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方穆斯林之都

东方穆斯林之都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穆斯林之都银川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回族之乡”,被誉为“东方穆斯林之都”。礼拜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中心与宗教文化的集散地。民俗村位于中华回乡文化园回族博物馆后部,是展示、挖掘、抢救和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场所。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传统节日时,成千上万穆斯林在此聚礼,从事民族宗教活动。
东方穆斯林之都_明珠凤城—银川

东方穆斯林之都

银川是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回族之乡”,被誉为“东方穆斯林之都”。近年来,银川市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一独特优势,全力打造“清真”金字招牌,确立了把银川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重要生产基地、集散基地和出口基地的目标,积极开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做大做强民族优势特色产业。

围绕建设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总体目标,银川市将努力构建开放大格局,打造以银川为中心的宁夏沿黄城市“一小时经济圈”、陕甘蒙等毗邻地区、能源“金三角”、呼包银战略协作经济圈等四大圈层。打造国际空港、内陆无水港,加快申办综合保税区,建设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羊绒制品等优势特色产品出口集散地,推动中阿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创建服务全区、辐射西北、联系国内、面向国际的内陆开放型城市。

回乡文化第一园——中华回乡文化园

以展示和弘扬回族文化为主题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华回乡文化园坐落于素有“西部水果之乡”美称的银川市永宁县,与明代落户在这里的穆圣后裔纳家户及古老的回族社区清真寺相毗邻。中华回乡文化园不仅填补了我国回族、伊斯兰文化旅游的空白,为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回族文化,发掘、抢救、保护回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正渐渐成为宁夏发展地方特色旅游产业的典范,成为宁夏一张亮丽的名片,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的先驱。

img40

中华回乡文化园2002年开工创建,是国内、区内唯一一处中国回族文化习俗的陈列展示场所。文化园整体规划占地1000亩,在坐西面东的中轴线上建有大团结广场、主体大门楼、圣洁广场、回族博物馆、民俗村;轴线南北两侧建有水塘、礼仪大殿、演艺厅(阿依莎宫)、穆斯林风味餐厅、穆斯林艺术品购物街等多功能的服务设施。这些单体建筑,映衬在绿地湖面水系之间,可同时接纳数万人,参与各项文化娱乐活动。浏览园区富有伊斯兰装饰风韵的特色建筑,参观回族历史文化与伊斯兰文明的陈列展示,鉴赏回族与伊斯兰的各类文物,感悟回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体会回族二元一体特质的和谐传统,领略回族对华夏文明的贡献,了解回族跨越式发展的变化,已成为集中展示中华回族民俗特色,体现文化之魂、动感之美、精神之义、体验之旅的国家4A级回乡特色王牌旅游景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中华回乡文化园中的回族博物馆是一座借鉴伊斯兰建筑的优美造型与回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建筑,是文化办园的支撑和艺术精髓所在。

img41

中国回族博物馆平面呈“回”字形布局,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它展示了一个民族完整的发展历程,是全国仅有的一座回族文化专题博物馆。它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回族文化系统陈列展示的空白,为西部地区文化建设和景点建设,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

礼拜殿是清真寺的主体建筑,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中心与宗教文化的集散地。位于博物馆左侧的金色礼仪大殿,在吸收阿拉伯伊斯兰古典建筑奇伟造型的基础上,融入中国回族清真寺礼拜殿的布局与装饰特色,具有礼拜和观赏的多重功能,故名为“礼仪大殿”。该殿高38米、进深86米、宽62米,占地8000平方米,总体呈正方形布局,正殿为八角体,殿前有穹顶方形廊厅,前厅与殿外南北两侧建有回廊、侧门、水房,供更衣沐浴,四隅建有高达46米的秀美宣礼塔,与大殿高大的金色穹顶交相辉映,构成一组雄伟的建筑景观,殿内西壁正中建有马蹄形壁龛,壁面与殿柱镶满彩色壁砖、穹顶彩绘,布满伊斯兰花卉与阿拉伯文图案装饰,彰显了伊斯兰艺术风韵,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这座中国最大的礼拜殿,也是系统展示中国回族清真寺建筑文化与礼仪文化的景观场所,它可容纳数千人进行礼仪活动,同时允许游客进殿观礼与参观。这座大殿不但彰显了中国回族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和谐特质,同时也昭示着中国回族开放的胸怀和宁夏回族自治区构建和谐文化、和谐世界的创新精神。

民俗村位于中华回乡文化园回族博物馆后部,是展示、挖掘、抢救和保护民族非物质文化的场所。文化园选择了一些回族传统民间艺术进行展示,如回族婚俗展示、剪纸工艺展示、泥哇呜展示、吹口弦展示等回族民俗风情,多方位、多角度地为游客展示回族人文、民居风俗,从而达到保护、发掘、研究、传承回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演艺大厅又名“阿依莎宫”,其名取自回族民间传说中一位美丽、善良、能歌善舞的回族少女的名字。阿依莎宫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专为宁夏大型舞剧《月上贺兰》量身制作,其舞台演出区达460平方米,舞台前的水幕可以随着音乐进行变换。整个大厅可设500个坐席,满足500人同时就餐、观看演出的需求。

