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故乡文献赖君传

故乡文献赖君传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谢振岳:故乡文献赖君传谢振岳,笔名晚青,1933年9月生于鄞州瞻岐,读过初中一年书。《鄞县群众文化史》浙江省文化厅要求各文化馆撰写群众文化史。耗时一年多,《鄞县群众文化史》打印成册,头次动笔勉强过去了。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在局党委重视、各部门配合、编辑组同志苦战之下,《鄞县文广志》出版了,并为《鄞县通志》提供了文化编史料。鄞县是个文化之邦,名胜古迹遍地。滨海文献《嵩江文存》亦于2012年出版。
故乡文献赖君传_守望者:鄞地乡土文化传承者记

谢振岳:故乡文献赖君传

谢振岳,笔名晚青,1933年9月生于鄞州瞻岐,读过初中一年书。1949年种田务农,1951年参加工作,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3年退休。

曾任乡校民办教师、教导主任,小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鄞县政府教卫办秘书、鄞县文化馆长。晚年习文,参与写史修志,1985年编写《鄞县群众文化史》,1988年编写《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鄞县卷》、《鄞县文化广播志》、《鄞县庙会风俗》等。从此,踏上了整理、撰写家乡文学的笔耕生涯。

退二线入文门

1984年,我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当上馆长级协理,摆脱了烦琐的行政事务。适逢盛世修志,组织上明知我是个庸才,且派我搞写史修志的组织工作,拉拉扯扯上了征程。

《鄞县群众文化史》

浙江省文化厅要求各文化馆撰写群众文化史。1985年,鄞县文化馆组织四五位老同志成立编写小组,派我当组长。老同志逼我写两节,于是我抱着试试看态度,开始学写作。耗时一年多,《鄞县群众文化史》打印成册,头次动笔勉强过去了。

img12

《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鄞县卷》

民间文学由故事、歌谣、谚语组成,1988年由鄞县县委宣传部发文成立“三集成”编撰领导小组,我成了领导小组成员和专职干部。牛上桅了,只好学着编,编中学,“谚语”编成了,在《中国民间文学三集·浙江鄞县卷》上还挂上了副主编头衔。这使我步入民俗学门槛,并被县、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鄞县文化广播志》

20世纪80年代末,鄞县文化广播局决定编纂《鄞县文化广播志》,便发文任命我为主编。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在局党委重视、各部门配合、编辑组同志苦战之下,《鄞县文广志》出版了,并为《鄞县通志》提供了文化编史料。

《鄞县庙会风俗》

在编撰《鄞县文广志》的同时,县志主编周时奋要我调查鄞县传统庙会。几篇调查报告上报,周主编鼓励道:“老谢,看来庙会还可出书,我给你作序。”这一点拨,点亮了我的出书梦,一口气写了《鄞西高桥会》、鄞东《太白庙镴会》、鄞南《姜山礼拜会》等11份庙会专篇,以及《鄞县社坛祭祀》、《鄞县盂兰盆会》、《鄞县龙舟竞渡》、《鄞县堕民》等四篇专题,我自己动笔写了《鄞县庙会纵横述》前言,共计16篇,合成《鄞县庙会风俗》出版。《鄞县庙会风俗》成了我第一本著述,高兴之情溢于言表。

选择地域文化

1993年是我退休之年,退休后如何打发时光?重操“旧业”——爬格子(写作)。写作以文史为题材,梦想记录大嵩滨海的历史。

《古城大嵩》

第一部拟写《鄞县名胜古迹》。鄞县是个文化之邦,名胜古迹遍地。第一个目标是采访大嵩城,受到大嵩服装厂厂长刘安才的热情招待,畅谈嵩城历史、风俗。原来嵩城是鄞县防倭要塞,于是心中一变,改《鄞县名胜古迹》为《古城大嵩》。历经两个年头,数十次采编,请鄞县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周静书为责任编辑,由时任大嵩区区长的童中陆作序,瞻岐、咸祥、塘溪三镇政府和企业界赞助,于1995年出版,得到大嵩(地区)人的好评。

《嵩江文存》

《古城大嵩》的编撰使我文化视野扩大,大嵩所城防务东起瞻岐,西至咸祥、塘溪和奉化的竹头、松岙、湖头渡,尤以滨海三镇的历史、人文、风俗最丰厚,使我爱乡之情油然而生,便产生记录滨海历史、文献的念头,从1996年至今,经过八年努力,终于梦想成真。

