性的文史记载较少,当男性被政权下诏嘉奖,其配偶也同时会被嘉奖。在《玉华叶氏宗谱》中,我们找到当朝皇帝下诏嘉奖叶克诚的妻子的诏书,也一并记录如下:“赠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叶震之母唐氏敕,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母氏劬劳义贯兼乎教育,朝廷宠锡礼,特重于褒,崇肆缘报,本之情诞,示追崇之命,亦惟有德,姑称厥名,尔先任婺州路判官,叶克诚妻唐氏乃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叶震之母,简朴不华,端严有则,出自名族,嫔于儒门,孝克相夫,久著仪型,于宗党义,能教子竟达,孝养于郎曹,顾桮棬之泽尤存,而风木之恨弥切,载申锡典以示宠荣,兹特赠为宜人匪,徒贲幽陇之光,亦以慰终身之慕。制诰,泰定三年二月初六日(公元1326年),之宝。”唐氏的贤能贤德从一个侧面也表述出叶克诚的贤能贤德,现在不是有句俗话说,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站着个了不起的女人么。

叶震 新叶村叶姓四世,叶克诚之子,字雷甫,生于宋景炎丁丑(公元1277年),终于元至正庚子(公元1360年),他也是外宅派发展的重要人物,据《玉华叶氏宗谱》记载:“他治《春秋》,登皇(元代)壬子乡荐,授江西安福县县尹,课最,擢刑部郎中,升河南廉访副使。”他也在玉华新叶兴建了一些土木工程,不过,主要的建设者是他的父亲东谷公。

img88

叶震在天历元年正月十一日(公元1329年)受到当朝皇帝的诰封

乡荐在中国官制中并非官名,在元代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村落的联名推荐,即可得名“乡荐”。中国元代从建国开始就取消了科举考试,直到元末才又恢复,其间共80余年,到了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逐渐鼎盛,同时桎梏也到达顶峰。但是玉华叶氏显然因为在初期没有很好的读书环境(学而优则仕一类的选拔环境)所以导致玉华叶姓没有在科举上收获多少果实。

叶震作过江西安福县县尹,县尹是一县的行政长官。秦、汉以后,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唐代的县分上、中、下三级,故不再分称令、长。宋代的县令之名虽存,事实上都派京朝官执行其职务,称为“知某县事”。元代称作县尹,明清称知县。安福县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吉安市的西北部。东面和南面与吉安县接壤,西和永新县及萍乡市的莲花县、芦溪县交界,北与宜春市、分宜县接壤。安福县经济和手工业很发达,人口丰沛。同时安福县历史悠久,为江西18个文明古县之一。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改名安福县,安福之名自此始。叶震这个昔日的江西安福县小小县尹,在《江西安福县文史资料》中却有几句记载,说他“雷甫亲民躬问,习螾良地,瘠成槁壤”。“螾”就是现在称呼的“蚯蚓”。《荀子》中有:“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槁壤”的意思是细软肥沃的土壤,叶震在江西安福县当县尹的时候,常常深入百姓中间,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虚心好学,他在当地研究蚯蚓能够改良土壤,帮助老百姓把贫瘠的田地变成细软肥沃的土壤。

叶震这个江西安福县县尹当然不是因为蚯蚓这件事获得“课最”(古时朝廷对官吏定期考核,检查政绩,政绩最好的称“课最”),其其他政绩现在已经不得而知。随后他被任命为“刑部郎中”,郎中这个官职开始于战国时代。汉代沿置,管理车、骑、门户,并且内充侍卫,外从作战。初分为户郎、车郎、骑郎三类,长官有户车骑三将,其后类别逐渐废止。自隋唐至清,各部皆沿置郎中,分掌各司事务,为尚书、侍郎、丞以下的高级部员。廉访副使在元代的权力较大,官职名称原为肃政廉访使,叶震担任的是副职。从二品,这个官职当时属于政要大官,而且只有蒙古人才可以任职。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集公、检、法和纪检部门为一体的副厅长。叶震在天历元年正月十一日(公元1329年)受到当朝皇帝的诰封。宗谱中也有记载:“赠河南肃政廉访司副使叶震敕,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家慎简贤才,真之意职。欲其振纪,纲而励风,俗以弼成。国家之治,非得刚方清直之士,曷克称兹,尔河南肃政廉访司副使叶震发身贤科,擢任风纪详慎,勤敏克举,厥官宜锡宠恩以旌劳绩,用进尔阶中意大夫,锡之诂命以为尔荣,夫任刑名者,贵荣钦恤,而戒苛刻,扶善良而惩奸暴。尔尚益端乃心勤,乃行忠,盖不渝官箴无玷,尚有繁序需尔后效,钦哉。敕命,天历元年正月十一日(公元1329年),之宝。”可见其功。

