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之争(上集)
提起皇甫谧,可能熟悉的人并不多。但是由他而引发的甘肃、宁夏两省区间“皇甫谧故里在何处”的学术争论,这几年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那么,甘肃和宁夏这两个一贯友好相处的近邻,为什么会因为一个1700多年前的古人而争论呢?
眼前这尊铸造于西汉初年的铜鼎出土于彭阳县古城镇,后被国内考古界定名为“朝那(zhū nuó)鼎”。从1977年出土到现在,它在这里静静地迎候着四面八方人们的景仰目光。
从禹铸九鼎以来,鼎一直作为政权的象征,铸鼎大权在中央并严格规定王、侯、士大夫用鼎的数量和形制。商周时期,青铜被广泛地应用于制作生产工具、武器、车马上的青铜构件、饰件以及装饰品、礼器等。青铜礼器又称彝器,是奴隶主贵族用于祭祀、宴飨、朝聘、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的用器,用以代表使用者的身份等级和权力,是立国传家的宝器。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出土的这尊朝那鼎是否也有同样的用途?它的出土究竟能证明什么呢?
吴忠礼(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朝那究竟在什么地方?史书上说得很清楚,并且有实物来见证。1977年在古城遗址挖出来一个铜鼎,这个铜鼎上就铸刻了‘朝那’这两个字,说明这个城就是朝那城,这和史书互相印证。这样就更进一步证明了皇甫谧的家乡就是这个古城,这个古城就是朝那城。”
皇甫谧,安定郡朝那人,一生历经东汉、魏、晋三个时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文化名人。尽管皇甫谧只活了68岁,但其一生著述丰富,在文学、史学、医学等多个领域都很有造诣。皇甫家族“累世富贵”,是汉朝到魏晋时期西北的名门望族。后来到了皇甫谧的祖父和父亲这两代,家道中落。皇甫谧从小过继给叔父做儿子,为了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北的家乡迁居到新安,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渑池,于是才有了“洛阳纸贵”故事发生的可能。
成语故事“洛阳纸贵”讲的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经过十年构思,写成《三都赋》。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一时间洛阳城人人争相传抄,以至于京城洛阳纸张供不应求,市面上纸价上涨。“洛阳纸贵”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著名的故事与生长在西北的文化名人——皇甫谧有着深厚的渊源。
《三都赋》的作者左思本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按今天的话讲叫文学青年。据说,左思相貌丑陋,不擅言辞,又没什么社会关系,但是文章却写得很好。最初左思想写《三都赋》,被人耻笑是自不量力。后来在皇甫谧的鼓励支持下,写成了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风土人情、地产特色为内容的文学巨著《三都赋》。皇甫谧不仅亲自为左思修改、润色,还为《三都赋》写了序,并积极向外推介。可能是因为有了“名人效应”,《三都赋》成了当时京城洛阳人人竞相传抄、先睹为快的文学作品,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皇甫谧在当时文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皇甫谧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名人,与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并称为“华夏古代十大名医”,这也引发了甘宁两省区争夺这位历史文化名人的一场学术论争,皇甫谧的故里——古朝那城究竟在什么地方?
公元前114年,汉武帝从原北地郡划出一块地方设置新郡叫安定郡。安定郡所辖范围包括朝那县在内的21个县,治所设在高平城,就是今天的固原市区。今天宁夏同心县以南的固原市大部地区,以及甘肃省靖远县、会宁县和平凉所属各县,都是安定郡的管辖范围。
张有堂(宁夏历史学会理事):“西汉末年时,班彪北巡做过一篇《北征赋》,应该是在今天固原做的。《北征赋》记载的是班彪从长安出发一路的行程。他是沿长城一线继续西进,首先经过了朝那城,吊唁了在西汉时候在此阵亡的北地都尉孙,随后到达了高平城。”
高平,就是今天的固原市原州区,当年班彪就是沿着这条路线到达高平的。他先经过镇原西北的安定县,登上长城后,又来到了朝那古城,凭吊了阵亡的名将孙,最后来到高平。
张有堂(宁夏历史学会理事):“ 长城在宁夏固原的走向相当明显,正好彭阳的古城遗址在长城的南侧,《北征赋》也充分证明了汉代朝那古城应该就在今天的彭阳古城。”
曾经出土朝那鼎的彭阳县古城遗址,位于今固原市彭阳县城西16公里。城墙外修挖的护城河,虽然历经岁月填埋,仍然清晰可辨。走在宽达14米的城墙基座上,有如瞬间跨越了千年历史。刹那间,我们仿佛与2000多年前的古朝那城守城士兵擦肩而过。尽管岁月无情,眼前的一切依然难掩当年古朝那城的威仪。
吴忠礼(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这个城是个长方形的城,东西长是682米,南北长是480米,总面积是32.7万平方米,规模是相当大的。而且周围有护城河,里面有文化堆积层,说明这里是当时汉代的一个县,还是一个很大的县。这个古城遗址里面不仅出土了朝那鼎,而且还出土了当时用陶烧制的下水管道等建筑物。从这些都可以看出,它是一个很古老的城市。一般普通的堡子没有护城河,没有这样高的城墙,没有这么大的面积,没有配套的下水设施。”
杨宁国(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在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考古系的教授王树林先生曾经在朝那古城进行了考古发掘,由他来确定这个城就是西汉初期的城址。”
查阅我国大型工具书《辞海》、《辞源》,很容易就能找到古朝那城的明确解释:“朝那,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宁夏固原东南。”在复旦大学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标注出了朝那县的确切位置。于是,专家、学者得出一个结论:彭阳县古城遗址就是当年的朝那城!皇甫谧的祖籍就在宁夏固原市彭阳县。
在甘肃、宁夏两省区关于“皇甫谧是哪里人”的论争中,宁夏方面依据朝那鼎、古城遗址以及大量史料,认定皇甫谧是宁夏彭阳县人。如果真的如此,何以会在甘肃灵台县出现皇甫谧的坟冢、陵园和读书台等历史遗迹呢?
