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刘家峡修建全国最大的水电站

刘家峡修建全国最大的水电站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歌唱刘家峡水利枢纽的歌,是水电建设者和黄河三峡人民爱唱爱听的歌。在刘家峡这个小地方,有一座雄伟的大水电站。图1 绿水库高大坝提起刘家峡水电站,最感骄傲和荣光的是黄河三峡的人民。刘家峡水电站几次出现在中国邮票之上,几次现身国家“名片”,充分表现了其值得宣示于世的骄傲和荣耀。由是确定26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刘家峡修建全国最大的水电站_黄河三峡水电文化

大坝凌空锁黄龙,

飞瀑直下九天惊。

银线穿梭织锦绣,

长河摇落满天星。

莽莽烟波路几重,

光明东西南北情……

这是名为《放歌刘家峡》的一首歌。

在刘家峡水电站被命名为“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际,这首歌颇带豪迈情怀的旋律,曾在刘家峡谷,在陇原大地上奏响。这是歌唱刘家峡水利枢纽的歌,是水电建设者和黄河三峡人民爱唱爱听的歌。歌曲唱道:

千古同声赞奇景,

豪情尽在挥洒中……

提起刘家峡这个名字,或者当《放歌刘家峡》的旋律在耳际响起,在算得上是长久的岁月中,无数人的目光就会一亮。

20世纪相当长的年月里,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到处都能听到童声的朗诵:

汽车沿着黄河岸边的公路行驶。我坐在车上,远远地望见一座银灰色的大坝,镶嵌在狭窄陡峭的山壁中间。爸爸说:“那就是水电站的拦河大坝。这座大坝有40层楼房那么高,奔腾的黄河水进入峡谷,就被它拦腰截住了。”

这是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课文,题目叫《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课文一开始说:“去年暑假,我去甘肃永靖县看爸爸。到那儿的第二天,爸爸就带我去参观刘家峡水电站。”

曾经踏进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小学校门的人,大都曾经朗诵过这篇课文;陪伴这些孩子成长的父母,大都倾听过孩子对这篇课文的朗诵。那是动听如万花园中小鸟歌唱样的朗诵。今天,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日子里,在这座雄伟的水电站旁边的黄河之滨,让我们共同把这篇课文再朗诵一遍:

下了汽车,我们登上大坝。坝顶宽阔平坦,可以并排行驶四辆卡车。站在坝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碧绿的湖水映着蓝天白云,更显得清澈。爸爸指着坝底告诉我:湖水从大坝的进水口直冲下来,流入电机房底部,推动水轮机。水轮机不断运转,发电机就产生了强大的电流。电流通过高压输电线,输送到各地去。

我正望着一条条伸向远方的高压输电线出神,爸爸说:“快看,泄洪道开闸了!”顿时,湖水如万马奔腾,倾泻直下,发出一阵阵轰鸣,掀起一团团水雾……

我们从坝顶乘电梯下了大坝,钻进水电站的心脏——电机房。电机房里灯火辉煌,五台绿色的大型发电机组,整齐地排列着。爸爸说:“这五台发电机每年发的电,比解放前全国一年发的电还多。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广大城乡用的电,都是从这儿输送去的……”

随着这朗诵的声音年复一年在祖国大地上的回响,刘家峡这个响亮的地名和她的神奇的水电站,深深地印入一季又一季花朵般儿童的心中,也印入众星拱月一样呵护这些花朵们的大人心中。在祖国的大西北,有一个小地方叫刘家峡。在刘家峡这个小地方,有一座雄伟的大水电站。所以,提起刘家峡,提起刘家峡水电站,无论在大江上下、长城内外,在塞北,在海南,在白山黑水、雪域草原,总会看到人们的眼睛一亮。

这个民族有着八千年历史的文明之光,这个国家有着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领土,该有多少可歌可泣可记载于史籍、可记载于教科书的物事啊!刘家峡水电站,就有了这样的地位、这样的荣光和这样的骄傲。在一定的意义看,登上教科书,是被赋予一种神圣的地位、无上的荣光,和让整个民族都眼睛一亮的骄傲。

图1 绿水库高大坝

提起刘家峡水电站,最感骄傲和荣光的是黄河三峡的人民。人们记得,在上个世纪相当长的年月里,最能体现央视权威的“新闻联播”节目的片头,是由三组影像组成的。除天安门广场以及南京长江大桥镜头外,就是刘家峡水电站大坝巍峨矗立云天、泄流成瀑如万马奔腾的壮观,表现了人类的创造、力量和一种可撼动山河的精神。

倘若来黄河三峡旅游体验包括刘家峡以及盐锅峡、八盘峡和炳灵水电站组成的独一无二的水电长廊工业文明,你想留下值得珍藏的纪念,以刘家峡水电站为内容的邮票应该是最优先的选择之一。邮票,被誉为一个国家的“名片”。刘家峡水电站几次出现在中国邮票之上,几次现身国家“名片”,充分表现了其值得宣示于世的骄傲和荣耀。

1994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通知。文件对爱国主义教育意义有深刻的阐述:

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文件接着阐述道: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的共同基础,是全社会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同年12月,中共甘肃省委印发《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实施意见》的通知。“实施意见”中说道,历史文物、革命文物、重点骨干企业、重大建设工程和先进典型单位“都是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历史、认识国情、学习传统的重要途径和生动教材”。由是确定26处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家峡水电厂非常光荣地进入省委命名的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并予授牌。

由是,宣传部门组织编写了《陇上壮歌行——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指南》。这是甘肃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之一。书中《高峡出平湖》一章,是关于刘家峡水电站的“指南”。“指南”内容权威,文字精彩,这里应该读上几段,以增加对这座“基地”的感性认识:

刘家峡,西北高原一块碧绿的宝石,黄河上游一颗璀璨的明珠。

出兰州西行100公里的永靖县境内,有一条两峰雄峙、壁立如削的幽深峡谷。入峡不远,一座银灰色的大坝横空出世,用钢铁的脊梁截断了咆哮奔腾的黄河。我国水电史上第一个装机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就坐落在这里。

刘家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设计年均发电量57亿度,工程总投资6.38亿元,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灌溉、防凌、养殖、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整个工程的顺利完成,标志着我国在征服黄河灾害,开发黄河水利资源事业中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站在长840米、高147米的拦河大坝上凭栏远眺,但见两岸铁塔高耸,银线如织。大坝左岸的泄水道、右岸的泄洪道和坝内的排沙洞、泄洪洞,共同构成了降龙伏虎的铁手钢臂,牵着桀骜不驯的黄河飞驰而去。每到汛期,泄水道内,汹涌的河水如蛟龙出海,腾空而起,一头扎进主河道,翻卷起阵阵蒙蒙细雨;右端泄洪道的万丈激流如猛虎下山,狂奔怒吼,从近百米高的陡崖直落峡谷,流泉披彩,飞瀑泻珠。坝前,高峡平湖、波光帆影,展现了刘家峡水电枢纽工程宏伟磅礴的气势。

电站的厂房宽敞明亮,昼夜灯火通明,恰似一座地下宫殿。五台机组一字儿排开,蟠龙卧虎般雄踞中央。其中3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是我国第一台最大的双水式水轮发电机组,它由5000多个部件组成,总重量2000多吨,最大的一个部件重达650吨,机组有七层楼高,直径近13米。

厂里的中央控制室,是电站的神经中枢。它通过返回屏、操作台、工业电视、通讯台等自动装置,集中控制、监视和指挥全厂设备的正常运行,一台台载波和微波电话与西北电网所到之处随时进行联系。

傲立于深谷之中的刘家峡水电站,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巨人,把强大的电力源源不断地送往甘肃、青海、陕西,形成一个以刘家峡为中心,东起陕西关中,西至青藏高原,南到甘南,北临腾格里沙漠,方圆几千里的巨大电网。

“指南”还有如下的内容:

刘家峡水库面积辽阔,湖水澄清,水面温度较高,不仅终年可以通航,还是一处天然养殖场,水库生产的鲤鱼、鲢鱼、草鱼,为兰州市民的餐桌带来了鲜活的色彩。乘坐平稳的游艇,游弋于一望无际的湖中,使人宛如置身江南水乡。

刘家峡水电站通过水库的合理调节,提高了下游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的发电量,水利枢纽工程的综合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

千百年来,放荡不羁的黄河给沿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如今一坝飞峙,锁黄龙,挥彩链,牵起滚滚波涛,谱写出下游万顷良田的丰收曲。

在《放歌刘家峡》的充满豪迈之情的旋律中,现在,我们对刘家峡水电站有了一个基本又比较全面的认识。但是,还有一首关于刘家峡水电站的颂诗,也应该在这里诵读。

1971年9月18日,郭沫若先生登上巍峨的刘家峡水电站大坝,登上游弋在碧波浩荡的高峡平湖的船上,禁不住心绪澎湃,诗情也澎湃,吟出大气磅礴的“满江红”一首,词曰:

成绩辉煌,叹人力真正伟大;回忆处,新安鸭绿都成次亚。自力更生遵教导,施工设计凭华夏,使黄河驯服成电流,兆千瓦。

绿水库,高大坝,龙门吊,千钧闸,看奔腾泄水,何殊万马。一艇风驰过洮口,千岩壁立疑巫峡,想将来高峡出平湖,更惊讶!

