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八盘峡水电站,是“一五”期间《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提出的黄河干流梯级开发电站之一,是黄河干流第十一个梯级电站。八盘峡水电站,是继盐锅峡、刘家峡水电站后又一座建在黄河上游永靖县境内的水利枢纽。
这座水电站坐落在八盘峡谷中,以发电为主,兼有灌溉等综合效益。这是一座低水头、河床式径流水电站。电站枢纽主要由河床厂房、泄洪闸、溢流坝、非常溢洪道、左右岸副坝、排沙廊道及潜水挡沙墙等组成。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坝高33米,坝长396米。水库总容量0.49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1578米,为日调节水库。令人耳目一新的河床式厂房位于河中闸坝右侧,全长150.9米,这也是这座水利枢纽挡水建筑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图30 八盘峡水电站
图31 八盘峡水电站厂房
厂房共安装5台轴流转桨式水轮发电机组。机组单机容量3.6万千瓦,总装机容量18万千瓦,是一座中型水电枢纽。
八盘峡水电站是水电四局建设的又一座黄河干流水利枢纽。水电四局为此而组建了八一三分局,以承担水利枢纽的施工和安装任务。1969 年10月,八盘峡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建设,1975年8月,3号、4号机组同时并网发电,至1979年2月,电站5台机组全部建成投入运行。笔者手头有旧资料:自1975年8月1日机组投产发电,至2004年底,共发电237.35亿千瓦时,工业总产值达16.93亿元,相当于总投资的12倍以上。
八盘峡水电站建成发电三十年来,新一代的水电人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甘于奉献、争创一流的精神,坚持“务实、发展、稳定、高效”的厂训,坚持以安全先进为基础,以经济效益为中心,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把这座水电站建设成甘肃、西北乃至全国电力系统安全文明生产的标兵,为促进甘肃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
连抢兼装带八盘,
人民手笔撼乾坤。
想来犹见红旗展,
钢铁精神铸誓言。
八盘峡水电站建成三十年后,诗人徐建群写下这首诗,诗题就叫《八盘峡水电站》。诗作者有自注:“系指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水电四局)在修建三座水电站时提出的口号:抢刘家峡、装盐锅峡、带八盘峡。”
诗句朴素无华,却有深厚意蕴凝聚在诗人笔端。由于水电四局的渊源,和刘家峡、盐锅峡水电站一样,笔者和八盘峡同样有着河水一样相连又不尽的联系。读着这首朴素无华的诗,笔者自然有不尽的感慨。
1958年,刘家峡水电站和盐锅峡水电站动工兴建。1961年,刘家峡水电站暂停施工而下马。1964年,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复工。又过十余年后,新华社记者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描述刘家峡水电站“诞生”。记者说,水电建设者从四面八方奔赴刘家峡,甘肃人民也选派优秀儿女前来参加建设。他们组成的水电大军,浩浩荡荡开向黄河岸边。记者写道:“山上山下,一面面红旗迎风招展;房前屋后,一张张决心书贴满墙头。”那是个标语口号的年代,无数标语口号都随着河风消逝了。但笔者也曾不止一次地感叹,当年水电四局有一条口号,至今仍听得在黄河三峡水电长廊里的回音。那就是:“抢刘家峡、装盐锅峡、带八盘峡。”
所谓“抢刘家峡”,就是刘家峡复工重建后,水电建设者决心要将因停工而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力争第一台机组提前在1969年发电,用拼命的精神,建成一座装机多、效益好的水电站。
“抢刘家峡”的同时,水电四局又抽出力量去盐锅峡水电站装机。盐锅峡水电站原设计安装8台机组,要是8台机组全部安装并网发电,两年的回收就比总投资还多,这就是“装盐锅峡”。而八盘峡在盐锅峡下游17公里处,盐锅峡水电站用刘家峡水电站尾水发电,而八盘峡又用盐锅峡水电站尾水发电,这是真正梯级型的水电站。这三座水电站建成后,总装机容量达180万千瓦,年发电总量是100亿千瓦时,将为甘肃,为整个西北的经济建设做出极大的贡献。水电四局建设者以主人翁态度,急国家之急,想国家之想,在建设刘家峡、盐锅峡水电站的同时,又积极备战,积极请战,建设新的水电站,“带”出一个八盘峡。
几十年过去了,“抢刘家峡、装盐锅峡、带八盘峡”的口号,还听得震荡在黄河三峡时空里的回音。因为那不仅仅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种奉献和拼搏为核心内容的水电精神。徐建群的“八盘峡水电站”诗,正是这种精神至今仍激荡着感染力量的余绪。
但是“带”八盘峡这样一座黄河上的中型水电站,并不像制订这么一个口号容易。现在的人们也许难以想象,建设八盘峡这样一座中型水电站,国家当时并没有投资。建设八盘峡水电站,当时需投入7000万元。但是当时国家有困难,难以马上投入这么一笔钱。
现在的人们更难以想象,水电四局的建设者又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这个口号明白如话:“建设刘家峡,节约一个八盘峡。”明白如话的口号告诉水电建设者,从建设刘家峡水电站的国家投资中,节约出建设八盘峡水电站的资金来。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7000万元并不算得是一个小数目。如何“节约”出这一笔钱来,如何“节约”出八盘峡这样一座水电站来?笔者曾经有一篇文稿,稿中有涉及相关内容的文字:
水电四局的建设者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前方工人们为节省一颗螺丝钉、一锹水泥、一度电、一吨水而努力。后方行政管理人员也千方百计把节约一把笤帚、一瓶墨水甚至一张纸变为自觉行动。水电四局的干部、工人、还有家属“节约一分钱,从我做起”的同时,提高工效,降低成本,依靠科技,进行突破。于是,工程技术人员试验成功低流态混凝土,应用于大坝浇筑,不仅节省投资380万元,混凝土强度还提高21%。于是研究成功钢模台车,应用于导流隧洞顶拱衬砌,比使用木模衬砌提高工效5.5倍,成本降低72%。设计人员精益求精,修改初步设计方案,大坝混凝土用量由80万立方米减少到70万立方米。水电四局的建设者,硬是节约出7000万元,使八盘峡水电站上马,建成发电。
文字中为节约一吨水而努力的话句,使笔者又想起曾经读到的一份资料,其中为“一吨水”作注道:“价值7分钱。”7分钱和7000万元,两个数字都带“7”,当然是一个巧合。但是这个巧合告诉我们,要经过多少自觉自律的努力,水电建设者当年才能节约一吨水,才能为八盘峡水电站积累10亿分之一的资金。
7000万元,在黄河上其实并不足以建设一座中型水电站;可是有了这7000万元,就使这样一座水电站上马动工了。一位老水电、当年的水电四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刘书田四十年后也曾谈到这段往事:“六十年代我国财政状况很不乐观,直接投资7000万元建设八盘峡水电站困难比较大,但该电站一旦建成,可安装5台机组,装机18万千瓦,对西北的工农业发展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四局人对此十分清楚,他们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对水电事业的热爱和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
这就是水电建设者的胸怀。“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带八盘峡”,就好像是水电建设者当年为流行的这句话做的例证。回眸八盘峡水电站建设的年月,其实还充满了“抢”的精神。创造条件,“抢”先上马;面对遭“文化大革命”破坏的经济建设,抢时间、抢速度、抢更多的能源。
于是,1969年10月的一天,寂寞千古的长峡里一声爆破炮响,八盘峡水电站工程正式开工兴建了。
三
提起八盘峡水电站,相关的文字资料上几乎都说,这座水电枢纽在兰州市境内,或者说,在兰州市西固区。于是就有作文者发挥,说八盘峡以全国唯一一座建在省会城市中的水电站而闻名。
其实,这根本是一个认识性的错误,跟着就是以讹传讹了。
这座水电站建在八盘峡谷中,左岸有八盘山,下游峡口之外有八盘村。山名八盘,峡以山名名之,山前的庄村也当以山名名之。
八盘村属兰州市西固区,以峡谷之名称谓的这座水电枢纽于是也被认为在西固区境内,更何况,这座水电站建成后归兰州市管辖。
《八盘峡水电厂志》说:“电厂生活福利区坐落在电站下游1公里处黄河右岸。”人们还知道,这生活福利区距下游的八盘村也有2公里的路程。显然,水电枢纽建在八盘村上游3公里处的黄河峡谷中。作文者们不明白的是,这原本就处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境内。
为了建设八盘峡水电站,水电四局组建了八一三分局承担施工任务。1969年,水电建设者陆续从刘家峡开赴八盘峡。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为了支援水电站建设,永靖县在抓好前期征地、移民工作后,又在工地上组建了商店、粮站、邮局等供应和服务单位,专门为水电建设者和他们的家属服务。因为这座水电站建在永靖县的土地上,那是一个计划经济的时代,永靖县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做好这方面的保障工作。
于是,一位中央领导人,站在永靖县这片热土上,不无激动地感叹:“一个县建三座水电站,全中国都少有啊!”
