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范文:回望西夏(上集)
牛尔惠(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职工):“我托起来,大家看一下是什么字?你们认识这几个字吗?不认识,这是西夏李元昊创造的一种文字,叫西夏文。到宁夏来,大家看一下西夏文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是咱们中国汉字方块字的一种构成,你看它,特别方,比咱们汉字还要方,而且撇多捺少,猛看像字,越看越不认识,这就是西夏文。你不认识没关系,我给你念,这叫万紫千红。”
公元1036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命大臣野利仁荣创造属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字,三年后野利仁荣成功完成这一使命。历史上,人们将这种文字称做西夏文。西夏建国后,李元昊用法律的形式将西夏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并设立“蕃学院”、“汉学院”负责教授西夏文,从此西夏国对内和对外的往来文书上都开始用西夏文和汉文两种文字进行书写。
牛尔惠(宁夏镇北堡西部影城职工):“原来我也不认识西夏文,所以从1993年开始琢磨西夏文。我现在的老师就是《夏汉字典》,是我们宁夏李范文教授花了将近30年的时间研究的字典。”
李范文(宁夏西夏学专家):“我研究西夏文是从1960年到宁夏后开始的。但是真正研究西夏文,还是从1970年到现在,已经整整36年了。”
韩小忙(宁夏大学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如果没有《夏汉字典》,可能很多的研究著作或者研究文章现在还发表不了。”
景永时(宁夏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夏汉字典》另一个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大家搭建了一座桥梁,使人们能够借助于字典阅读、释读西夏文字。”
李范文(宁夏西夏学专家):“从研究的数量来看,目前关于西夏文的字书、辞书一共有7部,我一个人研究了6部半,可以说在文字方面,我做了不少基础性的工作,但是在理论上应该说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
公元13世纪,中国北方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崛起了一支强悍的游牧民族,他的首领就是被后人尊称为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在他的带领下,蒙古各部落组成了一支无比骁勇的强大军队。
曾经征服了40个国家的成吉思汗到死也没能征服西夏。六次征讨,蒙古大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复仇的火焰在蒙古人心中升起。公元1227年,蒙古人的铁蹄终于踏破贺兰山,抢掠、焚烧、屠杀,西夏王国被彻底灭亡。
公元1907年,一支神秘的驼队两次来到了今天的内蒙古额济纳旗黑水城,带队的是一位俄国军官——科兹洛夫。当这支探险队离开时,他们从城中带走了数量众多的西夏文献。其中,仅从一座佛塔内就带走了八千多件西夏佛经。一年后,科兹洛夫再次来到黑水城,带走了大量的西夏文献。接着,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也从黑水城挖掘出了大量的西夏文献。无数关于西夏的文献典籍,在西夏灭亡680年后再次大规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一门现代意义上的新学科——西夏文学科出现了。
李范文(宁夏西夏学专家):“我真正接触西夏文是1954年,我在大学上学见到西夏文字的时候,就被这种文字吸引住了。”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术界的眼光大多集中在被发现的西夏文字的解读和研究上,因而造就了苏联的聂夫斯基,德国的本汉康夫人,日本的石摈纯一郎,中国的罗福成、罗福、王静如等一代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先驱者。
韩小忙(宁夏大学西夏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夏文可以说代表了西夏民族的灵魂,也代表了西夏文化的灵魂,是我们今天西夏研究很重要的一块,也是最重要的一块。对西夏文字的研究,对解读西夏文化至关重要。”
大量的黑水城西夏文献的发现,使西夏王朝若明若暗的历史文化出现了被重新认识的转机。利用这些文献的关键是解读早已无人识别的文字——西夏文。俄国的专家们近水楼台,捷足先登。首先从出土文献中找到了西夏文和汉文对照本——《番汉合时掌中珠》,从此加快了释读西夏文献的步伐。那么,既然有了这本西夏文和汉文的对照本,李范文又为什么要编写《夏汉字典》呢?
李范文(宁夏西夏学专家):“你要知道 , 他这本《番汉合时掌中珠》,真正不重复的字只有一千来个字,包括在西夏文里面真正能够代表有意思的字,也只有八百来个。在八百个字和一千个字之间,很多问题都解决不了。而西夏文字有多少呢?有五千八百多个。这一千来个字怎么能研究整个西夏文字呢?不可能的事情,它远远不能满足研究人员的需要,所以我必须要编一部字典,西夏文字的谜才能解开。”
李范文,1932年出生在陕西省西乡县,1952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民族语文系,学习安都藏语。1959年,李范文研究生毕业后被分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从事藏语研究工作。
李范文(宁夏西夏学专家):“西夏文字乍看和汉字一样,但是你详细看就一个字也没有相同的。西夏文字是仿造汉字,但又比汉字方正。从它的造型来说,它比汉文优美,所以不管懂不懂西夏文,你见到西夏文字以后就会被它的魅力吸引住了。”
这种笔画繁琐的方块字,自从被俄国探险家大量发现以后,学者被它独特的字型结构所吸引,而文字背后,那个存在了近200年的西夏王国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它又如何会消失得这样彻底?无数的谜团等待破解。李范文作出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选择: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离开北京,到西夏王国的故地——宁夏去。那一年是1960年,李范文28岁。
李范文(宁夏西夏学专家):“原来我对西夏研究方面一点也不了解,我以为宁夏是西夏建国的中心,银川又是西夏的首都,我认为这地方一定有很多西夏的文献,一定有从事西夏研究的人员,但是当我来了以后,这里既没有研究机构,也没有研究人员,所以当时感到非常失望。”
失望之余,李范文被安排去当时的宁夏师范学院教书,但去了以后又没有合适的专业可教,只好去做一些日常的后勤杂事,就这样过了两年。到了1962年,宁夏民族历史研究室成立后,他被调去工作,但不是研究西夏史,而是研究回族史。期间,李范文在宁夏大学历史系的图书资料室里找到了一本手抄本的《番汉合时掌中珠》,这是李范文来宁夏后第一次有机会接触到西夏文。
李范文(宁夏西夏学专家):“1970年元月份,周总理在历史博物馆参观的时候见到西夏文字,就问现在有没有人懂这种文字,陪同他的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说,现在只有一两位老人懂,总理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一定要有人学习这种文字,研究它的历史,决不能让这种文字失传。所以从这个时候,宁夏就开始对西夏文字、西夏历史、西夏考古进行全面考虑。”
宁夏博物馆,1970年李范文调到这里,正式从事西夏文的研究。此时,他来到宁夏已经整整十年。
这里是被学者称为“东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它西倚贺兰山、东临黄河,是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昔日的灿烂文明,如今已被深埋于地下,对它的挖掘整理将为世人展示西夏王朝往日的辉煌。
1972年,宁夏博物馆开始对王陵进行全面挖掘,当时已调入博物馆的李范文也参加了这次王陵的挖掘整理工作。
李范文(宁夏西夏学专家):“博物馆当时接到一个任务,还要发掘西夏陵,对我自己来说,既不是考古人员,我不是学考古的,也不是专门从事考古工作的,给你什么任务呢?给你的任务是让你搞后勤,发掘工作整个后勤给了你 。”
由于当时李范文并不能直接参与王陵的挖掘工作,他每天的工作除了管理民工外,主要是一些后勤杂务,但李范文还是要抽出时间来做自己的事。就在废墟的一碑一石中,在荒冢的一砖一瓦里,李范文捕捉到了那丝丝缕缕的神秘信息……
编导:张维刚
撰稿:张维刚
摄像:袁梦刚 刘 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