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绝学”,已变成了今日的“热学”。近日结业的西夏文研修班,为此提供了新的证据:70余位有志于研究西夏学的学者从全国各地云集西夏故地银川,专门学习这种一度只剩下三四个人认知的文字,并且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西夏学曾一度濒临绝境。1972年,周恩来总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见到西夏文资料时,听说认识西夏文的仅剩下几位老人,当即做出指示:“一定要有人学习研究这种文字,绝不能让它失传。”国家的重视为西夏学研究带来了春天,有志于西夏学研究的学者在近年来也越来越多,一批又一批有志人士成为西夏学的硕士、博士。而横在西夏学学者前面的“拦路虎”,仍是难认、难写、难懂的西夏文。在这种背景下,有关部门决定借助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在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西夏文研修班。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西夏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史金波教授亲自担任西夏文研修班的主讲教师。在一个月的教学中,他对西夏文的语言、词汇、语法进行了系统的讲授。
史金波对本报记者说,我原来预计,这个研修班能来20人就不错了,结果一下子来了70多人。既有来自宁夏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宁夏社科院、宁夏考古研究所、西夏陵管理处、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当地学者,也有来自北京、甘肃、河北、内蒙古的外地学者,还有来自更远的台湾学者,其中来自西夏黑水城故地额济纳旗的学者就有四五人。
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教授杨满忠就参加了这个研修班。他告诉记者一个有趣的现象:参加学习的人,学历齐全,有专科、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职称也涵盖了各个层次:有初级、有中级、有副高、有正高,年龄更是参差不齐,最小的二十刚出头,最大的已经58岁了。这充分显示了西夏学的魅力和感召力。在西夏学的大旗之下,聚集了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学者,有人戏称他们是西夏学的“黄埔一期”。
据称,这是国内规模最大、参加单位人员最多、培训效果也最好的西夏文研修班。经过这个培训,多数学员可以借助工具书阅读西夏文文献了。
史金波向记者透露:明年还要办一个提高班:西夏文读书班。只有达到一定基础、取得初步成果的,才能成为读书班的学员。
(原载2012年7月31日《光明日报》,与杨满忠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