四
“一五”规划时,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委员会,并编制了《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第二大河,全长五千余公里,水利资源丰富。在甘肃境内,水能储藏量就高达460多万千瓦。在《黄河综合利用技术经济报告》中,八盘峡榜上有名,被定为黄河干流自龙羊峡以下第十一个梯级水电枢纽。
八盘峡水电站初步设计阶段的勘测工作始于1958年6月。在长约4.2公里的峡谷,水电部西北勘测设计院对四个初选坝址进行勘探比较。重点对第四坝址做了大量勘探工作。在中国水电勘探史上,在八盘峡里,水电勘探者有过前无古人也许后无来者的奇遇。1961年4月,上游盐锅峡水电站封闭底孔,黄河断流。水电勘探者利用这千古难得一见的机会,观测了坝址河床地貌、岩性及断裂情况。作为水电勘测专业人员,这也是他人所不能得遇的眼福。
在勘测的基础上选择坝址,不但牵涉大量的地质勘探,而且包括不时增加的补充勘探,还有野外和室内的岩石实验、灌浆试验等专业性强而繁复的工作。经过了几年的时间,经过了多次的专业审查,八盘峡水电枢纽的大坝,最终先定在第一坝址上移103.1米处。
提起八盘峡,当年参加过施工的水电建设者都会惊叹其地质条件的复杂。多次的勘探工作和分析结果也充分表明,“缓倾角软弱夹层”分布为数众多,且性状有不稳定性。据《八盘峡水电厂志》,我们可以了解这给主要工程地质带来的问题,还有水电建设者将要应对的措施。
首先是地基抗滑稳定性问题。人们看到,软弱结构面呈顺河走向,将坝基岩体分成几个不同结构面的工程地质段。为防止渗漏带来软弱夹层泥化,防渗设施必须得到保证,并且设置齿槽,利用其下游岩体的抗力,以改善闸坝地基的稳定条件。
其次是坝基渗透问题。由于地下水含水条件依附于裂缝隙空间,基坑中渗水多来自砂岩界面,具有顺层出露的特点。钻孔压水试验表明个别地段具有集中渗漏的可能性。《八盘峡水电厂志》比较详细地记载了施工应对的措施,我们也能大体读得明白:“可用水泥帷幕灌浆加人工混凝土铺盖,延长渗径减少坝基渗漏量,帷幕后设置排水孔降低坝基扬压力,灌浆帷幕两侧,上游铺盖前缘及下游护坦末端固灌孔深加至7~8米,以增加幕体厚度及减少上下游地下水的渗入。”
还有地下水的硫酸盐侵蚀性问题。八盘峡地下水硫酸盐含量较高,曾经使用过的几种水泥均无法抵御侵蚀。这就需要在山边廊道内用500号抗酸水泥进行灌注横向帷幕,以堵塞山区来水;并设排水孔幕,排泄和降低地下水位,以消除、缓解环境水对大坝混凝土的侵蚀。
八盘峡水电站复杂的地质条件为施工增加了难度,用水电建设者质朴的话说,是添了很多麻烦。我们不厌其烦地把这些问题罗列在这里,是想说明水电建设者在八盘峡工地曾经遇到过更多的困难。而我们所罗列是仅是勘探、设计时已经认识到的问题,施工真正开始后,水电建设者遇到的“麻烦”将会更多。
五
“节约”出来的八盘峡开工了,原本十分有限的建设资金,能用于水电建设者生活设施的就更加有限了。水电建设者只能面临更加艰苦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笔者曾读到当年“苦战八盘峡”的水电人的回忆文章,其中王德厚先生写道:“当时正是十年内乱时期,国民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偏僻荒凉的小山村里一下涌来了数千名水电工人,其生活环境之艰苦是显而易见。工人们住的是油毡盖顶、低矮狭窄、十分潮湿的干打垒宿舍。”所谓“干打垒”,指工地简易住房。这种房子以土坯砌墙,油毛毡铺顶,上面压几行泥巴或砖头,再装上简易门窗即成。油毛毡透热快,散热也快,所以“干打垒”夏天闷热,冬天温度低。还有一位从八盘峡水电站工地走来的建设者也讲述了住“干打垒”的体验。这位李士哲先生在《大河情深》的文章里说:“那时我们住在干打垒的房子里,四壁是黄土夯筑起来的,屋顶上用油毛毡盖的。站在屋中央跺跺脚四下里就扑簌簌地掉土,风雨之夜,雨水透过油毛毡落在顶棚上,寒意袭身,让人难以入睡。”王德厚在他的题目就叫《苦战八盘峡》的文章中写道:“整个工地连个像样的商店都没有,只有一个两间房子大小的小卖部,商品也是异常匮乏。职工群众需要买较为好一点的商品,就得跑到四五公里外的河口南火车站或者兰州市。记得有一次村里一位农民,手提一个布袋,里面装有二三十个鸡蛋,在开挖队食堂前叫卖,一些工人非常高兴,想买上几个解解馋,可就在这时开挖队一名保卫人员过来了,不问青红皂白,把那个农民训斥了一顿,把鸡蛋给以没收,然后把这个农民撵跑了。这是在当时‘文化大革命’中割资本主义尾巴的一个典型例子。”
说起鸡蛋,当时还真是稀罕之物。以至四十年后,《大河情深》的作者不约而同地讲了关于鸡蛋的故事:在八盘峡工地时,买菜须跑到十多里外的河口镇的新城或河口北。带家小的职工有时到工地草坪山上或周边农户家中收买鸡蛋,一元钱八个,有买有卖,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却被扣上“资本主义尾巴”的罪名。于是正大光明的事还偷偷摸摸地去做,人们拿着收买的鸡蛋回到家里,心里有一种做贼的感觉。
两位老水电,讲过当年八盘峡工地“住”的条件后,又都讲了“食”的情形。
王德厚:职工群众和全国职工一样,每人每月只能吃到四两油,天天都吃老三样,白菜、萝卜和土豆,偶尔吃顿烧茄子,工人们听说后很早就得到食堂窗口排队。干部也和职工群众一样,记得有一次当时的军代表王营长晚上饿了,没有办法,只好弄点酱油,放点大辣椒煮着吃。
李士哲:人常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八盘峡山上有一种野沙葱,绿生生的叶子托着紫色的花朵,满山遍野,真是好看。星期天我们就带上铲子、篮子去采,做菜时用来代替葱姜炝锅,味道醇厚独特。做面片时用其做卤汁,也是香味四溢。面片盛在碗里,放些油泼辣子,就上一瓣生蒜,吃起来真香。
还有一种雨后滋生于山坡的地衣菌类地皮菜,而我们却视它为山珍。每逢阴雨,一家大小栉山风、沐细雨,浪山一样地去采地皮菜。
李士哲接着说:黄师傅是八级起重工,山东人,直爽和善,乐于助人,他家的三姑娘黄承霞聪明能干,常在屋中央用几块砖头支起鏊子,烧木屑刨花摊煎饼。舀一勺拌和好的玉米面糊倒在鏊子上,用一个带柄的木片转圈摊匀,瞬间一张薄如纸、黄澄澄的煎饼就烙好了。我们一家大小四口常常不请自到,一张刚出鏊子的热煎饼卷上醋熘洋芋丝,大口大口地咀嚼吞食,那种口感,那般风味,真过瘾。
两位老水电又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当年水电建设者的“文化生活”。张厚德说,“那个年代里,不仅物质生活困苦,而且文化生活枯乏”。
王德厚接着说:“文革”时期根本没有舞厅、卡拉OK厅等娱乐场所,那些都属于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要受到批判。整个工地连个简易电影院也没有,好几千人的工地上,只有开挖队队部前有一个篮球场,职工们下班后,只有打打篮球,蹦蹦跳跳打发时光,偶尔看场露天电影,那就是最高享受了。一到星期天或者是节假日,职工大多聚集在兰青铁路两旁,像个巡道工似的,东走走,西走走,沿着铁路数道轨,或者是坐在铁路两旁聊天。
