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达21米的陵台基本可以确定为八角、七层塔式建筑,陵主很可能是西夏崇宗乾顺
西夏陵六号陵的陵台是什么建筑?在六号陵长眠的是西夏哪位皇帝?2007至2008年,宁夏考古研究所在对地面遗迹的全面清理发掘中找到了新的证据:陵台的八边形基座和层次分明的板瓦、筒瓦、瓦当分布,足以说明现已只剩下窝头状的黄土墩台原来应该是八角、七层砖塔;而“在位三十年”的汉文碑刻残片,则说明此陵与在位超过30年的西夏崇宗乾顺有密切关系,六号陵很可能就是乾顺的显陵。
西夏陵位于银川西郊、贺兰山东麓,现有9座帝陵、250多座陪葬墓,总面积达50平方公里。在经过近千年的风雨洗礼和朝代更替之后,这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宏大建筑现在都已变成断垣残壁、土冢荒丘。由于年代久远、史料缺载,人们至今尚未找到确定每座帝陵身份的直接证据,只能根据现存资料和帝陵排列规律做出大致推论。1972年至1975年,考古人员对六号陵进行较长时间对发掘。六号陵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经过正式发掘的西夏帝陵。那次发掘,有许多重要发现,出土了石马等一批重要文物。2007年至2008年,为配合六号陵的加固保护,宁夏考古人员对六号陵地面遗迹的进行了全面清理发掘,又有许多重要的发现。
台基,土墙,墁道,土坯台,夯土墩台,础石,栣木,方砖,板瓦,筒瓦,瓦当,滴水,脊兽,套兽,鸱吻,螭首,朽木,碎石,柱洞,柱坑,柱槽,砖痕,滴水坑,散水线……经过清理发掘,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些残存的建筑遗迹和建筑材料、构件,就是六号陵陵台、角台、角阙、阙台、碑亭、门厅、献殿、月城、陵城在今天所能看到的一切。尽管自然破坏、人为破坏已将这片淹没在历史中的皇家陵园摧毁得面目全非了,就连有些铺地的方砖都被人揭走了,但是人们透过这些建筑遗迹,还是看到了它们的部分历史原貌和曾经有过的辉煌。尽管六号陵损毁相当严重,但在西夏陵9座帝陵中,还是除规模宏大的三号陵之外保存状况最好的帝陵。三号陵,是目前唯一对游客开放的帝陵,一向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的泰陵。而六号陵的陵台残高至今尚有21米,只比三号陵陵台低了不到1米。足见其具有不同寻常的地位。清理发现,六号陵陵台的基座平面为八边形,每边长在13~14米之间,陵台共有七层,层次分明,每层台面上都散落着板瓦、筒瓦、瓦当、滴水等建筑材料,每层都有足以塞进粗木的空洞。塔基外面有包砖,至今尚有三四层,陵台表面抹有红色墙皮。在距塔基外30厘米的地面上,则有可以连接成线的滴水坑。主持此项清理发掘工作的宁夏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孙昌盛研究员认为,六号陵陵台应该是八角、七层的塔式建筑,每层都有外伸的塔檐。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清理地面堆积层时于堆积的红色墙皮上竟然发现了散水线,这说明在陵台表面的墙皮剥落后,上面的塔檐仍然是完好的。
孙昌盛认为,六号陵的石碑原来至少应有两通:既有汉文,又有西夏文。可惜都已被砸毁成碎块。但是汉文残碑上“在位三十年”几个字,却可以为确定六号陵陵主提供证据。历史上,在位超过三十年的西夏皇帝共有两位,一位是乾顺,一位是仁孝。虽然不能断定“在位三十年”的就是指六号陵陵主,但综合各种因素分析,乾顺为六号陵陵主的可能性较大。考古人员在清理发掘中发现,角台的夯土墩台,在草拌泥之外涂抹的是白泥墙皮。而墙体表面均抹有草秸泥,草秸泥的外面再抹一层赭红色墙皮。其墙体上的红色墙皮竟有两层,两层在地面都有堆积,这种状况说明,六号陵曾经进行过二次维修,维修时间最晚应在西夏灭亡之前。
考古发现,六号陵内城虽然在东西南北各开了一个门,但只有南门是真正可以通行的门,其他三个门是只具有象征意义的假门。六号陵神墙的四角虽然像三号陵一样有包砖,但却是直边,不像三号陵那样为弧形。六号陵出土有1米多高的灰陶鸱吻,竟有十几个之多,比三号陵多得多,但建筑饰件却比较单一,不如三号陵丰富多彩,也没有发现三号陵大量出土的上半身为人形、下半身为鸟形的迦陵频伽(又称“妙音鸟”)。
(原载2009年2月20日《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