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已日臻重视,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作用,乃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关键。
以东阳市横店镇为例:该镇2008年共整理上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大项、17个小项,共计条目165项,其中金华市级1项,东阳市级2项,文化特色村2个。2009年3月被评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先进集体的横店镇文化站,为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东阳市横店镇文化站的基本经验是:
一、抓住源头,坚持以村为主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部分散落在村乡之中,其工作重点在乡村。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东阳市横店镇文化站坚持以村为主体,每个村都有专人负责。两年来,镇文化站组织培训、辅导,共计辅导培训3期,118名村级骨干,开座谈会7次,参加人员74人,发放资料246份。同时,根据村里的经济条件,开辟了湖口村“农耕文化陈列室”,该陈列室占地200多平方米的大会堂中共搜集了300多件在现代生产生活中已经或行将消失的农耕用品,通过建设农耕文化陈列室,既收集到了农村传统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物件,又解决了村民家中老物件无处存放的矛盾,从而保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对后代起到教育作用。这种做法引起了中共金华市委宣传部的重视,有关领导在视察时指示要把陈列室打造成上档次、上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展示点。现在横店镇许多村在镇文化站的指导下都纷纷行动,如夏溪滩是东阳市索粉加工特色村,目前该村已建起了“夏溪滩索粉陈列馆”,南上湖村在筹建“兰亭公园”,厉宅村已规划出“大都督厉文才展览馆”。横店集团更是花巨资,建成了各种各样的展览馆、博物馆15个,规模齐全、种类物件丰富,形成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与影视旅游结合起来的局面。
二、把握关键,以学校和单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培训基地
后继有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2008年,该镇文化站利用举办2008年“中国·横店第七届农民旅游节”的时机,将大型民间传统节目“九龙闹海”放到横店技校进行彩排,取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可喜成果,解决了继承发展的问题。一下子培养了400多名演员,使这个学校的教师、学生,人人都会演这个节目,这批人出去后将会形成一个更大的辐射范围,从而使这个节目流传下去。为了巩固这个基地,镇文化站将价值十万多元的服装道具交给这个基地保管,还聘请了社会上的人才做他们的辅导老师,使之展示有服装,活动有道具,辅导有老师。同时,文化站还在横店电影放映演出公司确定了“金华道情”传承培训基地,该基地现已培养出了56名男女道情演员,利用该公司在全国巡演之机,大力传唱金华道情,扩大了影响。
三、摸清家底,镇文化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发挥桥头堡垒的作用
镇文化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积极组织各村开展摸底排查,积极搜集信息,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脱不漏。掌握材料后又分门别类,反复求证,编印存册。在充分掌握资料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报送金华市文化局、社科院立项。省新闻出版审核发行《横店风情》一书,将全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全部纳入,全书共44万字,以翔实、准确、完整的内容呈送到全体镇干部、村书记、主任和村老年协会会长手中,使该项工作有依有据,让每个人心知肚明,在全镇范围营造了一个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浓厚氛围,同时也奠定了一个良好的传承保护工作的基础,便于今后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该镇文化站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先后挖掘整理出了《横山大旗》《厉宅霸王鞭》《杨店台阁》《后明走马》《湖口三十六行》等十多个民间文艺节目,在“中国·横店第七届农民旅游节”上闪亮登场,受到社会各界好评。
四、注重创新,充分调动社会各方积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更离不开广大乡村人民群众的积极投入,踊跃参加。
东阳市横店镇文化站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和文化活动,努力调动了广大乡村人民群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精心制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不断加大投入,特别是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广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同时,该文化站还认真做好民间文化艺术、工艺保护和民间“文化特色村”“文化示范户”“文化示范村”“文化达标村”的申报评选工作,广泛开展深受群众欢迎喜爱的文化艺术活动,吸引广大农村人民群众踊跃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继承,鼓励他们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面。
2009年12月
(本文发表于《中国群众文化论丛》(第四辑),获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金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