李士哲接着说:记得有个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在一队食堂接连放映数场,场场爆满,许多人连看几场,如痴如醉。局文艺宣传队到工地演节目更受欢迎,特别是一些自编自演的歌舞节目,常常博得满堂掌声。
我们之所以选读作者对曾经的艰苦生活的描述,是试图详细了解四十多年前水电建设者在八盘峡里艰苦奋斗的真实情况。其实“老水电”们主要表述的,更是水电建设者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以及水电人的理想和精神追求。我们还在《苦战八盘峡》中读到这样的话,“在那样的艰苦环境中,八盘峡工地的水电工人怀着对党,对祖国的耿耿忠心,排除一切干扰,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到水电建设中”,从而为八盘峡“写下了一篇又好又快的水电文章”。而《大河情深》是以这样的话句作为结束语的:“水电人的理想和精神是几代人辛勤构建和创造的,珍贵无比。黄河水不涸,中华文化的血脉不断,水电人秉承民族精神的源泉也不竭,这是因为水电人的精神是植根于黄河水中的。”
“苦战八盘峡”,又“大河情深”,两个各自拟定的文章题目,却完整地表达了水电建设者信奉的一种精神,这本属偶然的事象,却反映了在黄河三峡洋溢的水电精神并至今浩荡着的现象并非偶然。对水电建设者每个个体,或对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每个工地,都是对水电事业始终不渝的一往情深,和对水电事业始终坚持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也是构成水电文化的重要内容。
就像《大河情深》的作者说的,在八盘峡“战斗”的年月,是水电人值得回味值得怀念的“苦乐年华”。作者在文章中还记录了水电四局文艺宣传队在工地演出的一首“花儿”。提起水电四局文艺宣传部,老水电们都有关不住的话头,在八盘峡、在刘家峡,文艺宣传队给水电建设者带来难忘的欢乐,也受到水电建设者热情的欢迎。但是今天先来看这首“花儿”,其实这是改编的一首临夏民歌,虽然不能算是“花儿”体,欢快的曲调和亲切的歌词,黄河三峡人民耳熟能详。于是笔者想着再把歌词抄录在下面,让我们一起再快乐地唱上一遍:
提起我的家,
我家刘家峡。
白布的尕汗褡,
青布的尕夹夹;
吃的是黄河水,
尕锅里熬青菜。
远方的客人来,拉拉家常话,
洋芋茄子大,萝卜赛娃娃。
……
六
八盘峡水电站由水电四局八一三分局承担施工任务。1968年,开始水电站建设的筹备工作,1969年,大批水电建设者由刘家峡开赴八盘峡。这年的11月,电站的主体工程就开工了。
如今再来观察当年的情况,我们发现,八盘峡初期施工条件要比盐锅峡初期的施工条件好了许多。首先有一条水电站专用铁路和刘家峡大本营连接,只要建设工地需要,蒸汽机车的汽笛就可以日夜响亮在这条依傍在大河之旁峡谷之中的铁道线上。水电四局设属的水工机械厂、综合加工厂都位于刘家峡。建设施工需要的材料、构件的加工都在刘家峡进行,大量的钢筋、模板加工及房顶梁、吊车梁、闸坝桥面梁等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均在刘家峡制作,再由小火车运至八盘峡工地。这样,不但把许多旁枝样的工作量分流了出去,而且使工地施工的“条理”清晰了许多。
当然,这条专用铁路连接河口南站,可以直通兰州,交通条件可算得优越。其实,这是从设计师、决策者的着眼处而言,在施工中面临具体问题时,却并不尽然。
水电建设者在八一三工地刚刚安营扎寨,就立马开始坝肩削坡的施工。八盘峡里,由于地形的限制,施工队伍的驻地只能设在黄河南岸。要到北岸的坝头去施工,水电建设者的面前横着一条水势汹涌的黄河。当时没有桥,也没有船,也就是没有渡河的条件。但是坝肩削坡是先期要进行的施工,所以,水电建设者必须要渡过黄河。办法总是会有的,而且,终于有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乘羊皮筏子渡黄河去北岸施工。
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游的一种摆渡工具,使用轻便而制作简易,却充盈着黄河子孙的才智。在两千年的历史时空里,曾经是黄河上游及其重要支流大夏河、洮河、湟水上的一道色彩浓郁的人文风景。羊皮筏子,在黄河三峡曾经有过一章辉煌的历史。1949年,这种由几只羊皮袋、几根木杆组成的不起眼的渡水工具,把王震将军率领的解放大军渡过永靖黄河,使这支十万大军红旗飘卷、战歌嘹亮地去和平解放青海和新疆。1969年,羊皮筏子在黄河上又要为祖国的水电建设事业创立新的功勋了。
水渠好过河难过,
筏子们坐上者过哩;
白天好过夜难过,
一晚夕眼睁着亮哩。
黄河三峡的筏子客,划着他们的羊皮筏子,嘹亮着他们歌唱筏子的“花儿”,来接水电建设者渡河了。
来自五湖四海的水电建设者,虽然从事着终日与黄河面对的事业,但坐羊皮筏子,许多人还是头一回。汹涌的黄河奔腾翻滚,巨大的漩涡把小小的羊皮筏子掀上掀下,坐在筏子上的人被飞涌的浪花全身淋透。面对这样的情景,乘坐这样的筏子,水电建设者也得有很大的勇气。而黄河三峡人民挑选的技艺高超有勇有谋的筏子客,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确保了上班下班渡河的水电建设者的安全,为筏子客争了光,为黄河三峡人民争得了荣誉,为水电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后来,从黄河南岸到北岸间架起了一根钢丝绳,钢丝绳上安装了滑车,而滑车又连接了一只木船。于是,上班去黄河北岸或下班回黄河南岸的水电建设者,七八个人坐在这木船上,靠扯动滑车来带动木船前行,像是如今仍能在黄河上看见的水文测量船的样子。其实,这是古制扯船的改良版。
就是这只新版扯船,成了八盘峡水利枢纽建设时期的唯一渡河工具。
再后来,一座吊索大桥跨河而起,连起了汹涌黄河的南北两岸。那是水利枢纽基本建成,又一颗水电明珠在黄河三峡升起,而大批水电建设者离开八盘峡时,由工程收尾留守队伍全力以赴建成的。大桥的设计者,建桥指挥者,以及“车、钳、铆、焊、起重、安装”等各属于不同工种的技术活,都由这些刚刚建成这座枢纽工程的水电建设者承担。四十年后,参与这座大槽建设的“老水电”还充满着自豪,给人们讲述道,当两岸高高的铁塔竖起,架起钢缆,桥梁构件一个个拼装完成,引得过往行人和八盘峡水电厂职工驻足观看,连连发出赞叹,想不到建大坝的水电建设者,留守的区区数十人,在数月时间内变戏法一样,将一座长虹般的大桥变了出来,跨越在黄河之上。彩虹一般的吊索大桥,至今仍是西出兰州,沿兰青国道,穿八盘村再去水电枢纽南岸的渡黄河的唯一通道。
如今人们去八盘峡游览,站在这座造型优雅的桥上,任脚下黄河浪涛翻涌,可以正面端详巍峨于黄河上的大坝。但见一座巨坝拦住黄河,怒涛从泄流坝倾泻而下,浊浪飞卷而起;浪花飞腾之处,若阳光闪烁其中,便有七彩虹霓。这真是力与美的交响,人们不禁为力与美的结合而赞叹,为水电的无穷魅力而放歌。