首先与赵小康、朱文初编撰《嵩江两岸》,文稿二三十万字,因史料不足、文采欠佳、财力不足而搁浅。在老区长童中陆的支持下编撰《嵩江名人》,文稿也出来了,但因难于联络三镇而暂停。当时与横溪镇党委书记杜建海(管江人)商议,他提出先由我个人先编滨海文献,而后写大嵩史志,因此我开始了《嵩江文存》的编辑。我请玉泉山上老主任徐祖良下山主持编纂滨海史志,他提出三镇各自写镇史,他以瞻岐镇为试点。在2006年镇党委、政府召开的新年团拜会上研究决定编写《瞻岐史略》,2007年底出版,老区长童中陆以镇人民代表提案方式提议编写咸祥镇史,镇党委政府决定编写《鄞东重镇咸祥》,于2008年6月出版。《堇山塘溪》由原大嵩区区委书记、现任鄞州区政协副主席的朱国富(咸祥人)建议编写,于2011年6月出版。滨海文献《嵩江文存》亦于2012年出版。至此,滨海的文史记载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了却了我们的心愿。

img13

《嵩江文存》的编辑,不少专家提出只收录古文,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水平,识古文的为少数,决定古今并存。《嵩江文选》为古体文本,内收录散文、诗歌、楹联。今体文《堇山嵩水》用现代散文记录滨海历史、人文、景观、风俗,亦可充作古体文的意译,使一般读者看得懂,相得益彰。在编辑《堇山嵩水》时,因页码过多,将文稿编成专集,名为《嵩江风情》,其中风俗类的文稿《嵩江民间文学》已于2008年由鄞州文联、民协主编的《鄞州文艺》丛书出版,这次出版中经宁波出版社编辑沈建国建议再版。故总书名《嵩江文存》,下分《嵩江文选》、《堇山嵩水》、《嵩江风情》、《嵩江民间文学》,合成套书。

大嵩滨海三镇文史的编成,滨海三老(徐祖良、童中陆、朱国富)功不可没。

《瞻岐史略》

按印刷出版顺序,《瞻岐史略》在《嵩江文存》之前,但《文存》成稿在《史略》之前,为叙述方便,《文存》排在《史略》之前。

《瞻岐史略》由鄞州人大老主任徐祖良建议,镇党委、政府决定,聘请徐祖良顾问任主编,卢世开、钱德祥为副主编,发动全镇干群参与编撰,成稿30万字左右。2007年底由宁波出版社出版。

《瞻岐旧事》

《旧事》的编撰源于《史略》。《史略》积稿40余万字,由于限于文体和字数,剩余的10余万字民俗资料不惜舍弃,便产生续编《瞻岐旧事》的念头,又因《旧事》一时无处挂靠,走上民间修史之路,与原《史略》编写班子谢振岳、谢振善、张之江仨人,组织文化志愿者义务编写。自2011年底至2013年初,积稿七八十万字,于同年10月结集出版。

《瞻岐史略》与《瞻岐旧事》结成姊妹篇。《史略》记载正史为主,《旧事》以史为纲,人文、景观、风俗为目,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以古为主,古今结合,记录了祖宗言行风俗,既像历史风俗,又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冷饭”炒得喷香。

余 音

大嵩滨海之外还有两本书,即《宁波节令风俗》和《宁波方言大辞典》。

《宁波节令风俗》

该书于2001年3月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人嗜好民俗,自20世纪90年代起剪报民俗资料,以及收藏有关民俗书籍,平时也写了许多民俗书稿,积稿六七十万字。2000年,鄞县人大领导约我组班编纂《鄞县人民代表大会志》(简称“人大志”),我邀文坛老手周冠明、赵德闻二位先生同修《鄞县人大志》。期间,征得二老同意帮编此书,稿成又聘鄞县文联主席麻承照当责任编辑,因参与鄞县文联《浙东乡土》丛书出版,麻主席嫌书太厚,建议分批出版,抽出其中节令部分,故名浙东乡土之二《宁波节令风俗》,字数20余万,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余稿因保存不慎散失,实感可惜。

《宁波方言大词典》

《宁波方言大词典》是题外话,因为尚未出版面世。

《宁波方言大词典》由宁波大学发起,副教授高志佩主持,联络市属各区市文化界人士组成编委会,鄞县参加者张才彬、谢振岳,因鄞县是宁波方言区的中心,交鄞县写出初稿,编写提纲的任务与张才彬对分,写成初稿80余万字(各写40万左右)。《词典》从1993年开始编写,迄今20年尚未见“剑”出鞘,实感遗憾。

收 获

屈指一算,晚年习文已届28年,成稿200万字,编书10册。2012年跻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鄞县日报》记者吴海霞写题为“八旬老翁20年撰文200万字”的报道(这是从我退休后算起),我窃喜晚年还有如此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