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名城旧有名
凌霄古塔史留影
海宝塔又称赫宝塔、黑宝塔。因其与市内承天寺塔遥相呼应,又俗称北塔。海宝塔是宁夏八景之一,素有“古塔凌霄”之誉。海宝塔塔身坐落在宽敞的方形六基上,连同台基总共十一级,通高54米,塔身呈正方形,四面中间又各突出一脊梁,呈“亚”字形,为我国十六名塔之一。
海宝塔的始建年代不详,最早记载见于明代弘治年间撰写的《宁夏新志》:“黑宝塔在城北三里,不知创始所由。”清乾隆年间,闽浙总督赵宏燮撰写《重修海宝塔记》,对此塔和海宝塔寺历史作了考证:“旧有海宝塔,挺然插天,岁远年湮,面咸莫知所自始,惟相传赫连宝塔。”赫连勃勃是南北朝时期大夏国的创建人,他于407年创建大夏国,431年被吐谷浑所灭。当时宁夏地区大部分版图属后秦所有,后秦的第二个君王姚兴是一位颇有才华的帝王,在他统治的20余年当中,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儒学大兴,佛教盛行,特别是当姚兴灭了后凉后,便迎请天竺国高僧鸠摩罗什到长安,让众僧聚会,佛徒有主,并“营寺塔,托意于佛,公卿以下,莫不依附”“州郡化之,奉佛者十室而九”。佛教的传播和译经活动在北朝时达到了顶峰。据此推测,海宝塔寺和海宝塔始建于后秦,而大夏国赫连勃勃又重修。1793年海宝塔毁于地震。现存海塔是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修的。塔身为楼间式,全部使用青砖砌筑,共9层11节,通高53.9米,平面呈正方形,四壁出轩,即每层四面设券门的部分均向外突数十厘米,因而在正方形的平面上,又形成直线“十”字形,构成十二棱角塔;每层出轩部分两侧各设一龛,龛眉突出。所有这些,都增添了塔身的华丽和立体感。海宝塔寺这种整体造型在我国古塔建筑中别具一格。1984年,国务院宗教局批准海宝塔寺为全国重点开放寺院之一。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为海宝塔寺传统的“盂兰盆”法会,届时广大佛教徒云集海宝塔寺,进行佛事活动,此时寺内香烟缭绕,钟声悠悠,悦耳的僧乐声,僧侣的诵经声,以及寺外广场的杂耍声,市中的叫卖声构成一幅太平盛世的壮丽画面,使这座千年古刹焕发出新的光辉。
皇家寺院承天寺
在银川古城西南部,兴庆区进宁南街,有一座著名的寺院叫承天寺,寺院中间一座耸立云端的古塔,就是承天寺塔,人称“西塔”。这是宁夏现存的一百多座古塔中最高的一座砖塔。
承天寺,寺门朝东开启,院内现存建筑有五佛殿、佛塔、韦驮殿、卧佛殿。韦驮、卧佛二殿两侧建有南北向配殿。殿宇之间,以重檐砖雕垂花门和围墙连接,形成四合院式的院中院。坐落在外院的五佛殿与佛塔同建在一条东西向的中轴线上。外院院落宽阔,古树参天,松柏长青,肃穆宁静。
承天寺塔是一座八角十一层楼阁式砖塔,高64.5米,比西安的大雁塔还高0.5米。塔体建在高2.6米、边长26米的方形台基上。塔门面东,可通过4.8米的券道进入塔室。塔室呈方形,室内各层为木板楼层结构,有木梯盘旋而上。塔身一至二层各面设券门窗式壁龛,三、五、七、九层设南北券门式明窗,塔身各层收分较大,每层之间的塔檐上下各挑出三层棱牙砖。各层檐角石榴状的铁柄上挂有铁铃,微风吹过,丁当作响。塔身十一层以上挑出五层棱角牙砖,上建八面攒尖顶刹座,其上立桃形绿色琉璃塔刹。四、六、八、十层设东西向多门式明窗,十一层设四明四暗圆窗。整座塔造型挺拔,呈角锥形风格,古朴简洁。承天寺塔是宁夏唯一有文献记载始建年代的古塔。据《弘治宁夏新志》记载:“承天寺塔在承天寺内,伪夏(西夏)所建,一十三级,有残碑可考。”《夏国皇太后新建承天寺瘗佛顶骨舍利碑》载:西夏建国皇帝李元昊死后,皇太后没藏氏为了“幼登宸极”的小皇帝李谅祚,保“圣寿以无疆,俾宗祧而延永”,于西夏毅宗谅祚天祐垂圣元年(1050年)“役兵数万”,历时五六年修建了承天寺和承天寺塔。并将西域僧人进献的佛骨,以金棺银椁贮埋于塔基下。