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之光(一)
在宁夏固原市以北5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赭红色的山脉,人们称它为须弥山。须弥山其实是宁夏六盘山北段的余脉,海拔1856米,总面积仅2平方公里。就是这座看似很平常的山,星罗棋布地凿满了大大小小的洞窟,洞窟内几百座形态各异、由红沙岩雕凿而成的佛像静静端坐于此已有1500多年了。
作为一座佛山,须弥山名字的来历显得颇为神秘。“须弥”一词出自古印度梵文,通常被认为是宝山的意思。须弥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佛教经典中所说的须弥山高大无比,在梵文佛经中,须弥山被当做宇宙的中心。实际上须弥山在佛家心中,一直被视为宝山和精神圣地,因此,像敦煌、云冈等石窟的许多佛教造像和绘画都以须弥山为题材,以此来表示上天的景观和仙境。然而,在中国众多的佛教石窟山中,为什么要把宁夏的这座佛山冠之以“须弥”这个神圣的称谓呢?
据后人推测,古人之所以把宁夏固原的这座佛山称为须弥山,或许是为了增加它的神秘感和浓郁的佛教色彩,以寄托心中的美好愿望吧。那么,宁夏须弥山究竟是什么时候有了这个神圣美好的称谓呢?据史书记载,宁夏固原须弥山在两汉时期叫逢义山北。北魏晚期,即公元500年至公元535年,须弥山开始开凿石窟,此时,须弥山已改称为石门山,是以石窟为主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并没有寺院建设。大约在唐代,这里出现了石窟寺院,被称为石门镇景云寺,到了宋代,这里已有一级地方行政建制须弥寨了。说明须弥山的称谓,至少在北宋时期已经有了,那么这究竟是不是须弥山最早得名的时间呢?
佘贵孝(宁夏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员):“须弥山在唐朝时期就很兴盛,达到顶峰时期,景云寺的修建和大佛楼的修建代表着须弥山到了顶峰时期。我觉得地方文人可能从佛教经典上看到‘须弥’这两个字很受启发,喜欢把文化影响扩大,所以起个‘须弥山’完全有可能的。自从大佛楼和景云寺的修建命名以后,须弥山的名字就已经在群众中间约定俗成了。”
不论是谁命名了须弥山,须弥山这个名字,最终成了中国佛教胜地中仅有的一个用佛家最神圣的词语来命名的地方。
主持人:“自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自印度传入的佛教在中国大为兴盛,影响波及了中国当时的各个阶层。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佛教开始以一种融合的姿态进入中国的文化主体,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学、建筑、绘画、雕塑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73年,在固原西郊发现了一座北魏墓葬,其中出土了一具彩绘漆棺和波斯银币等重要文物,这足以证明这个地区不断接受着西方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
出土的北魏漆棺绘画中,有着众多形象生动的佛教形象,表明了当时佛教的影响很大。另外在固原还发现和出土了一批北魏造像碑及铜造像等,反映了北魏时期固原的佛教盛况。也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须弥山石窟才能得以开凿,开始兴盛起来。
在宁夏境内,一共分布着16座规模不等、大小不一的石窟及摩崖造像,须弥山石窟是其中最大的石窟群。由于史书未曾记载,究竟是什么人在须弥山开凿了第一个石窟,一直是一个谜。
须弥山石窟大约开凿于北魏晚期,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几个时期,现存石窟132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各朝代的石窟分布于须弥山大佛楼、相国寺、桃花洞、子孙宫等8个区域,其中70余窟有雕像,共有造像350余尊,现在尚存有造像的洞窟仅有20多个。
与云岗石窟集中于临川的山崖上开窟造像的特点有所不同,须弥山石窟是随着山势的起伏变化,或临川而开,或雄立山巅,或蔽于山凹,大大小小的石窟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须弥山8座崖面上,迂回曲折,绵延近两公里,场面非常壮观。
经过历朝历代佛教徒们的祈愿与营造,须弥山逐渐成为宁夏南部最重要的佛教胜地。而后来让须弥山名扬天下的则是北周时期开凿的第51窟。这个窟室开凿在一座小山包上,整座山包基本上被凿空,窟内佛像姿态优美,高达6.3米,佛像雕凿手法纯熟,有着北周时期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目前国内保存得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北周时期的石窟造像,国内学术界称其为“须弥之光”。
主持人:“根据佛教的教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清净场所是寺院、石窟的理想之选,这样可以使修行之人尽量摆脱世俗生活对于他的影响,静心学经和修行。在宁夏的固原地区,处处是高山峻岭,为什么开凿大型石窟偏偏要选择在须弥山呢?”
