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老人的三十年

老人的三十年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贺小康:老人的三十年贺小康,鄞州区东吴镇人,1926年6月出生于贫农家庭,自学成才。今年88岁的鄞州区东吴镇童一村的贺小康老人,在过去30年间洋洋洒洒地写了近百万字的地方史志。《天童地方志》详细介绍了天童的历史人文、主要的大事记,以及近百年来无数个重要节点,也成了后来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依据,有人把贺小康称之为天童文化的“活化石”。《天童史志》是唯一一本正式出版的史志,完成于2010年5月,贺小康是其中的作者。
老人的三十年_守望者:鄞地乡土文化传承者记

贺小康:老人的三十年

贺小康,鄞州区东吴镇人,1926年6月出生于贫农家庭,自学成才。1951年进入供销社工作,后任公社文书和会计,1986年退休。

1979年编写《天童地方志》,退休后编写所在地天童、周家岙等五个村的村史,以及寺志、庙记、塔记等乡土史志。

“人活一辈子,既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历史的传承者。虽然我文化不高,但是我要把自己知道的用笔来告诉大家。”今年88岁的鄞州区东吴镇童一村的贺小康老人,在过去30年间洋洋洒洒地写了近百万字的地方史志。

做学徒时学会写字

能够写出近百万字的人居然没有正儿八经地上过学。贺小康说,他从没上过一天学,他会写字是在米行做学徒时自己练出来的。

img6

16岁那年,贺小康被父母送到宁波城里的一家米行做学徒。米行老板出身书香门第,颇有才学,而且人很善良。空闲时,贺小康都会缠着老板让他教自己写字。有着文人情结的米行老板也很喜欢这个“不务正业”的学徒,每天都会教上几个字,从开始的几个字到后来的一首诗、一篇文章。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贺小康就学会了一些基本的常用字。

8年后,贺小康回到了家乡,能够识文断字的他在天童当地小有名气,很快就有人来邀请他“出山”,到下山塘村去做村务,写写资料、标语和口号。贺小康就此走上了“从文”之路。

写史志源自一个问题

贺小康在1963年上调到天童乡,成了乡文书。这一干就是16年,直到1979年。

那年秋天的一个傍晚,贺小康的同事问了他一个问题:到底是天童寺的历史久还是天童老街的历史久?

这个问题一下子难倒了贺小康,贺小康查阅了乡政府里所有的资料,整整查了一个礼拜,都没能查出个结果。这是一个历史的空白,贺小康觉得自己应该填补这个空白。于是就萌生了写一本天童地方史志的念头。

贺小康把乡里所有的文献资料搬到了寝室的床头,但这些综合起来只是一个个的片段,而且很不全面。几经考虑,贺小康想出一个妙招:走街串巷,到村民家里去收集资料。为了整理这些资料,贺小康用完了整整10本黄皮笔记本。

1980年,贺小康编写的《天童地方志》问世,这是贺小康编写的第一本史志,由蜡纸刻写而成。《天童地方志》详细介绍了天童的历史人文、主要的大事记,以及近百年来无数个重要节点,也成了后来研究者的重要参考依据,有人把贺小康称之为天童文化的“活化石”。

一个铅皮箱装载着毕生心血

发完呆后,贺小康总会从床头拖出一个锈迹斑斑的铅皮箱。铅皮箱里装着他这30年来所写的所有史志和笔记。

img7

《天童史志》是唯一一本正式出版的史志,完成于2010年5月,贺小康是其中的作者。他说,眼睛看不见了,笔也握不住了,如果有一丁点的可能,自己还会选择继续写下去。

在铅皮箱里,还有一本破旧不堪的《新华字典》,贺小康说,这本字典就像是自己的老师,帮助自己走过了30年写作路,每当遇到不会写的字,贺小康就会打开字典查阅。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翻阅,这本字典基本处于散架状态。

翻开每一本蜡纸刻写的史志,笔者看到里面总会有一些手写的修改。贺小康说,真实是史志的生命,里面哪怕有一丁点的小差错都是无法容忍的。因此,每当自己有新的发现和论证后,贺小康总会对史志进行修改。贺小康说,尽量不要留下遗憾。

(边城雨 邵志明撰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