西夏福圣承道三年(1055年),又将宋朝所赐的《大藏经》置于寺内。塔寺建成后,延请回鹘高僧登座讲经,皇太后与皇帝经常即席聆听。寺内香火旺盛,僧人不绝,与当时凉州护国寺、甘州卧佛寺齐名,是西夏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承天寺塔在元明时期,曾遭兵火和地震的损害,明初时仅“一塔独存”。后来,朱元璋第十六个儿子明庆靖王朱栴重修了寺院,增建了殿宇,承天寺以“梵刹钟声”名噪塞上,成为明代宁夏八景之一。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大地震,塔、寺全部震毁。现在看到的承天寺塔,为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重修,保留了原西夏佛塔的基本形制。
百年鼓楼历沧桑
鼓楼坐落在银川市解放东西街和鼓楼南北街十字路交叉处,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俗称“鼓楼”。楼总高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现为宁夏银川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钟鼓楼台基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宁夏知府赵宜喧主持建造,并手书了洞额石刻题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宁夏地方绅商捐资在台基上又建了三层楼梁架,后因“款绌停辍”。直到民国六年(1917年),才由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并在四角增盖了券棚顶角坊。落成后的钟鼓楼,曾悬大钟一口。钟鼓楼是一座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古代建筑物。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宁夏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中共宁夏特别支部,以及国民党县党部的办公地址,就设在钟鼓楼上的东北角坊。1949年9月23日,宁夏解放。9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以及宁夏地方知名人士,一同在钟鼓楼上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
玉皇阁,威慑四方
玉皇阁是银川市仅存的古代木结构高层楼阁,两层重檐歇山顶大殿底层向南接出券棚殿五间,正中辟有玲珑俏美的券棚抱厦。
大殿东西两侧是两层重檐飞脊的亭式钟鼓楼。北向拱券形砖砌通道,可供行人车辆通过,从底层大殿内侧的木梯登上顶层是宽敞的殿堂,殿外以回廊相通,绕以朱漆栏杆,可凭栏四望。整个建筑群布局巧妙、结构严谨,造型甚为美观。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高超的建筑技巧,充分体现了银川古代能工巧匠的精湛技术。
清乾隆三年(1738年),银川遭遇大地震使很多建筑被毁,玉皇阁未免劫难,因而在乾隆五年(1740年)被宁夏晋商重修。清代前,明代的《嘉靖宁夏新志》府城图中标注此处为“谯楼”,此前“谯楼”何时修建没有相关文字记载。清代重修后,因“极崇焕轩敞,上供真武帝”被称为“玉皇阁”,沿用至今。
