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田县冯家村乡地处该县北岭半腰,地形地貌复杂,沟壑纵横,土地瘠薄,经济基础较差,群众生活水平相对低下。80年代初,全乡还有近1/5的农户居住在沟沟峁峁的后窑前房的简易居室内。1983年的连阴雨一举使居窑农户的60%后窑塌陷,前房被毁或面临滑坡威胁,成为灾情庄基。为此,县、乡政府以灾情庄基全部批准搬迁到安全地段,从而形成了大批遗弃旧庄基。从1985年至1997年底,历时12年,通过乡、村、组及广大村民的共同努力,目前已使500多亩昔日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一片狼藉的遗弃旧村落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处处果园茂密、蔬菜葱郁、庄稼喜人,成了群众整天说在嘴上、喜在心上的金盆盆、银蛋蛋。
对于地处半岭的冯家村乡来说,1983年的霏霏霪雨给全乡各村的不少农户都带来了灾难,但特别突出受害严重的则主要集中在徐梁坡、余家沟、华咀坪、冯家村等四个行政村的12个小组近200户群众。为此,县、乡政府急事急办,先后为这些群众审批了灾情庄基。这样虽然解了燃眉之急,但群众却平添了许多后顾之忧。忧在人均仅有一亩多的耕地中,平坦地则被大片大片地划为宅基地。但要使旧宅基地复耕则阻力重重,任务艰巨,这些阻力和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灾情户的阻力
尽管有60%多的群众搬迁,但30%以上的群众则花插在旧村落的宅地中,他们不搬迁,一则影响复耕地统一布局,二则由于鸡、猪等而严重威胁复耕地的种植业。但他们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一是老庄基面积大不愿搬,由于老庄基面积大,有的农户通前至后占地一亩以上,而搬迁后则不到三分;二是留恋房前屋后栽植的树木不肯搬,有的心疼零星的果树,有的期待幼树的成材;三是强调家庭困难拖延搬。这些农户不从大局出发,要么强调自己人力的紧张,要么诉说经济的困难,即使政府在经济上给予贴补,人力上给予支援,他们也懒得搬。如此等等形成了一道道阻拦。
二、灾情户的阻力
已拆迁的灾情户理应无条件拆除旧房残墙,但他们却留恋较大面积的旧宅院,等待观望,看风使舵;有的灾情户老人固守祖先家业不可丢,或信奉他们旧宅地是风水宝地而至死也不搬。
三、非常住户的阻力
已农转非全家在外或经常在外地做生意的,他们既非灾情户,又无人常住,所以不愿搬迁,以免造成迁移的损失。凡此种种,都给有组织的拆迁和统一复耕带来了很多阻力和困难。但这些都在乡党委和历届政府的努力下一一化解。
首先,广泛宣传,教育干部、群众认识复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此,乡党委、政府召开乡、村、组干部会,统一认识、统一思想,在乡人代会上形成了对灾情旧宅基地复耕的决议,以确立复耕工作的严肃性,从而增强人民代表的责任感和积极配合的主动性,为复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乡干部深入村组召开群众大会,从人均占地面积少的实际,大讲复耕的必要性,从旧宅基地荒芜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和违背《土地法》的严重性教育群众,从而使群众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复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工作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次,制定规划,统一部署,落实责任,分步实施。由于复耕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任务艰巨,因此乡党委、乡政府要求各村制订出复耕规划,通过群众大会形式予以修订和完善,进行统一部署。给乡上各领导,各包村干部,各村、组干部压实担子,落实责任,把复耕工作纳入乡政府的统一管理和重要议事日程上来,本着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分散到连片复耕的原则付诸实施,全面推开。
再次,集中兵力,攻克难关,首战告捷。对复耕面积大、阻力大、难度大、迟迟不动的村组、乡上采取了宣传动员、思想教育为主,限期拆墙、挖树、主动复耕在先的办法,说服教育村民自觉主动配合复耕工作。否则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复耕,如徐梁坡二组,全组当时仅104户,70多户灾情搬迁后,20余户被动搬迁,老庄基房不拆、树不挖现象相当普遍,政府规定的限期已到,多数则无动于衷,阻力重生。对此,乡干部通过深入走访,调查摸底,发现绝大多数群众对复耕不持异议,但却受个别已离任村干部的影响和支持而迟迟不动。乡上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在公安机关配合下,组织乡、村、组干部,顶着压力,冲破阻力,忍着辱骂,冒着被围攻的风险,干部人人手执工具,随同推土机、拖拉机强行进地,针对钉子户推墙、拆房、砍伐并没收成材树木。群众看到了政府的决心和钉子户的结果,变观望为行动,变被动为主动,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很快在全组形成了拆墙、挖树、复耕的喜人局面。不仅使本组工作顺利进行,经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全县开发利用灾情旧宅基地提供了值得借鉴的好经验。
1998年9月
原载蓝田《调查研究》1998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