一代文化伟人的这首词作,题目也叫《参观刘家峡水电站》。词中,“使黄河驯服成电流”等句子,已成为众口相传的经典名句。

“使黄河驯服成电流”,是水电建设者的伟大创造和伟大贡献。“使黄河驯服成电流”,有水电工程建设的无比艰辛和困难。“使黄河驯服成电流”,是对水电事业辉煌成就的惊叹和歌颂。“使黄河驯服成电流”,该有和大河一样的故事和精神。“使黄河驯服成电流”,是黄河水电的终极价值和黄河水电文化的核心内涵。

1955年,位于大西北偏僻之地,处在九曲黄河第四曲的刘家峡的名字,被提到共和国决策者的面前。这个默默无闻的从不被外人所知就像它的称谓一样乡土的刘家峡,像是埋在深山终会出土的明珠,即将要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18日这一天,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会上作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报告》中说黄河规划“第一期计划规定,首先在陕县下游的三门峡和兰州上游的刘家峡修建综合性工程”。

邓子恢副总理又说:

刘家峡水库虽然比三门峡小得多,它的“水头”却有107公尺高,那里的水电站也可以发电100万千瓦,每年平均发电五十二亿三千万度,可以使甘肃新发展的工业区用电需要得到满足。刘家峡水库可以把河流最小流量由200秒公方提高到465秒公方,从而保证了下游原宁夏、缓远省境灌溉和航运的需要。

邓子恢副总理还说:

河套以上,在刘家峡水库修成以后,就可以把最大的洪水流量8330秒公方减至5000秒公方,因而完全避免水灾。

7月30日,大会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决议》同意邓子恢副总理的报告,批准了规划的原则和基本内容,内容之一就是要求尽快完成刘家峡水库和水电站的勘测设计工作。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主要议程是审议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因为黄河综合规划所涉及期限远远超过了5年,因此会议决定把它作为“一五”计划以外的单独问题,专门进行审议。由此可见,共和国的决策者对治理黄河开发黄河的重视。

我看见了一幅万紫千红的

辽阔雄伟的

改造黄河的图画。

黄河,我看见了你的明天……

著名诗人流沙河当年为《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报告》写下的诗篇,何尝不是世世代代生息在黄河两岸人民万紫千红的憧憬和辽阔雄伟的激情抒发。

诗人以及黄河的子孙还憧憬着:

你将变成一个温柔的姑娘,

带着恬静的笑容,

日日夜夜歌唱。

……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时光,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确实是叫这个民族能生发充满“崛起”希望的宏伟大业。滨邻黄河而得名河州的这块土地自然也是回响着诗人充满激情的歌唱:

根治黄河宏远谋,

保持水土妙持筹。

须驯浪子成才子,

不使清流混浊流。

……

河州诗翁张质生在这首题为《读根治黄河报告得七律一首》的诗中,同样有着世世代代黄河子孙的憧憬:“伫看九曲明如镜。”中华民族的古训道是“黄河清,圣人出。”圣人治世,黄河变清,是这个民族几千年的“愿景”啊。

我们以黄河水电、以黄河水电文化为话题,黄河岸边一位伟人留下的足迹,在视野中便更加清晰起来。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第一次离京外出巡视,就是视察黄河。“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这是一位诗人的感叹,是一位领袖的嘱咐,也是一个时代的号召。1955年,他有了更加明晰的阐述,像是对人们熟知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说明。这年6月,毛泽东外出巡视又在郑州听取了治黄汇报。这位领袖说:“历代王朝都治理黄河,但都没有治好。我们共产党人,一定要把黄河治理好。”毛泽东还对水利水电科技人员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完成《黄河综合治理规划》。

此前,同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南海开会讨论黄河规划问题。会议由刘少奇主持,出席会议的领导人有朱德、陈云、董必武、邓小平、彭真、薄一波、谭震林、杨尚昆、胡耀邦。会议决定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问题提交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讨论;责成水利部起草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黄河综合利用规划的报告和决议草案,交中央审阅。

水利部组织专家起草、修订的《黄河综合治理规划》交中央审阅后,中共中央书记处又决定由邓子恢、李葆华、胡乔木负责修改定稿。

接着,北京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的灯光亮了。这是国务院第15次全体会议。会议由李葆华、刘澜波对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作了说明。会议通过这个报告,并决定由邓子恢副总理代表国务院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报告,请大会审查批准。

这就是邓子恢副总理在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

对《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报告》,黄河三峡人民即使关注十分也是有十分理由的。《报告》把刘家峡水电站定为黄河综合治理的第一批建设工程之一;而且,修建盐锅峡和八盘峡水电站,也被列入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对如今雄伟在黄河三峡的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电站,当年这份《报告》被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之时,人们愿意看作是一次意义更加重大的“奠基”。

黄河从青海东来,经炳灵峡折向东北流,汇纳大夏河、洮河,又突然转向西流。这里山峰壁立,峡谷深邃,河床窄束,水流湍急。生活在出峡口处罗家川的清末乡土诗人罗锦山也不由得发一声惊叹:“涛飞峡口势如狂”,接着又叹一声,“陡起千寻喷骇浪”。

这里就是刘家峡。

刘家峡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境内,处在著名地理学家冯绳武咏叹的“九曲黄河第四旋”中。

也就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也就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之日,一支年轻的水电勘测队伍来到了这里。他们在峡谷两岸支起帐篷,架起了钻塔,渡激流险浪,攀悬崖峭壁,打了近万米钻孔,敲遍几十里峡谷的岩石,在获得大量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勘测设计任务。

当然,这次勘测设计工作,是在此前工作的基础上完成的。

1952年8月,燃料工业部兰州水力发电勘测处组成测量队和钻探队对刘家峡等处的黄河河段进行了查勘,至1953年,在刘家峡坝址河段进行钻探、测量、并绘制了刘家峡地形图。

1954年2月,中苏两国专家及有关部委负责人组成的黄河勘查团,从刘家峡起,对黄河进行了实地查勘。这是一个有一百二十多人的大型勘查团,由中央相关部的负责人、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组成。这次查勘的目的是为进行黄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补充资料、听取流域各地对治黄的意见,并且选定第一期工程,而后者对于刘家峡这个僻远的地方来说,无疑是有着曙光初现般的意义。勘查团由山东河口溯源而上到了刘家峡,而后由上往下进行查勘。应该是这次权威的查勘中,初步确定了刘家峡为第一期治黄水利枢纽工程的地位。

图3 刘家峡谷

接着,国家成立黄河规划委员会,再接着完成《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编制,选定刘家峡水利枢纽为实施黄河规划的第一期重点工程。

1956年10月7日,新华社发表报道:《经过长时期的地质勘探和比较,刘家峡水电站拦河坝坝址已选定》。这是笔者见到的有关刘家峡水电站的最早报道。虽然报道的仅是一座水电站坝址的选定,但是在一个偏僻的小村修建全国最大的水电站,在一个贫穷的小县修建全国最大的水电站,对于这个小村,对于这个小县,这个“选定”就有天翻地覆的历史性意义了。对生活在这个地方的“日出”和“日落”间劳作又贫穷落后的各族群众,被“选定”有了一次真正“翻身”的机遇。在这个意义,这篇报道真是有着“水电文化”的内涵。这份半个世纪以前文献的内容仍值得如今的人们一读:

刘家峡水电站的拦河坝坝址已经选定。为了最后确定刘家峡水电站坝址区,电力工业部和甘肃省人民委员会等单位,组织了刘家峡水电站选坝委员会。他们先后听取了工地负责人的报告,并且请苏联专家们和各部门负责人到现场作了反复的研究比较,最后选定了红柳沟为刘家峡水电站坝址区。