叶震在家乡随其父也兴建了部分土木工程,但是恐怕他给白下里叶做的最大贡献却是改良土壤。当年夏家出走是因为当时的白下里叶农作田地的土壤为紫砂泥质壤,土质瘠薄,耕作层薄而且渗水性强,土壤保存水分能力弱,几乎几天不下雨秧苗就会枯萎。四周山上又多石,石为砂岩,易被风化,植被稀少,于是常常因为暴雨产生山洪的气象灾害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叶氏初到白下里叶,叶坤也不愿追随夏家一并出走,其原因我已经在前面已经长篇累牍。虽然别书说是因为叶氏贫穷,无力再迁,我想也只不过是叶氏碍于情面不便细述而已,古有常言道:“在人房檐下,不得不低头”就是这个道理,身累较心累喜,意思是外在的穷困不成问题,但是内心的焦虑才是真正的痛苦。于是玉华叶氏的形成期四代只有力耕(《玉华叶氏宗谱》),改土筑渠。从始祖叶坤到四世祖叶震,都辛苦劳作,其结果是齐心协力共同改良了土壤,尽管他们可能不知道这里面的科学理论,但是因此叶氏在此基础上得以繁衍,功不可没。

人们在土地上耕锄,可以改良土壤的物理性能,加速土壤熟化。新叶村村民也已认识到这点,知道耕锄的好坏,关系到栽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收成。《庄子·则阳》中说:“昔予为禾,耕而卤莽之,则其实亦鲁莽而报予;芸而灭裂之,则其实亦灭裂而报予。予来年变齐,深其耕而熟援之,其禾繁以滋,予终年厥殖。”庄子生动具体地说明了对土地耕锄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庄稼收成的丰歉。《国语·齐语》也提到:“深耕而疾履之”(搔,摩平也)。讲耕锄方法最详细的是《吕氏春秋》的“任地气”、“辨土”两篇,它对不同土壤有不同的耕作措施,他还提出“五耕五褥,必审以尽”的要求。这就奠定了我国古代以“精耕细作”来改良土壤的农业土壤学基础。东汉王充在《论衡·率性》中对“深耕细作”的作用作了进一步的阐述,说:“夫肥沃烧确,土地之本性也。肥而沃者性美,树稼丰茂;烧而确者性恶,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功,以助地力,其树稼与彼肥沃者相似类也”。明确指出了深耕细锄可以助地力,可以使烧境之地一变成肥沃的土壤,充分肯定了深耕细锄在改土中的巨大作用。贾思勰在他的著作《齐民要术·种谷》中进一步指出多锄可以加速土壤熟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新的见解,他说:“锄者,非止锄草,乃地熟而实多,糠薄。锄及十遍,便得八米”。这就从理论上正确地阐明了“精耕细作”的科学原理,值得称赞。叶坤力耕,叶震用虫,我们不论叶坤和其子孙是不是知道这些事物后面隐含的科学原理,但是他们勤奋肯干,愚公移山的精神都是很有实用价值的经验,至今仍有它的现实意义。

叶震的妻子在天历元年正月十一日(公元1329年)同时受到当朝皇帝的诰封,记录如下:“赠河南肃政廉访司副使叶震妻金氏敕,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家锡命群臣而必及其室家者,所以嘉内助之贤,示恩义之广,尔河南肃政廉访司副使叶震妻金氏格修妇道,善相其夫,夫既繁荣,尔宜偕贵。兹特封为安人服此恩光,永褒闺阃。敕命,天历元年正月十一日(公元1329年),之宝。”