中华回族第一街

中华回族第一街,位于中华回乡文化园一期东侧,南北连接着纳家户清真大寺和中华回乡文化园,是一个集回族文化的展演、展示和学术交流场所,同时又是“回族山花儿”“回族服饰”“回族民间乐器”“清真饮食”“回族民俗”“回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开发和生产基地,也是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展示基地。整个街区分为特色餐饮区、民俗文化区、旅游纪念品及土特产销售区,其规划用地57亩,目前已建成23幢177套回族风格的商业用房,建筑总面积16126.31平方米。民俗街所有建筑遵循当地回族的建筑风格,采用青砖小墙砌筑,尤其在细节处理上用符号、色调与装饰来表现回族建筑的精髓。雕梁画栋,飞檐四出,并且在墙壁、牌坊、檐口、山墙等处运用了大量砖雕、伊斯兰花饰等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为景区增加了浓浓的历史文化氛围。

img42

回乡风情南关清真大寺

南关清真大寺位于兴庆区玉皇阁南街,是银川市区内最大的清真寺,银川穆斯林群众于1981年募资重建的一座具有阿拉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上层大殿可容1300余人做礼拜;下层设沐浴室、小礼拜殿、女礼拜殿、阿拉伯语学校、阿訇卧室、会客厅等。楼顶正中耸立一大四小绿色穹隆顶,顶端新月高悬。殿前两侧各建30米高的“宣礼塔”,中部设一座直径15米的喷水池。整个建筑布局严谨,装饰华丽,精致典雅,宏伟壮观。每逢“主麻日”或每年回族传统节日时,成千上万穆斯林在此聚礼,从事民族宗教活动。

纳家户清真大寺历史悠久

纳家户清真大寺坐落在永宁县回民村落街心的纳家户清真寺,是一处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礼拜活动场所。

早在明清时期,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回族村庄。纳家户,原名纳家闸,因村东有汉延渠大水闸而得名,又称纳闸桥。据《陕西通志》记载,当地纳姓回民是元代名宦赛典赤·瞻思丁的长子纳速拉丁的后裔,“元初,贵族瞻思丁、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居留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今宁夏纳氏最盛”。《甘宁青史略》中亦有类似记述。该寺初建匾文曰:“吾家弃秦移居西夏。”明嘉靖初年,纳家户开始兴旺,至明末,纳家户已形成规模,筑有城池,四周有护城河、角楼等,城东有马四寨,城西有王瞳庄,庄内有通往纳家户的秘密地道。明代设卫所、千户、百户,管辖堡寨,纳家户隶属杨和堡,宁夏县杨和堡的纳家户还称纳家闸。清同治年间,清兵镇压马化龙领导的回民起义时也围攻了纳家闸、王瞳庄长达一年之久,城毁寨烧人亡。后来左宗棠及金顺、张曜将军,秉承同治帝对回民实行大迁赶政策,此地仅剩几户人家,人称纳家户。民国年间,纳家户又兴盛起来,仍称纳家户。清真寺建筑总面积为8000多平方米,由礼拜大殿、邦克楼、望月楼、厢房、沐浴堂等几部分组成。建筑采用中国传统木构大屋顶风格,并融合了伊斯兰教装饰艺术。大殿建筑为“卷棚歇山勾搭连”式,由4个尖歇山脊和3卷棚歇山脊组成,远看殿顶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十分壮观。大殿前后左右有柱廊,廊沿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用各种形态的木刻花纹装饰。礼拜大殿面阔20米,深43米,建筑面积为860平方米,可容纳1500人同时礼拜。该寺建立迄今已450余年,于清同治、光绪年间两次维修。1984年又由政府资助全面修缮,并重建了3层重檐歇山顶的邦克楼。

img43

该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年(1524年)。因教民纳姓最多,占教民总数的63%,故称纳家户清真寺。清同治年间遭严重破坏。1978年后,在政府的资助下,由教众集资,进行整修并重建邦克楼。近年寺内复制了部分匾额,如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陕甘总督杨遇春题“古教正宗”,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甘肃提督董福祥题“道本古初”,民国二年(1913年)宁夏护军使马福祥题“清真无二”等。198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黑伯理题写了“纳家户清真寺”寺名。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纳家户回族风情街

纳家户回族风情街地处永宁县纳新街两侧,长600米,占地3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0平方米,东起109国道汉延渠,西到纳家户清真大寺,紧连着中华回族第一街,南临20万平方米大型回族住宅安置区,北临中华回乡文化园,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纳家户回族风情街采用民族特色的建筑造型,并融入现代元素,打造出一处具有民族特征和功能设施齐全的新景观。使其成为了解回族群众风俗习惯和劳动生产的窗口,也为城市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img4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