笔者第一次知道,半个世纪前,曾为刘家峡水电站成立过一个叫“选坝委员会”的组织,这个组织进行了有权威有成效的工作。报道说,经过长时期的地质勘探,并且同另外几个坝址作了比较。选定的红柳沟坝址“位于刘家峡下口,水宽四十到六十公尺,两岸是一百一十公尺左右的峭壁,河底及两岸不仅有适宜建筑高坝的地质条件,而且岸上和附近有较宽广的施工场地”。

新华社报道说,刘家峡水电站的勘测工作,是从1952年开始的。1955年,“曾经组织了千多名职工,进行了大规模的测量、钻探和地质勘验工作”。报道用较多的篇幅说明在“黄河中游”进行水电工程建设,刘家峡是“条件最优越的一个峡谷”,以及“拦河坝修成以后”,“巨型水电站建成以后”多方面的作用。

报道有极为丰富的信息量,而且,文风又朴素得如那个年月红柳沟的砂田。

结尾的一句,相信生活在刘家峡水电站旁边的人们有兴趣一读,所以也过录在这里:“随着选址工作的顺利完成,兰(州)刘(家峡)公路也开始施工了。兰(州)刘(家峡)铁路,正在进行勘测。”

其实,回顾刘家峡水电勘查过程的目光,还可以浏览更早一些岁月的档案。

1945年,国民政府全国水力发电总处的专家和美国的水电工程师到永靖朱喇嘛峡、刘家峡勘察,并提出在朱喇嘛峡建造水电站的选址方案。次年,又有美国水利工程师复勘开发朱喇嘛峡的方案,并由甘肃省建设厅厅长张心一陪同。而张心一曾由祁宗元带领,深入刘家峡峡谷调查。

张心一和祁宗元在黄河三峡水电文化的话题里显露身影,就应该让他们的身影清晰一些。张心一,永靖县盐锅峡人,上世纪20年代毕业于清华又留学美国。提起这个名字就让我们肃然起敬,因为他不仅是一位有诸多建树名满中美两国学界的农业经济学家,而且在20世纪40年代的岁月里,他身为甘肃省建设厅长,却以一辆自行车为坐骑,跑遍陇原大地为陇原大地早期的经济开发尤其水利事业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其实张心一也是1954年黄河勘查团的专家成员。上世纪80年代前期,学者、诗人张思温采访过张心一并为之作传记。传记写道,勘查团到了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时,张心一领着水利部负责人亲自勘查,“刘家峡的河岸是悬崖陡壁,别人不知上下的小路,张心一在四十年代当建设厅长时请祁宗元领他从小路下崖,看了河床及两岸的岩石”。而祁宗元却是永靖县喇嘛川的一位农民,如今或有人尊其为“当代愚公”。上世纪20年代30年代时期,这位农民自己勘测,自己施工,带领儿子开山凿洞,引黄河水为村民浇灌农田,那真正称得上是艰苦奋斗,而且奋斗二十年,最终因天灾人祸功败垂成并倾家荡产。他们也是永靖黄河水电事业早期的关注者或者憧憬者。我们巡礼永靖黄河水电长廊,关注黄河三峡水电文化,为他们的事迹所感动折服。他们是永靖人民的骄傲,是黄河的优秀儿子。

目光还是回到20世纪的一些年月。

1975年2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国最大的水电站——刘家峡水电站胜利建成》的报道。这是国家权威新闻媒体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报道刘家峡水电站建成的消息。这距电站第一台发电机组1969年3月29日并网发电晚了6年时光,但仍然是现在能读到的关于刘家峡水电站的早期重要文献。

《人民日报》报道说:刘家峡水电站,是我国人民遵照毛主席发出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指示,根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的决议,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而建成的第一期工程之一。报道还说,刘家峡水电站的建成,“是坚决贯彻执行毛主席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光辉成果”,“从设计、施工一直到设备制造和安装,全部是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后面的话,有一代文豪大气磅礴的词句响应:“自力更生遵教导,施工设计凭华夏。”

后面的话,被概括为“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制造、自己安装”,这四个“自己”,又被广泛引用。

“自力更生”,是曾经时代的一种精神。“四个自己”之于刘家峡水电站,虽然是曾经时代条件的限制,但又确实是这种精神的豪情满怀的诠释和实践。

《人民日报》的报道还说:“在发展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来到刘家峡,在刀劈斧削似的峡谷里,在汹涌湍急的黄河上,做了大量的勘探工作。”他们“根据自己勘测所得的资料,完成了水电站的设计。”

《人民日报》发表“刘家峡水电站胜利建成”报道的次日,即1975年2月6日,又发表了题为《万里黄河添锦绣——刘家峡水电站诞生记》的通讯。人民日报记者、人民日报通讯员撰写的这篇通讯里,有对不为大多数人所熟悉的水电勘测工作的描述。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一支年轻的勘测设计队伍来到刘家峡,在峡谷两岸搭起了帐篷,升起了炊烟。他们渡急流战恶浪,攀登悬崖峭壁,敲遍每一块岩石,考察每一段河床,胜利地完成了勘探任务,选定了征服黄河的新战场。

这支“年轻的勘测设计队伍”就是水利电力部西北勘测设计院的工作人员,他们完成了水电站最后的勘探工作;而承担“自己设计”任务的是水利电力部北京勘测设计院等单位。

对于我们普通读者,设计工作更加专业而显得更加受人尊敬。了解他们观天文达地理的广阔思路,非同他人的专业目光、随心所欲的“摆布”能力,使我们对这座水电枢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刘家峡水电站坝址上距黄河源2020.2公里,控制流域面积18.18万平方公里,是黄河流域面积的四分之一。这里黄河多年平均流量866立方米每秒,实测最大流量5640立方米每秒,年径流量273亿立方米,年均输沙量0.89亿吨,占黄河年平均输沙量的百分之五。

设计者认为,本电站上游流域内高原湖泊沼泽自然调节作用显著,径流平均分配较为均匀,“洪峰模数”相对不大,模拟千年一遇的洪峰流量8860立方米每秒,万年一遇洪峰流量1.06万立方米每秒。

刘家峡水电站坝址以上流域位于大陆深处,除部分区域海拔在2000米左右外,大部分区域海拔在3000米以上;年平均降水量在250至750毫米之间。

坝址处河面宽40至60米,河谷宽110至150米。坝址区基岩为前震旦系变质页岩,坝址则坐落在前震旦系结晶片岩上。地震基本烈度为8度,而主要水工建筑物设防震烈度为9度。

刘家峡水库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万年一遇洪水校核。正常高水位为1735米,相应库容57亿立方米;万年一遇洪水位1738米,相应库容61.2亿立方米。水库面积140平方公里,回水66.82公里。水位达1735米时,淹没土地5160公顷,需移民3.2639万人。

图4 鸟瞰刘家峡水电站

我们听取了设计者对刘家峡水电站自然背景的介绍,使自己也站在能环顾这个大背景的角度来观察刘家峡水电站,来观察设计者对这座水利枢纽的“搭建”。

刘家峡水利枢纽主要由挡水建筑物、泄洪排沙建筑物和引水发电建筑物组成。挡水建筑物包括河床混凝土重力坝,左岸混凝土副坝,右岸混凝土副坝和坝肩接头黄土副坝,坝顶全长840米,坝顶高程1739米。主坝最大坝高147米,顶长204米,顶宽16米,底宽117.5米。泄洪排沙建筑物包括溢洪道、泄洪洞、泄水道和排沙洞。泄洪排沙建筑物在正常高水位时泄洪能力可达7533立方米每秒,当水位在1738米时泄洪能力可达8092立方米每秒。发电建筑物即厂房位于主坝下游,为国内第一个坝后、地下混合封闭式厂房。厂房全长169.8米,其中地下厂房86.1米。共安装5台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122.5万千瓦,年发电量57亿千瓦时。属于这组建筑的还应包括深埋右岸岩壁底部的地下变压器洞及地下220千伏开关站。

效益当然是设计者始终的着眼点。刘家峡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灌溉、船运、工业及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益。这座水利枢纽发挥的效合效益,为黄河三峡水电文化增添了流光溢彩的华章。这是后话。

现在,刘家峡水电站的蓝图摆在了人们的眼前。

刘家峡水电站的蓝图摆在了黄河三峡库区人民群众的眼前,同时摆在他们眼前的还有盐锅峡水电站的蓝图。黄河三峡的人民大概不曾想到,还有八盘峡水电站的蓝图正在绘制。这三座水电站蓝图上标示的库区内生活的芸芸众生,只能面对一种选择:移民搬迁。

