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让羊换了一种“活法”
★2003年5月1日,宁夏在全境实行封山禁牧。舍饲养殖,不仅让数百万只羊“换了一种活法”,而且给传统的畜牧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如今3年过去了,封山禁牧的情况怎么样?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又出现了哪些新问题?请看最新报道——
全境禁牧:宁夏生态建设大手笔
过度放牧,已成为破坏生态环境、导致草原沙化的罪魁祸首。
有些沙化草场,沙化已经相当严重了,还被饥饿的羊群反复啃食。羊群啃瘦了草场,也啃瘪了主任的腰包、啃薄了当地的经济、啃断了发展的命脉。
有些退化草场,本来养活不了那么多羊群,但当地农牧民却不管草场的“死活”,仍然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养,似乎谁养得少了,谁就吃了大亏。
对此,《光明日报》曾发出“放牧业已经成为夕阳产业”、“计划养羊迫在眉睫”的呼吁。鉴于部分农业区舍饲养殖的良好势头,记者也曾向社会发出提示性信号:“农区畜牧业大有可为”。
2002年8月,宁夏在盐池县召开中部干旱带生态建设会议。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在会上提出明确要求:从2003年5月1日起,在自治区境内封山禁牧,所有羊只都实行舍饲养殖。
延续了几千年的放牧业,在宁夏将“寿终正寝”了。
由自我觅食到“吃等食”,羊只换了一种“活法”;由放羊到喂羊,群众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不要小看这个变化,它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它意味着过度放牧的终止,脆弱的草原将得到休养生息。它标志着宁夏的畜牧业将从此跨入科学的、良性的发展轨道。
这对饱受摧残的草原是个福音;这对以放牧为生的群众是个挑战。
各地政府对此项决策表示拥护。
饱受过度放牧之害的盐池县,简直是“急不可待”了:他们没有等到第二年5月,而是在当年11月1日就宣布禁牧。随后,畜牧业占有相当比重的灵武市也决定提前禁牧。
2003年5月1日,宁夏全境如期禁牧。
在全境禁牧,这是个事关全局的举措,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手笔。
全民参与:重整旗鼓另开张
全境禁牧,这个决定不是那么好下的,因为它牵扯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实现全境禁牧,这个目标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因为它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难题。
舍饲养殖,是有条件的:棚圈,围栏,饲草饲料,加工机械,水井水窖,饮水设施,科技服务,品种选育,疫病防治,草原管护,资金投入……哪一方面欠缺,都会影响禁牧。
宁夏各牧区为禁牧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畜牧业大县盐池为此两次向全县农民印发了公开信。他们还编排禁牧剧目巡回演出,把禁牧政策完整地交给群众,最大限度地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结果很快便形成全民参与的良好态势。3年多来,全县新建养殖暖棚15984座,所有养羊户都具备了舍饲喂养的基础条件:新打饮水井窖5500多眼,配备引水、提水、拉水设备,缓解了人畜争水、饮水短缺的问题;采取补贴的办法帮助群众购买饲草饲料加工机械8100多台,平均4.3户农民就拥有一台;发放节草羊槽2万多个,每个养殖户都有了喂养工具;全县有425万亩草场围栏封育,550万亩草原被承包到户或联户;人工饲草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紫花苜蓿达到83万亩,柠条达到240万亩;饲料加工企业如雨后春笋……在舍饲养殖中,农牧民“不会干”、“干不好”的问题已经顺利解决。
草原面积达547万亩的灵武市,将86%的可利用草场承包到户或联户,草原的责、权、利与管、建、用实现有机结合,“草原大锅饭”打破了。只知“吃”草原,没人爱草原、管草原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该市山区36万只羊全部下山入圈。围栏草场、种植牧草、飞播种草的力度不断加大,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羊只缺草缺料的问题。圈舍、井窖、氨化青储池的建设和加工机械的配备,为舍饲铺平了道路。现在,灵武市已经初步形成了沿山百公里优质羔羊产业带和山区滩羊保种、川区肉羊育肥两大基地。
