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历史百年辗转,酝酿沪上风光
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静静流淌着的黄浦江水见证了上海这座城市如何在一百年间成为近代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一百年间,战乱也好,安定也好,关于“上海早晚要毁灭”的断言从未停息,然而上海总能在一个又一个危机中始终带着笑意,傲居中国第一大城市。百年的历史辗转,酝酿了旖旎的沪上景色和海派风情。
《申报》中曾这样评价上海“自中外通商以来,上海一隅当南北之要冲,泰西数十国人物之所荟萃,二十一行省涂上之所聚所,冠盖往来,车马辐辏,诚寰宇之通衢,天下之巨埠也”[3]。
1842年8月29日,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条约第二款规定:自今以后,英国人民可以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通商贸易。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开埠,成为最早被欧风美雨“同化”掉了的中国城市。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使得上海成为英、美、法三大资本主义强国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区域,1884年中法战争之后法国租界由俄国代管,自19世纪中期开埠到1927年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的80多年间,上海成为西方文化输入中国的基地,多国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西方的政治结构、经济模式、建筑形式、文化传统深深植入了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加上无与伦比的地理位置,使上海逐渐成了远东地区最活跃的工商金融中心;“十里洋场”中外混杂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的混合、积淀,成就了“东方巴黎”的别样风情。
1891年外滩码头一片繁忙,当时的上海,已由开埠初期普通的沿海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国最大城市和对外贸易中心
上海是中国现代化的发轫之地,也是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4]。随着20世纪20年代的完结,上海已发展为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信息为一体的多功能经济中心,世界级城市的地位已确立。
历经英、美、法、俄多国租界管辖,各国文化在上海交融,1920年的南京路和福州路之间,一派繁华景象,“万国建筑博览馆”的势态已很具规模
这是30年代的上海特别市市政府,尽管坐镇指挥的市长走马灯一样地更换,但是在这座特别市市政府10年治理期间,上海在城市规划、道路交通、公用事业、教育、公共卫生以及租借权的收回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