说黄河三峡水电,库区移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有识者都告诫笔者,黄河三峡库区移民的牺牲和奉献,应由一部内容宏富的专著面对。但是在这部以水电为内容的书里仍然绕不开移民的话题。于是笔者写下这节文字,试图以见一斑,或者算是“记录在案”了。

我们先听库区移民说说他们曾经的家园。《徐马村志》是一部黄河三峡移民的著作。原徐马村位于“白塔寺川的中心地带”,而白塔寺川是刘家峡水电站的“主要蓄水区”。《徐马村志》的《老故乡》一节是描述他们曾经的家园的文字,可读几句:“阳春三月,成片成块的桃花梨花盛开,红如彩霞翻飞,白似雪海汹涌。遍地田苗翠绿,碧波万顷,点缀着桃红柳绿,宛如堆锦簇绣。”再读:“在深秋季节,片片果园和家户院落、房前屋后的冬果、热果、长把梨、沙果子、吊蛋梨、迟旱桃等等,累累满树……秋田都已上场,村民们忙着打碾麦垛或剥挂包谷棒子、操作黄豆、糜谷、挖洋芋等。一种丰收的喜悦心情,洋溢在村头巷尾。”朴素的词句,描绘了老故乡的“美丽富饶”,也流露着移民对先前的家园和曾经的生活的眷恋之情。

“青枝绿叶的白塔寺川,花果树遮住了蓝天”,“花儿”也有对白塔寺川的歌唱。白塔寺川与碱土川、喇嘛川合称“喇嘛三川”,是永靖黄河两岸最富庶的地方。“喇嘛三川”最终全部被刘家峡水库淹没;而被盐锅峡水库和八盘峡水库部分淹没的罗家川、大川、白川、未川、半个川、孔家寺川、黄茨川、党家川、抚河川,都是永靖的精华之地。

请看统计数字:

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水库共淹没水地67230亩,川旱地25303亩;砍伐经济林木556954株,砍伐用材林木519651株;还有,拆迁房屋133873间,拆毁天车76部、水磨73盘,船磨52盘,榨油坊13座;还有,淹没农灌渠道183公里、扬水站30处、解放式水车53部以及吊桥、渡桥、农贸集市,淹没的还有永靖县城莲花城。

从1958年到1976年,国家在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库区组织了数万移民的搬迁工作,涉及永靖县、东乡族自治县、临夏市、临夏县的17个公社、90个大队,先后搬迁农村移民8481户、45746人。

在数十年前的条件下进行这样大规模的移民搬迁,人们如今是很难想象当时的情形的。《黄氏家谱·黄家老庄大迁移追记》(以下简称《追记》)记述了1967年刘家峡库区移民搬迁的情况:“夏收即将结束时,整个村子开始拆房、搬坟、举族迁徙。政府派来一些汽车帮助。族人们拉着粮食、木料和柴草以及各种生产生活用具,赶着驴、骡、牛、羊,背着祖先的遗骨,恋恋不舍地离开了故乡。”《追记》记道: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动辄就是批判斗争,政府几近瘫痪,移民资金很少。一切都是强制性的,迁移主要靠移民自己。大量未来得及拉运的树木柴草,都被点火烧掉了,妇女们回头望着铺天盖地的大火和浓浓烟雾在哭泣。

《徐马村志》也有1967年8月移民过程的记述:

正是黄河水暴涨时期,库区准备搬迁的几千户几万人的财产,在一片混乱中,用闹革命的办法调来州运输公司的汽车,一车一车的运往数十里外的他乡安置,大部分汽车要渡过黄河,只靠一只船昼夜摆渡,等待摆渡的汽车长龙排队几公里……那时,本村大量包谷刚摘运上场,加之老天作对,连天阴雨,发生十分严重的烂芽;糜谷、荞麦等大秋作物,有些尚未成熟,连收带抛的仓皇拣收了一下,就等于烂在地里了。

再看一组数字:

搬迁时人均补偿标准盐锅峡库区250元,刘家峡库区364元,八盘峡库区1100元。当时移民资金统筹安排使用,大部分用在了移民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上,用于移民生活生产补助的资金少之又少。有一个普遍的说法:搬迁时一个农民只补助了8元钱,农民形象的说是“一根椽”,意思是其值等于一根盖房用的椽子。

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之移民,不仅是数千农户、数万人口的搬迁,而且是他们整个生产、生活的转移,这就可以想见他们的整个生产生活马上所面临的难以想象的困难。比如说生活:住房困难,口粮不足,吃水难,烧柴难,行路难,这大概是可以预想到的;还有预想不到的,如磨面难,原先生活在黄河岸边,磨面径直上船磨即可。移民搬迁到了山上、塬上,就得赶着牲口去磨面,有的要赶三四十里路,有的要赶七八十里路;人背畜驮,羊肠小道上翻几座大山,日夜兼程,磨一趟面要花一两天时间。

移民走在困难堆积得几乎看不见道路的路上。他们曾经面对的困难,如今人们几乎难以细数了,如今人们大体是这样评说的:

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移民的搬迁和安置,是在“大跃进”,“三年严重困难时期”和“文革”动乱时期进行的。在服从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前提下,移民安置工作着眼国家利益多,考虑移民群众利益少。移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做出巨大牺牲,无私奉献,仓促搬迁,简易安家。移民生产生活的安置有大量欠账,为移民遗留下很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

还看一组数字:

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蓄水前人均耕地3.3亩,人均水地1.5亩;移民从川水地区搬迁到山塬地区,人均耕地减少到1.5亩,人均水地减少到0.66亩。

移民从川水地区搬迁到自然条件差了许多的山塬地区,生产生活立足未稳,又面临土地减少,或者台塬土地湿陷,或者塬台边地反复大面积滑坡,或者库区近旁土地盐碱化加剧的困境,迫使部分移民再次搬迁。有的搬迁三次四次,据报道,最多的搬迁竟达八次。这就耗尽了财力物力,使重建家园的实践难度更大,脱贫致富、走向小康的周期更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制订规划,安排专项资金,以解决黄河三峡库区移民遗留问题。笔者这里并不打算细述各级政府为移民所做工作的努力,以及安排的用于移民经济建设的名目既多数目巨大的投资,笔者还以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巨大成果的阳光,也应该照到库区移民的身上。《甘肃经济日报》曾经发表关于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库区移民生活现状调查的文章《移民脱贫:这步棋该怎么走》。笔者愿意引录其中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可以看做是这些投资的效果的综述。记者写道:“建设资金的大量投入使库区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得到了改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社会功能得到了增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遏制。”虽然几年过去了,但是笔者觉得这句话似乎可以再重复一遍。这也说明移民走向小康之路真是难度大而周期长。

近几年,永靖县以广泛调查、研究、充分听取社会意见为基础,确定后期移民扶持方式为核定到人,把一部分扶持资金直接按标准发放到移民手中。人们叹息,这像是有点迟来的春风,毕竟吹拂得移民心中有了暖意。当然还有,大力实施库区基础建设,笔者不一一列举诸如饮水、交通、医疗等重大项目,以及为增强造血功能而给种植业、养殖业、乡镇企业等产业所加大的投资。但是笔者愿意带路,领大家看一看屹立在新区中心的一所规模宏大,楼宇、场所、设备都算得一流的移民中学。这是一种昭示:黄河三峡移民心中也有远大的希望,也有光明的明天。

“车辚辚,船萧萧,行人锅碗各在腰。爹娘妻子走相随,灰烟不见莲花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黄河涛。”笔者尝读记1967年移民在莲花渡口连夜候船渡黄河搬迁的诗作,竟想起《兵车行》的句子,又顺手写下这般断句时,不觉眼睛有些湿润了。

但是,黄河三峡移民不相信眼泪。他们不曾让泪水冲断脚下原本崎岖的小路。他们为国家建设做出感天动地的牺牲和奉献,他们还曾为水电站的建设唱着“花儿”高腔一样明亮的歌:

清水红山的刘家峡,

要修个拦河的坝哩;

银川的社员支援它,

要盼个电气化哩。

这首珍贵的民歌记录于1960年,传唱中第三句被演绎成“莲花的社员支援它”,“白塔寺川的社员支援它”,“永靖的社员支援它”,等等。这些“社员”,最后大多成了库区移民。支援修建水电站,盼望实现“电气化”,这原本是黄河三峡库区移民心志的表白。

《徐旗寨乡土志》也是黄河三峡移民的著作,“前言”中的一段话可以引为这首民歌之小序。文曰:

国家开发故乡,兴建电站,造福人民,而我们高举爱国主义旗帜,移出家乡,让利于国家,立下了不朽的荣誉和美德。

是的,黄河不干;黄河三峡移民的牺牲奉献精神不朽。

1958年9月27日,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开工兴建。同日开工兴建的还有盐锅峡水电站。

这是永靖黄河历史的大事,是陇原经济建设的大事,是中国水电事业的大事。

1958年,是叫如今的人们感到不可思议的年月。黄河上的两座大型水电站动工兴建了,但是承担建设任务的“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当时并没有正式成立。直到开工20余天后的10月18日,水电部水电建设总局行文道:“刘家峡、盐锅峡电站建设工程已于今年9月下旬正式施工,因此确定将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筹备处撤销,正式成立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与盐锅峡工程处。”

由此我们得以知道,黄河上的这两座大型水利枢纽,是由“筹备处”负责工程筹备并动工兴建的,或许可以认为,黄河上的这两座大型水利枢纽,是一边筹备一边兴建的。

即使不可思议,永靖黄河的两座水电站还是正式开工兴建了。刘家峡水电站的开工典礼在黄河边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万余名水电建设者参加了开工典礼。他们坐在黄河边的沙滩上,聆听甘肃省委和水电部领导的讲话。水电建设者还举手宣誓,高呼口号。口号是“插红旗,寸土不让;大跃进,分秒必争”。

由口号就可以知道,1958年,是“大跃进”的年月。刘家峡、盐锅峡两座水电站同日开工,体现了水电建设者为水电事业“分秒必争”的主人翁精神。在那种年月里又以“分秒必争”相要求的水电建设者,边筹备边开工的行为似乎又不是不可思议。

中国当时最大的一座水电站在黄河上游开工兴建了,这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看来,都算得上是一件真正的大事。翻开《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志·大事记》(下称“《水电四局志》”),其中1958年9月27日除记有刘家峡水电站与盐锅峡水电站同日动工兴建的话语外,还出人意料地记载了当时的一个口号:“两峡同上马,重点刘家峡,盐锅峡先行,八盘峡后跟。”

那是个标语口号满天飞的年月,半个世纪后,编纂者把这条标语记入志书中,足见其自有值得记述的意义。仔细品味这条极为口语化的口号,我们看到,水电建设者在刘家峡水电站开工之日,就有着在永靖黄河上连续开发的设想或者蓝图,表现了水电建设者决心在祖国的大河上筑座座拦河高坝,建颗颗水电明珠,为水电事业做更多贡献的主人翁精神。而后的几十年的实践,展示了水电建设者按通俗成这条口号的蓝图建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电站的丰功,以及大流水作业式的修建过程所显现的智慧和魄力。

“两峡同上马”,刘家峡水电站与盐锅峡水电站在1958年9月27日的这一天同时动工兴建了。盐锅峡水电站在刘家峡水电站下游40公里之处,巡礼盐锅峡水电站,还得留待来日。现在,我们留在刘家峡工地。

接着,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筹备处的负责人宣布开工令。顿时十里长峡,红旗招展,浪涛声中,炮声隆隆,这是开挖导流洞的炮声,这是宣告全国最大水电站破土动工的礼炮。

水电站建设的主要施工流程大体是截流、开挖、浇筑、安装、蓄水、发电。这为截流而筑造的被称为“戗堤”的堤坝不能承担蓄水任务,只能让河水改道从导流洞溢出,以腾出河床来浇筑大坝等建筑物,浇筑前还要进行基础开挖、灌浆等;其后则是下闸蓄水、机电安装、并网发电了。所以,截流之前要进行导流洞的开挖、修筑,所以,宣告刘家峡水电站开工建设的礼炮,就是爆破开挖导流洞的炮声。

回顾刘家峡水电站的建设历程,笔者不时要清理一下头绪。这不仅是因为时光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而且还因为这座水电站建设过程的曲折。

1958年9月,刘家峡水电站动工兴建,左岸导流洞开挖。

1960年1月,截流成功。

4月,大坝基础开挖竣工。

5月,主坝混凝土开始浇筑。

7月,围堰被洪水冲毁,基坑过水。

1961年,刘家峡水电站缓建,施工力量或转移或下放。

1964年1月,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复工兴建。

2月,决定在右岸增设导流隧洞,并新建混凝土拱形围堰。

8月,决定将1960至1961年间浇筑的13.4万立方米混凝土炸除。

1966年4月,主坝混凝土重新开盘浇筑。

1967年10月,下闸蓄水,因左岸导流洞闸门故障,蓄水失败。

1968年2月,右岸导流洞提闸泄水,以便左岸导流洞堵漏。

10月,左岸导流洞封堵,右岸导流洞再次下闸,水库蓄水。

1969年3月29日,1号机组并网发电。

8月,主坝混凝土浇筑完毕。

1974年12月,4号机组并网发电。此前,2号、3号、5号机组继投产发电。刘家峡水利枢纽基本竣工。

对刘家峡水电站建设进程进行简略的梳理,我们看到这座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停建又开工;左岸导流隧洞开挖、增加右岸导流隧洞开挖;大坝浇筑,炸毁重新浇筑;蓄水失败,堵漏、第二次下闸蓄水。对建设过程进行简略的梳理,我们于是明白这座水电站建设过程的繁复,我们于是才能完全读懂与这繁复过程相关的文献,也使自己能够把相关过程叙述得清楚一点。而且,这座水电站建设过程的“繁复”,也说明水电建设者在刘家峡黄河所经历的艰辛和格外的奉献。

十一

这里进行的是左岸导流洞开挖施工,是在1958年的时光。

1958年,刘家峡还有盐锅峡水电站开工之初,工程局党委就拟定了一个施工方针,叫做“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土洋相结合,逐步机械化”。这个更像是顺口溜的口号,当时确实是被称为“施工方针”的。这个所谓的“施工方针”,也能大体反映当时的真实情况。开工之初,如何“土法”,笔者不敢杜撰,反映水电四局四十年“光辉的历程”的叫做《光辉的历程》的书里说:“今天看来似乎是‘天方夜谭’,刘家峡左岸导流隧洞开工时,全工地仅有两把手风钻,其余则是钢钎、大锤、铁锨、架子车和抬筐。”

汹涌如天上而来奔腾到海的黄河上百万千瓦级的刘家峡水电站,这座当时中国最大的水电站的导流洞,仅有两把手风钻就开工了,这不是“天方夜谭”般的童话,而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生动表现。艰苦创业精神,对水电建设者来说,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的精神。

思考或者探索“水电文化”这个命题,巡礼刘家峡及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回顾刘家峡及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的建设历程,笔者深深感动于水电建设者的这种精神,坚持、贯彻于水电建设的始终;领悟到水电建设者的这种精神,应该是水电文化涵义丰富的重要篇章。

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刘家峡的水电建设者,用钢钎和大锤,用铁锨、抬筐和架子车,打通了左岸导流隧洞。这条导流隧洞长683米,洞身断面为13米×13.5米。这条以“洞”称谓的引水建筑物,其高度足可起造3层甚至4层的楼房。而这条可谓深广的导流洞,开挖在地质学称为“前震旦纪云母石英片岩夹角闪片岩”的石山中。亦据《刘家峡水电厂志》: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坚硬”,经物理、化学试验分析抗压强度很大。水电建设者就是在这种抗压强度大、“致密坚硬”的石山中,经过15个月日以继夜、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开挖土石方25.55万立方米,混凝土衬砌5.2万立方米。

这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而且一座大型水电站建设中一条导流洞的施工,所占比重是算不上大的,留下的文字记载更少,时过境迁,如今人们很难想象当年的导流洞施工该是如何情形,所以笔者把自己读到的一段相关文字转述在这里。一位叫姚念文的“老水电”,在他的《水电人生路》一书中写下这段文字,描述了左岸导流洞开挖施工的情形。这位亲历者写道:“洞内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弥漫的岩尘和汽车排出的油烟,使人窒息;风钻和各种施工机械的轰鸣,震耳欲聋。人和人对面讲话,看不见,听不清,只能大声地吼叫。”

导流洞的施工进行了15个月的时间,有汽车出入隧洞,说明已是开挖的后期了,从隧洞运出岩石块渣,运进衬砌的混凝土,已是不全由抬筐和架子车担当主角了。

十二

至1959年,这条导流洞具备了过水条件。它宣示的意义是,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具备了截流的基本条件。