位于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的皇甫谧墓地,是在1957年甘肃省第一次文物普查期间被确认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和张鳌坡村普通人家的坟茔地相比,皇甫谧墓地封土堆略大些。可能是后人出于保护的目的,坟冢的周围砌护了围墙。
王忠学(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博物馆馆长):“根据墓道来看,这个墓葬是一个竖穴土坑墓,是一个很简陋的墓葬。再加上在西面的探沟里不但探出了墓道,而且从墓道来看,这个墓葬当时的形制是魏晋时候的墓葬。这样通过科学探掘就确定了它应该是个墓葬,应该是魏晋时候的墓葬。”
甘肃方面根据北宋历史地理著作《元丰九域志》中的记载,以及灵台民间延续下来的祭扫皇甫墓的习俗,最终确立了灵台县独店镇张鳌坡村的皇甫谧墓地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忠礼(宁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皇甫谧是不主张人死了以后有高大的坟墓,有棺椁,有很珍贵的陪葬品,他认为那样给盗墓人提供了机会,这样对死者是更不敬了。他主张早晨死了,晚上出葬,晚上死了,次日早晨出葬,穿平常的衣服,不用棺材,用席子卷一卷尸体,最后放到墓道里边。”
吴忠礼先生的说法是依据皇甫谧的文章《笃终》。《笃终》一文出自《二十四史》之一的《晋书·皇甫谧传》。皇甫谧在《笃终》一文中告诫子孙:在他死后,除了随身带一卷《孝经》外,其他穿戴都按平时的装束。而且下葬后,恢复地表原有的样子,不立碑,不种树。
王忠学(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博物馆馆长):“只根据皇甫谧的《笃终》,就说皇甫谧不可能有墓冢,如果要很死板地说他不可能有墓冢的话,也显得不是很科学。古人把老人安葬了以后还守孝3年呢?何况皇甫谧在他的《笃终》里面还说把他简葬了以后,要给他埋一部《孝经》呢!他都这么示孝,难道他的儿子就没有可能给他添一个坟丘吗?”
吴忠礼(宁夏社会科会院研究员):“史书上有记载,说他的儿子遵其遗命。遵其遗命是照这样办的,所以皇甫谧的墓找不到是对的。他就没有墓,他主张下葬以后在这个小坑里头,把原来的草皮覆到这个坑的上面,不留一点痕迹。哪儿来的墓呢?如果真的要有墓的话,有两种可能,一是假的,二是为了追念他的祖先,后人给做了一个象征性的墓葬。”
无论现存的皇甫谧墓是皇甫谧死后的安息之处,还是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衣冠冢,对于人们来说似乎已经不那么重要了。而让我们产生景仰之情的是,在那个时代,皇甫谧推崇“生死乃自然规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回归自然”、“厚养薄葬”的理念,现在看来,仍然颇具现实意义。
重温历史,我们发现历史上的朝那城县治曾经因为战乱几次乔迁,使得皇甫谧的故里之争越发扑朔迷离。甘肃和宁夏两省区,哪一个才是皇甫谧的真正籍贯?史书和民间所说的东朝那和西朝那到底有什么区别?
如果像专家所说的,古朝那县就在宁夏彭阳县古城镇,但为什么遍访方圆1.4万多平方公里的固原市,竟没有一个叫朝那(zhū nuó)的地方?而距离彭阳县古城镇东南150公里的甘肃省灵台县,却有一个叫朝那(cháo nà)的小镇。“朝那”(cháo nà)与“朝那”(zhū nuó)两个地名一字不差,只不过读音有所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朝那古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仅位置变换了,而且读音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朝那(zhū nuó)与朝那(cháo nà),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朝那古城?
编导:辛育红
撰稿:辛育红 李 强
摄像:李 军 宋小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