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谧之争(下集)
东汉三国时期,我国出现了许多擅长针灸的医学家,皇甫谧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他的医学巨著《针灸甲乙经》奠定了其“针灸鼻祖”的地位,成为与扁鹊、华佗、李时珍等齐名的“华夏古代十大名医”。
40岁的时候,皇甫谧回到了朝那城老家。可能是因为水土不服,他突然得了风痹病,整天全身刺痛难忍,连床都下不了。常言道:“久病成医”,皇甫谧开始一边自学我国古代针灸方面的医书,一边给自己针灸治病,有些穴位刺不到就叫儿子进针。就这样,靠针刺、拔火罐、按摩,皇甫谧治好了自己的风痹病。42岁那年,他根据前人总结的经验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这本书对人体穴名、位置、取法、主治、配伍、针刺时间、留针时间等都作了全面的论述,是集晋代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者。公元5世纪,《针灸甲乙经》流传到日本、朝鲜,而且被作为教材使用。1700多年来,《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医生提供了临床治疗的具体指导和理论根据,成为针灸学科沿用至今的行医指南。
在论证朝那古城归属的问题上,宁夏方面的学者专家利用出土的实物朝那鼎和其他史料,证实朝那古城在今天的彭阳县古城镇。但是遍访方圆近1.4万多平方公里的固原市,竟没有一个叫朝那的地名。而距离彭阳县古城镇东南150公里的甘肃省灵台县却有一个叫朝那(cháo nà)的小镇,“朝那”(cháo nà)与“朝那(zhū nuó)”两个地名一字不差,只不过读音有所不同。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朝那古城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不光位置变换了,而且读音也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朝那(cháo nà)”与“朝那(zhū nuó)”究竟哪个是真正的朝那(zhu nuó)古城?
王忠学(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博物馆馆长):“这一面就是古城的东城墙,当时我们文物普查的时候作了测量,长应该在120米左右。北城墙一直通到山边,长有180多米。这个城占的位置,正好在塬边上,城里的面积大概就是30多亩地。”
历史上的古朝那县,作为安定郡的一个属县,从西汉元鼎三年初置一直延续到汉晋以后。但是其间县址由于战争、行政区划、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直游移不定,先后从初置时的今固原彭阳迁移到陕西、甘肃等地,在西北地区很多地方留下了关于朝那镇的历史踪迹,也留下了很多疑问。这也就造成了以“甘宁”为主的关于皇甫谧故里在何处的争论,也才有了人们常说的“东”朝那和“西”朝那的说法。
杨生杰(甘肃省灵台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如果说朝那县一开始设在彭阳县附近,从地理方位上说是西面,回迁的时候是从那个地方迁到陕西,然后回迁,落到现在灵台县的朝那镇。从方位上看,这个城就是在原西朝那的东面,所以是灵台这个过去的古地名。有些老百姓说这是啥地方?东朝那土话叫东垛落,方言土语就这么叫,所以地理位置上看,彭阳古城在西,社古村在东,所以这个叫东朝那。”
据《史记》、《资治通鉴》等史书记载,历史上东、西两汉王朝边境一直受羌族、匈奴等外族的威胁,边境战乱不断。到了东汉中期,这种相争的局面愈演愈烈。公元111年,羌族大起义,安定郡政治中枢内迁于美阳古城,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武功县,朝那古城与其他9个所属县治随之废除。公元129年,羌汉战争逐渐平息,安定郡进而回迁。会不会在战争平息后回迁的过程中,朝那古城没有回到原有的旧址,而是落到了别处,成了今天灵台人说的东朝那县?
杨生杰(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安定郡回迁的过程中就落到现在咱们的泾川县附近,这是有定论的。当时迁过去不是朝那一个县,还有乌氏、泾阳等县,基本上都围绕当时的安定郡附近安营扎寨。所以说朝那县很可能在129年前后,回迁的时候就落到这个地方,所以现在才有朝那古城这个遗址。”
张有堂(宁夏历史学会理事):“东朝那的建制应该比较晚,据史书记载,它最早在北魏晚期。在《魏书·地形志》中明确写到在北魏晚期,彭阳当时建了长城郡,说明朝那古城已经废了。它最早应该在这个时候迁往灵台,文献中明确记载朝那城南迁的是在唐朝的《元和郡县志》中,这在西魏大统元年朝那城南迁凉塬,就是今天灵台的西部,灵台人认可的朝那城,这应该说与皇甫家族关系不大,特别是与皇甫谧关系不大,因为它应该在皇甫谧死后200多年后的事情。灵台方面所说的羌族大起义时,朝那城南迁以后再没有回迁,因为史书没有记载,灵台方面也没有找到证据,所以这种说法应该是证据不足。”
按照甘肃专家、学者的说法,灵台县朝那镇社古村古城遗址是历史上的东朝那城,这一点是否能与史书上说的“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秦汉时通往长安战略要地”的朝那古城的概念相吻合呢?