叶天祥 崇智派后人,号有松翁,生于公元1486年,卒于1561年。明代成化年间,由于族人和宗族领袖叶天祥的努力,玉华叶氏村落发展达到鼎盛,叶天祥执掌九思公之职达12年,他是叶氏宗族中又一个重要人物。

友松翁 豪士,身量高大,使人望而却步,但是面色和蔼可亲,语言亲善。办事尽心尽力。豪气体现在生活小事上,比如与人饮酒,虽然已经不胜杯勺,但仍然竭力相陪。凡宗族中有公举,他便承当。祠堂的费用不足的时候他便暗中接济,这样足足40余年。有族人因为坟茔侵界的事情起了争端,诉至他处,他能够细心的排解,本着公正的原则,如果不免有吃亏的一方,他用自己的钱给与补贴。他一生子孙不振,族人多次要他纳妾,他每次都拒绝。忠于自己的原配。友松翁家境渐落以后,仍然接济乡亲,乡亲来他家做客,他必热情招待。乡人评价他“义也”。村人推友松翁为长,他在位期间很能胜任。

友松翁和叶伯章的豪气并不相同。但是,友松翁的豪情更加可爱和能为人亲近一些。

有松翁是古村落领导型精英的一个杰出代表,性子急,办事情雷厉风行,但是总有克制之力。并且办事巧妙有序,行之有效。说话实在,有根有据,并且十分公正,不偏不倚。为人诚信,言之必果。这样公正的人,宗谱说:“呜呼,吾父其太古之民,乌纱白发照耀晚春,居今之世,孰与比伦!”白下里叶如果没有叶天祥,可能又是另外一番样子。在叶克诚之后的白下里叶,又在白下里叶中期最容易发生变化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此人,好似汪洋上的小舟,掌舵之人的关键程度自不用多说了。

叶仙璥 字子致,外宅派第六世,行熙十五,元至正癸巳二月十五日(公元1353年)生人,卒于永乐丙戌八月十五日(公元1406年),元末明初人,好佛,心地善良,他认为佛教让人“乐山水而嗜闲安”。他喜读佛典,诵念佛经,村人评价他有一颗利人利他的慈悲之心,并且他有一些好佛乐施的实际行动,宗谱记载说他,每年正月不喝酒,不吃肉,焚香诵经。通常有品位,有思想,不世俗,有禅心的人淡薄名利,他家境富裕的时候,用两种斗进出,从别人那里量米进家的时候用小斗,所以正常的一百斗粮食,他收进来总是九十八斗,而给别人粮食的时候,用大斗(足石)。邻里都说他仁慈,“手泽也”。他平生以内敛为人,有忍耐的肚量,受到村民的尊重。对人的生命的态度如此,对其他生命也是这样,夏天和秋季见到池水干涸,虾和鱼搁浅在泥里面挣扎,他见到的话,必定过去施以援手,拾起它们放归水深的地方。

有一次邻家失火,火焰马上要殃及到叶仙璥的房子,乡亲不忍心这样的好人被无情大火牵连,于是要帮助府君(叶仙璥)快速抢救和转移家当,他马上制止说,这是天意,宝贵的时间还是保护人要紧,东西并不重要。话还没说完,风向发生了改变,火也渐渐小去自行熄灭了,乡亲认为是他积善行德的结果。叶仙璥后来离开家乡,拜访世外高人。在金陵(南京)雨花台一带坐化,那个时候其儿子只有16岁。宗谱说他:“鸟雀之投其园林者,不许妄弋。”可能是最普通也是最能概括他的语录吧。

宗谱中记载叶仙璥俗称九思公,这样就有两种可能:一是他曾经担任过这个职位,因为他曾经处理粮食进出的事务,在农业社会里,粮食官可是非同一般的。二是可能“九思公”这个称号是从他开始的,即他的名号变成了一种为族人办事,成为族人“主心骨”和最高领袖的称号。

