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泾渭分明(上集)

泾渭分明(上集)

时间:2023-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泾渭分明(上集)这里是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渭水和泾水的交汇处。泾水全长451公里,是渭水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汇于渭水。“泾渭分明”更是作为关中八景之一而名闻天下。于是,在逝水流年中,泾渭分明愈发显得扑朔迷离起来。人类的活动造就了泾渭分明的景观,缓缓流动的泾水,即将为我们打开的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泾水真源记》得以上呈乾隆皇帝御览,使泾渭分明“得以御证,昭然千古”。
泾渭分明(上集)_印象宁夏

泾渭分明(上集)

img408

img409

img410

这里是西安市高陵县船张村渭水和泾水的交汇处。渭水是长安八水之一,也是黄河较大的支流。它发源于甘肃,经陕西而入黄河。泾水全长451公里,是渭水最大的支流,发源于宁夏六盘山东麓,南汇于渭水。著名的成语“泾渭分明”便是源于两河交汇之处的景象,说的是在泾水、渭水相会合处,清浊分明,分界清楚而不相混,用以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泾渭分明”更是作为关中八景之一而名闻天下。那么人们所说的“泾渭分明”,究竟是泾河水清还是渭河水清?在中国3000年文化史中,一直是个被争论不休的话题。

《诗经·邶风·谷风》中有如此记载:“泾以渭浊,湜湜其沚”。泾指泾河,渭指渭河。古时泾河水清,渭河水浊。两条河交汇处,水有明显的分界,这就是2000多年前的泾渭分明。《诗经·邶风·谷风》这首诗描述的是一对夫妻离散后,被遗弃的妻子面对爱人新婚燕尔时的忧怨心绪和对从前爱情的回味以及对薄幸之人爱恨交织的情绪。这本来是拿泾、渭河的比对来映照他们之间的人格差异,但却在不经意间为我们记录下了描述泾渭分明的最早文字。

泾水和渭水流域,是黄土高原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随着开发的深入,泾渭分明在汉武帝时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泾水一石,其泥数斗”,那时泾水在灌溉农田之余,还有改良土壤的作用。

到了唐代,杜甫在《秋雨叹》中写下了 “浊泾清渭何当分”的诗句,这大概便是“泾渭分明”这一成语的雏形了。唐代王维、储光羲等人的诗文都可见“清渭”字样。柳宗元有首《乐府杂曲·鼓吹铙歌·泾水黄》,开句就是:“泾水黄,陇野茫”。 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唐代渭水原来是清澈见底的,而泾水是浑浊的。于是,在逝水流年中,泾渭分明愈发显得扑朔迷离起来。

img413

薛正昌(宁夏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时段不同,历史背景不同,造成泾水的清浊变化过程也不一样,3000年前的气候和3000年后的气候按照竺可桢先生的研究是不一样的。气候温和的时候,六盘山一带雨水充沛,植被生态都比较好;气候变得寒冷的时候,雨水就相对弱一些,影响生态。西北发生战争的时候,六盘山一带有不少军队在这里进行屯垦防边,那么屯垦会对植被带来损坏,甚至还对六盘山的森林有所毁坏,植被森林的毁坏肯定要影响到泾水的清浊问题。水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有史以来,人类的生存就是沿着水系来布局的。”

img414

在中华民族有文字记载的近3000年文明发展史中,泾清渭浊、泾浊渭清的交替反复,有明确文字记载的就有好几处,而且这些反复和交替都毫无例外地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

人类的活动造就了泾渭分明的景观,缓缓流动的泾水,即将为我们打开的是一幅生动的画卷。

几十万年以前,黄河流域就有了人类的踪迹。1963年在陕西蓝田发现的“蓝田猿人”的头盖骨、牙齿和上下颌骨,已有80万年的历史。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更是遍及黄河流域。黄河流域是我国开发最早的地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黄河流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流地区。

黄河流域是一个极为宽广的范围。著名学者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发生,精密言之,并不依赖于黄河本身,它所依凭的是黄河的各条支流。每一支流的两岸和其流进黄河时两水相交的那一角,便是古代中国文明的摇篮。