张有堂 (宁夏历史学会理事):“灵台朝那古城应该是个小县城,彭阳这个朝那城应该是个大县城,彭阳朝那城的面积是32700平方米,灵台的东朝那城只有8400平方米。”
杨生杰(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政协文史委主任):“安定郡21个县十几万人口,回迁以后人口比较少,县城的规模,就是咱们看到的这个遗址,大概30亩左右,两万多平方米,也符合当时的历史状况。因为人口太少,建一个很大规模的城不现实 。一个县管着几千口人,建一个很大规模的县城,似乎不太可能。”
张有堂(宁夏历史学会理事):“灵台东朝那城是半山塬,首先从城市建造方面看,饮水相当困难,而且从战略防御方面也不适合建城标准。因为秦汉时候建城的一个标准是依山傍水,最低的一个档次是必须要有水源,正好彭阳这个古城是在茹河的北岸,茹河是古代泾河的一个主要支流,在历史上挺有名气的。”
在甘肃、宁夏两省区围绕皇甫谧故里究竟在何处的问题争执不下时,一些从事皇甫谧研究的专家、学者,又把目光投向了距离彭阳县古城镇西10公里的一处大湖。
朝那(zhū nuó)湫,《史记》、《汉书》中都有记载,位于今宁夏固原市东南彭阳县境内,朝那县也因朝那湫而得名。这处关中以西的高原湖泊,早在秦汉时代就被列为国家级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著名神湫,与当时的三山五岳齐名。
查阅有关朝那湫的史料记载,无不显示出它的神奇之处。据说,朝那湫渊能一年四季永不停歇地涌出清泉,但是水域面积并不因此有所增减。于是,民间传说这里是大地的肚脐眼,地脉所在。秦始皇、汉武帝来这个地方祭祀,可能就与朝那湫渊的神奇有关。
杨宁国(宁夏固原市彭阳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根据我们对地面分布的文化层堆积的遗物来看,最早有秦汉时候的砖瓦,最晚就是元代、明清时候的。这就说明在两汉时候,中国四大祭祀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其中的一处。根据这个文化层堆积,我们推断秦汉时候的朝那湫就在今天东海子这个地方。”
张有堂(宁夏历史学会理事):“到北魏时候,郦道元遍游祖国山川时到过这个地方,他在《水经注》中写过这么一句话,‘环四山之中’,从现在地貌特征来看,正好具备。唐朝还有史书也记载‘朝那湫在高平县东南二十里’,如果从直线距离来讲,东海子和固原相距二十里,从方位来讲也在固原的东南方向。”
如果这里真是史籍记载中的朝那湫,那么它就与朝那古城相互印证,进而证明皇甫谧就是现在的宁夏彭阳县人。因为,相对朝那古城这样人工修筑的地面建筑来说,江河湖海自然形成的地貌不会那么容易随着时光的流转而发生巨大的改变。
当年秦始皇、汉武帝来朝那湫渊祭祀,会把刻有祭文的石碑投入湫底,以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假使将来有一天,我们在这里做一次朝那湫湖底探密,或许那些刻有祭文、深藏湖底千年的石碑会重见天日。到那时,皇甫谧的故里之争或许会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村民:“我小的时候就在这里。我问爷爷:‘那个山好看,那是哪里的山?’爷爷说,‘那是皇家的山,叫堡子,皇家堡子’。我问:‘那皇家人呢?’爷爷说,‘唉!几个朝廷了,没有了。’”
在甘肃和宁夏两个相邻省区,还有很多类似于“黄堡”、“黄家湾”、“黄堡寺”等等这样跟“皇甫” 读音相关的村庄和地名,但是这些都似乎与皇甫谧的故里没什么联系,这些地方居民中,几乎都无一例外地没有皇甫姓氏……有人说是因为“堡”与“甫”的古读音接近,慢慢演化发生了变化;也有人说,可能是这些地方的百姓出于对皇甫谧的热爱和崇敬,将地名改成了现在的叫法;还有人说,可能这些地方的居民曾经受到过皇甫谧的救助……或许,所有的说法都仅仅是一种猜测。
编导:辛育红
撰稿:辛育红 李 强
摄像:李 军 宋小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