七
1969年11月,八盘峡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导流截流和开挖、灌浆施工随即展开。
1969年11月进行第一期导流,修筑右岸草土围堰,围出右岸厂房坝段基坑,河水由左岸河槽泄流。
1971年11月,在左岸筑建草土围堰,围住左岸基坑,在枯水期内完成导流明渠施工,河水在中间河槽泄流;到了来年汛期,洪水由中间河槽和已完工的左岸导流明渠宣泄。
1972年9月,建筑三期草土围堰,在中间河道截流,围出河中闸、坝基坑,进行闸、坝施工。次年汛期洪水由左岸导流明渠和已浇筑完成的河中闸、坝底板宣泄。
1973年10月,筑建四期草土围堰,在左岸导流明渠进行溢流坝、溢洪道及副坝施工,河水由河中孔闸通过。
于是我们也看明白了,水电建设者在施工中,一期工程紧连一期工程,一环施工紧套一环施工,围堰、截流、开挖、浇筑,期期相连,环环相扣,容不得有一丝间隙。就是在笔者平实的记述中,仍然可以感受得到一座水电枢纽建设场面的雄宏、设计的周密,工程的艰巨、施工的紧张。
而且,我们非常有兴趣的是,八盘峡水电站建设的导流截流,全部用草土围堰,即围堰是用草和土填筑而成。关于草土围堰,我们在盐锅峡里已经看过。这种方法施工方案简便而又造价低投资少,而且,在施工设备十分短缺的那个年代,大大减少了对机械化施工的需求。但是在波涛汹涌的黄河上,草土围堰施工难度也很大,需求麦草量也算得是巨大。
于是,盐锅峡里曾经波澜壮阔的运草大剧谢幕十年后,在黄河三峡,我们又看到了这样的情景,装运麦草的毛驴车、驾子车、手推车,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地涌进八盘峡。我们又看到,在水电工地上,建设者把大堆小堆的麦草拧成无数三四米长的草绳,再用草绳捆出无数的麦草捆,再把麦草捆码排成整整齐齐的垛子。截流开始了,我们还看到,水电建设者排队列阵肩扛手提,把麦草捆源源不断运到河沿,最前沿的人把草捆投到河水中,同时用粘合土填压。我们也看到,狂暴的黄河,不会轻易听从草和土的摆布,不会轻易让激流改道。于是我们同时看到,水电建设者将帅处变不惊和军士临危不惧的勃勃英姿。
这是八盘峡水电站一期导流的工程。当时正值1969年的冬季。峡谷两岸的陡峭高山,挡住了冬日的阳光,顺着峡谷的走势,正吹着凛凛的寒风。河流激溅的水珠,使奋不顾身地拼搏在最前沿的建设者像是沐浴在雨中。这是1969年冬季八盘峡里的景象,在水电建设者震撼峡谷的铿锵的呼喊声中,草土围堰一米又一米的向黄河纵深进占。
我们已经知道,围堰导流、基础开挖、灌浆、浇筑,每道施工紧紧相连。在1969年的八盘峡水电工地上,或者可以说在八盘峡整个工程施工过程中,其实机械化程度都相当低,要靠人力、人海战术来完成施工任务。再说,草土围堰内进行开挖的面积有限,即使有大型机械也没有用武之地。于是,人们曾经看见过的场景又重现了,水电建设者硬是用洋镐、铁锨、扁担、箩筐把几千方石块、石渣从围堰中挖了出来,从基坑内抬了出来。我们还是来听一听亲临过当年现场的“老水电”的生动讲述:“为了使坝基早日开挖出来,清理交面,就一次抬两筐、三筐石渣,大石块用四个人抬出围堰。有的工人丢下铁锹就拿起洋镐,搬石块,举大锤,一刻也不休息,整个开挖场面热火朝天、人声鼎沸,充分显示了广大职工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
八
一座水利枢纽的基坑开挖施工并不仅仅是展示人的热情和人的力量而已,还有冷静、科学的态度和工作在同时或者更早的时期进行着。八盘峡水电站是一个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我们已经了解,就水电站坝址的工程地质而言,当时对第四坝址作了重点勘探,后来选定第一坝址后,补充勘探的工作未能完整揭露坝址存在的地质问题。开工后,根据发现工程地质条件不符合理想条件的问题,设计、施工等部门确定了处理方案与措施。于是,在热火朝天的坝基开挖施工中,其实贯穿着外行人不易看懂的“门道”。由于工程基础的特殊性,坝基开挖也采取了特殊的措施。这里有必要简略记述于下:
其一,开挖至基面的范围,均留保护层。
其二,保护层开挖,只能使用手风钻浅孔小炮,而且孔深不得大于保护层厚度的一半。
其三,厂房段位的开挖深度较大,采取分层小药量开挖,以确保基础的整体性。
还有,其四,规定了一些部位基础开挖只能用人工撬挖等等。
在水电站的坝基开挖施工中,采取了如此小心翼翼的措施,并增加了如此多的限制,八盘峡水电站当是“前无古人”。
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也就是这样的条件下,八盘峡水电站的基础石方开挖达37万立方米,最大的开挖深度达35米,厂房部分自河底下挖最深达18米,闸坝护坦自河底下挖达4米,分层开挖的厂房坝段,每层厚度6到8米……
写下这些似乎不无枯燥的数字,再与当年抡过长镐抬过大筐的“老水电”的讲述并读,我们就能感受得到,当年开挖出来的堆成小山一样的石头,真是石山一样沉重和巍峨,水电建设者艰苦卓绝的拼搏精神,真是石山一样坚强和刚毅。
坝基开挖时采取的诸如上述的限制,仅是对坝基的保护措施。其实,设计和施工部门制订有需采取更多措施的基础处理方案。我们也应该读上一遍,但需要有一些耐心。
1.坝前设置钢筋混凝土水平铺盖,按不同坝段具体情况,长度15~30米;
2.坝基设置深槽一道,位于帷幕灌浆廊道附近。在闸坝部分,设置嵌入基础5米、宽6米的齿墙;
3.设置水泥灌浆帷幕一道;
4.紧靠防渗帷幕后设置排水及观测幕一道;
5.按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确定不同地质参数(如坝基摩擦系数等)及相应的上部结构;
6.对坝基软弱夹层作相应处理和保护措施。
这里列出了6条措施,我们且对其中的最后一条看得再仔细一些。这条说的是处理坝基软弱岩层的具体措施。而坝基软弱夹层的主要处理对象包括粘土质砂岩、页岩和疏松砂岩。基础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岩石的处理效果。所以。这里的文字以《八盘峡水电厂志》为据,以保证论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1.软弱夹层,挖槽回填混凝土塞处理,槽深等于软弱层厚度,槽面为倒梯形。
2.互层状,当软弱夹层间可利用坚硬岩石厚度大于软弱夹层厚度时分别对软弱夹层挖槽回填混凝土塞,小于时按软弱夹层处理。
3.对陡坡上软弱夹层,走向与陡坡垂直时,切挖至新鲜坚硬岩体,对出露页岩挖净至未风化岩面。
4.沿岩层面开挖边坡,以层面倾角为稳定边坡,有软弱夹层时清挖至坚硬岩而。
5.软弱夹层受断面切割,交会形成倾向深槽的三面孤立岩体有滑动的可能,予以挖除。
6.软弱夹层倾角平缓,夹层以上的地表岩层薄面破碎时全部清除,较厚、连续、完整用锚筋锚固和固结灌浆。当夹层埋藏较深,用深孔锚固及固结灌浆。