截流,顾名思义,就是把大河拦住,河水被引入导流洞流出,从而才能在主河床进行基坑开挖、灌浆、大坝浇筑等施工。无疑,截流是水电工程施工的一个关键战役,标志着水利枢纽建设即将进入主体工程的施工阶段。狂骄不桀,汹涌千万里如天上而来的大河,被逼涌入狭窄的深峡,更加显现出骄狂暴躁的野性,要把这样的大河截断,可以想见其施工之难。截流,充满着变数,充满着悬念,决战的紧张气氛中,展现着惊心动魄的场面。

图5 刘家峡截流

1959年,正是“多快好省”的年月,各行业的“卫星”满天飞,刘家峡水电工程局也曾经有过“干刘家峡、促盐锅峡、抢八盘峡,三年建设三个峡”的有浓厚“大跃进”色彩的口号。在那种时代的氛围中,其实水电建设者的头脑“发热”还算不高,还牢牢铭记着“千年大计”的责任。就今天的眼光看来,当时截流的前期准备工作还是做得很专业很充分的。政工人员深入班组进行鼓动宣传:战略上要藐视黄河,战术上要重视黄河;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工程技术人员到厂队进行技术交底:刘家峡黄河截流,采用上下游土石围堰、隧洞导流、单向进占、立堵龙口的方法。而物质的准备,也已经就绪,包括混凝土四面体、铅丝笼等各种抛料备齐,三门峡工程局支援的二十多辆大型自卸汽车已进驻前方。

截流,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毕其功于一役的战斗打响了,那是1959年最后一天的傍晚。据亲历者描述说,“刘家峡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灯火齐明,广播里播送着欢快的乐章,临时搭起的主席台上坐满了贵宾,各级指挥人员和参战职工都已进入岗位。”晚上7时整,总指挥一声令下,截流开始。只见左岸下坝公路上的自卸汽车长阵,在欢呼般的喇叭声中鱼贯驶来,将一车车的石渣、铅丝笼倾倒在黄河之中。新筑的戗堤在黄河激流中逐渐向龙口伸展,而右岸暴雨一般抛投的石块沿着预铺的轨道同时向龙口进占。于是黄河被激怒了,咆哮着掀起大浪,铅丝笼被冲散,石块被冲走,水泥四面体也被冲翻。指挥员们镇定从容,不时果断地发出指令,大喇叭里喊着加油的号子。抛投的力度更大了,狂怒的河水一次次被迫退。经过7小时的鏖战,黄河激浪终于按照人们的意志,改道左岸导流隧洞而下。走上戗堤,只见滚滚而来的河水,还卷着无数的浮冰,浩浩荡荡奔来眼底,但是在刚刚筑起的水中长堤堵截下,只能钻入导流隧洞中。时间是凌晨两点,这是1960年的元旦了,戗堤胜利合龙,截流成功了。刹时庆祝的鞭炮声震响峡谷,真正是新年新气象,在新的一年刚刚来临之际,截流施工大功告成。水电建设者有理由欢庆,荒寂万古的刘家峡里,激荡着万众欢呼的回声。

图6 坝肩开挖

这是半个世纪前的欢呼,这声音早已随着河风飘远了。如今,在左岸下坝公路临靠河峡的边上,还可看见当年遗留的几块水泥四面体。这些重达十多吨的金字塔状混凝土浇铸物,默默矗立了五十年。这是大河截流的见证。站在旁边,人们可以看见深峡的黄河汹涌西去,巍峨的大坝屹立眼前,输电高压线铁塔如伴如随。笔者寻思,真是可以在这些混凝土“金字塔”旁树一“胜利截流”的石碑。这大概不能使登临者想象当年那寒冬腊月夜半河风中热火朝天的情景,以及那惊心动魄的可以用“搏斗”、“拼命”词语描述的场面,但是已有半个世纪的“胜利截流”的这些见证物,真是可以为黄河三峡添一处颇具“水电文化”涵义的景致。笔者还想到,碑文大体还可以包括表述这些意思的词句:1960年元旦凌晨2时,水电建设者经过7个小时的奋战,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截流成功。其时河水流量200立方米每秒,流速5米每秒,龙口宽30米,最大落差3米,抛石1350立方米。刘家峡黄河胜利截流,是当时中国最大水电站工程建设的关键阶段性胜利。

此后几十年间,总有诗人从省城州府、从神州各地来刘家峡采风参观。诗人看巍巍大坝,听水电站建设历史,在他们向枢纽工程、向水电建设者致敬的诗篇中,总有对大河截流动情的讴歌,如“削壁裁岩天地震,截流筑坝龙王惊”(张晏祖),如“横空大坝截流日,破浪澄湖伏玉龙”(谢新安)。

2009年10月,全国各大报纸刊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1949年10月—2009年9月)。在1960年栏,《大事记》记道:“1月1日,黄河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胜利截流。”

新华社为《大事记》加的“编者按”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大事记》是为庆祝共和国成立60周年,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写并与新华社合作编发的。《大事记》“全面客观准确地记述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来的发展历程,着重反映了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由是可见,在时代跨入21世纪后,人们观察60年来前进步伐的目光,依然有对刘家峡的注视。刘家峡水利枢纽的建设,依然称得上是共和国取得的辉煌成就之一,而这座枢纽工程的胜利截流,是这座称得上辉煌成就的工程的重要历程,是值得记入共和国《大事记》的大事。

十三

刘家峡水利枢纽截流成功了,此前,导流洞开挖、坝肩开挖、副坝基础开挖等重点工程已相继施工;此后,主坝基础开挖,主坝混凝土浇筑也相继施工了。有人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下的文句说:寂静的深峡和人烟稀少的两岸荒山荒原,从此“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热火朝天,人声鼎沸”。

能够给人们真实、生动地反映当时施工情景的还是照片。笔者案头有几幅水电建设者当年拍摄的照片,无声的画面却又像是用炽热的语言,诉说着水电建设者当年奋斗的情形。看着这些照片,很自然的涌现出的也是“热火朝天”、“车水马龙”之类的词语。其中一幅照片表现的是施工的大场景,满画面的山坡上布满了劳动的人群。与阔大的山坡场景相比,人体的比例显得很小,但很小的人体的形态却十分生动。因为他们都在用力,都在阔大而起伏不平的场地上推着一辆满载的独轮车。细细看来,这无数的推独轮车的人,在宽广的场面上还维持着成队成阵的情形。在刘家峡水电站“土法上马”的岁月里,在近乎“人海战术”的一些施工中,水电建设者有干劲、有精神、有方向、有呼应、有计划、有目标,在一幅照片中,也表现得自然、生动和充分;在一幅照片中,也让人看得真切,让人感动,让人鼓舞。

图7 1958年的施工现场

图8 水电站工地上的抬筐和独轮车

就像1958年开工之初那句口号——“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土洋相结合,逐步机械化”也是逐步递进的一样,“土洋相结合”,以至“逐步机械化”,那是后来的事了。1958年,还有1959年,其实还是土法为主了,是钢钎、大锤、铁锨、抬筐和架子车在导流隧洞的开挖中展示身手。在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地上独领风骚的,还有独轮手推车。正是这成千上万的独轮车,形成了“车水马龙”的景象和气势。人们看到,1720施工平台平整和四级台砂石料场覆盖黄土层剥离的施工现场,数以千计的掀起黄土的独轮车像黄河浪波一样滚滚不断。水电建设者就是靠这些古老、简陋的设施,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始了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之壮举。

还看到一幅相同题材的照片,相对于俯瞰式的大场面的表现,这幅应该是人物的特写镜头了。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仍然是成队成阵的建设者和他们的独轮推车;稍远处的还有肩挑大筐的队伍,更远一些站在高处的还有抡着长镐大锨的人。而镜头最前面的是一位拉着车子奔跑的人。这“车子”该是一项发明、一项创造,板条组成的担架状的车身,两端各装了一只小轮。车子上面并排放着四只大抬筐,筐子里装满了沙土石块。一般情况下,这样大的装满沙石的筐子,应该是两个人抬一只的。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人却用一根绳子拴在他创造的车的两端,拉着四只满装的大抬筐奔跑。

图9 民工英豪

这些照片摆在笔者的案头,在撰写与窗前流过的这条大河相关的水电文化的日子里,笔者常常会看上一眼。你看,他们套着如今的年月难以见到的垫肩,穿着手工缝制的中式衣裤,有的卷着裤脚管,有的腰里系一根绳子。这是一群朴实得无以复加而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的人。笔者忽然明白,这是水电站建设工地上被称为“民工”的人们。刘家峡水利枢纽开工后,几千人的被称为“民工”的青壮年农民,也汇集到建设工地上,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电工人共同组成建设大军,共同流血流汗,共同拼搏,共同贡献。在黄河上游的水电建设中,永靖人民不仅奉献了他们“青枝绿叶”的家园,而且选派出他们优秀的儿子,直接参加了水电站的建设。当年水电建设工地上的数千民工、这些永靖人民的优秀儿子,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怕险、不怕流汗、不怕流血,默默地奋斗在施工现场。