叶良觐 字时异,号文山,行暹六二。生于公元1471年卒于公元1550年。是叶一清的父亲,崇德派后人,他尊师重教,很喜好读书,并且多才多艺。他家的花园,为明代成化年间修建,称东园。是现在尚存的明代花园痕迹,也就是现在的有序堂客厅及小院。

叶文山的座右铭为,“事非理,不行;物非义,不受;酒非义,不饮;人非义,不交”。又一次他掌管村中的财务,流水钱财不可谓不多,有人探试他谋取一些收为己用,他严正拒绝,并且从此以后更加注意自己家人的衣着,必须朴素到不能再差了。天长日久,人心明现。无人不赞誉叶文山的清廉。他平生知识分子朋友很多,远交至王阳明先生。他六十大寿的时候,很多文人雅客和诗祝贺。

叶文山心态平和,为人正气和正派,做事认真谨慎,好助人为乐,宗谱云:“乐易坦夷,端方正真,懿德纯行,超览识贤,不先入,恩能及物。先哲遗民,一方表率。”叶文山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

叶一清 号白崖山人,生于公元1517年,卒于公元1583年。嘉靖丙午(公元1546年),他曾在京师生病,世宗毅皇帝派遣锦衣卫堂官陆炳赏丸药赐给他。号白崖山人,他淡泊名利,视钱财为身外之物,仁爱,喜读书,德才兼备,所以能够成为玉华叶氏宗族的领袖。到他执掌叶氏宗族大权后曾把自家“东园”献给宗祠。此祠即有序堂。其北部后来被其他住宅侵占,今尚余176平方米。

他出自较小的崇德堂(当时)但由于外出求学并曾就读于王阳明门下,回家后协助叶天祥,参与修建抟云塔,所以被村人推上“九思公”的位置,宗谱谈他学问好、品格高、乐于隐逸,无意仕途“白崖公踵修之谱始灿然大备”

叶一清有一种先天性的文人性格,这实际上是他接受古代优秀的文化思想、特别是在当时新叶历史条件下接受了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结果。叶一清文笔不错,爱作诗歌,有《玉华十咏》传世:

仁山道脉

越角古称邹鲁小,仁山遥舆紫阳联。

月临绝顶秋千壑,风转平阿春一天。

呼吸定时昭宝按,切磨明处见真传。

白云冉冉延东谷,一脉相承雅更绵。

儒谷书声

足音蛩处启缁帷,夜读潜厅枕数欹。

拟向根源求肯綮,岂从章句说支离。

高吟只许松涛和,绝声那容野潦追。

手捧遗编心耿耿,耳边犹觉有唔咿。

歌阜横琴

有阜横张儼若琴,乾坤遗我指余琛。

日当空处金嶶见,露浥林时玉轸森。

过鹤不翔因音调,潜蛟起舞为闻音。

何时民物当殷阜,移入虞庭杂珮珩。

雉冈张弧

会猎文明向雉冈,桑弧满引矢飞霜。

发同疾雨机锋捷,破取连云羽翎香。

拟为九重充鼎宝,喜逢三嗅起山梁。

还期弋彼真麟凤,始信王良毂率臧。

赤孤炫锦

玉华转脚有奇峰,蜀锦天裁为壮容。雨涤夙埃昭凤彩,日烘新艳起猩茸。半空特献天孙巧,绝壁遥呈海蜃踪。几度举头看恍惚,衮裘初出上衣封。

三峰联镳

三峰雄恃势翩翩,似若天闲踪骥然。

霞作繁缨资日烜,虹垂缰绋仗风骞。

依稀载捷帝阍献,仿佛将威帅阃宣,

不是河清常彻底,胡为永驻华山前。

鼓楼倡义

危楼杰阁片时间,伐鼓扬旗力拔山。

为诩真龙归大海,因全涸鲍闭重关。

檐楹煨烬英声烈,莽荻蓁芜石褐斑。

莫讶乡民忘功德,先生已领大夫还。

道峰卓笔

一峰高卓与天联,毛颖从空出自然;

星斗夜横凭指点,风云时变任题甄。

花生绝顶千年梦,兔走悬虚万丈笺;