7.疏松砂岩,挖出受爆破风化的松散岩体,至新鲜完整的基岩面,清洗后立即用水泥砂浆保护。
8.其他还采用钻孔回填钢筋混凝土柱解决导墙稳定、岩体上铺设钢筋混凝土板处理滑移体、盖压破碎岩体,对清基水抽不干的仅作了插筋加固处理。坝基渗漏采用水泥帷幕灌浆、人工混凝土铺盖减少渗漏量,流量大的用引管排出至流量小时用水泥拌玻璃堵塞;地下水的硫酸盐侵蚀在左岸横向廊道采用500号抗酸水泥灌注横向帷幕。
我们读过这些文字,就生出深深的感悟,一座水利枢纽巍峨矗立在这条华夏第二大河上,要付出山一样的艰辛,流下河一样的汗水,不仅要有大镐长锹的交响,而且要有科学、理性和智慧之光的闪耀,是指挥者、工人、还有工程技术人员组建的大军共同心血和汗水的结晶。
九
建设一座水利枢纽,进行基础开挖并处理之后,还有主体建筑的浇筑,还有水轮机组的安装,还有安全下闸蓄水,还有试验和正式并网发电。这些无不重要的工程施工,都基本在70年代完成了,1979年8月,最后一台机组并网发电,或者可以宣布:八盘峡水电站建成了。
还应该一说的是,早在1975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就发表了题为“黄河上游又一座水电站基本建成——甘肃八盘峡水电站正式发电”的报道。
我们已经观察过八盘峡上游刘家峡和盐锅峡两座水电站的施工。在黄河上不能算远的一段距离内连续修建三座大、中型水电站,其主要工程施工诸如截流、基础开挖、混凝土浇筑、机电安装、大坝蓄水以及并网发电等,是各不相同又大体相似的。为了避免笔墨重复,回顾八般峡水电站的建设,笔者对于地质条件极为复杂情况下的大坝基础处理关注较多,相关文字就更加沉闷。现在,我们就来读几段这篇发表于大报的报道,或许可以对这座水电站的了解更多一些。
这是1975年间,《人民日报》继报道刘家峡水电站胜利建成之后,又一次报道黄河永靖段修建水电站的消息。所以,记者一开篇就写道:“在滔滔的黄河上游,继刘家峡水电站建成之后,又一座水电站——甘肃八盘峡水电站基本建成。”比较于刘家峡水电站的“胜利建成”,记者在这里使用的是“基本建成”一词。一座水电站正式发电了,一般可以认为是“基本建成”了。记者这里接着也有交代:“新安装的三台发电机组,已分别于1975年6月、7月和9月正式运行发电。这座水电站总共要安装五台各三万六千千瓦的发电机组,全部建成后,装机总容量为十八万千瓦。”
1975年,对于八盘峡水电站,确实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先是在8月1日这一天,3号机组和4号机组同时正式运行发电。这在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接着,水电建设者又一鼓作气,在12月14日这一天,又有5号机组投产发电。一年之内,有3台机组连续安装成功并网发电,这在水电站建设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记者一定是感动了,等不得这座总共要安装5台发电机组的水电站“全部建成”,就在第三台机组正式发电的同一天,向全国人民报道了黄河上游八盘峡水电站基本建成、正式发电的消息。记者写道:“这座水电站投产以后,进一步增强了陕、甘、青三省电网的电力,对于合理利用黄河水力资源,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记者接着说,“八盘峡水电站是我国在黄河干流上自行设计、建造的又一座河床式水电站”,“由于上游有两个大型水库,可调节水量,因此它不受季节限制,发电效果比较好”。这些是属于应该介绍的内容。还有,上游两个大型水库,是指人们已经熟悉的刘家峡和盐锅峡水库。记者当年了解的这两座水库的库容量应分别是57亿立方米和2.2亿立方米;在1975年的时光,按理论,是可以调节水量使八盘峡的发电不受枯水季节的限制。
出乎人们的意料,记者还写了泥沙排放问题。这就说明,在八盘峡工程的建设中,水电建设者参考了刘家峡和盐锅峡水电站已经显现的泥沙淤积问题,在设计和施工中,采取了一些排放的措施:“设计人员根据黄河多泥沙的特点,总结了原有几座水电站的实践经验,在厂房前设置了潜水挡沙堰,在厂房里安排了两条排沙廊道,紧靠厂房还设有可冲走河床淤积泥沙的深孔泄洪闸。采取这些措施,既能延长发电机组的寿命,又较好解决了泥沙排放的问题。”
报道写职工:“广大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大干苦干加巧干,自己动手制造施工设备,建成了砂石骨料和混凝土拌合系统,提高了施工机械化水平,加快了工程建设的速度。”
写八一三分局指挥者:“先后组织了开挖左岸导流明渠、主河床截流、建设度汛工程和安装机组等几次大会战,并且创造了在流速较大、水较深的条件下堆筑草土围堰的新经验。”尤其提到,由于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狠抓关键工程的建设,“机组安装速度一台比一台快,质量一台比一台好”。
这篇报道是以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援下,终于使八盘峡水电站建设成功的话语作结尾的。记者郑重写道:“截流时车辆不足,甘肃冶金公司及时派来三十二吨载重汽车,负责运输大体积混凝土和铅丝笼。围堰截流急需大量麦草,附近各人民公社的贫下中农,把几百万斤麦草突击送到了现场。”1975年,还是“文革”岁月,记者以这段平实的语言作报道结尾,而没有套用充溢那个年代文风的套话,也算是难能可贵。所以,笔者也郑重地把这段文字过录在这里。
十
1979年8月2日,八盘峡水电站的最后一台发电机组“胜利并网发电”,至此,这座水电站的五台机组全部安装完毕投入运行,电站建设全部竣工。当时水电四局主体力量已经从刘家峡移师青海龙羊峡。其机关报叫做《龙羊战报》。《龙羊战报》除发表了《黄河八盘峡水电站胜利建成》的长篇通讯外,并发表了副题为“祝贺八盘峡水电站胜利竣工”的短评。短评写道:
“在电力工业战线广大职工大打生产翻身仗、为四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的进程中,黄河上游又一座中型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胜利竣工了!”短评说,“八盘峡水电站的建成,为西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和国防建设增添了新的动力,必将促进这一地区国民经济的飞跃发展”。短评写道:在水电站建设过程中,水电建设者团结一致,群策群力,“抢围堰,战基坑,建厂筑坝,与波涛汹涌的黄河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搏斗,将滔滔河水斩断,使河水驯服发电,显示了水电工人征服黄河的英雄气概”。