你看,刘家峡水电站上马、又下马了,复工、终于建成了,先后建成的还有盐锅峡、八盘峡水电站。这样,就有一批批唱着“要修个拦河的坝哩”的民工,就得卷起极简单的行李,默默离开水电建设的工地。在笔者还为了另外一部资料集有较多时日的采访中,“老水电”们无不称赞当年民工的奉献精神。在刘家峡、八盘峡建设工地上度过六年水电建设日月的胡锦涛同志,后来在西藏工作任自治区党委书记时,还记得共事过的水电建设者的名字,还托人向他们问好,其中就包括民工。但是半个世纪前的历史并不曾为他们留下记载,半个世纪的岁月倒是淡化了记忆。当年水电建设工地上的民工,永靖人民的优秀儿子,人们很难与这些人碰面了。今日相遇了——虽然是在照片上,看到他们飒爽的身姿,就有了离题的话头。

十四

我们已经知道刘家峡水电站建设过程的格外“繁复”,想着还是按照梳理的水电站的“编年史”来回顾建设者走过的历程,条理就会清晰一些。刘家峡水电站截流成功了,像所有大型水利枢纽一样,截流前有导流隧洞的开挖、坝肩开挖、副坝基础开挖,截流后接着是主坝基础开挖,灌浆、主坝浇筑,这些都是重点工程,这些重点工程都相继进行施工了。于是沉寂亿万年的深峡和两岸人烟稀少的荒原,呈现出熙熙攘攘、热火朝天的景象了。

我们走过了边筹备边施工且一日之内两座水电站在黄河上同时开工的1958年;走过了以“土法”并以高质量完成导流隧洞施工,完成其他关涉截流的准备工作,并且在这一年最后一天的最后几个小时终于进行大河截流的1959年;现在,随着截流的口号进入新的一年进入1960年了。1960年元旦凌晨二时,黄河刘家峡水电站截流成功,欢庆的鞭炮已经响过了。

这一年的3月,一份叫做《刘盐群运》的报纸在刘家峡创刊了。这是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的机关报。这是一份16开的小报,报纸之名也许反映了那个年代政治工作搞“群运”而且水电工程建设也搞“群运”的时代风貌。这里记上一笔,不仅因为一份水电报纸创刊,无疑是具有“水电文化”意义的事,而且表明了工程局摆开架式,大干一场的势头。

果然,刘家峡水电站工程建设的势头很快。4月底,大坝基础开挖竣工;5月1日,主坝混凝土开始浇筑了。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水也有“不测”流量流速的,一条大河的流水也是有难以预料的变化的。“7月25日,刘家峡水库入库流量超过2000立方米每秒,洪水漫过堰顶,围堰被冲毁,基坑全面过水”。

关于7月25日的一句话过录自《水电四局志·大事记》。《刘家峡水电厂志·大事记》的记述要简洁许多,但关于7月25日的记载却没有一字的差异。可见,提起1960年7月25日发生在刘家峡工程建设工地上的事,数十年后,水电建设者还是字斟句酌的,可见,围堰冲毁、基坑过水的事件对一座建设中的水利枢纽工程是非同一般的。一座建设中的水电站,当基坑开挖完工,大坝开始浇筑的时候,预料之外的洪水冲毁围堰,漫过基坑,那近乎是毁灭性的事故了。

图10 基础开挖施工现场

刹那,人们的心情就像眼前崩溃的围堰一样狼藉得难以收拾。

半个世纪以后的人们看来,或者以笔者今天的事后又是旁观者的角度说,1960年刘家峡的水电建设者的心情,也无须那样近乎悲愤的沉重,峡谷里的吼叫,也无须那样像是绝望的声嘶力竭,收拾一片狼藉的溃崩的围堰,也无须那样的红了眼睛地拼命。

1960年的7月25日,像是一个转折,发生在这一天的事,像是一个征兆。从这一刻开始,刘家峡水电站和它的建设者的命运,将面临更多的风云变幻。这座全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的大型水电站,建在这几乎要被弯弯曲曲的山路束缚住腿脚的峡谷里,开工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那是这个国家真正“一穷二白”的时期;还有,这座水电站建设的历程,是在“大跃进”、“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十年“文化大革命”的时代风云之中。

十五

刘家峡水利枢纽开工了,当时正是“大跃进”的年月。当时的一些口号朗朗上口,通俗又生动,至今还清晰地印在人们的记忆中,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又如“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接着还有全民大炼钢铁,小土炉遍地火红的景象,有若干年内赶上美国超过英国的雄心壮志;还有呢,还有能叫如今玩笔杆子的人心惊肉跳的口号:地区要超过鲁迅,县县都出一个郭沫若。原来那还是一个人人都能写诗,人人都会画画的年月。在偏僻的刘家峡,高高飘扬的“大跃进”的红旗下,也曾经听见“干刘家峡、促盐锅峡、抢八盘峡,三年建设三个峡”的跃进口号。在黄河上的三条峡谷里三年建设三座水电站,也算得上是一个可以称为“跃进号”的大“卫星”了。如今看来,这不仅是一条带有“大跃进”色彩的口号,而且,口号还透露了永靖黄河上水电建设者的一贯思路,那就是在三条峡谷里建造三座水电站。

浮夸风在水电站工地上还吹起了开挖量的灰尘,在导流洞开挖、黄土副坝开挖、1720平台平整、四级台砂石料场覆盖黄土层剥离开挖的施工现场上,有万余人的你追我赶,有“罗成连”、“黄忠班”的豪情壮志,有创高产的口号和高产纪录不断刷新的“卫星”。但水电建设者经过不算长的时间后自己又明白了,倘若上报完成的土方量在短时间内已经超过了设计总量,上级管理单位可以认为这座水电站已经完成了开挖工程的施工,不再下拨这部分工程的预算投资怎么办!真是一说吓一跳,朴素的语言,说明水电建设者其实在那种形势下也有着清醒的头脑。这时恰是1959年的春节,于是春节也不放假,技术人员进行一次彻底的测量验方,剔除了放卫星的土方量。如今看来,在当年水电站建设的工地上,浮夸风只能算是扬起了一阵尘土。

1960年,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大干快赶”的时期,水电建设者“斗志昂扬,日夜奋战”。5月1日,大坝混凝土开始浇筑了,到工程缓建停工时,枢纽工程已经浇筑了13.4万立方米,其中主坝就有8万立方米,右岸副坝也有近5万立方米。这个“大干快赶”的1960年,其实已经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了。人们不必为7月25日围堰被冲毁而叹息,因为国家调整基本建设计划,刘家峡水电站也要缓建停工了。翻检当年的报刊,给人的印象是,国民建设中遇到的严重困难,是由严重的自然灾害和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专家造成的。

刘家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上的苏联专家确实撤走了。这些“背信弃义”者,人们还曾为他们修建起一栋小巧的“专家楼”呢。但除此之外,人们对“连续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印象模糊,人们只清晰地记得饥饿的日子,和那些日子里的人事。

1960年,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机关职工的口粮由每月42斤减至36斤,后来又减至28斤,再后来,又减至26斤。这有个说法,节约两斤粮食支援农民兄弟。笔者抄存有一首珍贵的永靖民歌资料,一首1958年记录下的“花儿”。这是农民深情地歌唱:“党的号召是水利化,有水是粮食(吓)打下;多打粮食支援工业化,给农民机器(吓)做下。”“多打粮食支援工业化”,原本不单单是“农民兄弟”口头上的歌唱。可是在1960年的时光,原本是种庄稼并以打下的粮食支援工人老大哥的农民兄弟,到了由半饥饿的工人老大哥从牙缝里省两斤粮食支援的境况,可见“自然灾害”在当时该是如何严重,这也只好按下不表。目光还是收回到刘家峡,水电建设者的口粮供应降至26斤,这是称为“主食”的;而“副食”,根据现时的常识理应包括肉、禽、鱼、蛋、油、奶、糖、蔬、果之属,当时却是根本见不到的。煮白菜萝卜也凭证而且限量。主食长期不足,副食长期断绝,于是在水电建设的工地上,多数人现面黄肌瘦状,多数之外的人则浮肿起来。大型水利枢纽的建设者,也只得成群结伙上山挖野菜了。