1984年,在宁夏南部山区海原县西安乡菜园村附近,发现一批距今4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墓葬和较完整的史前窑洞式房屋,出土石器、骨器、陶器达4000多件。考古工作者根据测定的数据推断,菜园文化遗存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晚期。为了揭示菜园文化遗存的分布及源流,1988年5月,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合作,对分布在西吉、固原、隆德、彭阳四县的,分属祖历河、清水河、葫芦河、泾河4个流域的2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复查。考古工作者在复查中发现,以菜园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在宁夏南部山区分布很广泛,而且无一例外,它们都依水而存。

img415

img416

img417

薛正昌(宁夏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这些地段的黄土土质疏松,便于耕种,有便利的水源,还可以避免自然灾害,无论从考古的角度或者从人类技能的发展过程来看,水系两面的滩地都是人类早期生存重要的地方,那么泾水也不例外。”

清乾隆帝读《诗经》,觉得“泾浊渭清”的解释“大失经义”,特派陕西巡抚秦承恩进行实地考察。秦承恩奉旨先后循泾水和渭水亲自考察其水文状况,据他报告,泾水四时常清,只是每年十几天的汛期内河水浑浊,而渭水“水挟沙行,四时常浊,从未见有清澈之日”。秦承恩又进行试验,据说泾水一石澄净之后有泥滓三升许,渭水一石则澄滓斗许。于是乾隆帝最后宣布——泾清渭浊。

18世纪,乾隆皇帝在处理朝政之余批阅典籍,在面对泾渭清浊之说的时候,深感其变化颇多,尚存嫌疑,于是在1790年,以80岁高龄敕命水利学士兼宁夏中卫县令胡纪谟亲往泾河源头再次作实地考察。胡县令跋山涉水,亲往泾河源头勘察,并将一路所见所闻记录在案,留下了供后人阅读的纪游文学《泾水真源记》。泾水的源头在哪里,便成为了胡纪谟考察的关键所在。

这里便是位于宁夏境内泾河上游泾源县西南20公里,六盘山主脉东麓的老龙潭。走进潭内,但见峰幽林密,山翠水碧,古称“仙都之界”。胡纪漠于公元1790年奉命勘察的泾水源头,便是在这里。

胡纪谟的考察,找到了泾水的源头,辨清了泾清渭浊的原委,“泾水有灵不甘久匿其面目,卑数千年清浊混淆,一旦分明亦千古未有之遭逢矣”。《泾水真源记》得以上呈乾隆皇帝御览,使泾渭分明“得以御证,昭然千古”。至此,一个被争论了近千年的问题,终于得结论于“泾清渭浊”。

img418

img419

img420

对于清浊的争论实质上是因为对水的依赖。水在长时期内一直影响着中国的政治格局与地域变迁。

公元237年,当时的秦王嬴政采纳了韩国水工郑国的建议,沿泾水修建郑国渠。郑国渠工程宏伟,规模空前,称得上是2000多年前的壮举。它用富有肥力的泾河泥水灌溉田地,淤田减压,使关中一举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据《史记》记载,郑国渠修成以后,“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这为秦始皇最终统一中国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郑国渠的作用不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百余年,而且还在于它首开了引泾水灌溉之先河,对后世的引泾灌溉产生着极为深远的影响。秦以后,历代都极为重视在泾水流域的各项建设。

地处泾河源头的固原也因此得到了一定的开发。与固原的早期历史相伴随,泾河源头也是早期人类文化和秦汉历史文化传播的重要区域。

历代帝王多次到泾水源头巡视、祭祀,对水的重视,更多地体现在了政治需要上。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秦始皇西巡沿泾水出鸡头山的记载,“二十七年,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焉。”

薛正昌(宁夏社科院研究所研究员):“六盘山是关中西出北上的重要屏障,那么和六盘山相伴随的泾水也是一条重要的战略要道。秦始皇、汉武帝巡边的时候,都是沿着泾水。泾水边上的回中宫,就是当年秦始皇巡边的时候重要的遗址。这说明,当时秦始皇在巡边的过程中非常看重泾水。”

img421

中华文化,又常常被称为“水”文化。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究其发展根源,实应归功于水文化。那么,潺潺流动的泾水,在岁月的更替中,又会衍生出怎样的故事?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胡纪谟的《泾水真源记》中,记有这样的诗句“无数飞泉大小珠,老龙潭底贮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形象地描写出了老龙潭的清澈灵动。在龙与水的传奇中,泾水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记忆?

img422

img423

编导:周冬冬 王 勇

撰稿:周冬冬    

摄像:王 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