我们从短评可以看到水电建设者的胸怀和责任感,可以看到水电建设者看待水电建设事业的角度或者目光。这篇题为《为加快水电建设多做贡献》的“短评”还接着写道:“大力发展水电建设,是改变电力工业落后面貌的一项重要措施。龙羊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的大型水利发电枢纽工程,已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和影响。我局广大职工正在加快这项工程的施工。八盘峡水电站竣工后,一部分职工将迅速转战到龙羊峡,一定会有效地增强龙羊峡工程的施工力量,为促进电站建设做出贡献。”由此我们知道,八盘峡水电站的建成,另外还有着如“短评”所说的意义。“短评”既然把八盘峡和龙羊峡相联系,笔者自然应该回眸龙羊峡了。水电站四局的建设者从刘家峡转战龙羊峡,所以黄河三峡与龙羊峡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所以黄河三峡人民对龙羊峡有着亲戚般的情怀而且耳熟能详。龙羊峡水电站,坝高178米,库容量247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年发电量59.8亿度。曾经是亚洲大坝最高、库容最大、单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水电四局的建设者从1976年起进驻龙羊峡进行筹建。在那个年代,这座水电站的建设对大西北的经济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龙羊峡水电站不仅有着巨大的发电能力,而且有着巨大的库容量,具有多年调节功能,丰水期可以储存相当于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和青铜峡4座水电站的发电蓄水量,留在枯水期有计划地下泄,使下游刘家峡等大型水电站平均增加相当于3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年增发电量20多亿度。此外,由于龙羊峡水库所具有的多年调节能力,建成后与刘家峡水库实现联合调度,可在黄河上游防洪、防凌、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胡耀邦同志1983年在龙羊峡为水电建设者的题词:向根治黄河、造福中华民族的同志们致敬!
据此,我们可以理解胡锦涛同志1995年在龙羊峡向水电建设者发表的讲话:我们国家之所以在能源建设上有今天这个局面,与水电建设者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是广大水电工人不畏困难,无私奉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才换来了祖国江河上的一颗颗明珠。
十一
回到现实的日子里,笔者又一次漫步在八盘峡水电站南岸的河边,脚下是一条彩石铺成的小路,头上绿荫如盖,身旁花树如锦。喧哗的黄河水夸耀着又蓝还绿的光辉。抬头凝望拦河大坝,凝望矗立群山之上一座接一座绵延远去的输电铁塔,笔者感叹,让滚滚黄河变成源源不断的电流的,是水电建设者和他们建设的水电站!
沐浴着八盘峡的河风,我们溯流而上,只见花园果圃,亭台楼阁相互辉映。岸边枣林如云,人工湖里水鸟翔集,游船如画。八盘峡水电枢纽,自然是工业旅游、生态旅游的一处绝佳去处了。
从另一个角度凝视八盘峡大坝,给人一种另一样的感觉。当然,仍然有雄伟的美,又多了一种宁静的美,似乎难以让人相信,这是一座“三边”工程。
便有读过的题为《八盘峡水电站》的诗句涌上心头,但只记得结尾的句子:“洪峰时正泻,威势气如檀。”这是写坝后泄水的气势。还有一首同题诗,是七律,只记得两句。一句道是“长坝鎏金落日圆”,像是道眼前景象;另一句是“甘苦十年成砥柱”,真是艰苦十年,奋斗十年,长河激流,终成砥柱。
笔者又想,我们对这座水电站的基础工程地质条件以及基础处理给了较多关注的过程中,同时感受到水电建设者对水电站大坝的质量或者说是安全的关注程度。当然投来关注目光的还有黄河三峡人民。所以,我们再回到过去的年月,再去看看八盘峡水电站竣工验收的情况是如何的。
1980年12月,由“八盘峡水电站工程竣工总体验收委员会”对八盘峡水利枢纽进行竣工验收。在这之前,枢纽工程建成后,根据电力部1979年《关于做好八盘峡水电站竣工验收准备工作的通知》,组建了八盘峡水电站竣工验收筹备小组,并用一年多的时间,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980年,根据电力部有关文件,西北电管局和甘肃省电力局在八盘峡现场召开八盘峡水电站工程竣工总体验收初验会议,为了做好初验工作,成立了验收领导小组,并下设水工(包括金属结构)、机电(包括水能)、综合(包括库区淹没、竣工资料、竣工决算)三个专业小组分别开展工作。初验工作完成后,先后向甘肃省建委和电力部做了汇报。接着,电力部委托西北电管局会同甘肃省建委共同主持验收工作。于是,成立了“八盘峡水电站工程竣工总体验收委员会”。
在1980年12月的验收会议上,以1971年甘肃省革委会生产指挥部文件《关于八盘峡水电站设计复审会议纪要》为依据,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验收。审查了设计单位提交的八盘峡水电站设计情况报告、水电四局八一三分局提交的工程竣工总结报告、八盘峡水电厂提交的运行总结报告,以及甘肃省电力局提供的八盘峡水电站工程总体验收初验报告,并对水电站工程和库区移民情况进行现场和实地检查。
我们不需对验收的情况作更加详细的了解,而是有兴趣读一下审议通过的《八盘峡水电站工程竣工验收鉴定书》的结论。结论写道:
工程兴建正值“文革”期间,八一三工程分局基本上能坚持质量检查制度,配备质检人员,原始记录比较完整,认为水工建筑物质量“良好”;金属结构“良好”;机电设备安装“良好”;工程质量总的鉴定为“良好”。
应该还读一句:“经审查该工程符合竣工验收标准。”
八盘峡水电站建成发电十个年头之后,从1989年5月起,用三年半的时间,在八盘峡水电站进行了首次大坝定期检查工作,最终审定通过了《八盘峡水电站首次大坝安全定期检查专家组报告》。
在三年多的时间里,针对人们最关注的坝基渗漏,坝基混凝土硫酸盐侵蚀、软弱夹层软化泥化、大坝安全稳定、防洪标准等问题,完成了《拦河坝稳定及应力复核报告》《坝体混凝土侵蚀研究报告》等13个专题报告,对枢纽工程运行以来大坝、水库、水工金属结构等安全运行情况进行了全面总结检查。经电力部审批:八盘峡水电站大坝被评定为正常坝。
人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是有理由的。水电建设者虽然对亲手建造的这座水电站的安全有始终的自信,但八盘峡水电站是在十分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进行的“三边”工程。大坝定期检查报告专题正是围绕人们最关注的问题而确定,从设计、施工、运行、科研诸多方面对大坝运行形态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而重点进行专题研究的结论正是人们所期待的:查明了混凝土硫酸盐侵蚀的机理与现状,提出了处理措施;通过试验分析否定了坝基软弱夹层泥化的存在;通过重大问题综合坝体稳定演算,认定大坝是安全的;查清了右副坝集中渗漏水来源,并确定对大坝安全没有影响;通过刘、盐、八洪水及防洪复核研究,重新确定八盘峡电站的防洪度汛标准,可以由原来的三百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的校核标准。