“谯楼”即为古代鼓楼,参考明代西安古城鼓楼设置,居于城市东西南北的中心,下开十字过洞的描述,与玉皇阁位置十分吻合,可见今日玉皇阁的位置原是明代宁夏府城的鼓楼旧址。它的重建使鼓楼成为遥遥相望的另一条街上的建筑,可想而知,由于天灾人祸等变故,很多建筑会因重建不在原先的地点上。玉皇阁重建时有宁夏晋商题字石碑一座,现仅残存碑身,碑座上石雕刻有卧牛形象,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玉皇阁建筑不仅有着镇河牛的意义,更有借助玉皇大帝声势威四方,贬恶扬善之意。古人说:“御者,帝也。”玉皇阁南券门题字“帝鉴”,银川地处疆塞边关重镇,历代“穷兵黩武”,战争不断。为此,建筑者采用玉皇阁南面题字“帝鉴”,楼上正南大殿梁脊处雕塑“我像人”(修缮中遗失),北面题字“天烙”,楼上雕塑有“大铁人”(“文革”前被毁)的形象和文字起到了教化或“天地无私,神明暗察”的教育作用。
西夏古都南薰门
南薰门俗称“南门楼”,是银川古城六大城门之一,也是迄今保存下来的唯一的最完整的城门楼。它的风格酷似北京天安门城楼,因而素来有“小天安门”之誉,它坐北朝南,前面有开阔的广场,是银川市举行重大庆典集会的场所。
南薰门作为银川城具有代表性的坐标建筑,漫漫岁月,寒来暑往,记录下这座塞上古城历经沧桑的岁月变更。住在银川城的老辈人都就记得这个“仿版”的小天安门,然而,这高大城门楼伴随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它究竟修建于何时?却无人知晓。人们仅仅从简要的史料中找到这样的记载:“明洪武年间重修宁夏卫城,有‘南曰南薰,上建南薰城’之记载;清乾隆三年发生大地震,府城尽毁,城门亦坍塌。乾隆五年又重建,有‘南楼秋色’一景;清宣统三年,南薰门毁于战火,民国初年再次修复……”
后人通过对银川古代城市建设的综合分析猜测,认为南薰门的初建可能是西夏时期,西夏党项族首领李德明从灵州(灵武)迁都至怀远(银川),大起宫室,扩建城池时建造的西夏古都的一道城门。但是,追寻“西夏古都”远去的风貌,恐怕绝非易事。对于兴庆府城门,似乎参考隋唐长安城、北宋都城东京的建筑风格,模拟当年西夏古都城市规划与建筑格局,是对南薰门由来的最好解释。
拜寺口双塔觅佛踪
拜寺口双塔位于贺兰山东麓拜寺口,距银川市约60公里。双塔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西夏历代帝王信仰佛教,因而西夏时期佛教盛行,寺庙众多,拜寺口双塔相传即为那一时期留下的产物。
拜寺口双塔东塔总高约39米,塔身呈锥形。塔顶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间为一网形刹座,上承“十三天”宝刹。二层以上,每层每面都贴有彩塑兽面两个,左右并列,怒目圆睁,獠牙外露,十分威猛;西塔总高约36米,塔身比例协调,比东塔较为粗壮。塔刹穹室壁面有偈一首:“圆满菩提会成佛,解脱妙法会解脱。清净清净会清净,普遍解脱遍解脱。一切清净佛世尊,以大手印为依身。”塔身二层以上由数层叠涩棱角牙和叠涩砖构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饰以圆形兽头构件。塔顶上承八角形刹座,刹座檐下,饰以并排彩绘莲瓣。转角处饰以砖雕力神,力神裸体挺腹,手托莲座,栩栩如生。拜寺口双塔具有中原佛塔的传统建筑特点,又将绘画和雕刻艺术融合其中,构成了雄伟壮观、绚丽多彩的建筑特色。1986年,国家组织考古人员对双塔进行加固维修时,发现了大批密封完好的西夏时期文物,有蒙古汗国银币“大朝通宝”、元初“中统宝钞”、绢质“彩绘佛画”(唐卡)、“绢纸花”、木雕“上乐金刚双身像”“木花瓶”和铜佛像等。经过科学鉴定认为双塔为西夏中晚期所建,相关资料考证此地应是五台山寺的遗址,这便打破了人们关于拜寺口双塔相传为西夏王李元昊修建的部分的猜想。
清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宁夏发生8级地震,双塔附近建筑、房屋均被夷为平地,而拜寺口双塔依然傲立崇山峻岭之间,充分体现了西夏建筑技术的高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