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贫困的空间分布:涉及面较大并且呈现出连片集中分布格局
近年来,赣南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虽然呈现出明显减少的态势,但是,赣南农村贫困人口在江西省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中所占比例的减少程度并不显著,而且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特征。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根据江西省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材料
[5]显示:2008年,“江西省农村贫困人口共1324978人”;赣南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有397853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30.027%。2009年,江西省农村贫困人口共864946人;赣南农村地区的贫困人口有261025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30.178%。从赣南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上减少的态势来看,贫困人口从397853人减少到261025人,成效较为显著,但是,赣南农村贫困人口在江西全省贫困人口中的比重的下降并不明显。由于贫困人口基数较大、扶贫难度日益增加、减贫效益呈现出边际递减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凸显,赣南农村贫困地区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外部分析:跳出赣南看农村
从赣南农村减贫工作在江西省、全国所处的具体方位上来看,赣南农村地区是江西省贫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也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中,江西省有21个,仅赣南地区就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分别是: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寻乌县、会昌县、安远县、上犹县、赣县),占江西省贫困县总数的39%(如图2-1[6]所示)。“目前,赣州市有11个县(市)纳入了国家罗霄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范围,占该市国土面积的71%,这将是赣州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7]早在2001年9月温家宝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曾经指出,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减贫工作的不断深化,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农村的贫困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分布区域也呈现出越来越为集中的态势。应适应农村贫困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确定下一阶段扶贫重点。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特别是集中在这些地区的贫困乡村。”[8]经过近十年来的探索,中国政府逐步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贫困地区自力更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减贫道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为进一步提高农村扶贫工作成效,解决特殊困难地区面临的贫困挑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面推进中国农村减贫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从贫困地区的维度来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在地理位置上呈现出连片集中分布的格局。中国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在全国整体层面上大致呈现出从东到西由分散到集中的分布特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中也曾经强调指出,现阶段中国政府扶贫攻坚的对象范围主要集中在“连片特困地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四川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扶贫攻坚主战场。”[9]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地处罗霄山区,是江西省贫困人口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其农村贫困群体具有地域性、差异性、严重性和长期性等特点,由于贫困农村在区域结构上呈现出覆盖面较大、连片集中分布等特征(如图2-2所示),致使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与振兴发展面临极为严峻的现实挑战。
图2-1 江西省国定贫困开发重点县分布情况
图2-2 赣南地区国定贫困开发重点县分布情况
从贫困人口的维度上来看,赣南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在贫困人口涉及数量占全省全国比重较大的现象。在宏观国际农村减贫工作经验上来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带来的贫富差距,在部分贫困地区政府政策失灵、经济发展迅猛等消极影响下进一步拉大。2007年,美国学者杰弗里·萨克斯在其出版的《贫困的终结——我们时代的经济可能》一书中曾经指出:“那些经历了显著的经济增长的贫困国家,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受到极端贫困的折磨。”[10]在中观贫困地区整体发展层面上来分析,长期以来贫困地区人均收入水平严重偏低,给当地经济的振兴发展留下了沉重的包袱。“目前农村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革命老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人口分布呈现点(14.8万个贫困村)、片(特殊贫困片区)、线(沿边境贫困带)并存的特征。”[11]从微观区域经济发展层面上来看,部分特殊困难地区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发展压力。“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67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431个在片区内。”[12]当前,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在江西省农村贫困人口中所占比例最多,根据江西省统计局相关统计数据[13]显示:2009年,南昌市农村贫困人口为24319人,景德镇市12502人,萍乡市24410人,九江市111807人,新余市6329人,鹰潭市9946人,赣州市261025人,吉安市127840人,宜春市41447人,抚州市66203人,上饶市179118人(如图2-3所示)。
图2-3 2009年江西各市贫困人口数
(二)内部对比:身在赣南看农村