1999年至2001年,对八盘峡水电站进行了第二次大坝安全定期检查。这次安全检查依然全面、细致、专业、权威地进行着,但正如水电建设者始终充满的自信一样:八盘峡水电站大坝被评为正常坝。
十二
至此,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目光的该是八盘峡水利效益了。我们再一次来审视这座枢纽工程的效益。
图33 中央控制室
一座水利枢纽工程效益当然主要表现在发电上。我们眼前的这座水电站保证出力8.4万千瓦,年均发电11亿千瓦时。八盘峡水电站在兰州电网中承担基础负荷,而且,曾经是核工业部一个非常重要工厂的备用电源点。当然,可由水库上游取水灌溉,可在水库中搞水产养殖,倘若不存在看起来并不难解决的种种原因,这将不再仅仅只是愿景。当然,还有防汛,在上游龙羊峡、刘家峡两座水库联合调度后,使八盘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提高到千年一遇洪水标准;又由于将左岸副坝改建成两孔非常溢洪道,从而使枢纽工程最大泄洪能力达到8350立方米/秒。
在八盘峡,防凌问题也出现在建设者的视线之内。凌汛无疑是水电建设应该考虑、而且确实是影响之大难以掌控的问题。过去的资料表明,八盘峡本来有三个月的全冰期。但在上游刘家峡、盐锅峡水库建成后至八盘峡枢纽开工前,这里再未出现封冻情况。其实,这是大气候趋势变化使然,和上游水库蓄水与否基本无关。2008年长时期的低温阴雪天气,最终造成包括上游水库在内出现大面积的冰冻现象就是证明。以数十平方公里计数的大面积库区冰冻,当气温回升融化解体,不可计数的大体积冰块飘移壅塞坝前,会对大坝形成可怕的威胁。当2008年的罕见凌汛终于安全结束,对水电建设者四十年前闪烁在八盘峡枢纽的防汛目光,人们又生发出新的感叹,那是远见卓识者的目光,那是水电建设者的智慧之光。
十三
回眸八盘峡艰苦又充满激情的岁月,一些生动的情景在人们的记忆中仍然清晰着,也亲切着一个生动的话题,那就是机关干部到前方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去参加劳动。
在八一三工程的工地上,机关干部到生产一线参加劳动,和前方的建设者一起出力,一起流汗,一起出主意想办法,一起发现并且解决一些问题。每逢星期六,机关干部就手提饭盒,肩扛工具,集体到工地参加劳动。哪里需要,哪里有突击任务,他们的身影就出现在哪里。
人们看到,在八盘峡导流截流施工需要大量麦草捆的时候,机关干部就和工人一起整理麦草,拧结草绳、捆绑草捆、抬抱草捆、码摞草捆,往前方搬运草捆,身上一样沾着草屑,手上一样流着血珠。人们也看到,当黄河左岸坝肩削坡全部靠人力进行开挖时,机关干部手拿撬杠、手抡洋镐,手持铁锨,一样撬挖巨石、抬运石渣,一样脸上流着汗水、身上沾着泥水。人们还看到,机关干部的身影还忙碌在职工食堂里。每到周六或者节假日,他们就到职工食堂帮厨,干部们不但拣菜洗菜,还包饺子、蒸包子。每当他们把热气腾腾的大包子抬到前方,满脸汗水的水电建设者无疑会添一份笑容,甚至增一份精神的力量。每当节日时端上一饭盒或肉的或菜的饺子,水电建设者无疑感到了这个大家庭的一份温暖。
显然,机关干部参加劳动,其意义并不仅仅是劳动力量的增加,或者相应增加财富的创造。机关干部参加劳动,到第一线了解工程建设的进展情况,了解建设者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对于密切干部和群众的关系,或者提高自己的生产实践能力,无疑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
十四
《人民日报》记者陈勇进在他的文章里也为八盘峡水电站写下一段话:“(八盘峡)距盐锅峡17公里。水电四局在建设刘家峡、盐锅峡的后期,抽出一支精干的队伍承担了八盘峡的建设任务。这个电站装机容量为18万千瓦,1975年两台机组同时发电,是黄河干流上一座河床式电站。”
发表在1996年4月6日《人民日报》的文章还写道:
八盘峡电厂沿河谷而建,人们把这里建成了一个花园。花坛里月季花盛开,沿河密植着火炬树,到了秋天,这树红得像朝霞一样,不免让人联想到植树者在这里留下的火红青春。
这位《人民日报》记者还在他的文章里引录了水电建设者爱唱的歌:
万里黄河多大峡,
我要在大峡里安家。
拦洪水,
筑高坝。
走惯深谷浪涛急,
饱尝高原风沙。
把激流变电流,点亮西北万家灯火,
荒原长出好庄稼……
听着这水电建设者的歌,望着这红得像朝霞一样的火炬树,水电建设者以及黄河三峡的各族人民,心头都流溢着永远的骄傲,胡锦涛同志当年和优秀水电建设者一道,在这里留下了火红的青春。
十五
1968年10月,八盘峡水电站开工建设。年底,改名水利电力部第四工程局的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组建了八盘峡分局,以承担施工任务。八盘峡分局又称为“八一三”分局。
1969年3月,刘家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胜利并网发电。8月,主坝混凝土浇筑完毕,11月,右岸副坝混凝土浇筑完毕。这座水电站的主要施工任务就剩机电安装了。
于是,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抽调精兵强将来到八盘峡建设工地。
胡锦涛同志在这一年从刘家峡被调到八盘峡分局,担任技术员。
清华大学毕业生的牌子,高深的水电工程专业学问,胡锦涛同志却亲切、随和、热忱、乐于助人;对工作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很快获得大家的好评、信赖和尊敬。
胡锦涛对技术员工作高度负责,水电建设者有口皆碑,说他每天“严肃认真”地忙碌在岗位上。有水电作家在文章中写道:“人们经常看见他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怀里揣着图纸,奔波在施工现场。”
谦虚、热诚的品格,有专业学问又高度负责的工作,以及很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得到领导的看重。次年,胡锦涛同志调任八一三分局秘书。
新的工作很快就驾轻就熟,显得格外出类拔萃,工作认真极富条理性,以及思路敏捷的长处,得到领导格外的器重。又一个次年,胡锦涛同志被任命为八一三分局机关党总支副书记。
笔者有幸读到过四十年前八一三分局党委任命机关党总支书记、副书记的弥足珍贵的文件。这应该是后来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的胡锦涛的履历中所担任的第一个领导职务。