巡礼刘家峡水利枢纽,巡礼黄河三峡水电长廊,这些内容不容回避。笔者还受到强烈的震撼,当年建设者“大干快赶”的年月,同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的年月。在黄河三峡,提起水电建设者,人们想到的第一个词语就是“艰苦奋斗”,由是我们知道,艰苦奋斗的水电建设者,其在永靖黄河上奋斗的日日夜夜、年年月月,还曾经“艰苦”成如此情形。

十六

1961年,国家调整基本建设计划,刘家峡水电站缓建,“施工力量逐步转移下放”,这是《水电四局志》语。亦据《局志》记载,这年的元月,刘家峡工地水电职工人数为11615人,到了年底,就仅剩2517人了。这其中的小部分或被“转移”到盐锅峡工地,目的是为刘家峡水电站的复工建设保存技术力量;或被“转移”到外省某水电工地,目的则是“移工就食”了。除此之外,大多数人“下放”回到了正闹“自然灾害”的农村老家,“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

就是1960年和1961年那样艰难的日月里,从黄河截流到工程缓建停工前,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浇筑了13.4万立方米混凝土,其中主坝有8万立方,“甲块”已经浇筑至河床以上30到40米了。

其实刘家峡水电站被国家“正式”列为停缓建项目,是在1962年的5月。这时留守职工仅有千余人了,留守者的经历,也有别样的艰难。

笔者的岳父当年是“留守”者之一。他从上海支援中国最大水电站的建设来到刘家峡谷,是最早到刘家峡水利枢纽建设工地为数不多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中的一位。他给笔者讲述过一个情节,留守期间,他曾经和同事一起为工程局的农场拾粪积肥。情景大体是这样的,他们一组三个人,其中一男一女抬一只大编筐,这是直径近一米的藤条编的大筐;另外一男手持一把长把铁叉,每寻见粪便就叉于大筐之中。

高级知识分子去“拾粪”,听着都富生活气息,而且还能入诗呢。这里有某大学某著名教授《拾粪偶吟》为证。这位教授诗人,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被指派拾粪,竟偶尔兴发,吟成拾粪诗有十多首呢。诗中写道:“一把铣儿一个笼,每天随我往西东”;“负笼拾粪走西东,走遍周围路几重。”

这里选读几首:

近日春耕号大忙,浅沟深处有文章;

盘龙大便成堆积,拾得满笼意气扬。

下坡容易上坡难,时往沟中兴未阑。

待到驴牛饮水后,头头排出粪团团。

元日谁忘岁月新,应该新岁作新人。

不嫌拾粪脏和臭,滚得泥巴沾满身。

读这些诗作,是笔者想着可以从诗句中寻觅岳父辈的水电建设者当年为度时艰而办农场,以种粮种菜种果树,为办农场而拾粪积肥的约略情景。

我们不再去描述那些“留守”岁月空间是如何景况,而把一位老水电的一段话转录在这里。我们可以据此比较清晰地了解当年水电建设者的精神风貌。这位亲历者姚念文先生在《水电人生路》中写道:“三年多的饥饿、困难、艰苦、挫折,并没有动摇大家的信念,坚信中国共产党能领导中国人民战胜困难。同时,开发祖国能源的历史使命,把广大职工维系在一起,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因此,大家在困难面前,没有颓丧,也没有逃避,而是以乐观的态度,不屈的精神,顽强地走出了饥饿的岁月。”国民经济经过调整,工农业生产开始全面好转了。这是1963年,国家增加了对刘家峡水电站建设的投资,以为水电站复工做好准备工作。于是修缮那些“干打垒”房屋,整修水、电、风管线路,水电建设者走进阳光,满怀信心地迎接刘家峡水电站的复工。

十七

但是,13.4万立方米的混凝土还摆在眼前。为刘家峡水电站的复工做好准备工作,这13.4万立方米混凝土的质量问题,并不是单指表面的蜂窝、裂纹,或者所谓“狗洞”。据专业人士讲,混凝土的强度其实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强度达到设计要求,“蜂窝”之类的缺陷是容易处理的。

1960年和1961年,刘家峡水电站建设者也处在全国性“自然灾害”的背景之中,在“土法先上马”的情况下,当时施工准备是严重不足的。砂石料开采筛分、混凝土拌合运输还未形成机械化生产运行。老水电回忆起当年的情况,还不无激动。水电工程局创造条件顽强地坚持浇筑施工,水电建设者“勒紧腰带、夜以继日、拼死拼活”地浇筑了超过13万方的混凝土。仔细地体会这一切,也不禁从心底发一声惊叹,13万多方混凝土,是水电建设者尽快改变国家“一穷二白”面貌的心血凝结而成,是水电建设者“革命加拼命”拼死拼活的精神浇筑而成。

但是,当时施工准备不足,技术设备条件不足。就混凝土而言,有水泥本身质量的要求,有砂石料筛分及去尘质量的要求;拌合而成的水泥砂浆,除强度指标、酸度指标,还有温度的控制,这就得具备寒冬加温炎夏降温的措施及保证,如此等等。

混凝土浇筑大坝要用振捣器,这应是浇筑混凝土必须配备的器械。但是,这“必须配备”的却没有配备。有人说,当时若配备功率较大的振捣器得从苏联进口。可是为什么没有进口“必须”的器械,如今人们也可以猜想。也许是立志要“自己制造”,或者“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所以,水电建设者就都穿上高腰胶鞋,像“原地踏步走”一样在浇筑大坝的混凝土上踩踏。这是人力振捣人体振捣啊!曾经读过一段文字,是关于这13万多立方米混凝土的话题,说管理者带领职工在混凝土上跳舞,还说浇筑的大坝能没有“蜂窝”、“狗洞”吗?云云。这是外行文人也曾现场一睹的误会了。

13.4万立方米混凝土的质量问题足以惊天,除“如此”等等还有其他么!

笔者寻思,在“大跃进”的红旗高高飘扬的背景中,在那样的条件下,既要“多”且要“快”又要“省”还要“好”,在水电站建设工程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这关系该如何辩证处理呢?既要“多”,又要“快”还要加“省”,就顾不得说“好”,不知如何是“好”了吧。

水电工程,尤其像刘家峡这样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关系子孙后代的千万年大计。回顾过去的那些年月,我们看到,水电建设者对此是有着深刻的认识的。在大坝混凝土浇筑前,他们对大坝基础处理进行了认真的验收。人们还记得他们对坝基处理的细节。大坝基础岩石风化层剥离后,用地质锤对基岩再敲打一遍,将松动的岩块、风化层残留部分人工撬挖清除,再用高压水枪一遍遍冲洗,将表层风化物、岩渣、石粉冲洗干净。据老水电说,高压水枪冲不到的死角,水电建设者是用抹布擦干净的。还有人说,抹布擦不到的小岩渣,是用和好的面团粘掉的。面对炸掉的13万多方混凝土,这些又是叫人难以置信难以想象。坝基之上的混凝土被炸除后的“现场”证明,当时的基础处理是符合设计要求的。那时正是反右倾、“拔白旗”之风浩荡之际,水电建设者能以科学的态度,严格按施工程序和规范要求进行基础处理,是难能可贵的。人们还看到,刘家峡水电站复工后进行第二次大坝浇筑,就浇筑在原来的坝基之上。

还有,这13.4万立方米混凝土,是水电建设者自己作为一个重大问题严肃地摆在自己面前的;而且,他们还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经过调查研究,制订出评定这些混凝土的方案。亲历当时质量检测工作的老水电姚念文回忆说,先由工程局实验室在主坝、副坝、地下厂房顶拱有代表性的部位提取混凝土试验块,然后做抗压、抗拉、抗渗实验,实验结果由局质量检查科分析论证;如果各项质量指标达不到设计要求,再做补强灌浆试验,灌浆后再取混凝土蕊交实验室检验灌浆成效。

这项工作进行了几个月,最终结论是令人遗憾的,补强效果不大,质量指标仍达不到设计要求。1964年,刘家峡水电站复工兴建,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报经上级批准,毅然决定把这些混凝土炸除,重新进行浇筑。笔者所以重申,这也是水电建设者对国家、对子孙后代、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

刘家峡又响起震荡山谷的炮声,这是对这座峡谷水电工地上过去岁月的认真总结,也是这座大型水电工程重新上马的庄严宣告,刘家峡水电站重建了,刘家峡水电站重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