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农舍风景线
一个地区的农舍风格,往往是一个地区文化风俗的综合反映。一定时期的农舍建筑用材,也是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和农民富裕程度的一种折射。
宁夏地处干旱少雨的大西北。过去,当地农民建房很随便,也很简单:就地取材挖好一堆土坯,村外渠边砍下几根木头,湖畔苇塘割下几楞芦苇,这差不多就是一个农舍的全部用材了。将四五块砖厚的土坯加上稀泥一砌,便成屋墙,墙顶上搭几根木头,再铺些苇草,上些房泥,农舍的基本轮廓就出来了。
建造这样的农舍,当然不需要多大的经济投入,只要多投入些劳动力就够了。
因此,十几年前,到宁夏各地走走就会发现,许多农舍院落都堆有许多用锹挖好的大块土坯,那就是准备砌墙用的。土坯,成为宁夏农民千百年来建造房屋的主要材料,长期没有多大改变。这样的土坯房是那时经济状况的产物。
这种土坯房一般难以经受风雨的洗礼,由于当地土壤碱性大,每遇春季地气上升,墙基发酥、剥蚀,人们就不得不经常修补墙基。碰上连阴雨,这种房舍都要经受严峻的考验。有时雨水过大,将本来就未牢固连成一体的土坯墙冲开很大裂缝,人住在里面常常提心吊胆。当然,这样棱角分明的农舍,外表也不美观,土里土气,灰灰暗暗,令人不愿多看一眼。
农舍又是农民的脸面。稍有条件,农民总是要挤出钱来修缮一下。为了坚固和美观,有些人家在土坯墙底铺上砖底,条件再好些的则在几个墙角砌个砖垛儿,在土坯墙四周镶上砖框。还有些农民在泥墙外抹上一层白灰,使房舍一下子变白了,变亮了,起到了美化的作用。要娶媳妇的人家,总要先把自家房舍修理一下,其中不少人是将房舍的墙壁上刷一层白灰。刷上一层白灰当然要比原来的泥土墙漂亮多了,但可惜好景不长,没过多久,白灰墙就变成了一张数月未洗的脏脸。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吃苦耐劳的农民放开手脚大干,农村发生可喜的变化。在各种变化中,农舍方面的变化尤其突出。先是土坯房越来越少,砖瓦房越来越多,接着二层小楼日渐多起来,建房用材也越来越讲究。色彩艳丽明亮的瓷砖、装饰砖取代了灰暗的土墙,洁净坚固的铝合金门窗取代了粗劣变色的木门窗,许多农户还在迎面墙上镶嵌上经过精心挑选的瓷砖山水风光画。
许多农户还以装饰房屋外表的热情进行房屋内部装修。过去,许多农家的内墙要么黄黄的泥巴直露出来,要么糊一层报纸以“遮羞”。日久天长,报纸黄了,被虫蛀了,这比光秃秃的土墙美观不了多少。现在,许多农家内墙不仅抹了水泥,刷了白灰,有些还贴了壁纸。过去的农舍,顶上椽子、苇草探头探脑,沙土时常洒落,地面上很少见到有铺砖的。如今,许多农家顶上吊起了塑料棚,安上了吊灯,地下浇铸了水磨石,许多人家还在水泥地面上铺了地板革瓷砖。走进有些农家,竟会有走进富丽堂皇的小宫殿的感觉。
短短十几年时间,宁夏的农舍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在今昔对比中,农民对未来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原载1994年2月25日《黄河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