在笔者的采访中,还听到“老水电”们众口同声称赞他们的副书记政策水平高。一些人在“文革”前期的不公平或者错误的遭遇,这时期大多得到了积极的纠正和平反。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除具备很高的政策水平,这是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以及过人的胆识的。
“老水电”们还都提起了那时候他们喜爱的自己的文艺宣传队。八一三分局文艺宣传队,是当年胡锦涛同志主持组建的。还有一位参与组建工作的李乐德师傅负责乐队。而胡锦涛同志承担编、导任务于一身,并在一些重点节目中担纲主演,在文艺方面也显示了卓越的才华。听师傅们讲,在《洗衣舞》中,胡锦涛扮演解放军班长。一群在河边洗衣的藏族姑娘围着解放军班长载歌载舞,班长也随着翩翩起舞。这是宣传队的保留节目,英俊的解放军班长一亮相,便引来满堂如雷的掌声。胡锦涛还担任男高音独唱节目,演唱的歌曲《抬头望见北斗星》和《八角楼的灯光》很受欢迎。男高音台风大气,嗓音明亮,抒情风格浓厚又富有激情。演唱难度很大的《八角楼的灯光》唱得一咏三叹,跌宕起伏,深受人们的喜爱,也成为保留曲目。在八盘峡、在刘家峡、在水电工地、在农村、在当地驻军军营,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些年月,都响亮过胡锦涛同志的歌声:
……
从北方,到南方,
从湘江,到赣江,
红旗卷起农奴戟,
天翻地覆慨而慷。
……
笔者曾和水电四局的作家朋友在刘家峡、在兰州、在西宁、在陕西安康、在河北涿州,听当年和胡锦涛同志一起工作过的同志谈在刘家峡、八盘峡的情况。时间虽然已经过去了四十年,说起四十年前的种种情形和故事,不少人还不禁动容。有几位师傅还拿出珍藏的当年胡锦涛同志赠送的照片给我们看。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水电四局承建陕西石泉水电站并因之组建了安康分局。当时八盘峡的一些工人要远赴安康新的水电建设工地了,胡锦涛赠送自己的照片给他们当做纪念。走过这些个地方,拜访过众多的水电老师傅,听了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这里不能去细述。但笔者有一个总的印象而且愈来愈清晰:在水电建设者的心目中,胡锦涛同志是他们在刘家峡、八盘峡工地上的好同事、好邻居、好朋友、好兄弟。
1995年7月12日,胡锦涛同志在龙羊峡会见了十多位在八盘峡工作过的老同志。龙羊峡水电站也是水电四局建设的,当年水电建设者从刘家峡、从八盘峡奔赴青海高原,在高寒缺氧、荒无人烟的地方建成了这座大型水电站。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这次来青海考察,龙羊峡在行程安排之中。要在龙羊峡水电站专门会见曾在八盘峡一块工作过的老同志,自然显露了一种如江河浩荡般的水电情怀。会见时,胡锦涛同志发表了讲话。我们就在这里重读这篇讲话。胡锦涛同志讲道:
离开四局二十多年了,很想念四局的同志,毕竟是和四局的同志度过了六年难忘岁月。这六年,时间不长,但是受教育受锻炼的六年。请大家转达我对四局全体职工的问候。
我们水电队伍有个好的传统:艰苦创业,四海为家。我们国家之所以在能源建设上有今天的这个局面,与水电建设者的贡献是分不开的,是广大水电工人不畏困难,无私奉献,付出了巨大牺牲,才换来了祖国江河上的一颗颗明珠。
十六
1999年9月11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和夫人刘永清到八盘峡水电站视察。这次视察,表明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对水电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一次旧地重游。胡锦涛和刘永清当年作为普通的水电建设者,在八盘峡水电站建设工地工作、生活了五年。
车过八盘村后,驶上一座跨越黄河造型优美的吊桥。胡锦涛说,当时这里的黄河上没有桥啊。这是八一三分局的建设者在水电站工程后期设计建造的,胡锦涛听说后很是高兴。过桥右转即进入厂区,沿着黄河是一条花树掩映的大道,左边有一栋不高的楼房。胡锦涛指给刘永清看,不无激动地说:看,那是我们的办公楼。胡锦涛又回答水电站的负责人说:当然要看中央控制室,都要看。
胡锦涛在刘家峡、八盘峡生活、工作了六年,在这里洒下了青春的汗水,与妻子刘永清共同渡过了相濡以沫的岁月,安家生子,对这片土地,对水电事业留下了深厚的感情。
胡锦涛和刘永清视察了厂房和中央控制室,又登上了大坝。
黄河滚滚西来,经过这座水电建设者以汗水和毅力浇筑的大坝,发出源源不尽的电流,又滚滚东去。
水电站的同志请胡副主席和夫人在大坝合影留念。胡锦涛又和水电站的同志们一道合影。
视察中,胡锦涛关切地询问了职工队伍,发电效益,安全生产,设备状况,泥沙淤积等方面的问题。
在汇报会上,胡锦涛详细问起这座水电站在建设过程中曾经面临过的困难问题,情况如何,现状怎样?有无变化,如何解决?没想到胡锦涛副主席对八盘峡水电站了解得这么透彻,时间过去了几十年,还记得十分清楚,又问得十分专业。人们真是十分佩服。
在八盘峡水电站,胡锦涛和刘永清还接见了一位叫陈莲玉的小学老师。陈莲玉是水电四局老工人陈志冲的女儿。胡锦涛当年来到刘家峡水电站建设工地,陈志冲是他的师傅。师傅要帮助徒弟掌握工作要领,教导徒弟学会并实践种种工作技能。后来他们又一同到了八盘峡,还做了邻居。胡锦涛对陈师傅和师母十分尊敬,有空就到师傅家去问候,帮助师傅写家信,做一些具体的事。陈师傅靠一个人不高的工资养活家人,生活自然拮据。胡锦涛和刘永清经常给予具体的帮助。胡锦涛到北京工作后,还给师傅带钱寄钱,买药寄药。陈师傅去世后,胡锦涛和刘永清送了花圈。笔者和陈莲玉老师的母亲是住同一栋楼的相熟邻居,知道胡锦涛和刘永清以及他们的女儿,经常亲切地问候老人,几十年不曾间断。
陈莲玉当年在胡锦涛的鼓励下努力读书,并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当了这座水电站子弟学校的教师。笔者看到了胡锦涛和刘永清与陈莲玉亲切交谈的照片。陈莲玉坐在中间的位子上,情景十分感人。从不题词的胡锦涛同志,还给陈莲玉签了名。这名签在八盘峡水电厂印制的纪念封上而更有纪念意义。
1999年9月的一天,在八盘峡水电站,一位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一位普通小学教师的感人故事背后,有着历时数十年的更加感人的故事,在水电建设者中传为佳话。这普通而感人的故事,并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尊师敬老传统和美德的生动反映,还展示了滚滚黄河始终激荡着的胸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