须弥山山势陡峭,层峦叠嶂,怪石嶙峋,烟云缭绕。夏秋之际苍松挺拔,桃李郁然,景色非常秀丽,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少有的风景区。也许真是有佛祖保佑,在宁夏西海固这个全国闻名的干旱地区,只有须弥山附近山青水秀,古时的须弥山上长满了青翠的松树,起风时,松林会发出如波涛一般美妙的声音,因此,须弥松涛一直是固原历史上的八景之一。清代的李毓骧在诗中曾这样描绘:“古刹巍然近古城,苍松万树自纵横。”
与寺院相比,石窟还有特殊的要求,即起码要有可供开凿的崖壁。须弥山位于六盘山北段余脉,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以紫红色、橙黄色粗沙岩为主,石质松疏,易于雕凿。与周围黄土高原群山相比,它赭红色的山体颜色显得特立独行,由此也更增添了它的神奇之感。
然而,须弥山石窟在这里开凿,绝不仅仅是因为自然山水,更重要的是,曾经有一条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交通线途经于此,丝绸之路便是沿着须弥山大佛脚下的这条石门水溯河而上,直达河西走廊,通往西域。
薛正昌(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石窟遗址的选取都有共同的特点或者说有相似的条件,第一,起码要有开凿石像依赖的石质。第二,肯定都在交通线上,交通线不在城市但离城市,有一定的距离。这个位置跟佛教僧人的修行要求有关系,不能把它放在非常喧闹的城市里面,又离城市稍微远些,那个地方相对还比较幽静。”
这里是黄铎堡古城,位于固原市三营镇黄铎堡村西南0.5公里,因清代驻军的一名高级长官名叫黄铎而得名。据文献记载和考证,这座古城曾经是唐代的石门关城,是宋代的平夏城。
佘贵孝(宁夏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员):“石门关的关城在黄铎堡。现在我们看到的大城,虽然是以后修的,但是当时就有一个驻军的城。石门关一报警,狼烟风起的时候,关城里的人马上就赶到那个地方去堵截。”
地处宁夏南部的固原古城地势险要,自古以来即为军事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东进中原的门户。固原古城周围历代均有雄关固锁,大佛楼脚下的石门关即是“原州七关”中设立最早的关隘之一。由于常年受到自西向东的石门水的冲刷,南北两山之间形成很宽的断裂峡道,犹如两扇开启的石门,古称“石门关”。今天,伫足于此,仍然能感受到石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迫人之势。
佘贵孝(宁夏固原市地方志办公室调研员):“石门关主要设防于甘肃河西走廊过来的大漠以北的少数民族的侵扰部队,因此石门关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一个关口。它和木峡关在隋朝就有记载,隋唐以后有七关,但是在隋朝只有两关,其他的五个关都是在唐朝设立的,说明石门关设置得比较早,设置的原因是,说明那关口很重要。”
须弥山石窟所处的位置,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河西走廊、大漠南北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驻扎在这里的军队和来往不断的商贾、百姓,使须弥山这个原本的佛教清净之处增添了些许喧闹。
如今在须弥山这些虔诚的香客中,我们似曾看到踏过了漫漫旅途的商人的身影。在经历了跋山涉水的艰辛后,商旅们在须弥山上点燃一炷香,拜一拜佛,乞求佛祖保佑他们一路平安、如意。
自从佛教沿丝绸之路从中亚传入中国,石窟艺术也一路撒播开来。须弥山最早开凿的北魏时期的洞窟在形制上和印度佛教的渊源极深,其窟形在我国其他石窟群内都为少见。北周时期的洞窟及佛像以其无比的精美和精致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关注。
编导:蔡 婷 辛育红
撰稿:蔡 婷 辛育红
摄像:胥陆林 刘 健
袁梦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