安得巨灵为一秉,从头细把道真研。

龙池浴砚

一泓清澈有龙潜,时出端材手自渐;

旧墨随流云黯黯,新波入掬雨瀸瀸。

涤明鹍鹄穿霄眼,濯净骅骝碟雪磏;[1]

伫看移归青玉案,凭虚浮动紫虺髯。

云塔标英

一柱平蹲玉嶂东,停停直上插苍穹。

名题不羡当时雁,迹奋还期此日龙。

欲并鼎钟垂盛美,岂同竹帛纪遭逢。

胜形未必皆天设,人力从来赞化功。

他自己给自己写的赞词说,自己智力平庸,好读圣贤书,超凡脱俗,爱好广泛,不好权贵,是玉华叶氏的好后生。只能时时刻刻警醒鞭策自己,不能丢家乡父老的颜面。

叶良鲸 明寿官梅月斋翁,友竹派后人,叶良鲸家的花园,称梅园。传说这里环境幽雅、空气清新,夏季情荫匝地,冬末暗香浮动。为督促晚辈们读书进仕,叶良鲸特地在这优美的环境中建了一幢坐西面东的书斋,取名梅月斋,自号梅月翁。他为自己的书斋作有《梅月斋》诗:

筑傍幽林爱养真,种梅留月助诗神。

清辉溢处琴由润,疏影横时句得新。

太液池边光彻夜,罗浮梦里暖回春。

调羹无上休相问,留待黄昏伴隐身。

被村人称赞为,有梅花的馨香,有明月的德行,有梅和月的精髓底蕴。特达而聪明,能歌善赋,字字珠玑。言语幽默,笑口常开,虽然一生布衣,但也知足而乐,岁月对他的优裕使他能够快乐的活到80岁高龄,幸甚至哉。叶良鲸是白下里叶未入仕知识分子的缩影,是耕读传家的精华人物,选取他做重点介绍的目的就在于此。

img89

叶伯章像

叶伯章 明初被朱元璋授婺睦要卫总管。宗谱上对他的介绍已经被陈志华先生写过了,这里就不再展开。叶氏宗谱《伯章翁传》载:“叶祯,字伯章。伟貌长身,胆气过人,常忿元季民不堪命,欲自奋以靖时艰而厄寒于势,及闻太祖(朱元璋)起兵淮甸,亟欲奋勇从之,绊于亲老。及亲终,太祖已驻跸徽州,因孙炎———知刘伯温先生名,乃山徽入金华迎之,立营西山之下,“伯章翁”先期纠集乡众据险架楼,竖旗为号,大书“守卫乡里”四字。擂鼓整旅,欲相向者。太祖遥见而壮之,招以手札曰:“汝来当与共成大事,若负,固必招后悔。”翁得札喜曰:“云龙凤虎,此其时矣。”即执所竖旗归之。太祖一见,与之语,欢如平生,以翁所居之地实徽、歙、淳、遂之冲,即授翁总管之职,俾镇摄之。一乡赖不血刃,乡人感激而视之,故名其竖旗之地曰鼓楼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为表彰伯章翁功绩,封为婺睦要卫总管。乡人将伯章翁从祀五圣庙(关公堂是五圣庙,其他是玉泉寺)。

宗谱评价叶伯章说,叶伯章若龙似蛟,虽然没有在元代奋发,必定在明代崭露头角。胆气超出常人,是振臂高呼之人。这种人能够在黑暗之中带领大家找到黎明,能够为保家而舍身,虽然意气,但不失细密。叶伯章如果生在其他地区,以他的性格,再碰到情投意和的朋友与之同往,生死与共,很可能干出惊叹天地的大事情。此人着重介绍,是因为他是中国农民起义、流变和起事的标本,反映了古代中国农民的一类不容忽视的抵抗精神。

