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和谐是建设美丽中国“美”的价值取向
和谐是保障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整体性的价值取向,强调的是建设美丽中国“美”的理想诉求。宇宙万事万物之间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一个整体。“自然资源有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在生物圈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完整的资源系统,一种资源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资源的变化。自然资源的整体性决定了人类对其研究和利用的综合性。”[73]从理念上来讲,建设美丽中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丽中国只是集中在生态建设方面以期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广义的美丽中国则贯穿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之间关系的各个方面。本选题研究中的美丽中国是广义层面的界定。其实,早在进入新的世纪之前,联合国《世界资源(1998—1999)》的报告中就曾经强调指出:“环境因素已经成为导致人类生病和死亡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威胁。”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因此,中国政府要“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74]笔者以为,和谐的价值取向是在建设美丽中国广义的理念下,以一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观念,指导和规范赣南农村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第一,促进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塑造自然之美。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问题,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恩格斯曾经强调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75]事实证明,恩格斯的科学预测是正确的,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先后走上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近年来,随着全球变暖、恶劣气候等消极问题的不断涌现,世界各国也逐步认识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意义,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从石油、铁矿石最大“出口国”变成最大“进口国”。日益严峻的能源外部依赖,使得中国的外交变成了能源外交,中国成为第一能源进口大国。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由于“大国”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获益最大,因而世界各国开始呼吁提出“大国责任”,要求世界大国为全球生态安全、能源需求紧张、资源日益枯竭等“公地”事项负应有责任。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世界各国对中国应当承担“大国责任”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面对资源束缚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严峻态势,中国政府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赣南地区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发展,紧抓火电、石化、冶金、建材、轻纺、煤炭等重污染行业改造,关闭设备落后、污染严重、破坏环境的矿山企业,从源头上扭转生态恶化趋势,积极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当前,必须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贯穿于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之中,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走出对自然界狭隘的理解。正如马克思所强调指出的那样:“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76]
第二,推进经济开发与绿色生态之间关系的和谐,塑造社会之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关系人民福祉、创造良好生活环境的首要前提。近年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消极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频频见诸报端。2010年,海南“毒豇豆”农药残留事件、麦当劳食品添加剂“橡胶门”事件、圣元奶粉导致婴儿性早熟事件等食品安全事件在国内外沸腾一时。2011年,中国接连发生了上海“染色馒头”、北京“美容猪蹄”、浙江“问题血燕”、沈阳“毒豆芽”、合肥南京等地“牛肉膏”、双汇“瘦肉精”等食品安全问题,三大冷冻食品品牌深陷“细菌门”、联合利华有限公司“立顿”铁观音稀土超标3倍多、雨润“老北京烤鸭”被检出菌落总数实测值达到标准值的13倍、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曝光,使人们谈“食”色变。2012年,红牛添加剂事件、老酸奶事件、“毒胶囊”事件、满记甜品细菌超标事件、立顿红茶被曝农药超标事件、松香鸭事件、“问题蜜饯”事件、蓝矾韭菜事件、白菜喷甲醛保鲜潜规则事件、药袋苹果事件、致癌金针菇事件、“速成鸡”事件、假鸡蛋事件、长沙市场查处致癌“毒辣椒”事件等等,食品安全事件再次频发。2013年,各种食品安全“门”打开,正如互联网上所盛传的顺口溜那样:“吃荤的怕激素,吃素的怕毒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里都没数。”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是在市场经济建设背景下“唯利是图”的“经济人”假设所呈现出来的弊端,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市场驾驭方面存在的欠缺,展现出的是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不和谐。作为地方政府,必须要摆脱以往“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关系的“对立”、“对抗”思维,改变以往“以经济开发为主、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树立以绿色生态、环境保护为标准实施经济开发的理念,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使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不相互冲突、不相互抑制,和谐发展。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环境高标准也是创新的一个发动机:创造新的市场和就业机会……如果我们能够支持和鼓励一个更加绿色市场的发展,那么,工商业和民众将会回应以技术和管理创新,而这会刺激增长、竞争力、利润和工作创造。”[77]在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由于贫困农村与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区在地理位置上的高度重合,所以,赣南地区有着经济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重任务,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更要使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因此,和谐作为具有整体性特征的生态价值取向,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深入贯穿落实科学发展观、共筑美丽中国梦的题中之义。
第三,解放思想,构建和谐文化,塑造文化之美。在两千多年之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树立“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念。“和”字由来已久,虽然对其涵义的理解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但却日益丰富,充分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样包容。李瑞环在《学哲学用哲学》一书中曾经指出:“现在,我们所说的‘和’包括了和谐、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和等含义,蕴涵着何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78]当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人们思想的多元化趋势越加明显,尤其是在文化观念以及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巨大的差异,如果处理不当,会使“唯经济论”、“唯利益论”、“唯GDP论”等急功近利思想持续蔓延,带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之间关系的失调,进而引发一系列思想危机或社会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破解生态危机等具有全球性特征的问题,必须要深刻认识到全球问题的整体性以及世界各国不同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必须采取全球性联合行动,使世界各国摒除文化差异、制度差异,互惠共生,才能最终实现共创美好家园、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不断解放思想、建设和谐文化的价值取向,就是一个实现不断消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增进事物发展和谐因素的重要环节,还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推进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关键所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要谋发展,摆脱贫困和落后,就必须开放”[79],“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8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美丽中国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一经济指标的提升,更要体现在消除贫困、生态安全等多个方面“大国责任”的多维度判断。特别是在农村贫困地区文化建设方面,要着重加强以“和谐”为主要导向的价值观念。近年来,由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空白,致使消极文化思想观念在农村地区持续蔓延,影响极坏。例如,广西柳州警方2013年以来加大对赌博等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1月至8月共查处涉赌案件1000多起,2000多人受到处理,赌博庄家将赌摊由城区转向农村,赌博黑手伸向了农村的留守老人(白发赌徒)和儿童(赌博童子军)。“为何赌博会延伸至偏僻农村,将黑手伸向留守老人和儿童?警方发现,一是近年来农村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家中只留下了老人和小孩,造成了许多家庭‘空巢’;二是农村文化生活贫乏,赌博等不良行为容易乘虚而入;三是有些赌博庄家认为农村地处偏僻,公安机关警力有限,在农村设赌‘相对安全’。”[81]因此,必须塑造追求“美”的文化观念,才能为中国农村的脱贫致富、振兴发展提供思想动力,进而实现以和谐价值导向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最终目标。
在赣南地区,苏区精神中蕴含着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整体性的价值取向,是对建设美丽中国“美”的价值诉求的最好诠释。一方面,实事求是地“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推进赣南地区脱贫致富、振兴发展的关键,也是解决现阶段重大现实问题的根本方法。实事求是强调的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在性的辩证统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美”。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就特别注重调查研究,并做了《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冈乡调查》、《才溪乡调查》等大量的调查工作。在新时期,实事求是“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等等,是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基本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依靠群众“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团结奋斗精神和发动群众“创造了第一等的工作”的创新精神,是实现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主要力量。群众路线强调的是党的方针政策路线与群众诉求方面的统一,体现的是人与人、党与社会和谐关系中的“美”。这种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为了群众的苏区精神,不仅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主要法宝,也是现阶段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活动重要的历史资源,还是在新的历史形势下推进赣南农村贫困地区可持续减贫与绿色崛起的重要法宝。[7],“如果不在今后几十年内,争取彻底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国家的状态,挨打是不可避免的。”[8]
改革开放以来,面临着“文化大革命”之后百废待兴的局面,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强调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了,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至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