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都兰县产业布局示意图

都兰县产业布局示意图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都兰县产业布局示意图工业发展提升综合实力 循环经济增强竞争能力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兰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在这块古老富饶的土地上,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变革。都兰县商贸经济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通过优化组合、承包租赁、产权变更等一系列流通体制改革,一直延续着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
都兰县产业布局示意图_锦绣都兰

都兰县产业布局示意图

img296

工业发展提升综合实力 循环经济增强竞争能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都兰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各级政府领导下,高举民族团结的旗帜,在这块古老富饶的土地上,进行了波澜壮阔的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都兰县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方针,经济发展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景象。

工矿繁荣 商贸兴隆 都兰县工业是在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近代工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起步,然而由于客观条件制约,一直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之中。进入80年代后期,在改革大潮中工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全县企业职工在“大锅饭”和市场经济两种观念的纠结中毅然选择了走改革开放之路。“八五”期间,按照省州的统一部署,对全县工矿业进行了全面整顿,调整了产业结构,理顺了经济关系,加强了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八五”末,全县工矿企业达到224个,其中国有企业19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7.1万元。“九五”期间,是都兰县工业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市场导向与资源优势相结合的特色工业经济崭露头角,全县工业企业的经济类型、经济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国有经济开始向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合资、股份制多种经济形式转变。“九五”末,全县有工矿企业28个,实现工业总产值4218.6万元,比“八五”末增长61.8%。

“十五”期间,都兰县工业经济坚持以发展特色经济为重点,致力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工业经济不断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时期,全县地区工业建设总投资5843.7万元,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4亿元,是“九五”末的6.25倍。“十一五”期间,都兰工业经济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并举方针,大力发展特色工业体系,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工业产值在全县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在结构调整中持续大幅度上升。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为11431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4374万元,比上年增长26.1%;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4820万元,比上年增长30.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5119万元,比上年增长11.8%。主要产品有铁精粉、铅锌精粉、黄金、原煤、铜粉、钾肥等。工矿业作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推进都兰县由农牧大县到经济大县的发展中显示了它强大的生命力。

工业发展带来了财政收入的增长,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为22836万元,同比增长102.4%。都兰县商贸经济乘改革开放的东风,通过优化组合、承包租赁、产权变更等一系列流通体制改革,一直延续着购销两旺、繁荣活跃的良好局面。1997年制定了都兰县商贸企业改革方案,开始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一批具有活力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公司应运而生。2000年前后,县属商贸企业将放开搞活作为中心任务,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采取改组、兼并、租赁、承包、出售、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完成了产权制度和经营形式的改革。2000年,全县完成社会销费品零售总额5008万元,到2010年,增加到25397万元,与上年相比增长了20.76%。

投资与日俱增 招商成效显著 “九五”至“十一五”时期,都兰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如雨后春笋,与日俱增,主要项目有城镇建设、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民生工程、工矿企业、交通道路、枸杞栽培等,2010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1540万元,比上年增长48.81%。2000年前后西部大开发战略号角响彻高原,都兰县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中国青海经济结构调整暨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青海柴达木循环实验项目推介会等平台,以长期、互利、全方位开放的理念,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地志士仁人参与都兰开发建设。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吸引了纷至沓来的各地开发商。2010年,都兰共与外商签订协议资金12.04亿元,其中有香日德马铃薯深加工项目、石材城建设项目和枸杞栽培项目等。

循环经济引领产业发展 园区建设突显综合实力 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同意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规划》的批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海西州循环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随后,都兰县委、县政府果断提出要按照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一区多园”的发展思路,依托境内丰富的黑色、有色金属、建材、盐湖和农牧业资源,本着产业向园区集中的原则,使所有发展产业和新建企业都进入园区,加快建设都兰工业园及所属的金属产业园、建材产业园和生物产业园,加大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有色、黑色金属采选加工和农牧业循环经济产业链。2010年,都兰县保持了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全县铁精粉产量50万吨,铅锌精粉产量1.6万吨,钾肥产量1万吨;黄金产量突破双万两,达到2.176万两。完成工业总产值7.83亿元,同比增长35.9%,工业增加值3.75亿元,同比增长39.4%。

多年以来,都兰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加大资源整合置于工业强县工作的首位,以扶优扶强、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统一开发为准则,重点扶持一批实力雄厚、对县域经济贡献大、有发展潜力的矿业企业,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围绕优势资源开发,着力谋划一批带动和支撑工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取得了企业规模不断壮大、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工业生产“捷报频传”的新局面,从而使都兰工业的发展更好地融入到了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的大格局中。通过工业发展的作为,更好地在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建设中谋求地位。

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的都兰农牧业 都兰农业始于清雍正五年,满清政府曾胁迫内地汉族人在诺木洪地区屯垦。民国时期,青海省国民政府在柴达木组织屯垦,并在都兰境内的察汗乌苏、香日德、夏日哈、查查香卡成立了4个垦务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都兰各族人民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医治历史遗留下来的创伤,生产力有了大的发展,但由于严酷的自然条件和落后的生产方式的约束,“种一葫芦收一瓢”的状况仍无大的改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都兰各族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完善了土地承包责任书,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营造防风林网,实行科学种田,粮食单产由原来的不足100公斤提高到300公斤以上。农民在承包田里创造了亩产1006.5公斤的全国小麦高产纪录,1986年-1990年,都兰县连续5年荣获青海省政府的“丰收杯”,1989年又荣获国家商业部“全国商品粮生产销售先进县”的光荣称号。

都兰县牧业距今已有2800余年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都兰即为羌人牧地,一些原始畜种就开始在这里驯化。1979年,都兰牧民在党的改革开放方针指引下,贯彻“立草为业,建设养畜”的方针,推行“草场公有,承包到户;牲畜作价,户有户养”的生产责任制,牧业生产连年上新台阶。2010年,全县牲畜存栏数达到110万头(只),牲畜出栏50.14万头(只),其中商品数42.51万头(只),出栏率、商品率分别达到46%和39%。牲畜改良卓有成效,绒山羊、半细毛绵羊、黄牛等畜种改良均通过了省级鉴定。如今的都兰草原六畜兴旺,家富人足,到处呈现着“接天绿茵无穷碧,映日格桑别样红”的美妙景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