叔鼎公 《玉华叶氏宗谱》中有一篇《二十一府君传》,叶一清先生写的,描述的是崇德派叔鼎公的事迹。讳宗佲,字叔鼎,小的时候就显露出少有的才干,所说的话不超越孝悌。时刻严格要求自己艰苦朴素,几乎一生不穿艳丽的衣服。凡遇到寿辰等典礼,不论认识与否,必然哭得气衰,这表现出与的其他同龄人截然不同的气质。他的母亲曾有二十五亩肥田折合三百金,因为孩子多,其他兄弟总担心分配不均,选其他人做为中人,亦担心会分配不均衡,于是大家推举让他来分配。虽然是家族内部的人,但是内举不避亲,于是分配得人人欢喜没有怨言。于是得到村人相邻的尊重,被推举为万石长。因为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出色而由皇帝请进京师面君。可惜他38岁便在家中去世。他在世的时候希望修缮和重新振兴重乐书院,虽有远大的志向,可惜不能实现了。

叶希龙 生于公元1563年,卒于1605年。字思化,号小峰,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应召为河南竹岗郡郡马,[2]诰封朝列大夫,为宗人府宜兵。族人后建“国戚等”纪念之。

叶元锡 字子祚,号玉峰,行衍二二九,生于公元1647年,卒于公元1707年,于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中进士,叶元锡为人善良,嫉恶如仇。在新叶村历史中,叶元锡、叶士策、叶维泰三人为文学、仕途上较为成功者。叶士策(公元1672~1745年)是叶元锡之长子,叶维泰(公元1721~1784年)是叶元锡之孙。

img90

捷报:贵宅附学生员叶元锡以易经壬子科浙江乡试中式举人第37名

img91

据说是叶元锡的一方印章,此印两头使用,刀工工整,字体浑厚有力,其余四面没有雕刻,可是印石质量粗劣,重量可达550克,较之一般者大,不符合当时文人用印习惯,并且纪年印在文人中十分普遍,笔者怀疑此印并非叶元锡所有,也可能系伪作,需要进一步考证。

围绕元锡公还有佳话一则———“礼塘”。礼塘在石塘的内侧,在新叶的西面。约一亩水面,四边用大石围成。业主旋庆堂。叶元锡中进士,旋庆士敏父亲感到“中三石”田在元锡公家门前,经常有鸡进田吃粮,为减少两家矛盾,把这一田作贺礼送给中了进士的叶元锡。后来旋庆的隆十四士敏公考中州司马,元锡父亲也感到石塘内侧的一口塘经常有水鸭进塘吃鱼口角不断,以一口塘为贺礼送给旋庆士敏,以示和好。这口塘就称为“礼塘”。

img92

四个角磨损得十分厉害,周围八字均为阴刻,而中间篆字为阳刻。文字为“叶元锡字胤祚号玉章”(胤祚,意思是“福运及于后代子孙”)。此印文是被人判定为叶元锡所有的有力证据。

img93

阳刻四字为“壬子进士”,可以认作为“纪年印”,主要用在书画边款,但是我国文人通常不会把表示纪年的印章制作得过大,如果标榜自己其时中进士,也没有必要制作得过大。

关于叶元锡的纪录很少,翻阅宗谱可以看到他写的《唐先生传》一篇,强调其老师道德高尚、学问深远、教导有方,而自己考试得中实属“水到渠成”。文中他还谈到他要做什么样的官———做有用之官还是不朽之官,叶元锡当然选择后者,所以他写道必须:“惕然思猛”。这篇文章是叶元锡在外面做官时候写成并寄往家中的。

叶可让 公卒年不详,清代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任把总时,因征海有功,升磐石卫都司,后来任金华镇兵卫都督府。

叶荣春 字浩文,号尊望行毅二五八,生于同治丙寅,卒于民国丙寅(公元1866年~公元1926年)他事实上是白下里叶最后一位任职期满的“九思公”。他重建了被太平军焚毁的有序堂和文昌阁,修玉泉寺,建白云庵。

另外,还有一位“九思公”叶佩蓁,于公于1949年自动解职,他在公元1946年重修崇仁堂和文昌阁,并和叶肃芹一起重修玉泉寺。这位“半个”任期的九思公,作为旧中国村落精英(士绅)的代表,其在新中国时期的个人命运已无需赘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