美国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曾经在其著作《寂静的春天》中预言:“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无法复生生命,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在全球生态恶化、贫困蔓延态势日益严峻的今天,以生态保护、贫困治理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中国呼之欲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了以“可持续减贫”为核心的社会建设和以“绿色崛起”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说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生态文明作为“五大建设”之一,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因为自然生态保护、环境污染治理问题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关乎民族的未来。另一方面,消除贫困脱贫致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共筑美丽中国梦的题中之意。1949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1978年,我国仍然有2.5亿农村人口处于未解决温饱的贫困状态。现阶段,中国农村的减贫事业仍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正如李克强同志在主持召开促进西部发展和扶贫工作座谈会时所强调指出的那样:“减贫是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14]
从贫困地区的维度上来看,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占全市面积的比重较高,赣南地区贫困县、乡、村、人口在全市县、乡、村、人口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较高。如果单独以行政村为观测标准和衡量指标,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涉及面也呈现出较高的比例,并且农村贫困地区与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高度重合。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公共服务的短缺性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掩盖下得到暂时缓解。赣南农村贫困地区采取了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开矿挖矿等一系列方式推进当地村民脱贫致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却导致了部分地区低层次平面垦殖等大面积改造自然活动的发生,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再加上赣南农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极为低下、地方财政负债现象较为严重,用钱靠贷款、吃饭靠救济等消极现象时有发生,这些因素成为制约赣南农村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软肋。虽然进入新的世纪以来赣南地区曾经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降低农民负担,例如“全部免除全市农村贫困群众及重点优抚对象的农业税及其附加税。这意味着赣州市29万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零负担’”[15],但是,由于长期历史包袱和经济发展的区位局限,致使赣南农村的振兴发展,任重而道远!赣州市全市共有18县、市、区(辖1区2市15县),291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145个,镇138个),3547个村。根据2007年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进入新阶段扶贫开发以后,赣州仍有8个国定扶贫开发重点县、有170个省定扶贫重点乡镇、1450个扶贫重点村(其中“十五”403个、“十一五”1047个)。其中,贫困县数量占当时赣南18县市区的44.4%,贫困乡占当时全市乡级行政单位的58.42%,贫困村占当时全市村的40.88%。至2007年底,赣州市绝对贫困人口减至20万人,赣州市贫困人口比例为2.28%(如图3-4[16]所示)。近年来,特别是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渐行渐远,中国经济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由于长期历史负担过重,赣南农村贫困地区仍然没有迎来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春天。“在‘十二五’期间,赣州有1119个行政村列入省级扶持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范围(每村五年内不少于50万元扶持资金),比“十一五”末增加72个,其中465个行政村列入了国家级贫困村扶持范围,全市省级扶持贫困村数接近全省3400个的三分之一,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33%。”[17]
图3-4 赣南地区贫困县、乡、村、人口分布所占比例结构
从贫困人口的维度上来看,赣南农村的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贫困县,大多数农村贫困居民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生态脆弱区。“目前,赣南苏区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县、村总数的45%和35%。按国家最新的2300元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192.7万,占全市农村人口的2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从赣南地区内部贫困人口的分布结构层面上进行分析,2009年,赣南农村地区贫困人口为“261025人”[19],章贡区1171人,赣州市开发区1021人,赣县19897人,信丰县5685人,大余县7314人,上犹县13156人,崇义县2442人,安远县15335人,龙南县10316人,定南县6886人,全南县3383人,宁都县29231人,于都县30759人,兴国县34161人,会昌县21251人,寻乌县15379人,石城县10535人,瑞金市17050人,南康市16053人。其中,兴国县、于都县、宁都县等地区曾经都是中央苏区时期典型的革命根据地,现今贫困人口数量居全市前列(如图3-5所示)。当前,对于赣南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和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振兴发展,主要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方面,从宏观层面上来讲,赣南地区属于中部地区,在外部资源获得上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对于中部地区来说,虽然2004年中国政府就曾经提出过“中部崛起”战略措施,但是与“西部大开发”战略不同,“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之后,并没有像“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之后的政策制度跟进,国家并没有跟进出台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质性配套政策制度与措施。因此,位于中部地区的江西赣南地区未能及时赶上国家经济发展的高速列车,仍然面临巨大的经济发展困境。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上来讲,赣南农村贫困人口,在内部环境上面临着“双重困境”。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大多数贫困居民生活在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生态脆弱区,任何自然生态环境方面的细微变化,都足以给当地村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而恰恰就是这一部分贫困群体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最大,同时破坏性也最大,特别是居住在库区、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居民,如果不进行移民搬迁,很难破解当地村民面临的经济贫困与生态恶化的“双重困境”。
图3-5 2009年赣南各县区市贫困人口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