在宁夏南部山区,全面禁牧和舍饲养殖也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从“放”羊到“喂”羊,宁夏的农牧民从容地接受了这种全新的生产方式,也交上了合格的答卷。
全面收获:一举多得的效果
在一个省境内全面禁牧,这在全国还没有先例。因此,这个决策曾引起广泛关注。
一转眼,3年多过去了。禁牧的成效怎么样?不久前,记者随宁夏人大执法检查团对此进行了考察。记者乘坐的汽车在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广袤大地上行驶,只见公路两侧的树木、蒿草扑面而来,由水泥桩和铁丝网构成的围栏,忠实地保护着原本脆弱的植被。虽然经受了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大地上还是一片葱绿。尤其令人高兴的是,记者在草原上观察了数百公里,居然没有发现放牧的羊群。
禁牧,首先带来的是生态效益。
在灵武市,天然草场和荒山植被明显恢复。亩均干草产量由40公斤提高到了83公斤,植被由20厘米提高到了35厘米,优质牧草群种也明显增加。
在盐池县,禁牧前,草原植被覆盖率为30%,现在达到56%。亩均产草达到188公斤,这是禁牧前的近3倍,水土流失因此大为减轻。
当地群众发现,现在的风比以前小了,沙子也没有原来那么多了。
原来曾有人担心,禁牧会影响畜牧业的发展。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在过去20年里,盐池县羊只饲养量一直在80万只徘徊,但禁牧3年后竟达到100多万只。灵武市的肉羊今年也达到100万只。禁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尤其令人欣喜的是,禁牧在转变了农牧民的生产方式的同时,也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他们的科学养殖水平。在盐池县,群众养羊的周转速度明显加快,一只羊一养就是八九年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羊只存栏结构更加科学合理。滩羊两年产三茬羔的越来越多,平均每只养殖效益提高了23元。在灵武市,传统饲养模式被打破后,畜牧业就从数量扩张型转向质量效益型。
“倒班放牧”:禁牧反弹不可漠视
前面提到,记者在草原上巡视了几百公里,也没有看见放牧的羊群。其实,记者所看的并不全面。因为那是白天,所以就没有看到“倒班放牧”的景象。当然,“倒班放牧”,也不是轻易就能看到的。
禁牧,是对传统放牧业的挑战,而传统观念往往难以在短期内彻底改变。因此,在禁牧实施不久,宁夏南部山区就出现了“偷牧”现象。有些人为了避开巡逻检查,就在晚上偷偷放牧。当地人称这种现象是“羊只上夜班”或“羊只上倒班”。
最近几年,宁夏遭遇50未遇的连续大旱,中部干旱带旱情尤其严重。位于干旱带上的盐池、同心、灵武等地的少数农牧民,在饲草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开始“偷牧”,“上夜班”的羊群明显增多。在当地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的情况下,有些人便打起了“运动战”:白天不放夜里放,你来我躲,你走我放,有的村里甚至安排了通风报信的人,一有异常情况,马上有人传递信息,“偷牧”者迅速“坚壁清野”。
“偷牧”现象,引起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副主席赵廷杰分别作出批示,明确提出:禁牧必须坚持、封育禁牧不能动摇。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也发出了切实做好禁牧封育工作的通知。其实,许多地区的监督、管理力度一直未减,许多乡村干部甚至昼夜巡逻。灵武市还给四个山区乡镇配备了封山禁牧巡查车,先后查处“偷牧”羊只297群(27000余只)。盐池县在2006年也发现3000多只“偷牧”的羔羊。
有人估计,尽管巡查、监管的力度加大了,但“偷牧”的现象一时还难以完全禁绝。
与此同时,宁夏各地针对禁牧中的问题,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加快井窖、棚圈、储池、饲料加工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大了对牧草种植、加工企业扶持的力度,加强了科学养殖技术的传授,全力巩固禁牧成果。
现在,饲草饲料短缺和羊只饮水困难,成为禁牧工作最突出、最紧迫、最直接的问题。
有识之士认为,只有在物资上充分保障禁牧的需求,才能确保禁得住、不反弹。
像喂猪、喂鸡一样喂羊,让数百万只羊换了一种“活法”,这是生产方式变革的一个壮举,其生态意义、示范价值是重大的。
(原载2007年1月4日《农民日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