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得较早,已经步入专业高效的运行轨道,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行动。这些成果得益于组织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机制保障。相较而言,我国的志愿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志愿者队伍充满朝气和热情,但在组织和行动方面仍显得不够稳定、成熟。
有观点认为,中国式志愿服务之路应以“十化”为目标,即:社会化、独立化、效益化、多元化、创新化、长期化、层次化、多样化、普遍化和法制化。当中涉及志愿服务的模式、资金、项目、渠道、人员、管理、保障等多个方面。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支撑,如何使其走上一条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当下亟待认真思考的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邓国胜在公益事业研究领域非常活跃,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呼吁并推动相关制度与政策的完善。对于中国志愿服务及志愿者的前路,他有许多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建议。接受笔者专访时,邓国胜正忙于繁多的项目工作,回答问题非常简练,但却很有建设性。在他看来,志愿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价值便越大,只有拥有大量自发的、有活力的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才可能常态化。
笔者:我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现在,提到志愿者或者志愿性的工作,一般人都能说出一二来。不过,仍有不少人还是泛泛地把志愿服务看作是“帮助人”、 “做好事”,并不重视从专业性的角度来细致区分。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邓国胜:我认为,志愿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结构与能力,选择到不同的志愿者组织担任不同的志愿者岗位。显然,志愿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所能够发挥出的价值就越大。
志愿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知识结构与能力,选择到不同的志愿者组织担任不同的志愿者岗位。显然,志愿者的专业化程度越高,其所能够发挥出的价值就越大。
笔者: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在一些突发的重大事件中,专业性的志愿服务显得尤为必要。
邓国胜:是的。比如在汶川地震的紧急救灾阶段,灾区最需要的是医疗卫生、心理辅导、登山搜救等领域的专业志愿者,有这些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在灾区最受欢迎。相反,一些没有这类专业知识的志愿者,有的不仅帮不上忙,反而成为次生灾民,需要灾区帮助他们解决吃、住等问题。
笔者:我国的志愿者队伍正处于不断壮大的过程中,根据您的观察,目前最需要的是具有哪些专业背景的志愿者?
邓国胜:就当下中国而言,比较迫切需要的有社区志愿者、环保志愿者、救灾志愿者、扶贫志愿者以及教育与卫生等领域的志愿者。
笔者:那么,应当运用哪些方法来强化志愿者队伍的专业性?
邓国胜:首先,志愿者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需要明确组织的志愿者规划、志愿者需求,并且要对志愿者岗位有详细的描述。同时,还要重视培训,应当根据具体的活动和志愿者的知识储备,来进行不同内容的培训。
笔者:现在,新媒体是一个很好的信息交流平台,相较于传统的招募、组织方式,新媒体应该能够帮助志愿者组织更好地提升专业性。
邓国胜:的确。不只是志愿者组织,志愿者本人也应该充分利用新媒体,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志愿者组织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需求信息,志愿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了解需求,展示自己的才能。
笔者:请您具体谈一谈,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要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
邓国胜:以网站为例,一方面,志愿者组织本身要做好网站的建设工作,将线上与线下更好地结合起来;另一方面,也特别需要一些能够起到中介作用的志愿者支持性组织来发布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两方面的供需信息,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而不需要志愿者一个一个去寻找。并且,志愿者支持性组织还可以对供需双方建立评价反馈机制。
笔者:社会对志愿者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那是不是意味着只有特定的人群才适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呢?
邓国胜:志愿服务是需要全民参与的,是人人都可以参与的。
笔者:目前来看,我国的志愿服务还需要努力实现生活化、常态化,为此做更多的尝试和努力。
邓国胜:中国的志愿服务之所以不够常态化,原因很复杂。
笔者:您认为原因是什么?
邓国胜:我觉得,一方面是老百姓习惯了生老病死都依赖政府,主动参与社会自治、社会管理与服务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则是志愿者组织本身不够发达,有时候老百姓即使想参与,也缺乏参与的渠道。
笔者:中国的志愿服务应当做出哪些转变,来实现志愿服务的生活化、全民性,推动更多的普通人成为志愿者?
邓国胜:未来,一方面需要提升人们的志愿精神,另一方面也需要大力发展志愿者组织,只有拥有大量自发的、有活力的志愿者组织,志愿服务才可能常态化。
邓国胜: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全国政府绩效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公益学会副理事长。致力于非政府组织、社会管理与社会创新等领域的研究。多年来,对公益事业发展、志愿者组织的管理与评估有深入观察,是推动中国公益事业透明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