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鹿盘山上鹿盘寺
作者:张恒春
在贺兰山插旗口的左边有一段山脉,远远望去酷似一尊睡倒的佛像。佛像的头部眉眼分明,睡姿安详,当地人习惯称它为“人面峰”。在人面峰的下面有一座尖尖的小山,似为睡佛的喉结,这就是鹿盘山。鹿盘山傍峰建有一座千年古寺。据贺兰县文物部门考证,该寺建于西夏时期,人称鹿盘寺。寺虽历经千年风雨洗刷,再加之天灾人祸,已经大部分坍塌,但香火一直没有断过。
鹿盘山并不高,但上山的路却不好走。这里没有丛生的荆棘,却有一种被当地人称为“苋麻”的植物,一旦皮肤接触到它,哪怕是轻轻的一点,也会疼痒得让人难以忍受。看来出世成佛、入世为人都不是一件易事。走近鹿盘山,才发现,它并不是一座山,而是由几座小山相连而成的。那“喉结”的尖处只不过是其中最高的一座罢了。山上树木多是榆树,树冠无人修剪,却全部整齐浑圆,颇令人称奇。逼仄的山路左转右转,终于把我们带进了寺院。
鹿盘山上的鹿盘寺
据寺院的守护者陈老汉讲,寺院根据山势共分四层,第一层是山门,叫观音楼,依次而上的还有三层大殿。但如今,所谓的观音楼,楼已经看不见了,只剩下看上去是供人进出的门洞;另外的三层大殿,确实还有两层,不过都是后建的。一层可能是建于“文革”后的土坯房,另外一层是建于四年前的砖瓦房。从观音楼几乎被荒草和沙石淹没的门洞和两层大殿剩下的残垣断壁看,当年的鹿盘寺应该是气势宏伟的。单单是那与银川玉皇阁、鼓楼所用一样的大青砖就足以让人对它昔日的规模不敢小觑了。经过千年的风雨剥蚀,大青砖的颜色已开始泛红——许是天上的神佛不愿看到鹿盘寺今日的颓败景象,而给它略施了一层胭脂吧!
鹿盘寺有一大一小两个水池,大池是蓄水池,专门存放山上流下的泉水,供浇灌之用。泉水四季长流,流经之处草木葱茏。小池是一眼山泉井,井深约一米,泉水从井底部溢出,甘洌香甜,主供寺中僧人饮用。尤为称奇的是,这井水取出多少,就溢出多少,既不多溢,也不少溢。鹿盘山的得名亦来源于此井。据说,很久以前,山中有一群鹿特喜饮此井中水,于是长年盘桓于井的周围,山因此而得名。
古代寺庙的建造都是很讲究“风水”的,鹿盘寺自然也不例外。风水与吉祥似有着不可言传的默契。“有风有水好行舟嘛!”陈老汉用手比划着告诉我,“这里的风水叫‘二龙戏珠’”。不点不明,顺着陈老汉的手势,我赫然发现,鹿盘寺其实位于周山包围之中,左右两山如蛟龙向前伸出,汇合于寺正前方的一座小山,小山与观音楼脚部几乎等高,而小山的峰顶又正好位于全寺的中轴线上。古代工匠如此精妙的匠心独运,实在让人不能不为之叫绝。站在最高一层大殿前极目远眺,银川平原就如烟波浩瀚的海洋。
如果鹿盘山是睡佛的脖项,那么鹿盘寺就是佛项上的一粒佛珠。关于这粒“佛珠”也有一段美丽的传说。那是在西夏建国初年,在现在贺兰县洪广镇的位置上居住着一对夫妻,丈夫被派去打仗,妻子笃信佛教。为了能让丈夫平安归来,她天天面对西方焚香祷告,并许愿,只要丈夫能平安回来,自己就建一座寺庙,结果她的丈夫真的平安回来了,她也真的建了一座寺庙,这就是鹿盘寺。虽是传说,但未必就没有根据。现在寺院里一口大钟的钟志上还刻有“西夏伊始,温信建之……建成后,随西夏明之”的字。寺院守护人陈老汉还说,最近有一批人正在准备重建寺院,其中有一位家住洪广镇的人声称自己家中有祖先传下的鹿盘寺建筑原图。
据寺院里大钟钟文记载,鹿盘寺后来曾毁于战火。清朝初年又重建,民国25年(1936年)又毁于大火,后一位法号妙安的和尚又重建,“文革”时再次被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